中国山水画中的建筑美学思想初探

2022-09-11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画科。山水画因时代不同, 风格各异,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那就是都能使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把“人”植入画图中的大境界。山水画不是单纯的画山画水, 画石画树, 而是还要画画面中应有的建筑景物。有蓬莱琼阁的仙苑, 方士出尘的清幽道观, 单檐歇山式的民居, 数角攒尖的山亭, 版筑泥墙的土屋, 九曲荷风的池塘, 人迹板桥的野水, 逶迤的长廊, 巍巍的佛塔等等。它们不是简单的配景, 是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 是灵魂闪现的情感意向与精神境界, 是画龙点睛的神笔。可以说山水画中没有建筑物的点景, 就不可能感受到可游、可居、可赏、可悦、可叹的感官效应。山水画的景点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思想。

在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中景点建筑相对于章法、笔墨所占的比重往往不大, 但其意义绝非凡响。因为景点建筑作为画的“眉目”, 往往在寥寥数笔, 浅浅数痕中表示出人物活动的生气, 景物交融的逸趣, 曲折幽深的画境, 意溢出山水的诗情。它与皴法、山石法、树法、点苔法等即同等重要又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 却又超拔不群, 在一幅山水画中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山与水, 物与人, 只有相互辉映, 才能与景传神, 正如李白诗云:“樵夫与耕者, 尽入画图中。”那么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怎样才能与景相应, 应景生辉呢?它所体现的建筑美学思想又是什么呢?

一、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物与人物活动相关, 是展现于空间形象的社会人生

所谓的“相关”是指人有三教九流, 它的房屋、桥梁等建筑的构景, 需要一一配制, 不能随便搭配。如山水画中有庙堂街景的景象, 那么画面上就可烟火人旺, 人语喧声。如果是写退翁闲者的闲情山水, 那么民居建筑应是茅庐草舍, 柴扉竹墙, 归去来兮, 荷塘清池, 好一派陶渊明所钟爱的逸情山水!它使人静身净心, 归心平淡。如果是仙家隐士, 道贤僧人的建筑物, 那就是避世之所, 不闻不问人间烟炊的隐身藏处, 因而就带玄境禅趣。如果是耕者农夫的建筑物就应该是木板柴扇, 炊烟直上, 门前有田, 田中有禾, 鸡鸣犬吠, 游鸭浮雏, 一派农家田园景象!如果是写羁旅往来的路途上, 那就应该有候馆邮亭, 村桥野栈, 或者是野老憩息、怨妇幽思的场所等等, 都应该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建筑美学特点。所以可以说建筑反映生活, 是展现于空间形象的社会人生。

二、山水画中景点建筑的出现与山重水复相呼应, 是建筑的诗意建构

中国山水画的构景或峰峦叠翠、壁立千仞、“咫尺重深”;或沟壑连绵、铺陈宏阔、“咫尺千里”。那么, 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怎么才能做到与山重水复相呼应呢?古人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屋之正侧转递, 左右回环, 高下萦绕, 尤当运以匠心”[2]又比如“绝涧陡崖以桥接气最不可少, 凡有桥处既有人迹, 非荒山比”[3]。比如“必须端详山水面目所在, 天然自有结穴。大而数丈之画, 小而盈寸之纸, 其安置人居只得一两处。山水有人居则生情, 庞杂人员则纯市井气。”[4]“自有结穴处”就是景点建筑适合安置的地方。它自然敛气含虚, 是整幅画的“眉目”。

三、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比例、搭配、隐现适当, 实现建筑的比例美, 隐匿与呈现美

建筑要与景交融, 与景和谐, 有与景成调的视觉追求和效果。如果画面上的建筑物比例、搭配不恰当, 就会是影响画面效果。如果建筑物过分渲染突出, 就会与景不和谐。在山水画处于萌芽阶段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然已有宗炳等专门山水画家, 但是就整体而言, 山水画仍多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这可以从现今流传的一些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画以及《洛神赋》 (图一) 等的画卷的山水形象中可以得到印证。此画卷中的山水就很难算作“真山水”, 处于“拱卫, 主次分明, 水不容泛, 桥不通路”的幼稚阶段。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山水画中的景物要做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5], 要求画面中的景物要讲究一定的比例尺度。《画鉴》也有这样的话语:“画有宾主, 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 则山水是主, 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宾, 且如一尺之山是主, 凡宾者, 远近折算须要停匀。”[6]也就是说, 在一副优秀的山水画中景点建筑是作为“宾”存在的, 它包括房屋、塔、亭、小桥, 楼阁等等, 在画面的大小远近都要精心“折算”。景点建筑除了“精心折算”还需适当隐藏。《芥子园画传》中指出“门户则眉, 堂奥其目也。眉宜修, 故墙宜委屈环抱;目不宜过露, 故屋内宜敛气含虚。”[7]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指出:“楼屋相望, 须当映带于山崦林木之间, 不可一一出露, 恐类于图经。”[8]这就是说在山水画中, 民居、楼阁、亭、桥, 佛塔等景点建筑不需要全部露出, 要根据画面需要在山水云雾中若隐若现。但这并不是说景点建筑在画面中不重要, 它依然是山水画的点睛之笔, 作用不可替代。

四、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符合中国的风水文化

“中国风水文化, 实质是中国人在居住问题上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死问题以及人的生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问题……风水观念及其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 体现出中国人所一向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居住环境以及有活人所联想的死人与自然环境、墓葬形式之间的和谐境界。”[9]中国山水画源于对山水的欣赏, 它以客观山水为创作材料, 由艺术家创造出自己精神所需求的新的山水。如何选择山水, 艺术家有自己的要点:即人与自然要两情相悦, 人的精神要凭借自然的精神得以超越, 这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这种超越不是以当下的心灵得到一时满足而告一段落, 而是要安顿于山水之中。在风水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古人生活的时代, 画家描绘理想家园的画自然也会“择吉而居”。风水文化被画家植入了画论中。

五、结语

不同的画家对景点建筑的表现同中有异, 又异曲同工, 景点建筑也因异同而各具审美趣味。但是笔者认为中国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所蕴含的建筑美学思想是不变的, 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或许它还更多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发现。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审美境界蕴含着中国丰富的建筑美学思想, 它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文章总结山水画中的景点建筑的美学思想, 也许可以为我们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山水画,景点建筑,自然

参考文献

[1] (清) 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2] (清) 王概《芥子园画传》.

[3] (唐) 王维《山水论》.

[4] (元) 汤屋《画鉴》.

[5] (宋) 韩拙《山水纯全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意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下一篇:“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及其经验启示——以“跑步鸡”和“魔豆妈妈”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