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2022-09-12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 给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阻碍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由于其突发性、后果严重性和原因复杂性较为突出, 给社会、家庭和学校造成的精神、经济和人才损失及负面影响更是无法弥补。因此, 关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问题及其研究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一项当务之急。

1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运动猝死的发生尚无统一的时间范围界定, 笔者认为, 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是指大学生在校内的体育活动中或活动后, 1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2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危险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概括起来主要与学生体质、心理应激、运动过度、组织管理等几方面密切相关。

2.1 病理机制与运动猝死

运动性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心源性运动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运动中, 尤其是接近终点时易发生, 机体处于衰竭状态, 体力过累.往往是主要诱发因素。目前对发生心源性运动猝死的研究还不够, 根据现有的认识, 导致运动猝死的直接原因有:冠状动脉急性供血不足, 表现为心肌梗死;剧烈运动时, 可有血管内膜出血、间质出血或动脉粥样硬化破裂, 堵塞冠状动脉, 导致运动猝死;新陈代谢障碍, 可引起心肌代谢性坏死等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不是彼此孤立的, 有时是相互影响的。

运动中脑源性运动猝死时有发生, 其原因是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引起。

2.2 心理应激与运动猝死

心理应激也是影响大学生运动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徐昕等研究中82例运动猝死有4例24小时内有心理应激因素, 李之俊研究的4O例运动猝死中与心理应激有关的有8例, 表明心理因素和情绪应激对运动猝死的影响。大学生平时上课训练均能承受400m、800m、1000m和2000m跑的运动强度, 而在考试出现多起运动猝死, 这说明可能与学生考试时心理压力过大有关。情绪激动可引起循环中儿茶酚胺升高, 从而增加心室颤动的易损性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

2.3 运动过度与运动猝死

过度运动是指超过自身生理所能承受的运动。在过度超负荷运动, 人体在进行激烈紧张运动时, 体内代谢速率增快, 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心肌需氧量增加, 此时易出现心肌缺氧、缺血, 随着运动者超负荷运动的继续, 会使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 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会突然增加, 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 跑步者的心脏就出现急性缺血, 继而出现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学生在运动时, 如果为了锻炼自身意志, 不顾自身身体情况, 往往容易导致意外情况的产生。

此外还有先天性单侧肾缺失、支气管肺炎、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饭后运动导致食物吸入气管、一些遗传病等引起运动性猝死的病例也有报道。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 如体内存在感染灶、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等。除此之外, 运动场地的选择、器械的布置、通风条件、气候条件等也可能成为运动猝死的外部诱因。

3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应对策略

运动猝死为运动医学领域最为严重的实际问题, 如何预防和避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预防和避免大学生运动猝死的不幸事件发生, 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 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严格体检制度, 建立健康档案

预防心源性猝死要重视大学生入学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制度, 做到认真负责, 对心脏有问题的学生要认真记录各项体检结果, 建立学生心脏健康卡片。要注意平时上课信息的收集, 认真观察学生练习中的各种反应, 如发现学生出现冒虚汗、脸发青等现象, 教师应及时询问,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记录在案。通过体检、体能测验、平时观察, 为预防运动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

3.2 加强理论课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医务监督能力

高校体育课不仅要开设技能课, 还应加强理论课和讲座的教学, 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运动猝死的有关知识, 了解运动猝死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心源性运动猝死的前兆。通过理论课的教学, 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遵循体育锻炼基本原则, 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

对于平时不常运动的学生, 应避免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 要循序渐进。据资料报道, 健康人没有做准备活动就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60%的人会出现心电图ST—T变化, 也有人提出过度运动可能引起猝死, 选择适宜的运动速度进行训练和运动, 对预防运动猝死尤为重要。

3.4 加强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预防发生伤害事故

应建立体育活动常规, 规范活动行为, 维持活动秩序。实践证明, 及时而合理地建立活动常规, 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 加强活动监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管理, 即可避免或减少运动猝死等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3.5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加强宣传、引导, 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 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及终身体育观念, 养成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 最终实现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3.6 建立应急预案, 掌握急救技能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要有急救药品和器械和经过培训的人员。事故发生后现场急救是救助的第一步, 急救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挽救成败的关键, 同时学校教师、学生应掌握最基本的急救常识, 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马上实施急救。

总之, 加强对大学生体质的监测,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 同时建立应急预案, 普及运动伤害急救技能,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发生。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猝死,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程杰, 李效凯.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2] 李泓.对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及防控措施[J].河北企业, 2013 (8) .

[3] 徐昕, 张丽申, 等.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 .

[4] 李之俊, 冯曙明, 陈文靖, 等.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护理大专学生管理工作浅析下一篇:沉降罐罐体与内附件异步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