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

2022-09-12

在学生的心目中,并不是都怵作文的,有不少学生还很喜欢作文。平时写写这儿,记记那儿,觉得很有意思。而那些每次习作都发怵的学生,也不是不喜欢作文,而是提起笔,不知道写什么? 怎么写? 这种现象在学生习作中,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手中没有兵”,原因之二是即使手中有兵,也不懂得如何调兵遣将? 经历了小学、初中,现在上了高中,十几年的生活阅历以及人生磨练,再加上读了十几年的书,难道真的写不出一点东西吗? 不,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妙笔生花。

1积 累写作素材

积累议论文的素材,说白了就是积累论据。议论文最基本的写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和“以理服人”。在议论文中,事实是为道理服务的,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要想有说服力,必须有充分的事实,因此,我们要积累写作素材,“用事实说话”。

1.1 写作素材的宝库 — ——书 籍

1.1.1 课 外阅读 — ——作 文素材的 “大粮仓 ”

有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通过我们平时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丰富我们素材的积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多涉猎。兴趣虽说是最好的老师,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也必不可少。起码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题材, 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丰富了文采。

2013年 (山东卷 ):“莫言等敢于承认错误”, 就要求考生平时有广泛的阅读和深刻的思考。其中有一位考生的习作是《感谢别人“咬”你一口》,引用了胡适给蔡元培挑错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2011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材料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048期的《十年影响力人物特刊》,原文标题为《袁隆平: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可见,必要的课外阅读对语文高考的导向作用。

1.1.2 课 本内容 — ——作 文素材的 “后花园 ”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所学的必修课本、选修课本就是一个宝库呀。只要平时认真研读课文上的内容,把课内材料灵活地调动,也照样可以把作文写得有文采、有内涵、有档次。

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比较特殊 ,让从指定的几个人物或者文学形象里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来作文。这就要求运用课本内容, 在教材中去寻找与选定的话题有关的材料来构思作文。当年的满分作文《绝不妥协的鲁迅》,就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一个典型。

1.2 写作素材的源泉 — ——生活 、社会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学生们平时应有意识地关注生活、社会,从生活小事挖掘素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比如说央视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并重视写作的现实意义。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要每次习作的时候,在文章中出现张海迪、贝多芬等不具时代潮流的事例。当然,这些事例不是不好,会导致文章不够新颖,影响最后的得分。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同学关系 ”, 很明显 , 这道试题的出现,切合了本年复旦大学发生的“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其身。这篇作文材料很接地气,提倡和谐的同学关系,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自然会思如潮涌。

2 运 用写作素材

材料只是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如同做饭,有了米还得学会把生米煮成熟饭。素材的积累是“征兵”,而素材的运用则是“实战”。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帮助我们写出美文。手中有了“兵”,而不会调兵遣将,素材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要求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2.1 深 入挖掘材料

对材料的挖掘,实际上是学生对某一现象、事物由浅入深、由懵懂到清楚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对主题思想提升的过程。

对材料的挖掘,我们要延伸不同的方面,发现材料的价值,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2 选好使用角度

同一素材,在不同的习作中,会有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材料的属性不是单一的。所以在证明某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做到“一材多用”。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 ,无臂钢琴师刘伟。通过对这个材料的挖掘,可以发现这个材料适用于意志、坚强、人生价值、梦想、生命奇迹等话题。

2.3 主次与详略得当

写文章,就好像是下棋,要有全局观念。一般议论文的写作,会安排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例,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可能每个材料都要详写,必须区分出主次。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起到辅助作用的为次要材料。那么,怎么来决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立意———作用重大的材料,要详细处理。

第二,读者———读者感兴趣的,要详细处理。

第三,新旧———他人未用过的或者未听说过的材料,要详细处理。

2.4 凸显情调与色彩

运用材料时,不要平铺直叙,而要灌注情感,使死板的文字、材料跃然纸上,活起来,与读者达成共鸣,是对材料创造性的运用。

怎么才能凸显情感与色彩呢?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一线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运用那些本身就蕴含丰富情感的或者可以挖掘出丰富情感的材料。

第二,对重要的材料,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阐释。

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节目海选现场,“三十年磨一剑”的“大衣哥”——朱之文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技惊四座。本则材料的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一则重要的材料,我们在习作的时候,就要有带有感情的文字去阐释。比如:

作为一位农民,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支持,也没有渴望出人头地的欲望;有的只是对歌唱的痴迷,只是对音乐的满腔热爱。四十年的人生,近三十年的坚持。清贫的生活之中,始终相伴的是最爱的歌声。

总之,用心积累素材、运用素材、体会生活、思考阅读的书籍,写好作文将不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摘要:许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比较盲目,甚至有的学生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这种情况在学生习作中,是很普遍的。原因之一是“手中没有兵”,原因之二是即使手中有兵,也不懂得如何调兵遣将?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熟悉的生活的基础上,广种而博收,挖掘生活道理,有助于写出好文章。手中有了“兵”,而不会调兵遣将,素材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灵活运用素材,便成了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关键词:议论文,素材,积累,运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年人工肱骨头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下一篇:绿色供应链背景下我国快递业包装绿色化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