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血液样本原因分析

2022-09-13

目前对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比较重视, 但是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由于涉及环节多, 影响因素多, 责任难确定被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重视的程度远低于分析中质量控制。而检验样本的质量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据文献报道, 有46%~68.2%左右的检验报告错误来自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样本[1]。现对我院2008年至2009年的不合格血液样本原因进行分析, 了解本院送检血液样本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检验科拒收的共2901例不合格血液检验样本, 包括血液学、临床化学、免疫学等检验项目。

1.2 方法

将收集的2901例不合格样本按照拒收原因进行分类, 统计检验项目中不合格样本的例数。

2 结果

2901例不合格检验样本按拒收原因分为3类7种, 见不合格血液检验样本分类表, 见表1。

3 讨论

2008年不合格血液样本占全年样本比率为0.52% (1902/363340) 主要为技术问题 (92.6%) , 其中溶血样本占65.9%、抗凝血凝固为20.8%, 样本量少为5.9%。责任问题占7.46%, 主要是空管5.2%。分析造成样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是由样本采集所致, 经了解由于一些护士在采集样本时, 不用真空采血装置仍然使用注射器采集采血后直接将血液穿盖推入真空管内。真空管内的负压和注射器的推力导致红细胞破坏, 引起样本溶血。血液凝固和样本量少主要因采血过程不顺利所致。针对护士样本采集过程的不规范, 结合卫生部管理年活动要求, 由检验科牵头制定了医院检验样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并加强了医护人员及送检样本护工的培训。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 根据检验项目提示所应该使用的样本容器和条形码标识, 减少了容器错误和标识不符的错误发生率。

2009年不合格血液样本占全年样本比率为0.26% (991/374646) , 不合格样本比2008年下降了50%。技术问题为90.4%, 其中溶血样本比率下降了占21.9%。但责任问题仍占8.37%, 与2008年相比无明显改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操作规范化改善, 但责任问题除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 改善操作流程, 还需要加强监督。

2008年至2009年我院血液样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52%和0.26%, 高于国外文献报道的0.11%[2]。而我们仅统计了血液样本, 样本不合格发生率高的微生物和体液样本尚未统计, 同时因患者准备不足导致的样本不合格除了乳糜血易于观察, 其余由于其隐蔽性难以发现, 也无法统计在内。因此检验样本的质量是目前困扰检验质量的重要问题, 需要引起医院及检验科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有研究表明, 检验前阶段所占全部检验时间的60%。如同一个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它最脆弱的一环, 一项检验的最终质量取决于误差最大的那个环节, 样本从患者到实验室, 环节众多, 头绪繁杂, 必须步步谨慎。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样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目前谈到不合格样本, 我们只考虑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患者等待的时间、患者的投诉、误诊等。因其引起的经济损失如查找错误所花费的时间、重新抽血、重新检验、相关科室的抱怨并没得到相应重视。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样本送检护工和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 积极配合, 加强交流与沟通,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才能保证临床检验样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送检血液样本的质量。方法 将收集的2901例不合格样本按照拒收原因进行分类, 统计分析不合格样本的原因。结果 样本不合格率2008、2009年分别为0.52%、0.026%。其中技术问题2008、2009年分别为92.6%、90.4%。责任问题2008年、2009年分别为7.46%, 8.37%。结论 导致不和样本的主要原因为技术问题, 包括溶血、样本量少、抗凝样本凝固。

关键词:血液样本,不合格,原因

参考文献

[1] Plebani M.Errors in clinical labor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Chem Lab Med, 2006, 44 (6) :750~759.

[2] Viroj W.Types and frequency of preanalytical mistakes in the first Thai ISO9002:1994certified clinical laboratory a6-month monitoring[J].BMC Clinical Pathology, 2001, 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创新课堂教学效果中的应用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