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论文

2022-04-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正处在由大向强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机遇相伴随的,我们的国家安全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论文 篇1: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茁壮成长与开拓创新三个重要发展时期,并继续在新时代砥砺前行。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为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表现出鲜明的旗帜性、扎实的实践性与精准的创新性。回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70年发展史并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有利于应对当今意识形态挑战,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经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经历了蓬勃发展、跌宕起伏、恢复发展、创新突破,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在此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总结客观规律,将有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曲折发展(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教育任务也从“团结一致取得革命胜利”开始向“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初具雏形。1949年至1956年,党中央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统一全党、团结人民,加之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其一,党员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强化。从1950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整党整风活动。《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决定》《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等重要文件相继刊发。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开办了共842所业余政治学校,以分批、分期轮训的方式,开展在职干部培训,至1953年初,在校学习的在职干部已达43万余人。[1]其二,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化,理论教育内容不断充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一同被写入理论教育的大纲之中。全国掀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的高潮。《人民日报》多次单篇发表对毛泽东思想的通俗化解释性文章,如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取得较好的反响。中共中央还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先后出版发行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仅1953 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北京、上海、长春三地发行量达到一百五十万册,由于供不应求,半年后就发行了第二批的六十万册。[2]其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渐形成。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组建并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主要负责执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1952年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各级学校要开设新民主主义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具体课程安排。1953年各高校中增设了中国革命史课程,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最新成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挫折中缓慢前行。党的八大召开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敢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左”倾错误思想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走上了一段曲折发展之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巨大挫折。体现在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唯心主义论题。忽视历史发展的过程,违背唯物史观的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被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科学的理论教育系统遭到大肆破坏,建立了扭曲的“阶级斗争”教育体制与系统。另一方面,“中苏论战”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独立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彻底打破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紧箍咒”,开始按照中国现实情况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我党思想理论教育路线与方式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以苏为戒”、对中国自己道路与理论教育方向深入思考,在《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中提出要在高等学校和中级以上的党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中国社会现实,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茁壮成长(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大进步与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继续稳步前行。

第一,拨乱反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恢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真理标准大讨论”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将我国的思想理论建设拉回正轨。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邓小平带领下,全党全国人民重新审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端正理论认识态度。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些提法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维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學思想体系,要“把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原则问题讨论清楚,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3](P.50)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步入正轨,承担起重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任务。其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学风,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力量保证。在党中央的部署下,理论教育与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彻底转变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P.56)坚持以思想工作引导实际工作,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发展。其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正式确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理论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破土而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等一系列全新论述与重要举措,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成为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继续稳步前行。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首先,以与时俱进为主题,推进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将时代性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与时俱进作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提出要善于解放思想、总结经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其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化、工程化。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工程开始以来,先后有70多次大规模研讨会依托工程成功召开;出版了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学习读本等重要学习资料;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全国设立了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160多个课题组,培养了上万名教学与研究骨干力量。[5]最后,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载体,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好思想理论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召开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既会思想政治教育、又熟悉网络技术与文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胡锦涛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掌握网络主动权,加强网络宣传队伍的建设,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坚强宣传教育阵地,并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网络技术、熟练运用信息网络,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革新。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拓创新(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因”,总结前人经验,积极回应时代,形成了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现实的理论教育思想。

第一,党的理论学习活动再掀高潮。习近平强调,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学习的热潮必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并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提出。在此基础之上,全党范围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教育活动。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落幕至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组织部在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一院五校”直接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 100多起,调训干部6.5万余人次;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党校连续举办了7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轮训了省部级干部,组织了县委书记进行理论研修。[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政治局共组织了43次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至今已举办了十七次集体学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常态化机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续前行,不断深化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第二,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其一,“中国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充分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始终贯穿于理论教育始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立好第一杆旗帜。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代表着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重要内容贯穿其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汇总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正式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宣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作为教育学习的主要教材。

第三,理论教育思想方法路径快速拓展。随着网络大数据与融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其一,繁荣文艺发展,让文艺作品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抓好文艺这一重要战线,发挥文艺铸造灵魂的作用,要求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無声的形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二,重视优秀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新时代奋斗的优秀先进典型,习近平同志多次带头为榜样“点赞”,批示全党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的理论教育工作。其三,推动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熟练应用以及新、老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必须推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小组”“新华视点”等一大批中央主要媒体打造的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兴媒体纷纷开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官方学习渠道喷涌而出,一大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产生了“刷屏之效”,以网络为主体的立体多样传播矩阵颇具规模。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为原则,将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时代特点推进教育创新,呈现出了鲜明的旗帜性、扎实的实践性与精确的创新性,为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理论教育影响力提供了宝贵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万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    型政党的探索[J]. 党史文苑,2012(03).

[2] 二十世纪中国实录:第4 卷(1944—1955)[M].北   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

[5]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级学科设立助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纪实[EB/OL].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_sxdd.php?id=632.

[6]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回眸[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802/c117092-29445031.html.

[责任编辑:马雅兰]

作者:徐英雪

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论文 篇2:

从总体和动态平衡视角把握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正处在由大向强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机遇相伴随的,我们的国家安全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第四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记者就如何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如何从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认识中国国家安全、新时代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等问题,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

中国国家安全首先是道路安全

记者: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如何理解这一重大战略理论的时代内涵?

张文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认识的新成果,其本质要求是在总体和动态平衡中把握国家安全问题。这里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从横向看,我们既要从国内全局中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又要从世界总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中,当代中国的安全与世界安全紧密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可分割。与生存安全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安全更是一个与世界安全密切联系的概念,正如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所说:“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从纵向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又是一个有历史纵深的认识。中国国家安全首先是道路安全,也就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脱离了这条主线,中国的国家安全就失去了方向,而没有方向或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才是影响国家总体安全的具有颠覆性的因素,其灾难性的后果可以苏联为前车之鉴。

世界上有两种国家的安全没有保证。一种是“身体”不好的,一种是“脑子”不好的。“身体”不好的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导权操控于外人之手,因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自主性。“脑子”不好的则是对国家发展的道路缺乏认识,没有主见,反而对外部思潮迷信盲从。就像苏联末期对西方的幼稚幻想,结果稀里糊涂被西方送进了坟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感叹说:“从来没有一个世界强权未经交战失利,就如此迅速、彻底四分五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者: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安全领域众多、内容丰富,如何辩证、全面、系统把握这一创新理论?

张文木:习主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有鲜明的政治指向——这是唯物论的本质要求,又有内在诸多要素丰富联系——这是辩证法认识论的必须视角。

当前,我们学习习主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注意避免两种误区:一是脱离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谈国家安全,或脱离国家总体安全而只看局部的安全。忘记了整体,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没有把握住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神实质;二是从本位主義出发,将任何安全问题都看作是国家安全问题,或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庸俗地解读为四平八稳和面面俱到,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本位,而忘了大局和总体,这些都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失辩证法的误读。我们只有“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区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总体和动态平衡把握中,才可能将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正确的思想武装对于国家安全极端重要

记者:苏联解体的教训启示我们,思想路线出错,就会犯方向性、根本性错误,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国家安全,所以说思想武装对国家安全极端重要?

张文木:对,谈国家安全,必须谈思想武装问题,这是从大安全的角度说的。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正确的思想武装对国家安全、民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遵义会议前,因为“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中国革命接连遭受重大挫折。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的认识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上,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相继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党、建设国家,取得了辉煌业绩,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在当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学好、用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我党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不断取得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根基所在。

记者: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和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在伟大斗争中强化思想武装?

张文木:习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但这机遇与挑战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机会均等的,机遇并不专属中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主席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我们思考新时代一切战略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国家安全研究始终的底线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伟大斗争的意识。

思想上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装,进而全面接受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将全党的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并以此指导中国国家安全的生动实践。

中国国家安全正与世界安全融为一体

记者: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国家安全问题?

张文木:当今世界,安全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也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来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

国家是全体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以往国人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国家的生存安全。在这种认识中,本国的安全与世界的安全相对分离。但在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在相当程度上正与世界安全日益融为一体,只有世界安全,中国才能最终安全。

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已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概念,今天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历史运动,而是一种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一体的历史运动。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念不同,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应当主要是以维护中国发展权为核心的世界性的概念;對中国国家安全的关注,应当从传统的维护本土安全,转变为维护已走向世界的中国政治和经济利益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系数评估基点,不仅要建立在本土安全还应建立在由本土辐射于世界的国家利益安全之上;此外,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也应当从封闭的独守家门的模式,转变为进取开放的模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我们走向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记者: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世界意义?

张文木:近年来,中国积极向世界传达强有力的中国声音,世界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中国。2013年9月,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前,习主席访问了坦桑尼亚,并凭吊坦赞铁路修建期间因公殉职的中方人员,缅怀中坦赞三国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传统情谊。坦赞铁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援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提交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世界治理的方案及其实践。习主席此举向世界传递出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世界观、安全观及建立其上的中国治理的新方案。

中国搭建起“一带一路”这个平台,是向世界发出相互扶助的请帖:在这个平台中,没有殖民主义,没有霸权主义,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平共处的理念,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共同建设和谐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同样,世界安全才有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将以“环球同此凉热”为目标,将中国的安全与世界的安全不可分地连为一体,我想这大概就是习主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世界意义。

(摘自4月15日《解放军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作者:张军胜 潘娣

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论文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与形式创新

摘要:集合体理论是由先后递进的个体理论构成的整体理论。历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不曾有过集合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进程中的全部创新理论成果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充足理由是,从提出、逻辑、内容看,是集合体理论。基本情况,一是包括众多的理论成果;二是有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三是整体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内在紧密统一。重要价值是,完全意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因此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创新;集合体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构成、形式

为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首先需要确立两个概念,就是单个体理论和集合体理论概念。

单个体理论,仅是一个的个体理论。

集合体理论,则是由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构成的整体理论。它不是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的简单相加、随便拼凑的松散组合,而是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的紧密结合为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成为整体;既一脉相承,又逐个发展。一个一个的个体理论的先后、递进只是逐个增加和提升,而不是逐个取代和抛弃。

为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还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构成、形式。

历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先后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有理论成果的构成、形式,全部都是单个体理论,不是集合体理论。

从逻辑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自都是单独概念,不是集合概念,反映单个体理论,不反映集合体理论。

即使它们常常在一起,合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仅仅是简单相加而已,并未成为和作为大的集合体理论。

由于各有各的独立、相互区别的地位与内容,不能、不应合一,决定了三者从来都是单个体理论,不是大的集合体理论。

历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不曾有过集合体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

为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最终需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和新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科学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实际上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所有创新理论成果以至今后我们党将有的其他创新理论成果作了统一整合。

依照这个界定,从党的十七大起,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进程中的全部创新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进程中的全部创新理论成果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明确,不仅内容、观点是创新的,而且构成、形式也是创新的,具有先后、递进集合性,是集合体理论,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集合体理论的全新特点与变化,开创了集合体理论的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具有以下充足理由:

从提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先后、递进的所有单个体理论统一整合的成果。这本身就说明它是集合体理论。

从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集合概念,不是单独概念。单独概念反映的是单个体,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的是一个先后、递进的集合体,是一个集合体理论。

从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众多的创新理论成果依次相继、层层递进、紧密联系、不可缺一构成,是一个先后、递进累加的严格整体、精密系统。尽管每一个创新理论成果都可以相对单独提起和运用,但每一个创新理论成果都不可以绝对独立、分离出去。所有的创新理论成果始终都依先后、递进次序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都依先后、递进次序包括所有的创新理论成果。这样的内容就是集合体理论,是集合体理论的基本根据、主要表现和突出标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有着以下主要含义:

一是,包括众多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集合体理论是由属于它的先后、递进的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众多的理论成果集合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着众多的理论成果。

可从以下三点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全部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只要是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前进的包括若干个阶段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与之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逐步递进的包括若干个阶段性成果的相当多的理论成果。

第二,到目前为止,已有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起步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历经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

想。科学发展观以外的其他重大战略思想主要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世界。习近平同志在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会讲话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续篇和第三篇。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已有理论成果,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同志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胡锦涛同志为新的党中央总书记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不懈地探索和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的凝结,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努力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将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包括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实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进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也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亦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今后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不断增加而包括越来越多的理论成果。

二是,有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只有一位或两位、一代或两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而是有前后相继、接连不断的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这是由它包括众多的理论成果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仅有一位或两位、一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马克思主义,仅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一代创立者,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一代创立者独立完成创立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主义,仅有列宁一位、一代创立者,是由列宁一位、一代创立者独立完成创立的,是列宁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毛泽东思想,仅有毛泽东一位、一代主要创立者,是由毛泽东一位、一代主要创立者为主完成创立的,主要是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不同,有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众多的理论成果,必然由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前后相继、接连不断完成创立和推进。到目前为止,已创立的理论成果依次分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依次分别由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为主完成创立的。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依次分别是前后相继、接连不断的三个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代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是第二代主要创立者、胡锦涛同志等为第一代、第二代之后的主要创立者。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理论的发展,还会不断创立更多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会越来越多,与之相应,还会不断增加更多的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会越来越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完成创立和推进的,是多位、多代创立者或主要创立者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总体。

三是,整体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内在紧密统一。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不包括任何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成果,都不存在整体及其所包括这样的理论成果内在紧密统一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众多的理论成果,存在着整体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内在紧密统一的问题。众多的理论成果尽管都有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特性,但都不能绝对独立、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的内在紧密统一而存在,都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的内在紧密统一中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是内在紧密统一的。正是由此,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众多的理论成果的内在紧密统一是这样的:

以时代主题和中国实际的条件奠基。时代主题和中国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条件、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都必须从时代主题和中国实际的条件、基础出发。

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贯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原则、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髓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精髓、思想路线、力量与生命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首要问题、主题统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最大基本问题、主题,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展开和全部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都必须围绕这个首要最大基本问题、主题展开。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落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国际战略、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根本目的及祖国统一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要求作出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要系统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全面、独创的基本观点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全面、独创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本质,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全部理论成果要融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

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的基本观点,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成为系统、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解决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的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及其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并根据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并体现时代特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认识及其理论的突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是早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的定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肯定和坚持。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的积极奋斗和不断的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逐步过渡将“和平赎买”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道路,革命胜利后又初步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全面概括,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肯定和坚持。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党的十五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定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肯定和坚持。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历经三十年。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我国的经验和研究国际的形势,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往后还要继续并不断深化,还要历经很长的时期。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全面概括,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肯定和坚持。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提出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在内,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完成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及今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统一整合,并提出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科学理论体系、系列理论成果,不仅在内容观点上,而且在时间长度上,与找到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相当长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完全一致,是其完全体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后,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都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该体系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和将被实践证明的关于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怎样,都不会达到、具有完全意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此重要价值,就是因为它是集合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及其规律的集合体理论,不是横向的众多理论成果重叠集合为一体,而是纵向的众多理论成果递进集合为一体,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拥有、保持的内容观点相当多,存在、持续的历史时间相当长。相当多内容观点、相当长历史时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完全体现全部过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全部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及其规律的全部正确认识,因而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经明确,即刻显现出了其构成、形式的创新是集合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理论观点是重大创新,而且构成、形式也是重大创新。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更加成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更加深化。这必将永远载人理论发展的史册,增添理论宝库中的绚丽多彩。

深刻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很重要,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更重要。我们深刻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最主要的就是为了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如何正确对待呢?

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在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观点创新的全部内容的同时,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

进而,在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是集合体理论的基础上,从而极其严格遵循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形式创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 张 燕]

作者:栾量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本科二级学院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