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论文提纲

2022-09-23

论文题目: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符号创新的教育意义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的建筑发展急需确立自身的身份定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语汇完美融合成为建筑形式实现创新的一种探索途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在形式上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设计语言,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符号,形成一种新的建筑设计语言。象山校区在色彩、材料、形状、建筑布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思想和语汇,形成一种独具当地建筑风格特色的建筑群落。建筑师王澍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观摩,领会传统中国文人对建筑营造的思想,并试图将江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与校园建筑进行结合,将校园建筑群以民居院落的形式加以表达。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将具有历史感的废弃瓦片集中使用,使新建筑具有了历史的回忆,很好地联结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场景。而对传统建筑手工艺的重新拾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再寻找,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再定义。从他的设计创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最终理想是通过他的建筑作品,能够使人们回归自然,找到身体与心灵的停歇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模式化,造成建筑整体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了建筑不仅是为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得以安放的物理空间。而在象山校园的设计上,他试图以实验性的方式为当代人找到适合的居住空间,找回已近消失的诗意生活。面对当今中国大多数城市所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所形成的建筑形式单调乏味,建筑师过于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却忽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习惯,缺乏对生活的深入理解,造成了建筑缺乏地域特征及文化内涵。本文以建筑师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他的作品如何跨越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实现当代的有机融合。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对研究的背景、现状、方法等进行系统阐述。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概述,主要是论述了文章中涉及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的地理环境、建筑概况,并总结了建筑师王澍的生平及获奖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形式符号创新的研究,具体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状、色彩和材料上。第四部分是进一步深入分析象山校区建筑群实现建筑形式创新的设计手法及思路,从而总结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成功融合的一种实践经验。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成功融合的经验,对正处于迷茫探索中的中国建筑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一种教育与启发意义。第六部分:结语。对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果。

关键词:王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符号创新;建筑设计符号创新的教育意义

学科专业:设计艺术教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对建筑设计符号创新理论的研究

1.4.2 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研究现状

1.4.3 对建筑设计符号创新的教育意义的理论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设计师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概况

2.1 象山校区建筑群落设计师——王澍简介

2.1.1 王澍设计经历简介

2.1.2 调研王澍作品情况

2.2 象山校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及建筑景观概况

2.2.1 地理环境

2.2.2 建筑群概况

2.2.3 景观构成要素

第3章 象山校区建筑景观设计的符号创新

3.1 建筑外观的符号设计创新

3.1.1 建筑立面的符号设计创新

3.1.2 建筑屋顶的符号设计创新

3.1.3 建筑门的形式的符号设计创新

3.1.4 建筑窗的形式的符号设计创新

3.1.5 建筑走廊形式的符号设计创新

3.1.6 建筑地面铺设的符号设计创新

3.2 建筑色彩的符号设计创新

3.2.1 建筑立面色彩的符号设计创新

3.2.2 建筑屋顶色彩的符号设计创新

3.3 建筑材料的符号设计创新

3.3.1 建筑墙体立面材料的选用

3.3.2 建筑屋顶材料的选用

3.3.3 建筑走廊材料的选用

3.4 象山校园景观设计的符号创新

3.4.0 景观的概念

3.4.1 景观道路设计

3.4.2 景观水体设计

3.4.3 植物景观设计

3.4.4 景观掇石设计

3.4.5 景观雕塑设计

3.4.6 景观廊桥设计

3.5 象山校区建筑空间意象的符号创新

3.5.1 象山校区建筑聚落空间的符号创新

3.5.2 象山校区景观空间的符号创新

第4章 象山校区建筑符号创新的源泉

4.1 传统设计思想的获得

4.1.1 国画意境的再现

4.1.2 文人世界的重筑

4.1.3 传统园境的再造

4.2 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创新

4.2.1 江南传统园林布局的借鉴

4.2.2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归纳

4.2.3 民间传统建造技艺的继承

4.2.4 旧有建筑材料的再生

第5章 象山校区建筑符号创新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5.1 对中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反思

5.1.1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存在文化语义缺失问题的反思

5.1.2 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进行创新的反思

5.1.3 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延续历史文脉的反思

5.2 对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设计现状的教育意义

5.2.1 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教育启示

5.2.2 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创新能力匮乏的教育启示

5.2.3 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发展路径的教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装饰艺术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传统思想经济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