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经济运行分析

2022-09-22

第一篇:近三年经济运行分析

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10年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张雁

一、试卷结构

近三年的历史中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分值和题型都没有变化,只是考试范围部分有变化,2010年考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六课删除,世界现代史第九课删除,开卷考试,考查范围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总分6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由选择题和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四部分组成,选择题约占10分,归纳列举题占15分、材料分析题占20分、综合探究题占15分。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板块各占50%。题型经典实用,考点分布全面均衡。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以中考说明和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考查。在考查广度上,严格依照中考说明的考试要求,立足基础知识,不出偏题怪题,难度适宜,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整体考查,绝大部分题目不直接考查知识点,而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概括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使知识与能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题面丰富,通过识图释图题等形式,进行考查,如果平时不注重学的过程,考试时很难应对这样的考试题。

2、突出每年的周年事件和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试题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性。每年的周年的历史事件又是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也就是中考的考查出题概率高的地方。

3、强调知识的综合归纳性。主要体现在列举题和综合探究题, 两个综合题均以不同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大跨度、高浓度的概括。

4、开放性问题体现突出。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考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考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对“考点”中要求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基础知识应理解到位,立足平时,夯实基础。其次要注重培养基本能力,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生活实际,切实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像大事年表等基本工具,要培养学生掌握诸如画示意图、分析数据图表的方法以及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狠抓审题习惯和表达的条理性。一定要提高答题技能,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第二篇:近三年河北中考物理分析

张敏

2018年中考物理命题遵循课标及考试说明,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建立模型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试卷特点:

1、立足基础,考查基础知识;

较多的习题停留在布鲁姆目标分类的初级认知即记忆、理解、应用层面,为增强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提供指导。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要求: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这些内容2018年中考题都有体现。

2、贴近生活,倡导学以致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试题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通过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3、稳中求变,创新命题思路;

通过对比,2018年的中考物理与2017年题型、题量、分值分布、知识排布都很平稳,突显科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始终如一。题的难度略有下降。注重知识的延展、综合,明确分析方法、突出逻辑思维严谨性,多选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有突破,需要不仅学知识,还要多问为什么,在实验及实践中获得真知。

4、数形结合,突显数学知识;

依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间的关系式及识别函数图像,在多选题22题C选项、实验题33题拓展、34题图像判断、

37、38题均有体现,这些题又是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拔高点,能体现思维的差异。

5、实验探究,突出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依据课标知识与技能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2018年中考中充分体现。考题也符合课标过程与方法要求: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从审题到答题都有体现。

例如,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中具体要求: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转换成考题实验每题都有明确的问题。

二、2018年中考物理题目分析

(一)、15至22题,选择题。

15题,估测题,主要考察学生生活常识的积累和基础知识的记忆。20题C选项考察了科学家,也属于此类问题。可以推测的题目选项容易做,需要记忆的选项,记不住或记不清就只能靠猜。

16题,声与电磁波。主要考察学生声和电磁波的区分及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17题,物态变化。主要考察六种物态变化和相应的吸放热情况,涉及晶体和非晶体概念,需要记忆准确。

18题,力学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力学基本概念,能量转化,惯性易错。

19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考察凸透镜成像规律。把握准规律,多选也能准确选项。理解+ 记忆

20题3分,电与磁。主要考察磁现象的应用。电磁那一章知识的记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记忆。

21题3分,浮力综合题,浮力结合压强,有难度,需要学生有很扎实的逻辑和计算基础功底。初二时学生提高不到综合的高度,初三复习段得拿出时间和心境。

22题3分,电路图分析与计算题,选择题中最花时间的一个题,考察电路图相对实物图较简单,但综合性比较强。

选择题存在的问题:

1、知识理解不全面,

2、概念记忆不精准。解决的办法是依靠专题复习,同类知识集中训练,做到清楚明确。

(二)、23至27题,填空题。

23题,电能表、电能、电功率。注意单位。理解记忆。 24题,光现象分类考察,常规题型难度低。理解记忆。

25题,功和机械效率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功率的公式考察,机械效率的计算也很基础。理解记忆。

26题,内能常见题型,精准概念类问题。专题练习。

27题,考察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精准概念类问题。

(三)、32至34题,实验题。

32题,大气压问题,常考题,或易或难,专题组织搞透。精准概念类问题。

33题,杠杆实验题,基础知识题,拓展应用性比较强,需要平时训练到位。理解记忆。 34题,焦耳定律实验题,综合性强,文字填空,需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理解记忆。

(四)、

37、38题,综合计算题,力学、电学。

37题,纯压强综合题,不结合浮力计算。前两问考察基本公式计算,很简单,第三问计算量比较大,需在有逻辑和方程能力,容易错,包括问题思维的技巧。理解记忆。

38题,电学综合计算题,虽然是常见的分类讨论但作为压轴题难度依然是比较大的,需要学生很强的分析能力。理解记忆。

综上所述,失分原因有两点,精准概念记忆类和逻辑理解记忆类。解决办法就是专题复习全面并明确。如何做到事半功倍,专题练习的选题很重要,题目精练、知识点和技能全面,学生要学透。

三、所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2018年中考物理知识点覆盖面综合来看:A层级的覆盖面小,主要集中在声、光、磁、部分热的现象,联系生活注重实际,进行判断、记忆的内容;B层级的内容集中在力与电的理解与应用;C层级的内容集中在电和力,几乎全覆盖,重在解决问题;还有一些技能的掌握,比如识别表盘,画图等。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在完整的知识系统中体会严谨科学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2016年试题中20题(多选)考查的是电与磁的知识,2017年电与磁的知识点考查放在了16题改成了单选,改成了利用图片考查电与磁知识,难度不大,但是需要认真审题。2017年在20题(多选)的位置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知识。

2016年试题中21题(多选)考查的知识载体是用手按压在弹簧上的木块,主要考查平衡力,弹性势能及对木块的受力分析。2017年的21题是以滑轮组为载体考查功率、机械效率等相关知识。

整体来说选择题保持了稳定,但是从以上对多选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按照以往规律进行按题号押题是没有意义的,按部就班将所有基础知识复习到位才是制胜法宝。

总之河北省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进行了大胆创新,这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思想,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第三篇:关于近三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开展情况的汇报

凉州区审计局 (2012年3月 )

200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的精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度、力度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深化。三年来,全区共开展经济责任审计159项,审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189人,累计查出各类违规问题资金2639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25842万元,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受到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8人。为维护全区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就2009年以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向会议作一汇报。

一、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全领导机构、完善运行制度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障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一是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入手,及时调整了凉州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组成成员,建立了由区委或区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由纪检监察、组织、审计、检察、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从完善制度入手,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凉州区领导干部离任前经济责任和公有财物交接制度(试行)》、《凉州区审计结论落实办法(试行)》、《凉州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凉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凉州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及运用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手段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审计部门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从讲政治、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与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由审计机关主动出击,大胆唱主角,敢于牵头、勇于碰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纪检、监察、组织、人社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多管齐下共同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在具体工作上做到互相推动和互相帮助,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区委、政府交办或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实施,纪委、监察部门监督,既分工又合作,达到工作互相推动。我局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移交司法或纪检、监察部门处理;纪检、监察部门核查有关线索需要审计部门协查的,我局及时予以帮助,结果交纪检、监察部门。在召开审计进点会和审计结果通报会时邀请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参加。正是由于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审计效率,我们始终坚持“三结合一同步”: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资料,建立审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审计压力。二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制定年度计划时,选择那些任职时间两年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以便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成果进行抽查确认,加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审计任务量较大时,抽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与局机关审计人员交叉组成审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四是尝试由单一的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向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同步”审计新模式,防止出现决策责任、执行责任不清的现象。

(四)严格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严格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两办规定精神,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工作联系,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一是坚持委托与随机相结合。凡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门或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通知或委托我局审计。同时,根据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指示和群众举报反映,开展突击审计和随机审计。二是坚持合理调配审计力量。我局在接到通知或委托书后,根据审计对象,合理安排审计人员,确保专业胜任能力。三是坚持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搞好调查了解,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避免审计的盲目性。四是坚持开好“两个会议”。审计组进点时要召开审计进点会,要将审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重点等告知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和干部职工,争取配合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审计结束后,要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要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广泛征求意见,提升审计工作透明度和影响力。五是坚持项目审理制度。审计结束后,审计业务股室要将审计项目的所有资料报法规(审理)股进行审理。审理人员从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审计记录是否表述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理评价是否恰当,法规依据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严格审理把关,并提交审计业务会议最后审定,确保审计质量。六要坚持执行回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符合回避条件的审计人员要主动回避,不主动回避的要责令回避,确保审计的公正性,审计人员因循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不良后果的,视其情节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审计的严肃性。

(五)突出审计重点、严格审计执法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是在工作中,明确三类人员为重中之重:即拟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党委、政府指名要求审计的领导干部;群众反映问题比较多的领导干部。把全部政府性资金作为审计主要内容,重点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监督权、财经法规执行权履行情况。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审计对象,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审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审计为主,资产负债审计为辅;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审计财政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审计,必要时延伸审计其部分下属单位。三是在审计中严格审计执法,对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坚持项目审计要“严”,查处问题要“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敢于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从严从重处罚,敢于移送有关机关追究党政纪责任。从审计实施入手,坚持取“铁证”,办“铁案”,绝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确保审计事项程序规范、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手续合法。

(六)实事求是审计、客观公正评价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离任干部的“前途”,责任重大。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四项原则:第一,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凡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审计过程未涉及的事项、证据不足及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评价。第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按事实的本来面目划分经济责任。第三,注重证据、依法认定的原则。以法规政策为准绳,严格按“数”说话、依“据”评价。第四,准确、全面、独立、谨慎的原则。注意分清直接与间接、集体与个人、故意与过失、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界线,做到评价用语准确,措辞恰当,是非分明,责任明确,为组织人事部门提拔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为了体现人格化和责任化的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细化不同类别、不同级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主要审计事项,使审计评价既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取得的相关业绩,又反映其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准确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等界限。

(七)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范围广、层次高、力度大,对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求更高,业务要求更精,审计风险也更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创新方式方法,狠抓队伍学习、教育和培训,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离职培训系统学。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市审计机关举办的审计业务培训班。二是集中时间强化学。坚持每周一集中学习雷打不动,进行强化学习。三是面向同行开门学。注重向同行学习,通过考察“取经”,拓宽审计视野。四是专题交流互动学。每周一上午由局领导和股室负责人轮流授课,就审计业务工作方面选准一至两个专题,结合实务操作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互动式交流辅导。五是邀请专家辅导学。邀请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点、难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集中授课和专题辅导。六是以老带新结队学。采取以老带新“一带一”的“结对学习”, 给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搭建起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平台,促进新同志的成长。七是创造条件自主学。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业务书籍,配备笔记本电脑,创造了良好的自学条件。

(八)加强审计整改、督促领导干部守规尽责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

审计整改,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维护审计机关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必要保证。我局不断采取措施,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联动监督,不断完善五个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审计整改落实率达90%以上。一是完善责任考核机制。我们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于2011年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了区直部门(单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目标责任书,增强了被审计单位做好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督查机制。2011年初,我局就近几年审计整改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了汇报,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审计整改情况督查年”活动,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依法采取综合执行措施,促进了审计决定的执行和审计建议整改情况的落实,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审计权威。三是完善销号机制。建立审计整改落实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督查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政务督查、惩戒处理和工作联动机制作用,确保审计整改落实不打折扣。四是完善督查回访机制。实行审计回访制度,由分管领导和项目主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责任单位严格整改。2011年10月,会同区纪委、区政府督查室对全区2009年以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通过督查,落实整改违纪违规资金1.98亿元,进一步促进了审计查出问题和审计建议的整改落实,区政府办公室对整改不彻底的区林业局、四坝镇等单位进行了书面通报。五是完善制度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区上出台的《凉州区审计结论落实办法(试行)》,加大执行力度,强化“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深化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对整改工作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审计结论全面落实。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总结经济责任审计近三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执行的还不够;二是屡审屡犯情况依然存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不够,职能发挥的还不是很充分;四是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五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和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任务确定上还缺乏计划性;六是审计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离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标准、高质量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全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思路要以任中审计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要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要在配合协调上有新突破,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追究力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规范经济权利的监督制约,着力把握审计重点。紧紧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重视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三种形式,把任中审计、任前审计作为离任审计的特殊形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改变目前离任审计的被动局面,重点抓好任中审计,逐步探索任前审计,形成以任中审计为主导,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离任审计,努力发挥好离任审计的鉴证功能、任中审计保护干部的功能和任前审计预防干部“带病上岗”的功能。加强对具有资金审批权、分配权、使用权和经济执法处罚权单位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进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根据确立的2012年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力争使审计结果满足组织部门干部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在审计理念、目标、重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积极推进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围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着力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还很不充分,审用结合的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尚未做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情况反馈等结果运用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促进审计结果有效运用。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管教育机制,加大对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把审计法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列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尊重规律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坚持审用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上的教育警示作用,在干部任用和评先上的鉴定评价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震慑作用。

(三)围绕强化组织领导,着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搞好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审前共商、审中互动、审后运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作用。加强联席会议办公室机构建设,在区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完成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同级审计机关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合署办公等事宜。健全完善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

(四)围绕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着力抓好队伍建设。一是优化结构。通过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擅于捕捉和研究问题、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培训。要围绕中央《审计规定》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丰富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相关培训工作。三是改进作风。要以开展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审计机关为抓手,按照“实、高、新、严、细”的要求,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以对党和国家、对事业、对领导干部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审计职责。

四、几点建议

一是严肃领导干部离任前经济责任和公有财务交接纪律,严把离任“交接关”,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现前后任领导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对未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的领导干部,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处理。在交接中隐瞒事实不如实交接造成损失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二是强力推进审计整改,严格问责机制,遏制屡审屡犯。 三是科学拟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确保审计质量,防止发生因搞突击审计造成的“走过场”现象。

四是建议采取措施解决审计人员编制和职级待遇。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我国保险业近三年发展状况分析

保险学第二章作业

解释指标: 保险密度:(保险书p47)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其计算公式:

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量

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越高。该指标可继续分为寿险密度和非寿险密度两个部分。

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费收入与该国或地区的GDP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 保险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越高。该指标又可具体分为寿险深度和非寿险深度两个部分。

简答题

1. 简述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 保险产生的自然基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

(二) 保险产生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基础的。

(三) 保险产生的数理基础为大数定理。

2. 简述世界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及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一) 保险的产生

1.财产保险的雏形:公元前16世纪,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制定《汉莫拉比法典》。法典中相关条例便出现了财产保险的雏形。

2.人身保险的雏形:该保险雏形相继出现在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时代。

(二) 现代保险的形成

1. 海上保险的形成标志性历史事件:

 公元前916年罗地安海商法采用“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原则,该制度在罗马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被人们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 1347年10月23日由商人乔治·勒克维伦订立的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合同被视为最早的保险合同。

 1720年英国的“皇家贸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因此海上船舶抵押贷款制度被认为是海上保险的初始形态。  1906年,英国颁布海上保险法。 2. 火灾保险的形成

 12世纪初冰岛成立互助社,相互保险的开始。

 1676年由47个协会合并成立了“汉堡火灾管理局”开创了公营火灾的先河。

 1667年尼古拉·巴鹏个人独资开办专门承保火灾保险的营业所,1681年改组,正式设立火灾保险公司,这是火灾保险的起源。

3. 人身保险的形成  15世纪海上运输奴隶贩卖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人身保险。

 1693年数学家和天文家哈雷编制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为现代人寿保险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标志了现代人寿保险的开始。

 1699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人寿保险组织成立,该组织的创立成为现代人寿保险形成的标志。

4. 其他保险种类的形成

 1855年,英国铁路乘客保险公司首次向铁路部门提供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开辟了责任保险的先河。

 1702年,英国开设主人损失保险公司。  1842年英国保证公司成立。

3. 简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一) 早期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 1805年英国保险商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保险机构。  186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了第一家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诞生,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 新中国保险业的诞生

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揭开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一个具有国家制度特征的保险市场的建立。  1958年,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三) 国内保险业的恢复

 1979年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 1995年《保险法》正式实施。 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标志着新的保险监制的形成。

(四) 保险市场的开放

 1992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子公司友邦保险和美亚保险公司获批在上海设立,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区域已从上海扩到其他城市。

(五) 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4.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2010-2012)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根据保监会数据计算各年份原保费收入,原保费收入呈总体上升趋势,显示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的数据显示,2011年保费总收入143392512.22,2010年保费收入145279714.55,2009年保费收入111372989.22。根据三年的保费收入情况分析,中国的保险业还是稳定持续发展的。

(二)在保险分类中,财产险与人身险所占保费收入比例由下图所示,可以看出人身险保费收入远远多于财产险。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人身险保费收入为9912.64亿元,同比增幅达30.8%。其中,寿险保费为9031.20亿元,同比增幅为32.05%;健康险保费为623.85亿元,同比增幅为19.7%;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为257.58亿元,同比增幅为18.9%。

前11个月,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为3527.71亿元,同比增幅33.6%,财产险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26%,显示人身险市场无比旺盛的发展势头。

(三)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均,但从中国保险业发展史来看,保险业如今发展趋势适合今后保险的普及,在原本只有几大保险集团的基础上如今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集团,有利于保险业竞争机制的完善,以及保险业创新机制不断发展,保险产品开发更积极,有利于投保人增加选择,判断得失,使保险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财产保险公司中,占据市场前三名位置的分别是中国人保 62.61%%、太平洋财险 11.87% 、平安财险 9.12% 。

寿险公司中市场份额占前三名的分别是中国人寿股份 51.05% 、平安人寿 16.93% 、太平洋人寿 10.47% 。(这个是前几年的)

从养老保险看,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为0.1件,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件以上的水平。

从财产保险看,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仅为5%左右,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到10%,即使消费者较熟悉的机动车辆保险,投保率也只有30%。而在发达国家,这些险种的投保率一般在80%以上。

从健康保险看,全国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不到2%,而许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50%

(四)我国各地原保费收入不平衡,其中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保险发展水平较低,深圳、上海、北京、江苏、青岛等地保险业发展较为迅速,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发展空间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保险发展速度较慢,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保险平衡发展,普及保险知识。

(五)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截至2009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7万亿元,其中投资总额为26 897亿元,环比增加1 028亿元。2009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达到530.6亿元,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 141.7亿元,收益率6.4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六)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不足:

1.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相对世界平均水平较低

2.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3.发展粗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4.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还比较差 5.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法商注会10402班

缪睿子

第五篇:近三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评价和试卷分析

近三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评价

山西省近三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贯彻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题型基本稳定,整体难度偏大,13年指导意见要求降低难度,但试题反应不明显。

试 题 分 析

(一)试题结构

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满分75分。其中选择题30分,非选择题45分,分别为:简答题8分、材料题10分、分析说明题12分、探究题15分。(2011年简答题分值为12分,材料题原名为材料分析题,分值由6分。)

(二)试题特点

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不受教材版本制约

整份试题包括五道大题20道小题,考查的全部内容,都能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和学习专题。通过命题进一步引导教师将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而非“唯一标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体现能力层次过渡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整份试题十分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2012年选择题的

1、

2、

3、

4、

6、

7、

8、

10、12;简答题

16、17(1);分析说明题19(1)、(3);探究题20(1)、(2)、(3)都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材料题则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科内在整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进三年中考历史试题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中国历史部分内在的整合,如民族压迫与民族探索和民族独立的整合特点;第二层次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整合,体现了中外关联,相互借鉴的特点。尤其注重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识记、理解到运用的升华,既要求学生从历史渊源、现实存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又注重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较能力、语言组织归纳和书写能力的考查。探究题的第5问设置启示感悟,引导学生从科技创新、制度更新、外交方式、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加以思考,既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史观,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意识。

4、关注时政热点,突出学以致用

所谓“热点问题”,是指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并注重同所学知识的周年大事相扣合,突出“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目的,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2012年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关注土改完成60周年,且紧扣材料达到理解运用层次;此外围绕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与发展”、“外交方式与发展”立意引入,既考查学生的史实掌握、比较归纳,又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发展、和平外交的现实问题。这些题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人文性,且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方向。

5、注重史论结合,强调“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例如2013年分析说明题19题的第3问,为什么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和探究题20题的任务二,通过探究,同学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请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都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一定的史学观点,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阐释说明,通过对一定因果关系的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六大板块命题的比例没有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完成 命题偏重于对世界历史的考查,如:2012年比例占到了56%,比规定的45%超过了11个百分点,中国近现代史仅占26.7%,比规定的35%低了8.3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仅占了10.7%。四十四个学习主题中,直接考察了31个,间接考察了5个,有8个主题完全没有涉及。

2、部分试题设问不够明确,干扰了学生的答题思路

如简答题“张骞通西域和哥伦布远航在作用上的异同”分值2分,学生理解为只写不同点,张骞1分,哥伦布1分,但答案是不同点只要涉及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就给分。

再如分析说明题“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结合答案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分成政治、社会生活、影响这三方面作答,教师只是在答案中找其采分点,部分学生看到“开启中国社会变革”,答出了辛亥革命之后的重大事件,如“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还有第4问“联系中印近代、现代史实”,部分学生理解为“中印之间关系的史实”,建议表述为“中国或印度近代、现代的相关史实”;且

3、4小问关于印度的史实可重复使用,造成累计得分。

还有探究题 “选择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评分说明要求两例史实2分,分析说明2分,但从所给答案看,说明只是对史实的结果表述,不涉及结论观点的概括归纳,而学生写出的结论性答案没有采分点,导致思维周密的学生此题的失分率较高。

(四)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如学生不注意题干中“西方成就的归纳”,从而将..材料中的原文照抄下来,不得分;学生不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间限制,而是答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新史实。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答题不认真,错别字较多。如将“甲骨文”错答为“甲古文”;将“象形文字”错答“像形文字”,“一国两制”错答“一国二制”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3、学生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通过识记积累和强化训练得到提高。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对所给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应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另外,部分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五)今后措施

1、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由于一些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缺少必要的记忆,知识储备不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再辅之以技巧和方法,实现考试的新突破。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问,问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通过对“问”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审题、答题技巧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作答材料分析题时,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析的方向。

4、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欠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平时教学的难点,应当引起各位教师足够的重视。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试题既依托教材,又与当今国际重大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国际意识等,都是本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近三年工作思想汇报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