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2022-07-23

第一篇: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抒情散文

从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回来已经半年多了,心里一直记得欠西藏一份作业。今日,终于坐下来开始动笔。第一次不是被领导催着交稿子而动笔,所以这一拖就是半年多。其实真的不必介意有没有拍到最美的照片,或者有没有忘记写下札记,因为,我们有的是回忆。沿途

乘火车从南京到拉萨,历时四十八小时,沿途要经过多少地形,经过多少山川河流,现在后悔当时没有好好看看窗外的风景。从最初上车的兴奋到对窗外风景的麻木,直至对目的地的焦灼的期待。只记得车窗外的颜色渐渐由绿变黄,高楼越来越少,人烟越来越少,植物也不断变化着,,如西北硬汉脸上的轮廓,风蚀?水蚀?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是岁月的鬼斧神工。当列车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时候,我再次感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无奈和渺小。建议有志去西藏的朋友,这一趟火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沿途风光无限,二是可以慢慢适应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

到了西藏,不得不说下高原反应为担心高原反应,所以很早就开始做功课了,查资料、锻炼身体,出发前半个月开始吃抗高反的药。希望到了高原上我的体魄可以吃得消。关于高原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这个只有自己在亲身经历了之后才会知道。列车行进在青藏线上,突然,几个上海女人叫了起来,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去看了下,原来海拔到了2300米,生活在平原的人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到了三千米多米的时候,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袋纷纷涨袋,破裂,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高原和平原的区别。车厢开始供应氧气了,氧气丝丝地从供氧口出来。导游在拉萨火车站手捧哈达接站。拉萨的海拔是3650米.导游千万叮咛不要洗澡,防止感冒。头隐隐有点疼,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同行的团友反应厉害。第二天参观布达拉宫,我才真正领教了高原反应的厉害。通过地下通道,来到广场上,那二三十级台阶上来,我一阵眩晕,心跳加快,几欲跌倒。赶紧拿出速效救心丸来,怕同行的儿子看见,影响他游玩的情绪,赶紧咽了下去,稍微好点。儿子只是觉得头有点疼,其余还好。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有一百多米高,如果在平原算什么呢,但是在西藏,简直像登天一样难。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想不虔诚都不行啊。我的字典里第一次有了累这个词。到了一个讲解点,就想坐下来,而且坐下就不想再站起来,参观布宫有时间限制,导游不停催促,和导游讨价还价哪怕再多休息一分钟。至于导游讲解了些什么根本没心情去听。从八角街回宾馆,也就三百米左右的距离,途中看到人家摊位边的凳子,我顿时两眼放光,和店主打个招呼就坐了下去。直至儿子三番两次催促才恋恋不舍离开板凳。三百米走了近一个小时。到宾馆,感觉胸口犹如压了个大石头,喘不过气来,怀疑自己得了传说中的肺气肿,于是上网去搜索,结果越看越像,心情又沉重起来,更加觉得闷气。其实高原反应和心情有很大关系的。以后的几天稍微缓解一点,但是也是拖拖沓沓,看到台阶就发憷。全没了在家时健步如飞的感觉。

苦旅

去西藏旅行简直就是一次苦旅,一次修行。饶是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顶着高原反应的危险,慕名而来。沿途看见许多学生,骑着自行车,驮着行囊,看到他们总想流泪,平时父母身边的宝贝,此时要在高原骑行几千公里,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我总是把头伸出窗外,噙着眼泪,对他们大喊一声加油。这种历练,对他们来说是好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儿子也下定决心,今生一定要骑车再去拉萨。

从拉萨坐客车去林芝要九个小时。像这样长时间的坐车每天都要经历,因为西藏幅员辽阔。林芝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脉等群山怀抱之中,号称西藏的江南,海拔两千多米,是天然的氧吧。路上藏香猪自在地跑着,并没有被圈起来。晚餐桌上有了藏香猪和藏香鸡火锅,那一顿饭吃的美味无比。

到达鲁朗林海时,天空星星点点飘起了小雨,却让我有幸看到了彩虹。两座山之间架起了两道彩虹桥。儿子告诉我说,这叫做霓虹,霓和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的颜色是相反的,我一看,果真如此。不禁又佩服起儿子的博学来。彩虹桥壮观,美不胜收。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坐的循环电动车,车子在山间盘旋,路边就是悬崖峭壁,司机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坐车的人虽然知道司机熟悉路况,但还是胆战心惊的。老远就听得雅鲁藏布江的波浪奔流而过的涛声。脑海里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句歌词,雅鲁藏布江翻波浪,叫我怎能不歌唱。面对这壮阔的江面,真 有大声唱歌的欲望。可是在高原唱歌也是个体力活哦。南迦巴瓦峰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未能看到他的真颜。有遗憾才会再次魂牵梦萦。这次去西藏最大的遗憾就是去纳木错的那天是个阴天,没有见到蓝天白云,没有见到图片里看过的波光粼粼的美景,天气阴得像要滴出水来。风还特别大,我用披肩裹紧了自己。在湖边和牦牛和藏獒合了个影就离开了。牵牦牛的那个藏族同胞盯我看了好久,用蹩脚的汉语对我说了句什么,可能他们觉得南方的女子都很美丽吧!然后,又是几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真是步步惊心。几个小时行程都捏着一把汗,心都揪起来了。路上不时看到抛锚的车子。老天似乎要补偿我们在纳木错的遗憾,到了羊卓雍错的时候,天气特别好,我拍到了最美的风景,蓝天上白云悠闲地漂着,地上油菜花零零散散地点缀着,湖水湛蓝清澈,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远处群山或站或卧,牛羊三三两两散落在草地上吃草。此时真羡慕那些牧民,可以随意躺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好一幅人天合

一、自由自在的和谐画面。还有很多遗憾,例如墨脱,例如珠峰大本营,还有那个据说转一圈能洗去一生罪孽的岗仁布钦山。

风 情

对于藏民对佛教的虔诚,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好多藏民都是穷其一生积蓄去朝圣,去他们认为神圣的地方去朝拜。他们自带酥油,捐给寺庙的大面额香火钱还可以自己找零。西藏处处经幡飘扬,经幡上写着经文,风吹动的时候,猎猎作响,佛可以听见是藏民在念经;西藏到处可见手拿转经筒和佛珠的信徒,念一遍经文,佛珠转动一颗,一串佛珠是一百零八颗,那一串佛珠在他们手里要经历多少次的轮回,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听得到他们嘴里在念念有词;也见到了一步三叩去布达拉宫朝拜的信徒,他们脸色憔悴,风尘仆仆,但是脸上的表情却坚毅执着。他们从遥远的故乡出发,带着最简单的食物,历经一年半载也不放弃,实在遇到阻挡或者因睡觉,进食等原因要暂时停止行程,他们也会在路上做上记号,回来时还从记号处重新开始磕头行进,五体投地,一步都不会少的;玛尼堆的石头上刻着经文,也是代替他们在念经。路上到处可见牦牛的新鲜的粪便,藏民们当它们是宝贝,拣了堆在家门口。到藏民家家访,换上藏民的服装,接过双手呈上的哈达,喝着酥油茶,吃着风干的牛肉,学简单的藏族舞蹈,听他们介绍家里的情况。车到休息处,就有孩子围着车子,他们脏着脸,穿得很破旧,我将包里所有吃食分给他们,看他们一哄而散,心里一阵酸。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他们。不知道回去后要通过什么渠道给他们捐些衣物过去。

西藏是一个神秘又神圣的地方,我只是个过客,匆匆留下一两个足迹, 有朝一日,若能寻一小屋小住 ,静静地读仓央嘉措的诗,读《莲花》。

第二篇: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这是一个混淆了天国与尘世的地方,居民与访客、神祗与幽灵,都在这里寻找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和灵魂通道;这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俗世喧嚣和澄澈信仰共生,原汁文明和外来文化并存,是独一无

二、无法复制的彼岸;这里,就是西藏。她的宗教、民俗和大美风光总是以形形色色的样式漂浮于各种口音之上,以千千万万种姿态颠倒众生,引来无数前赴后继的朝觐和痴迷。这里,就是西藏,对于这片高原净土,以及那蓝的令人无法释怀的天空,让人无法拒绝,走一趟西藏吧,去看看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和那美丽的喇嘛庙,听听弥漫在风中的真言,洗涤自己的灵魂··········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西宁,格尔木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

“天路”风景线———

格尔木段风景

无人区——可可西里和那美丽的藏羚羊

念青唐古拉那美丽的雪山

此峰好像叫玉珠峰,据说在高空俯瞰像一朵美丽的雪莲花。

蓝天、白云、草地(呵呵,随便选张做电脑桌面吧)

美丽的措那湖

在草原上,牦牛是帐篷,是藏靴,是运输工具,甚至是酒边的珍馐。牧民与他们相偎相依,是朋友,是亲人,更是他们精神的图腾。

那曲草原——水草肥美(在广袤的草原上聆听野性的呼唤~~~~)

傍晚时分到拉萨(拉萨站相当豪华,可惜没拍照啊)

拉萨又名“日光城”,他耸立于地球之巅,威严肃穆、辉映九穹。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明珠”,西藏的政教中心,矗立在拉萨市玛布日山上的雪域宫殿,就是整个雪域高原的灯塔,在拉萨乃至藏地的任何角落,人们虔诚叩拜合拢的手掌永远指向她。布达拉是“普陀罗”的译音,意为菩萨居住的宫殿。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红宫为历代**的灵塔殿和佛堂,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和最高点。白宫是**喇嘛的冬宫,也曾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总共7层。

绕布达拉宫一周,从各个角度瞻仰她的容貌 (藏族转经习俗,顺时针方向)

正前方——布宫的夜景美吧

这位大爷的转经筒好个性

布宫右侧

布宫周围的转经筒

那锯齿状的女儿墙,一级级攀升的石梯,上窄下宽的梯形宫殿,以及宫顶那组歇山顶式的金顶,都使得这座古老沉重的宫殿以一种生机勃然、翩然若飞的身姿向上挺进,去接受天堂的讯号,俯瞰众生亲吻苍穹。

布宫后面的宗角禄康公园里拍的

宗角禄康公园

布宫正后方

布宫左侧

这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宫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横空出世,气贯苍穹,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位于拉萨市中心,是千年拉萨的见证和象征,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奉佛祖释迦摩尼12岁等身金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著名喇嘛尼玛次仁说“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大昭寺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是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更被称作是“西藏的眼睛”。

蓝天白云都成了陪衬,看到他的那一瞬间,灵魂恍然失守,被其贯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在大昭寺,感受信仰之光穿透心扉;

大昭寺门前,总匍匐着各种谦卑的身体,身份或地位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此起彼伏的身体和喃喃的真言成为拉萨密集的心跳。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 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街道以大昭寺为中心, 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

拉萨有三条经典转经线路: 第一条是环绕大昭寺主殿觉康一周,长约500米,是内环线; 第二条便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

八角街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朝拜者用他们独特的语言与佛祖沟通——磕长头的掌心木板撞击地面的声音,是他们对信仰虔诚的扣吻。

藏族是全民信佛的,几乎每个信徒一生至少磕长头去趟大昭寺,她们用身体丈量着自己与佛祖的距离。磕长头的每一动作都是有其含意的:双手合十,象征领受了佛的旨意和教诲;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和移至面前、移至胸前,表示心、口、意与佛和合为一。磕拜时,心发所愿,口诉祈求,这样便能实现心中的愿望。

八角街漂亮的家庭旅馆

八角街最有名的地方——玛吉阿米,“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语,直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简译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 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哲蚌寺的最大的宗教节日雪顿节,现已成为拉萨地区的最大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在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传统的雪顿节以晒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可惜我们都没看上啊:今年雪顿节晒佛在8月6号开幕,我们7号才到;藏戏表演在**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当时不知道也没去)

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玛尼堆有三个作用——原始路标、祈福还愿、供奉神灵。

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洲”,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北面3千米巨石峥嵘的色拉乌孜山脚。 “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

色拉寺最有名的是辩经,辩经是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

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①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②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

在每天午后三点进行,在色拉寺建筑群的中后部专有的一个院落场地。庭院内,古树浓荫,高原阳光透过枝缝叶隙,投下金线缕缕。身穿红袍的喇嘛三三两两地来到,年龄以十几二十岁居多。相貌多明眸英眉、挺鼻抿唇,面部线条分明。他们有人席地趺坐,低目沉思。更多人在打闹:有出其不意拍一下别人秃脑袋,然后装模作样在冥想的;有将树枝或砂子放进别人衣领,再装作与其他人打闹的;有的竟拿小石子投向别人,马上一挪身缩进人堆。他们俨然一伙小学顽童。

寺钟声声,辩经开始。喇嘛两两相对,一方站立出言诘问,一方盘腿而坐,沉着应对。诘问者,先猛一击掌,紧接着挥舞佛珠,身形旋动,紧紧逼问。阳光下,红僧袍若红霞片片,在佛门清虚静穆之中,迸发出虔信、真诚、追崇的激情。他们有的得意时仰天大笑;有的似乎抓出了对方漏洞,一下收势定身,咂嘴挖苦对手;有的朝对手猛挥佛珠,珠串在对方鼻尖前一掠而过;有的一声猛喝,弓步一蹲,来个九天揽月式亮相;有的说到激越处,长吟一声,如大鹏展翅般腾身而起。

应对者,以不变应万变。任尔狂风骤雨,雷霆霹雳,依旧气定神闲,娓娓而谈,山崩于前色不变。尽显佛家任沧桑巨变,依然故我的定力。一动一静,一明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玄机。短诵、长吟、低念、高唱,辩经声混成一片。

在色拉寺(包括其他藏传佛教寺院),辩经代替了我们所熟知的考试。每学完一部大论, 以及每年学期结束,喇嘛们必须参加辩经仪式,以此向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才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学习。

拉萨——日喀则

日喀则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称为后藏,是历史上后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历代**的驻锡之地。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外与尼泊尔、不丹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全地区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距拉萨约300公里。

日喀则主要景点有羊卓雍错—卡若拉冰川—帕拉庄园(白居寺、宗山英雄城堡在附近)—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新宫—萨迦寺—绒布寺,从日喀则继续往南走,将到达美丽的冰川世界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羊卓雍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措,“羊”:上面;“卓”:牧场;“雍”:碧玉;“错”: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有人这样写道:羊卓雍错,那一抹蓝色的诱惑,天空的蓝色是结晶的蓝宝石,你的蓝色却是晶莹的青瓷,最优秀的山水画家也无法绘制出如此的瑰丽之美,再高级的相机也无法定格你给我的震撼;你将自己融入到这蓝天白云高山草地中,既是局部,又是整体,当你逶迤远去,消失在雪峰和冰川背后,留下人们对你姿态的无数幻想。

可惜当时在下雨,没看到那抹诱人的蓝,但它还是那么的迷人。

卡若拉冰川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头。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飘缈处,一直延伸到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的路边,晶莹幽蓝中,捎来几许凉嗖嗖的感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都曾在此拍摄外景。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因帕拉庄园此又叫班觉伦布庄园。帕拉庄园位居旧西藏十二大庄园之列,是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

庄主的卧室,到处尽显奢华。墙上左边是雪豹皮,右边是金钱豹皮;左边淡蓝色的坐垫是金丝猴皮做的,右边是梅花鹿皮·····

扎什伦布寺意 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扎什伦布寺为四世之后历代**驻锡之地,可与**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拉萨——林芝

林芝藏语是说“太阳的宝座”,就西藏其他大多数地区来讲,这的确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林芝为西藏自治区一个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政府驻林芝县八一镇。林芝地区聚居着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等10多个民族及登人,平均海拔3100米,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去日喀则主要是参观人文景观,来林芝则是参观自然风光,主要有鲁朗风景区、南伊沟风景区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风景区——

一路走的是318国道,也是所谓的318风景线,图为尼洋河,翡翠般的绿、飞溅着洁白的浪花。清澈、翠绿、洁白,这三种视觉效果难分难辨地交融在一起,用"飞花碎玉"形容尼洋河再贴切不过了。

中流砥柱,露出水面部分有

五、六米高,有十几平米房子那么大。巨石为水流切割。相传,工布地区守护神为“贡色德姆”,此巨石是“贡色德姆”修身养性念经坐禅之处,当地藏民将其奉为灵光永驻的“守护神”。

卡定沟藏语是“天上人间 的意思”,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山高沟深,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瀑布中一尊天然形成的大佛面目慈祥,在瀑布中时隐时现,天佛瀑布由此而得名。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鲁朗海拔3700米,位于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

珞巴族的房子。“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

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崐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在藏语中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在远古的神话里,他是众神聚会和煨桑的地方,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天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只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是无法征服。

(网上偷了张图)

多少人千辛万苦赶赴此处,等待多少个日夜,为了一睹南迦巴瓦峰的真容,但他始终不肯取下面纱,而我们现在是一路行、一路看,确乎有点暴殄天物·······

西藏,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第三篇:离太阳最近的树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皱褶 逶迤 遒劲 訇然 尸骸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 A.忖.度(duó) 濒.临(pìn) 迁谪.(zhé) B.踽.踽(jǔ) 殽.函(xiáo) 够呛.(qiànɡ) C.沙砾.(lë) 娇嗔.(zhēn) 凝噎.(yē) D.睿.智(ruë) 醴.酪(lǐ) 訇.然(yán)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 镂空 健硕 本末倒置 B.焦炭 訇然 蕴含 盘根错节 C.逶迤 药捻 铁锹 餐风露宿 D.遒劲 苍穹 皱摺 触目惊心

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 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 (2015年) 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 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 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B.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C.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D.红柳的根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7.阅读下面文字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

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zhê)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 ),风羽般纷披的(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qiú)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hōng)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17)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hái)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组是 A.碎叶 枝干 花 微笑 B.枝干 碎叶 果实 冷笑 C.枝干 碎叶 花 微笑 D.花 枝干 果实 冷笑

(2)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画线处空缺的汉字

皱zhê( ) ( )qiú劲 ( )hōng然 尸hái( ) (3)对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点题,也点明红柳的生长环境与众不同,令人肃然起敬。

B.这是歌颂,红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雪域高原吐露唯一的绿色,给人带来希望。 C.这是巧合,两者都能突出热量,色彩又近似,都给高原带来生机。 D.这是表明,红柳如同太阳一样奉献于人类,人类应该珍惜它。 (4)对作者“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承上启下的国度,由于它受到神灵佑护和大自然的特殊照顾,因此没想到它后来会受到摧残。

B.这是下文的伏笔,说明红柳将遭受摧残,这与作者良好祝愿背道而驰,写下这篇文章以引起人们更深层的思考。

C.这暗示出它将遭受厄运,表达了作者原有的良好祝愿与现实不符,也蕴含着对战友砍伐红柳的谴责。

D.作者关注红柳的未来的命运,这表明她在西藏工作过,对当地的一草一木有感情,红柳的不幸使她悲哀。

(5)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一连用四个“对不对”,请你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6)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红柳?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7)结合全文,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红柳的特点。

(8)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②“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9)最后一段中的两个问句具有怎样的作用?

(10)请你谈谈文章结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的深意。

(1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力地映衬出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的不平凡。 B.文章借红柳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对经历苦难的仁人志士崇高品质的赞美。 C.用炸药这一高科技的法子代替人力砍伐红柳,表现人类对付自然的聪明才智。

D.倒数第二段,“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这句话与开头第二段末句“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相呼应,读来发人深思,令人心痛。 E.整篇文章感情强烈,作者用激愤的语言控诉了人力残暴自然生灵的行为。

第四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朗读、讲析、讨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

二、新授

(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 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

1 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

A、拟人

B、 叙述

C、描写。

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选 C、描写。

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

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a 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b '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c'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d '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e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红柳还有哪些精神?

a 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三、小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串讲课文:

1、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

2 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

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学生找:

'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3、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 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 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

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 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 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

5、下面请同学找出本文的比喻句5个,找出文中的描写5句, 时间为5分钟,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5分钟)

3 a:文中的比喻句有: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2)'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 (4)'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5)'„„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 b:本文的描写有:

(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3)'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 (4)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

6、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 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 (学生共同思考讨论)

a: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个比喻赞美 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7、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

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课文练习

一、注音:

皱褶( ) 谷穗( ) 铁锨( ) 逶迤( ) 枝桠( ) 遒劲( ) 訇 ( ) 镂空( ) 尸骸( )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

2、 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

3、 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4、 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

5、 本文和森林写意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三、参考答案:

1、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2、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3、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4、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5、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主题一致。但《森》是采用全景式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而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

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在相应处注明修辞手法。

5 [明确]:

(1)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修辞:比喻 枝干——铁一样锈红 碎叶——凤羽般 (2)„„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修辞:拟人 通过“微笑”一词体现

(3)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修辞:比喻 根——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4)红柳如同冰山。

修辞:比喻

(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修辞:比喻 根系——盘卷的金属

(6)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修辞:比喻 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的红柳——镂空的恐龙骨架

(7)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修辞:比喻(借喻) 红柳苍老的手臂——粗壮的树干

(8)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修辞:比喻、拟人 沙丘——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拟人通过“怒向”一词体现

(9)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 修辞:比喻(借喻) 红柳——原住民

第五篇: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攀枝花钢铁厂是三线建设的产物。与宽广的武钢、包钢厂区不同的是,攀钢的厂址颇为局促。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一座年产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这里却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设计人员大胆提出了台阶式设计方案,通过大规模爆破,将山坡平整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台阶平地,辅以先进的多种运输方式和相应的工艺流程,浓缩安排下钢铁厂的布局,被人们誉为“象牙微雕”式立体大型企业。

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厂矿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校舍、医院等一应俱全。图为四川洛带512厂宿舍。

1

在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的今天,有的企业搬迁后成为“弃城”,而更多的企业通过改制、转型、重组、合并而重获新生。1966年,中央选定在涪陵白涛镇的大山里建设816核工厂。1984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816工厂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

三线建设决策的确立

当时三线建设决策不仅凝聚了毛泽东等中国决策者应对复杂战略形势的思考和筹划,而且还和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安全有着深层的关联。

中国古代几千年处在“陆权”时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北部游牧民族。在东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当世界进入“海权”时代,中国的安全格局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从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国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不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发端。而我国最发达、富庶的经济区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东部沿海柔软的腹部。国家没有可靠的战略后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军事包围,对新中国的威胁依然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由于当时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苏联经济援助,实际上将苏联作为大后方,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问题并不紧迫。

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美国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彻夜未眠,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6日清晨6点,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的一个多年宿愿——骑马沿黄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诗情驱动,又有现实的经济目的,可惜就此中断。

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三线建设的战略

2 决策终于确立。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说:我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开了会,会议决定:

(一)在国务院成立专案小组。建议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等十三人组成,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

(二)各个方面的防备措施,除作战部提的四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各有关方面,都必须按照主席指示的“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原则,尽快进行研究,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 (2)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

(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

(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

(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报告将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参加专案小组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应的工业、国防、农业、教育、铁道、城市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纳入明年计划和“三五”计划。报告还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同时,恢复北京地下铁道建设筹备处,积极准备北京地下铁道的建设,并考虑上海、沈阳两市地下铁道的建设,通由铁道部负责。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

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9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成昆铁路,连接四川省会成都和云南省会昆明的成昆铁路,自成都经彭山、眉山、夹江、峨眉、峨边、甘洛、喜徳、西昌、徳昌、米易、攀枝花、元谋、禄丰、安宁扺达昆明,全长1083.3km。成昆铁路1958年北段开始施工,以后几上几下,至1964年,仅建成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1964年第四季度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重新开始建设,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

成昆铁路全线修建桥梁991座,总长度相当于56座武汉长江大桥

三线建设的决策就是在这样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确定的,当然这个决策也颇为符合中国的地缘战略特点:

中国属于均衡型国土形状,东西南北外围至中心地区距离相差不大,可以明显地分出内外线、前后方。从四个方位最顶端测量中国的中心点,大致在甘肃兰州至陕西西安之间的宝鸡。再从自然地形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

3 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贺兰山脉等,海拔几千米以上,地势险峻,气候复杂,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历史上曾经远征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至此而止,从未有任何一支外国军队能够从西部入侵中国内地。东北部有大小兴安岭,也易守难攻。陆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相当开阔,大部为沙漠、草原,是一条易攻难守的通道,须后退到陕西秦岭、山西雁门关一带方有险要可守。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势较为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脉方有利据守。于是,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确定将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

“两点一线”是川、贵、云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两点指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一线指连贯四川和云南的成昆铁路。邓小平将其形象地比喻为“钟摆式摆动”,即以攀枝花为中心,向北和东形成一个扇面三角区域,攀枝花的钢材运往成都、重庆,六盘水的煤炭运往攀枝花,成都、重庆的机器运往攀枝花、六盘水。

1964年11月,邓小平率领李富春,薄一波等亲自赴两点一线考察。一路上山高路险,不少地段公路修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半山腰,路面很窄,常常一侧是陡坡,另一边为万丈悬崖。公路急弯很多,但没有护栏,又是不平坦的泥土路。几十辆汽车组成的长龙时而盘旋而上几乎接近山顶,时而蜿蜒而下直至谷底。一辆汽车在急转弯时飞出路面,幸好卡在两棵大树间,避免了一次坠入深渊的厄运。

成昆铁路途经四川西南和云南北部的崇山峻岭,70%的地段地势险恶,地质结构复杂,既有钢铁般坚硬的岩层,也有一炸即坍塌的松软泥石,素称“露天地质博物馆”。干线跨越的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两岸分布着高达几百米的悬崖峭壁,人都难以立足。铁路建设条件之艰险恶劣,是中国铁路史上罕见的。全线修建桥梁991座,总延长92.7公里,相当于56座武汉长江大桥;修凿隧道、明洞427座,总延长341公里。桥梁和隧道相加的总长度,竟占全线总长度的39.4%。

这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一个奇迹。因地势险恶,全线有三分之一的车站找不到适宜建站的地方,只好建在桥梁上和隧道里。承建的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长11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共有1000多座烈士坟茔。

1984年12月8日,中国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与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作为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礼物,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放置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中。

三线建设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选址

三线建设之所以艰难,不仅是因为西部地区缺乏工业交通基础,也因为当时为了备战,刻意追求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选址的原则。1964年7月1日,周恩来在接见越南国家计委副主任阮昆时说:工业布局问题,从战争观点看,要设想

一、

二、三线,不但要摆在平原,也要摆在丘陵地区、山区和后方。工业太集中了,发生战争就不利,分散就比较好。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在向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出:“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当月,国家建委召开

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

虽然这些选址原则是基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却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如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基地,下属28个单位分散在两个地区、7个县的3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一个企业被分散在6个自然村落中,有人开玩笑说“这是鸡窝边造飞机”,

4 而且加工装配零部件需要用汽车往返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倒运。还有的企业车间和住宅区相隔十几里山路,职工上下班极为不便。贵州一个厂的车间建在远离交通干线的深山溶洞中,一到冬季,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群众感慨道:“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陕西新建的400多个三线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450多个点上,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数点,被群众称之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布局。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日新月异的尖端科学技术行业,例如电子、航空工业,因为信息闭塞,不能掌握世界新技术潮流,造成技术改造落后。还有的企业选址时没有考虑到本行业的特点,造成实验困难。如川东一家潜艇厂建在长江三峡上游,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潜艇不能下水,入海试航要用驳船装载通过三峡急流险滩,运到几千公里之外的东部沿海,十分不便。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一直有很大分歧。有人说,三线建设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建设;也有人说,三线建设投资效益低下,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人说,当时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作出了过高的估计,三线建设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易经》中说:“上九,潜龙勿用。”大意是:当环境不适应的时候,龙只能被困在水潭里不能行动。当改革开放来临、全国都在展翅腾飞时,许多三线企事业单位却成了徒有尖牙利爪和飞天翅膀的蛟龙,深深陷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因动弹不得而痛苦地呻吟着。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83年12月成立,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初至今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设在成都)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其中关停9个,迁建和部分迁建49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到2005年,国家共规划安排调整项目 201项,三线建设调改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一些对原料依赖性强的加工企业搬到产粮、产棉区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小城市如孝感、咸阳、宝鸡、沙市附近;一些生产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拖拉机等机械、电子产品的企业,搬到人口较为稠密、有广阔消费市场、也有加工协作工业的中等城市,如襄樊、汉中、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还有一部分技术密集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搬到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兰州、长沙等科研教育集中、信息交流频繁的省会大城市附近。

经过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大部分三线企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它们许多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用企业,如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变为生产“神龙”轿车系列的东风汽车集团,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变成占世界产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车集团;有些已经面向国际市场,如西昌导弹基地变为卫星城,用长征系列火箭为世界多个国家发射了卫星。如今,酒泉航天基地又实现了中国人邀游太空的梦想。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对三线的功过似应该有了初步的评判。总的讲,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三线建设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那么三线建设对中国西部工业发展所起的“加速器”作用或许会更明显些。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时,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差别十分显著。1952年,西部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比例的9.61%,通过“一五”计划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但其发展速度仍然大大落后于东部。1963年,西部云、贵、川、陕、甘、宁、青七省区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0.5%;到三线建设进行了一年后的1965年,已经提高到11.92%,其中重工业由9.56%上升到13.50%。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1978年,西部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国13.26%,重工业占14.76%。

5 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

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点来考察,三线建设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从沿海到内地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转移和大调整。西部某些偏远乡村至今尚未有电、公路、自来水、学校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活水平与东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相差50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没有大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投入,更多的西部地区至今还会是一片荒芜的贫瘠之地,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会更大,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国家在20世纪末期进行西部大开发、解决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战略任务将会更艰巨。反过来看,改革以来,若没有三线建设形成的西部经济实力,没有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撑,东部沿海地区也难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毋庸讳言,三线企业搬迁以后,不少原来的遗址也陷于封闭和荒废之中。如何利用这笔丰富的工业遗产,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挖掘的。例如1984年2月停建的 816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转型为以生产化肥为主的化工厂,但世界第一大人工洞却只作为物资公司的仓库,是大材小用。有学者考察后认为,816洞位于旅游资源富积地带,是乌江画廊的一个重要景点,可与周围著名的仙女山、芙蓉洞和黔江地区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观。游客可以沿乌江而上,体会充满神秘、神奇、神圣的世界第一人工洞。更何况,816洞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题材,人们可以从中体验到我们前辈那种宝贵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蕴含精神摇篮的产业,正期待着新生。

作者:撰文/陈东林 摄影/陈家钢 邹毅等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06期 封面策划《工业遗产:记住一个时代》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物业管理收费难下一篇:露天煤矿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天堂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