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2022-10-19

第一篇: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周颖南柯昕 赖安璐、黄雅芬

指导教师:林洁

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食品质量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年美国爆发了由冰淇淋污

染造成的沙门氏菌病,估计有22400人患病.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肠杆菌。157:H7食物中毒事件,致使1.2万人急性发病.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相继爆发后,瑞士、法国、比利时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疯牛病,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疯牛病恐慌”.1999年比利时出现致癌物二恶英污染鸡、猪等事件,使欧洲鸡及乳制品出口在全球受阻.2000年,法国又发现一些肉食品遭受李斯特杆菌污染.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30%以上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在我国,自从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食品合格率比过去有所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卫生部信息,2001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85起,15715人中毒,146人死亡721.目前,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突出,如众所周知的由于食用携带病毒的毛蜡引起的上海30万人甲肝爆发流行;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死亡177人.此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者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销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有毒的或假的食品.去年以来,我国媒体就相继曝光了一些事件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不仅致使自己破产,还使全国各地的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此外,还有面粉中掺有增白剂,霉变大米拌工业油抛光后出售,用“潜水油”制作食品,粉丝及腐竹中加人“吊白块”,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酸盐克罗特仑)来提高生猪的瘦肉率。酱油中含有氯丙醇,鱿鱼等海产品用甲醛浸泡,蔬菜种植上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等事件假烟假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也层出不穷,喜宴上因饮用假酒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激素和催熟剂的使用,缩短了鸡鸭和水果的生长周期,但激素含量超标导致儿童性早熟,妇女更年期紊乱,食品也因此失去了往口的鲜美.再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无害仍无确定的结论.境外不安全食品的流入对我国食品安全也同样带来影响,近日来从泰国等地进了一批“毒桂圆”,发现时已经流人全国市场,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健康损害.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近儿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199

4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环境污染与生物链富集;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环境恶化对食品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致使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全国有8。%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这对农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川.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泛滥也造成土壤和水域的污染.据研究,DDT等有机氯杀虫剂通过气流可以污染全球,在南北极地区的海

1豹、海豚的脂肪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DD,此外,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人人类的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氯、汞等与酶亲和力强的成分,在食物链尤其是水产品中可逐级浓缩.例如贝类在含DD丁、012-0,1115mg/的水中生活10h.体内富集DDT可达15000倍曰.人类位于食物链末端,环境有害物质依次被放大后进人人体,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如早先在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误病”.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发生在从生产到餐桌整个过程的任何环节.食品可以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乙肝病毒等.食品在熏制、腌制等高温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加工食品的机械、管道、食品包装材料等也可造成污染.此外,加工过程中存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滥用的现象,也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3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和兽药残留;

转基因技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目标生物体并使其表达,使目标生物体具有新的稳定性遗传性状川.该项技术己在植物品种改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地评估该技术所造成的环境生物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效应还很困难.WHO已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列为21世纪世界食品安全领域所面临的三个巨大挑战之一ref,中国农业部和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制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程序及商品化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规定。兽药残留主要是指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激素残留,抗生素残留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会使敏感人群出现过敏反应,氯霉素类还可引起人类造血系统疾病

4国际贸易全球化引起进口食品污染;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和大量食品贸易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我国加人WTO后,进出口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爆发于国外的疯牛病等疫病时刻在威胁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短保质期食品如奶制品等的进口检验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进口此类食品存在一定风险,如何尽量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探讨.5经济秩序混乱,监督工作薄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市场经济秩序的某些混乱和不规范使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或个人制假、贩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各机构改革进度不一,模式各异,从而使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食品卫生执法工作受到种种阻碍和制约,食品卫生监督与群众的期望也还有不少差距.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食品安全技术优先发展对策:

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相协调的新型“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原则,解决目前食品安全产业与技术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2.发展思路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瞄准未来和国际发展趋势,从生态友好型农业生 产资料入手,研究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线面结合”的策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动我国完整有效的安全食品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

3.优先支持领域

(1)生态友好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 环保型缓释控释肥料、生态型有机—无机复混肥、

环保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免疫能力和杀伤有害生物为目标,创制新型高效、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活菌制剂的发酵工艺和颗粒化包被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质量标准及使用规程;动物生长发育调控的代谢修饰剂、营养强化剂、营养重分配剂、植物抗氧化剂、有益脂肪酸、卵磷脂、丝氨酸等强化添加剂、肉蛋风味改善添加剂。

(2)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研制重要畜禽疫病(禽流感、新城疫、疯牛病等)的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和生物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安全性。

(3)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生物天敌繁殖技术,病虫害物理、生态科学防治技术,无污染施肥和高效水肥藕合技术,环境、化学诱导抗病抗逆性技术,化学农药高效使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动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调控技术,饲料和饲养环境中对动物健康、人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敏感指标与快速检测技术及无公害饲养环境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检测畜禽疾病的免疫芯片技术、设备与畜禽健康预警系统,减少畜产公害的营养调控技术,降低畜禽矿物元素排放量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制并开发适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多靶标协同作用的新型低毒化学制剂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组合。

(4)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研究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限值以及控制措施,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HACCP评价准则,建立食品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

(5)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农药、兽药、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疯牛病病原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建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污染预警系统,研制简便、快速、多用、智能、价廉、便携式无公害农产品速测仪器。

(6)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研究危险性因素评价新技术安全性的方法,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和数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应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原则和办法。

(7)食品危险性因素分析和危险预警系统

研究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污染资料;建立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本底数据库和危险预警系统;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体系。

(8)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技术措施和相关标准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修订原则文件和技术措施,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总结:

食品安全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WHO强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参与食品卫生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政府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检测系统,企业应自觉遵守法规,合法经营.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积极进行监督,三者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和合作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共同肩负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尽快融人经济贸易全球化潮流,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二篇:市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从能够吃饱,吃好,并开始要求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作了一次调查,从目前掌握的食品安全情况来看,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不令人满意,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一、我市食品产

业现状

(一)食品监管网点多。监管面涉及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业和食品流通及消费领域,监管面广量大。

1、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我市近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实施农产品“358绿色行动”为抓手,以规模化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质量认证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初级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有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产地面积13.8万亩;放心菜示范基地4930亩,城市蔬菜基地12206亩;海水养殖3196公顷,淡水养殖面积3107公顷。

2、食品生产加工情况。全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90家,16家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行为逐步得到规范,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已建立生猪定点屠宰场10个,其中(半)机械化屠宰场6个,全市定点屠宰率达到95%,基本满足全市人民“放心肉”的需求。

3、食品流通及消费情况。全市共有食品经营企业187家,个体工商户5560户,在全省“万村放心店”建设中,已有730家农村小商店被授予首批“示范放心店”;现有农贸市场52个、副食品市场2个;饮食业1336家,集体食堂123家,食品从业人员5856人。2004年餐饮业监督合格率90.35%,体检合格率达98.34%(该指标不包括无证摊贩从业人员数),餐具消毒合格率为50.35%。总体呈现出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质量意识差的现状。

二、当前食品安全所存在问题

(一)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以及种植、养殖业大都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质量标准难以控制。且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农畜产品的种植、养殖业规模偏小,管理和技术水平都较低下。这些因素造成食品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客观上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仍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形成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农、畜产品未经任何检验或是经“蜻蜓点水式”检测就进入百姓家直接食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我市现有工商部门设立的菜场检测点12个,每点每天平均检测七八个批次,仅占市场食品数量极低的比率,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市场真实情况,且该部门检测结果不具法律效力,可以出具法律依据的疾控中心又不参与到市场检测。虽然从事食品安全检测职能的机构有:卫生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的畜牧兽医站、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检验所,但实际上仅卫生部门能作部分食品的常规检验,如农药残留、瘦肉精、蛋白质含量等检测工作,且未能形成完整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三)食品消费环节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学校周边的食品卫生安全较为突出。学校周围的小吃店、副食品商店等,经营质量差,进货渠道混乱,特别是“马路作坊”、露天加工的,卫生条件更是不堪入目;有的学校食堂管理混乱,给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二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由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工作比较复杂,是否存在食品加工者擅自添加或多加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掺杂掺假的现象很难发现;三是食品包装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大量回收废旧物品制成的食品包装容器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其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可忽视,如方便袋、快餐盒、一次性口杯等。四是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卫生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易发区域,特别是工地食堂流动性很大,使监管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凸显。

(四)食品监管职能部门分散,食品监管力量薄弱。从目前监管职能来看,虽然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食品药监、工商、卫生、质监、农业、贸粮、公安、教育等10多个部门,但重复监管和漏管等现象比较普遍。如食品经营环节,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都分头在管,大大影响食品监管效率的充分发挥,造成有效监管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市专门从事食品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且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与全面完成食品放心工程的工作要求还有差距。

(五)食品安全协调工作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立后,无执法主体资格。国务院赋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是“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但法律法规没有直接赋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利,使监督协调流于形式,缺乏力度。二是法律法规不配套。现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还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没有一部完整全面的食品安全法规来规范,造成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工作成效

第三篇:保健食品监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保健品化妆品 摘要:目的

目的 分析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并提出对策。方法

方法 总结归纳我国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和问题。结果和结

结果和结论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模式,实现保健食品全程监管;建立保健食品复核制度;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高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成效。

关键词:保健食品;监管机制;对策我国保健食品在原料供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存在不适应性,保健食品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在分析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监管经验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堪忧 1.1 生产环节存在五大问题

1.1.1 违法添加禁用成分 按照保健食品法规的相关规定,保健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药品。但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责任,通过非法添加药物来保证产品功效。如在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双氢克脲塞,在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在抗疲劳类产品中加入西地那非,在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中加入激素等。

1.1.2 擅自更改配方或生产工艺 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生产者必须按照批准的内容组织生产,不得改变

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企业产品质量标准 以及产品名称、标签、说明书等。不少企 业在实际生产中对产品配方或生产工艺

进行了更改,给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 患。如某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明确规定,通 过对原料进行浸提和浓缩、烘干,提取产 品内容物,然而生产企业擅自取消浸提浓 缩烘干工艺,直接购买浸膏作为原料进行 分装;有的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与核准工艺 要求不符,为适应新设备及厂房情况而随 意更改产品工艺;有的企业转自其他企业 的品种审定配方和生产工艺存在问题,按 原工艺或配方无法生产。

1.1.3 委托加工混乱无序 有些保健食品 委托生产企业未取得保健食品卫生许可 证,便委托其他企业生产。而受委托方对 委托方是否取得保健食品(生产卫生许 可证审查不严,或明知其未取得保健食品 卫生许可证而为牟取利润接受委托。有些 企业采用部分委托方式,将生产过程分散 在不同企业完成,如在一企业进行散粒等 半成品加工,而在另一企业进行包装,这

种方式易造成中转、运输环节的交叉污 染。有些委托企业与受委托企业的所在地 不在同一个地方,日常的监督管理只能由 各自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这导 致监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和有效监督整个 生产过程,从而使异地委托加工成为日常 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

1.1.4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缺失 近年来, 保健食品原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 时有发生,如树胶替代蜂胶,贝壳粉假冒 珍珠粉。这类保健食品原料安全事件凸显 了保健食品原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和 我国保健食品原料标准体系不健全和缺乏 严格的原料检验标准有很大关系。 1.1.5 保健食品企业备案标准问题突出 保健食品企业标准实行备案制,各省对保 健食品备案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地方为药 监部门或标准委员会先行审批,再交质监 部门备案,有的地方直接由卫生或质监部

门备案,而直接备案可能会造成对保健食 品企业标准审查不严。 1.2 保健食品流通秩序较为混乱 1.2.1 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 在伪造或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冒用保 健食品标志、伪造卫生许可证、伪造合法 企业产品等方面。目前市场上假冒保健食 品多为减肥类、调节血脂类、调节血糖类 及改善性功能类。

1.2.2 夸大宣传功效 主要表现在采用所 谓的专家义诊、讲座或患者“现身说法” 的形式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在社区等人员 流动较大的地方摆摊设点以免费体检等手 段夸大宣传、变相销售;一些厂家违反保

保健食品监管现状与对策探讨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房山分局(102488齐东梅 1.10本次药品再注册工作发现,少数品种在文号有效期届满前未提出再注册申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人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申请再注册,有效期届满前未提出再注册申请的,不予再注册。

2 小结

目前,药品再注册工作的集中审查阶段已基本结束。通过这项工作,北京市 药品监管部门全面掌握了本市所有已核发 批准文号(满五年或以上的药品现状, 更新了企业及产品信息,同时也帮助生产 企业对已上市品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自 查。药品再注册是一项长期工作,现在已 进入常态化,各单位要及时核对所持药品 批准文号的有效期,认真准备申报资料, 北京市药品审评中心 《首都医药》杂志社 合办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申报。 (20110331收稿

┃2011.04(下┃首都医药 CAPITAL MEDICINE 14 保健品化妆品

健食品标识规定,在宣传材料和媒体广告上夸大宣传产品功效、适宜人群,更有甚者,以所谓“典型病例”明示或暗示其产品有显著治疗作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1.2.3 产品标识标签和说明书内容失实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适宜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必须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相一致。然而,一些企业打擦边球,在印制保健食品标识标签和说

明书时,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更改产品名称,增加或更改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不明确标示委托企业和受委托企业的名称和地址。

1.2.4 普通食品使用非食品成分、宣传保健功能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蜂胶、苦丁茶和西洋参等114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普通食品中不得使用,但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将这类物品用于普通食品,并乘机宣传保健功能。

1.2.5 网络销售保健食品难监管 门店销售保健食品须经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办证经营,监管部门会定期现场检查和抽检,较好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而网络卖家只需要一根网线即开始非法出售保健食品,隐蔽性强,在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检查的情况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

1.2.6 虚假电视直销广告查处难 电视直销广告是非法销售保健食品的常用手段,目前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未有专门的电视直销法律法规,广告法对广告主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发布者并无要求,使得虚假电视广告也成为监管盲点。电视广告包括经销商、生产者和广告发布者。广告发布者不承担法律责任,生产者和经销商往往处于较隐蔽的地位,一般都不在企业的登记注册地做电视直销业务,故药监和工商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管非常困难,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违法广告的发生。1.3 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无法可依

1.3.1 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加大 执法力度成为口号 2009年《食品安全法》 出台后,《食品卫生法》随即作废,依据 该法制定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也 将失去法律依据,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 条例》至今不知何日能正式实施。目前,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 此外,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如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只是对生产经营行 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缺少针对委托加工、 异地经营、网络经营等行为进行监管的条 款,也未制定对更改审批配方和工艺生产 保健食品等违法行为的罚则,导致执法过 程中存在盲区,执法力度难以加大。 1.3.2 仿冒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成为监管 盲区 随着保健食品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明目张胆地假冒保健食品的产品少了,但 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仿冒保健食品的胶 囊、口服液、片剂、冲剂等普通食品。有 的食品在包装和说明书上未标示保健功 能,却暗示其保健功能;有的食品因在名 称、形态、食用方法方面与保健食品和药 品有相似之处,使消费者难以界定,极易 误导消费者。此外,目前相关法律还没有 明文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能作为普通食品

名称,也没有规定普通食品不能与药品、 保健食品采用相同剂型,如生产液体钙胶 囊、卵磷脂胶囊、葡萄糖营养口服液、复 合氨基酸口服液等的企业依然存在,且进 入监管的真空地带。

2 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对策与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保 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细 则,特别是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罚 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地方政府部门根 据现行法律法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政府规章。 2.2 加强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保 健食品原料检测方法、产品注册标准体 系。一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制定 工作,根据注册工作需要确定原料标准。 二是通过完善保健食品产品注册标准,确 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三是加强检测体系 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健食

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提高 检测水平,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 建设,扶持一批保健食品质检中心。 2.3 转变监管模式,实现保健食品全程监 管。强化保健食品原料监管;规范保健食 品企业标准备案,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保 健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力度;建立监督通报 协查制度,提高综合监管能力。 2.4 建立保健食品复核制度,完善保健食 品退出机制。对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组织生产的,应及时 予以注销;对已经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 书的,组织专家对保健食品的配方、工艺 和功效成分重新审查,将配方和工艺不科 学、技术含量低、产品功效不明确的产品 及时清理出去;对因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或 改进产品工艺需要更改生产工艺的,在不 影响产品安全性和功效的条件下,可允许 其适度调整工艺。

2.5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消费 环境。针对广大保健食品消费者,采取多 种措施加强宣传保健食品消费知识,以易 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普及, 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营造良 好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 购进合格保健食品;针对保健食品从业人 员,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 训,提升其法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健食品 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 2 卫生部. 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 检验方法,1996 3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管理中 若干问题的通知,1997 4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调整保健食品功能 受理和审批范围的通知,2000 5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保健食品检

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通 知,2003 (20101231收稿

┃2011.04(下┃首都医药 CAPITAL MEDICINE15

第四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积极构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严厉查处各种经济违法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当前我市流

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如,毒木耳、毒大米、毒奶粉、病死猪肉、毒火腿、毒香肠,蔬菜农药残留等。二是“三无食品”,即无厂名、无生产日期、无质量标准的食品,也有冒用商标、伪造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三是变质劣质,主要是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_、食品流通领域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准入机制。主要表现在,一些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售假者有机可乘;食品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识假辨假能力差,使不合法食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一些经营者贪图私利,蓄意购进和出售低劣食品,不讲信誉,缺乏良好的商业道德。

_、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多、小、散、乱的特点,小作坊比较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有的甚至无证无照。少数生产者受利益驱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谋求最高利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在农产品方面,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导致有毒有害的产品进入市场。_、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亟待加强。当前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做到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有的一味贪图便宜,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信誉极少关注,也不在意商品是否有合格证、保质期,质量是否过关,客观上使假冒伪劣商品有了销售的市场。

_、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领导重视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障。目前,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程度不一,有的认识高一点,抓得紧一些;有的时紧时松;还有的政府很少出面,只是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行动,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声势。

_、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没有形成。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更是面广量大,容易出现监管的盲区和盲点。如,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以及宾馆、饭店、学校等集伙单位。目前,食品安全涉及到工商、卫生、质监、农林、食品药监、粮食等__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管理领域的交叉,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分工明确、信息互通、合作密切、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没有能够编织起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的互动网,监管的整体效能不强。现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关注,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在流通领域内构筑起放心消费的环境,是执法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加强我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建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抓好食品安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日前,××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_年努力,使××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实施意见》强调,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省平安县(市、区)评审条件》,作为对各地的考核依据。各地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了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监管责任制,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质量问题严重的区域,有关部门将按严重程度发布食品质量安全警告或警示,直至整治合格后解除。《实施意见》要求,在生产领域,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实施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流通领域推行以经营企业自律为主的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计划,每个行政村在现有的各类小商店中,确定一家将其改造成"放心店",带动其他商店规范经营。同时,还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参照××模式,现提出如下建议:

_、加大对食品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力度。《××省食品卫生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各级人民政府为当地食品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以上要求,建议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职能工作之中,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实施意见,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体系,努力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督促有关

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处理;抓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行动快捷、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食品质量监管的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质量监管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一,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_、积极实施食品放心

工程。在近年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抓好拓展,将豆制品、卤制品、水产品、畜产品、食用油、调味品纳入放心工程范畴,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规定,加强监管,保证质量。扩大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充分显现无公害肉禽、蛋禽、生猪、奶牛基地的规模效应,形成比较全面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体系。在农贸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通过产地挂钩,引入市场,引导消费。同时,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放心食品销售网络体系,在乡村、社区开设“放心连锁超市”、“放心店”,扩大放心食品的覆盖面。

_、健全食品质量监管网络。紧紧抓住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食品监管体系。一是在生产领域把好产品质量关。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质量认证标记,对未获得质量认证的食品不得进入流通领域。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使用药物超标的治理,积极引导农(水)产品基地建立以自检为主的速测网络。二是在流通领域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引导市场、商场、超市和食品经营户建立《进货索证索照索票》、《进货商品质量检查验收》、《供货企业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不合格食品撤柜召回》等制度,监督检查企业建立完整的购销台帐,保证各环节进货渠道合法,加强检测检验,把好食品进货关和销售关。三是在消费环节把好卫生检查关。切实抓好餐饮业和学校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对餐饮业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规定,确定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在学校依法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卫生责任制,并建立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_、强化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拨出专款用于食品安全的举报,构筑起广大群众监督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一是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由市、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非法加工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清理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二是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选择问题多、群众反映大的食品,集中查处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以及在食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对重大恶性事件,依法追究制假售假者的刑事责任。三是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工作。根据时令季节特点和消费者反映的热点,进行食品质量抽检。通过抽检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曝光重大食品案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慎重消费。

_、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食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设立企业信用网站,由政府牵头,汇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各部门的信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社会各界查询。建立严重失信企业披露公布制度,使其生产经营受到制约。大力开展“放心一条街”、“放心购物市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经营户”的评比活动,促进广大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强化安全监管 构筑和谐社会

----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全生产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切实抓好乡镇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针对当前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对策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增强做好安全监管责任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思想,在一些乡镇党政干部思想深处把安全生产工作只停留在口头形式上,认为只有经济抓好了一切工作才好办,才能出政绩、出形象,干部群众才能得实惠,因此,没有扑下身子,没有把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二是抵触情绪,有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抓安全生产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出了事故要追究相关基层干部的行政责任,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的降级、丢官,有的还被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撞“大运”的思想。只要生产就会有事故,无论怎么抓发生事故在所难免,认为安全生产和事故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越抓事故越多,不抓有时还太平无事,对安全生产放松管理,听之任之。

(二)安全监管手段乏力。一是监管手段乏力,对违法行为难以处罚。但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 1 法规来看,乡镇一级政府是没有行政执法权的,只有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才拥有行政执法权,由于乡镇政府只是辖区安全生产监管的行政主体,没有独立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资格,所以“腰杆不硬”、“说话不灵”。二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称。乡镇政府只有检查督促权,没有执法处罚权,责任大、权力小,有责无权,权责分离成为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安全生产监管上不能树立权威。三是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分散。从乡镇条线来讲,条线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不够,总认为安全监管工作是安监部门和乡镇安委会的工作,存在着一种臵身局外的观念,缺乏必要的主人翁思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队伍素质不适应。一是安全监管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业务素质不高,下去搞检查和执法,只讲得出一些表面的东西,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法律知识不精通,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有的专业水平不高,对专业技术知识不学习、不了解,说外行话、做门外汉,没有真正成为安全监管的行家里手,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住、盯不住、盯不严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安监人员不足。有的乡镇安全监管人员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加之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多为兼职,没有足够精力抓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兼职不负责,对存在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故意绕道,致使隐患和问题长期存在。

(四)安全投入不足。一方面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

2 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体,安全基础薄弱,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技术设施、工艺有的十分落后,有的简易生产,有的劳动保护投入缺乏保障。由于投入不足,造成了许多隐患,因为投入不足,这些隐患又得不到及时彻底根治,以致伤亡事故频发。另一个方面,乡镇一级财政财力薄弱,大多是吃饭财政,导致有的乡镇安全管理干部工作条件差,工作经费不能正常保证到位,监管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不能适应安全工作的需要,“三违”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以致事故不断。

(五)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缺位。一是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同时设备设施落后、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起码的安全设施,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条件极为恶劣。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如没有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等。三是企业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三级”安全教育,不少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的大量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上岗,导致工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要求一无所知,在恶劣危险的作业环境下违章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给

3 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完善安全监管措施

(一)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一是政府层面上,主要抓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规划布局、结构调整,强化宏观调控,督促部门和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各有关部门层面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督导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层面上,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四是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负起监督责任,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给予监督和曝光,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二) 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安全生产基层监管工作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议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延伸至乡镇,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由县(市、区)级安监机构进行业务领导,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在村(居)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二是

4 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三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安全评价、安全管理、检验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

(三) 加强安监队伍建设。一是要抓好培训。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安监人员掌握安全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要强化职能。要从单纯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构向行政执法转变,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把行政执法作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执法等方面上来。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作风,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三是强化制约。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过错追究、责任约束、违纪查处力度,对无视法律,搞人情关系,放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是要积极推行在安全生产上委托乡镇执法。明确委托执法的部门、委托执法内容、委托方式、工作职责等,使之程序化、规范化,强化乡镇安全管理职能,有力地调动乡镇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生产从主观管理向依法治理、从控制事故向标本兼治

5 转变,解决乡镇政府在安全管理上责任大、权利小的突出问题,实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五)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并逐年递增,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和安全检查检测设备。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设立“安全隐患整改专项费用”,各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数额划拨,各企业从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实行专款专用。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所有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六)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一是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

6 制。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促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在向各乡镇、相关部门收取安全生产责任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向重点企业收取安全生产责任金的方式,并按规定进行奖惩,促使企业高度重视和抓好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健全安全事故防范机制。按照省政府要求,把是否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办企业的前提条件加以落实,严把市场准入关。凡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工艺、设备危及安全生产、员工未经培训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未取证的企业,不得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凡生产经营单位的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使用。其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会参加,认定其符合劳动安全要求后才能施工和投产。认真开展企业安全评价和评估工作,通过对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服务,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化安全。三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搞好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四年级热爱生命作文下一篇: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