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022-09-10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从2005年招生开始就面临着许多难题, 本课题组成员从教育教学的急需出发, 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 展开系统研究和探索, 在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建设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1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环境分析

教育部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纳入高职高专专业指导目录是在进行了广泛的科学调研的基础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 该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人才需求环境。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建设方向首先要从分析其所依赖的社会需求环境开始。

1.1 全球对公共管理关注的大环境刺激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研究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西方公共管理学在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和社会科学发展内在动力的推动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试图解决为弥补市场失灵而介入政府干预时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同样失灵的问题。随着全球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逐渐扩大, 复杂性不断提高, 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 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 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 公共事务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单独设立的提法也开始出现。许多高校也开始普遍设置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1.2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 需要大量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管理改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看, 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事务管理的进程, 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同样也一起了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甚至独立专业设置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在1998本科专业目录中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始了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

1.3 企业等部门对公共关系的重视增加了对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近几年的经济生活中, 许多的盈利性组织如企业也开始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争夺自己的话语权。一方面, 是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关注, 开始注重给社会的回报。另一方面, 一起企业在和政府、工会、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等外部压力集团的接触中意识到了环境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和公司形象管理过程中, 越来越发现利润至上的理念难以在这些公共关系活动中得以实施, 甚至处理不当会出现关系企业存亡的危机事件。因此, 许多大企业, 尤其是跨国公司, 纷纷设立专门的公共事务管理部来负责相关的职能, 因而也增加了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 随着赢利性组织规模的扩张, 形成的大型集团公司、多元控股型企业, 在内部也会形成类型于社会系统的公共事务体系, 同样也存在着对该类人才的强劲需求。

2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以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出发, 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首次增加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各高职高专院校从2005年开始了该专业的招生工作。

2.1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凸显经济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对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具体的规定。不同院校可以教育部的专业指导目录为原则, 结合自己院校的特点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专业所在管理系良好的产学研背景和办学特色, 考虑以往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在岗情况, 我们把本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具备社会信息调研、沟通协调、公共策划和文案处理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2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标准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培养对象应具有何种素质、能力, 从而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订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标准。

(1) 知识要求。从知识领域看, 专科公共事务管理类课程应涉及通识类知识、观念类知识、方法类知识、规则类知识、技能类知识等。公共事务管理类人才的知识定位, 要紧紧围绕通用型通才和复合型专才的素质要求, 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层次结构来讲, 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通识知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 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又有利于学生兴趣、志向的专业定向。

(2) 能力要求。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认识能力 (学习能力) 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等;从未来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来看, 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社会适应能力, 即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正确地开展社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业务工作能力, 即掌握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能够独立并熟练开展工作;组织管理能力, 即具有系统有效地完成重大任务活动的能力;科研技术能力, 即能够探索、研究、创造、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的创新能力;较高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即适应自身发展和工作需要所必备的较高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 素质要求。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类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心理身体素质四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公共事务管理类人才首先应该是爱国主义者、集体主义者,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次是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第三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包括公共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文化素质包含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合理与知识内容丰富, 最终体现为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素质包括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知识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利用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保障和谈判与沟通的知识对组织的形象进行维护和策划, 并处理好和相关利益团体的关系, 在关键时候化解危机、应变处理的能力等。对公共事务管理从业者来说, 21世纪的社会发展更加迅猛, 竞争更加剧烈, 其心理负担必然大大加重, 该专业人才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实际内涵应包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3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同性质课程内容的安和比例分配。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从结构上说, 课程设置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部分。

3.1 理论教学体系设置

高职高专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我们设计的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包括4个部分, 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部分互相补充, 其中基础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 专业课则加强了针对性与实用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程, 即结合专业必修课程部分进行选择。选修课程贯穿在学生的三年培养中, 坚持三年不断线。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 参考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成果, 借鉴到其专业设置以本科专业目录中上级大类公共管理课程为一级平台, 全国普遍开设课程为二级平台课的设计方法, 我们感觉同样对专科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实用价值, 同时符合素质教育、能力本位的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确立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为一级平台课, 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为二级平台课。两级平台课主要在理论教学体系范围, 同时适当增加课内实践教学的比例。一级平台课构成了专业基础课的主干组成部分, 二级平台课则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主干课程。

在两级平台课建设的基础上, 我们还认识不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有差异, 许多专科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发展出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群。考虑培养跨专业、宽视野的人才的原则, 同时纠正分工过细、专业过窄造成的弊病, 专科院校应立足于本学校的大环境,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课程体系, 突出选择特色课程, 增加选修课, 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公共事务管理学科为基础, 注意该专业的共性与不同领域的个性, 有目的地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河北金融学院从自身作为财经类院校的角度出发, 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上着重考虑了怎样突出金融特色的问题, 在专业课中设置了会计学、金融学、保险学等课程。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 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针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以实践技术岗位应用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并重, 使二者有机结合, 相互渗透。基于该专业所在管理系良好的产学研背景, 专业课中还安排了商务办公实训、企业决策模拟、认知实践、模拟招聘等独立实践课。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通过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训练,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公关策划能力、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从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训项目、独立实践课项目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 理论实训项目训练是独立实践课项目和专业综合训练的基础与支撑, 专业综合训练培养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综合、操作、演示、设计和参观五个方面, 约占教学总学时的40%。

4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与出路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从无到有, 到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应该说这一过程并不是非常轻松的。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和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较多的交流和沟通, 普遍感到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和困惑,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院校在生源不足、社会认知度低等现实情况面前知难而退, 缩小了招生规模或干脆停止了该专业的招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建设实践, 我们认为,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要解决建设方向的问题。从这点出发, 许多院校借鉴本科公共事业管理的建设方向, 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以全国招生该专业的几所学校来看,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离不开学校的定位,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首先要和学校面向的用人单位衔接起来。以本校为例, 在毕业生专场交流会上点名要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单位主要还是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 毕业生最后签订协议的也是这些单位。同时, 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环境出发, 我们认为企业对公共关系的重视也加大了对该专业的用人数量, 而专科毕业生就业中对企业的接受程度要明显好于本科和M P A等高级人才。所以, 重视企业公共事务管理人才方向的培养也是专科院校该专业建设的一个很现实的出路。实际上, 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很好的注重了该方面知识的培养, 一些毕业生欣然接受并最终在不同的企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综上所述,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作为专科院校的一门新专业,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职高专院校只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 做到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就能够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良好对接, 进而实现该专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是适应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设, 在人才需求上呈现专业化和数量稳定增长的特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并对该专业的未来建设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红, 刘改芬.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与实践[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2] 崔运武.以专业基本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 2003 (7) .

[3] 娄成武.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新建筑与包豪斯》中的设计美学思想下一篇: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