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

2022-04-3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新建建筑中仍占有很大比例,随着近年来地震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然而受制于经济性、使用性能和对地震作用定量研究的深度等因素,现阶段的结构设计仍以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为设计目标,这就对建筑的延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 篇1:

既有建筑改造加固技术与评定方法

摘要: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是当前建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抗震加固是既有建筑改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性能鉴定并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则是建筑抗震加固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典型问题,比较分析抗震鉴定方法和加固工法,对加固工法选择原则进行梳理;并结合新型加固工法案例的介绍,讨论了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既有建筑改造;抗震加固;抗震性能鉴定

0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逐渐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大量建于上世纪的建筑物,由于设计和建造标准较低、施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加上维护管理缺失、经年老化等影响,建筑功能严重损失,已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模式和居住需求。再者,老舊建筑抗灾能力薄弱,灾后使用功能恢复能力不足,随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经济和人口结构等环境要素的急剧变化,既有建筑的灾害脆弱性增加,表现出受灾频度高、损失严重等特征。

我国老旧建筑存量巨大,相比于重建而言,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是更经济、更环保的途径。但既有建筑改造根据其改造目标的不同,其适用的技术方法、成本和工期等存在巨大差异。以老旧住宅建筑为例,更新改造包括耐久性提升、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能力提升、节能化改造和适老化改造等内容。2015年中央提出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指导思想之后,老旧住宅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仅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数量就达到3.9万个[1]。巨大的建筑改造市场需求对改造内容、改造模式、技术标准、施工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既有建筑改造中,抗震加固是重点内容之一。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按照89版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基本达到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但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按新、老标准设计的建筑物的震害对比,反映出我国抗震设计标准的不断改进带来的有益效果,同时也凸显了老旧建筑相对更高的震损风险以及对既有建筑开展抗震加固的迫切需求。

由于建筑抗震加固的多样化需求,各种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方式存在差别,而一些新型加固工法还在不断得到开发。为了梳理建筑抗震加固相关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工法,本文首先总结了既有建筑改造中的主要问题,然后以抗震加固为着眼点,对比分析抗震性能鉴定方法和抗震加固方法,总结了抗震加固方法选择原则,并通过最新加固工法案例分析了抗震加固方法的发展需求。

1既有建筑改造加固的关键问题

1.1 既有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问题

既有建筑由于长期使用中不合理改建和装修、性能退化等导致抗震性能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结构方案或结构布局的不合理。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2],较多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主要由于填充墙的不合理布局及结构方案本身的问题引起。窗下填充墙对柱约束过大,造成短柱剪切破坏;填充墙沿着竖向非均匀布置,造成竖向抗侧刚度的突变,在薄弱层产生过大位移而破坏,填充墙在平面上的非均匀非对称布置,造成结构刚度偏心而产生过大扭转响应;同层柱抗侧刚度不等,造成部分柱分配的剪力过大,先于其他构件破坏。

(2)结构、节点或构件的承载力不足。既有建筑结构承载力的不足,首先源于设计标准偏低,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材料强度、最小配筋率、设计地震作用等均偏低[3]。其次,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性能退化,对结构承载力产生影响[4]。

(3)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不足。非结构构件坡坏不导致结构失去承载力而倒塌,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造成建筑设备运行中断,影响建筑主体结构未破坏情况下建筑功能的持续使用[5]。非结构构件包括非承重填充墙、围护墙、吊顶、门窗、幕墙等。老旧建筑的非结构构件的老化现象也较为严重,而各类非结构构件动力特征差异又较大,其抗震性能的评估和抗震加固亦不可忽略。

2既有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分析

我国目前采用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6]作为既有建筑抗震性能鉴定依据。该标准将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40年和50年的建筑分别为A类建筑、B类建筑和C类建筑,并主要针对A、B类建筑进行鉴定。抗震鉴定分两级实施。第一级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第一级鉴定包括结构体系、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梁柱配筋、抗震墙配筋等。第二级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抗震验算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评价,如式(1)、(2)所示:

其中,ψ1为体系影响系数,反映了第一级鉴定中的结构体系、梁柱箍筋、轴压比等因素的影响,在1.4~0.8区间取值;ψ2为局部影响系数,反映了局部构造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在0.6~0.95区间取值;ξy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楼层现有承载力,对框架、砖填充框架和抗震墙的层间承载力折减后求和得到;Ve为楼层弹性地震剪力。当抗震能力指数不小于1时,可判定为满足抗震要求,否则应采取加固措施。

A类建筑若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则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应进行第二级鉴定,即第一级和第二级鉴定是递进的关系。B类建筑第一级的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以及第二级的抗震能力计算缺一不可。

3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分析

3.1抗震加固技术体系及选用

建筑抗震加固已有较长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抗震加固工法体系,各种工法有其自身特点和适用场景。在选择加固工法时,应综合考虑抗震性能加固需求、施工对居住者生活的影响、抗震构件增设对建筑空间的影响、以及施工工期和成本等因素。既有建筑抗震性能不足主要由于结构强度不足、变形能力不足、结构几何偏心和材料性能退化等因素导致,抗震加固应在对结构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加固方案。我国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8]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规定,并提出加固方案选择应从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增强结构变形能力或改变框架结构体系等角度进行方案选择,同时避免形成短柱、短梁或强梁弱柱等脆性破坏特征构件。

从抗震加固的实现方式来看,目前可用的各种加固工法可以分为强度提升、变形能力提升、消能减震加固和隔震加固等类别。表1对当前主要的抗震加固方式进行了分类总结。当结构抗震承载能力不足时,应考虑新增或对既有抗震构件进行加强处理,主要包括增设RC或钢板剪力墙、增设翼墙、对既有剪力墙加厚等处理。墙体刚度通常较大,增设墙体时应充分考虑对既有建筑的整体刚度分布或扭转性能的调整作用,选择合理的布置位置。当梁、柱构件变形能力不足,则应考虑对构件加固改善其变形能力。对梁、柱构件的加固方法包括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外包钢构套、外包钢板、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等工法。此类工法通常对构件的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都有增强作用,应根据加固目标对加固方案进行详细设计。若构件可能出现剪切破坏时,则着重提升其抗剪承载力,通过加固形成“强剪弱弯”构件,此时,加固柱与上下楼层的节点的细节处理尤为重要。

减震加固是通过附加的消能阻尼器(金属屈服型阻尼器、黏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消散地震输入能量,从而降低地震对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隔震加固则通过采用柔性支座,延长结构水平振动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力,以达到保护建筑安全的目的。减震和隔震加固已被证明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其通常需要占用既有建筑空间,造价一般高于前述抗震加固方法,工程中应根据加固目标选择使用。

选择加固方法应在对结构和构件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从结构整体和局部构件两个层次考虑加固需求。可采用图3所示流程对加固方式进行选择。首先,判断柱构件是否需要局部加强,比如存在容易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脆性短柱和竖向承载能力不足的柱时,应首先对这些柱进行加固。如果短柱是由于填充墙约束造成,则可以考虑在填充墙和柱间开缝,以提升柱的变形能力;如果承载力不足,则可考虑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套和钢构套等加固方式。其次对结构整体加固需求进行评估,若加固需求较小,则尽量不新增构件以避免影响内部空间,可考虑在既有构件基础上进行增强,比如既有翼墙和抗震墙的增厚,或增设翼墙。当加固需求量较大时,则应考虑增设抗震构件。新增构件可布置在建筑内框架或外框架,内部布置会影响建筑使用空間,因此,应对新增构件的布置位置进行充分评估。当既有建筑造型不宜改动时,可考虑通过增设隔震支座的方式提升抗震性能。

3.2工法比较: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是在既有钢筋混凝土柱外包一层钢筋混凝土,以达到增大柱截面、提升承载力的效果(见图4a)。我国《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6.3.7条规定,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柱时,“柱套的纵向钢筋遇到楼板时,应凿洞穿过并上下连接,其根部应伸入基础并满足锚固要求,其顶部应在屋面板处封顶锚固”。此条文保证了新增混凝土截面与原结构有可靠连接,能充分发挥新增截面的抗剪、抗弯和抗压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加固工法在国外也有广泛应用[7],并规定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筋增强砂浆套层厚度应在100-150mm范围内。文献[7]规定在加固方式上按照加固目标分为两类:(1)仅增加抗剪承载力以提升受弯坡坏时的变形能力;(2)同时增加抗剪、抗弯、抗压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第1类加固要求钢筋混凝土套与上下楼板保留30-50mm缝隙(见图4b),此时只有抗剪承载力得到增强,确保柱在水平地震荷载下受弯破坏。第2类加固方式要求钢筋混凝土套与上下楼板牢固连接,确保新增截面与原截面整体受力(见图4c)。

4新型抗震加固方法

4.1 THW加固工法

THW全称为Thick Hybrid Wall工法[9]。在柱的侧面采用钢板填充混凝土,并用预应力钢棒预紧的翼墙,翼墙与既有柱一体化成型(见图5)。添加翼墙后,在弯矩作用下,原钢筋混凝土截面的纵筋可以全部受拉屈服,且由于钢板和预应力钢棒的约束作用,混凝土截面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与传统翼墙加固相比,THW工法填充的混凝土中不设钢筋,翼墙与梁无钢筋连接,使得梁的塑性铰在原钢筋混凝土柱侧面位置形成。相比传统翼墙加固结构,梁的跨度没有减小,避免出现由于加固带来的梁的剪切坡坏。其次,传统翼墙中,后锚固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混凝土粘结坡坏,THW工法中无需采用后锚固锚栓,则不存在该问题。可以看出,THW工法充分考虑了加固对既有梁、柱构件的变形性能的影响,在提升柱的变形性能的同时,避免造成梁的变形性能的降低。

4.2 T-Grid加固工法

新增抗震构件要素时,通常不可避免地对结构内部空间造成坡坏,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为了尽可能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不影响室内空间的通风和采光等功能,提出用钢材布设网格并在格子中安装剪切钢板的加固方法(见图6),称为T-Grid工法[10]。T-Grid工法在实现对结构抗震加固的同时,保持了室内空间的较高的设计自由度。增设的钢板网格的网格尺寸、钢板厚度和钢板布置位置等对钢板墙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文献[10]中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钢板厚度为6、9、12、16、19mm等5种规格、钢板尺寸300×300、600×600和900×900mm等3种规格下,采用棋盘式布置时的承载力特征,结果表明各工况均可提供与钢板厚度和网格尺寸对应的较稳定的承载力。若能进一步对网格和剪切板实现模块化加工,则可为加固施工带来极大便利。

5结语

既有建筑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是抗震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我国规范对既有建筑变形能力的评价大多通过构造要求体现,同时今后在加固工法中应加强对变形能力提升的工法细节的研究,以便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时,对结构的极限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状态的把握更为清晰。

抗震加固应从构件到结构体系两个层次进行加固,各种加固工法各有特点及适用场景,工法选择应注重局部脆弱构件的加固、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减少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具有经济性等原则。抗震加固改造应从建筑系统角度进行,抗震加固对象不仅包括主体结构,还应包括建筑设备及其他非结构构件等,通过整体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系统的抗震韧性。

既有建筑改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抗震加固工法的开发应结合多种功能需求,注重减少对建筑空间或者建筑功能的削弱,开发多功能集成的抗震加固工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 2020.07

[2]清华大学等.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戴国莹. 2001抗震规范与89抗震规范的若干对比[J]. 建筑结构. 2002, 032(012): 66-71.

[4]谷慧,李全旺,侯冠杰. 碳化环境下混凝土結构耐久性模型的更新方法[J]. 工程力学. 2021, 38(05): 113-121.

[5]王亚勇,黄卫.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录[M].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7]日本建筑防灾协会. 2017年改訂版 既存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建築物の耐震診断基準改修設計指針同解説[M]. 东京:日本建筑防灾协会, 2017.

[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9]Nakada K, Yamakawa T, Kaneda K,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ngth-ductility-type seismic retrofitting technique for existing RC columns using PC bar prestressing and steel plates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2020, 85(778): 1633-1642.

[10]Sudo S, Toyoda Y, Fujimura T. Analytical Study on Esthetic Seismic Retrofit Works Case Study of Steel Shear Panels and Lattice Frames [C]. Summaries of Technical Papers of Annual Meeting. 2019, No.22708: 1414-1416.

作者:肖维 王武善 党江博

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 篇2:

浅谈结构设计中的延性

【摘 要】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新建建筑中仍占有很大比例,随着近年来地震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然而受制于经济性、使用性能和对地震作用定量研究的深度等因素,现阶段的结构设计仍以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为设计目标,这就对建筑的延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材料的延性着手,在截面、构件、结构的延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延性设计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延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特点是短暂突发,数值大,以地震波的形式存在,人们往往无法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报。因此,常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初人们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来抵抗地震带来的伤害,但这样的做法一来极不经济,二来使得建筑的使用性、舒适性很差,三由于地震强度不确定性并不能完全实现“抗震”。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延性这一材料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以期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的同时实现建筑的抗倒塌性。

1、材料的延性

延性是一种物理特性,其所指的是,材料在受力而产生破坏之前的塑性变形能力。目前我国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混凝土和钢材。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为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但是其延性性能较差,在破坏前无明显变形或其它预兆,因此无法单独做为建筑材料。钢材具有很好的延性,在冲击和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坏,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价格是现阶段影响其使用范围的主要因素。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主要的应用形式为钢筋、钢骨、钢管等,其作用是,通过合理的配置使得混凝土材料的延性得以改善,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从大量的试验中,人们发现虽然混凝土材料本质上是脆性材料,但在三向约束的条件下,其表现出了较好的延性,目前结构设计上主要通过钢筋,钢管对混凝土的有效环向约束,使得混凝土材料具有了较好的延性。

图一 约束混凝土与无约束混凝土的比较

从图一中可以明显看出,有约束混凝土的延性比无约束混凝土有了极大的提高,使得我们可以在建筑中更好的使用混凝土这一廉价人工石材。

2、截面的延性

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承载力的计算,目前基本建立在“平截面假定”的基础上,截面的延性主要取决于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以及纵筋配筋量是否合理,而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简单来说当截面有较好的延性时,混凝土的受压区不应太大,破坏始于受拉钢筋的屈服,在受拉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混凝土受压区的应力峰值未达到极限值,因此并未破坏,此时由于钢筋屈服,因此变形很大,而承载力下降不多甚至还由于受压区范围的增加而小幅增加,从而表现出很好的延性。而对于柱体现在控制轴压比,从而控制受压区高度,并通过纵筋的最小、最大配筋率控制合理的配筋量,从而实现截面的延性。

3、构件的延性

梁、柱、墙是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构件,它们的延性是如何实现的呢?

3.1梁的延性

梁作为建筑最常用到的水平构件,其延性的好坏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直接的影响。梁是水平构件,地震中即使发生破坏,也只是局部楼盖的问题,不会造成结构的整体破坏,因此设计师希望地震来时梁发生延性破坏,出现梁铰,吸收地震力,提供足够的转动能力,以局部破坏换取整体的相对完整。

梁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截面构成的,因此受压区高度仍然是延性的重要控制指标。同时梁除了承受弯矩,还有剪力和扭矩的作用,而这两种作用对梁破坏往往是脆性破坏,其破坏过程没有任何较大的变形。对此规范主要采取了构造要求,控制剪扭的最小截面,并通过配置箍筋增加梁的抗剪、抗扭承载力,使其“破坏”只发生在“弯曲破坏”之后,同时楼板也会对梁的抗剪以及抗扭提供有力的帮助。对于重要的梁,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混凝土施加较强的约束,来提高延性,就像连梁箍筋的通长加密;应严格控制梁的受压区高度,特别注意梁上开洞造成的梁的受压区截面减少,对梁带来的不利影响;合理采用已有的设计经验,比如在混凝土结构中采用已在钢结构中大量使用的“狗骨头”梁,可以结合梁上开洞,同时解决设备和结构的要求;此外采用劲性混凝土梁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梁的延性。

3.2柱的延性

柱作为建筑最常用到的竖向构件,其延性的好坏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柱式主要的承受竖向荷载的构件,地震中如果破坏就会造成结构的整体破坏,因此应尽量避免框架柱的破坏。

柱的受力较为复杂,通常轴力、剪力、弯矩同时作用,控制轴压比,剪跨比就显得更为重要。通常可采取的方法有:选用合适的混凝土等级,混凝土的延性随着其强度的提高而降低,虽然因为强度提高柱的轴压比有所减低,但同时延性却在下降,选取合适的混凝土强度就很重要,抗震规范表6.3.6建议使用C60以下等级的混凝土。约束混凝土也是提高柱延性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箍筋、钢管(圆形、方形)甚至纤维材料(多用于已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來实现对混凝土的有效约束,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提高变形能力。此时配箍率就是主要的衡量指标,框架柱的延性一般和配箍率成正比。由于柱承受的轴力较大或者建筑隔墙、层高的问题,会出现短柱甚至剪跨比比小于1.5的柱,此时往往通过箍筋加密,设置芯柱解决。

3.3墙的延性

墙也是建筑最常用到的竖向构件,一般作为建筑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其延性的好坏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剪力墙延性的主要参数为剪跨比,也可采用高宽比进行衡量,细高的剪力墙通常(高宽比大于3)往往是具有延性的弯曲破化剪力墙。剪力墙的延性往往通过合理的连梁设置实现,也可以在墙端部设置带钢骨的边缘构件或者墙体内埋钢板获得提高。

4、结构的延性

结构是由若干数量的梁、柱、墙等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延性受构件延性的影响,但又不是简单地求和。简单来说应该是合理的构件组合,才能有最佳的延性性能。

影响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因素为:纵筋的配筋率,箍筋的配箍率,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轴压比,剪跨比。这些也都是影响构件延性的因素。

目前抗震结构多为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通过形成塑性铰,大量消耗地震传给建筑物的能量,从而保证建筑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结构变现出来的在较大的变形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承载力的能力就是结构的延性。通常通过“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来实现。

虽然规范通过计算放大,构造加强等措施从理论上实现了“强柱弱梁”,但由于楼板并没有完全参与计算,导致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目前采取的措施多为加强框架柱,那么能否在楼板上采取一定的构造,削弱其对梁的影响?这方面应该可以通过更多的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经验。“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都是采取一定的计算和构造措施,相应的推迟剪切破坏以及节点破坏,使其发生在具有延性的弯曲破坏之后,从而实现结构的延性。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合理的进行竖向构件加强,对结构的延性也是有益的,比如在建筑层高变化层的上下一定范围内的楼层,加强其竖向构件的延性,使得变形能力协调和顺。

5、总结

结构设计中的延性设计,本质上就是抗震设计,它更多地表现为概念设计。要求结构工程师从多方面入手,系统的分析,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材料的延性着手,在构件、结构的延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延性设计的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蓝宗建梁书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马林东王彤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4月.

作者:陈杰

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 篇3:

浅谈农村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摘要:因为我国地形的复杂因素,近几年来,地震灾害在我国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危害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农村地区民用建筑。农村地区民用建筑往往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管理不严格,施工标准混乱等问题,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民用建筑;抗震设防

引言:

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痛苦背后也使我们认识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前的渺小,在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尤其是农村地区民用建筑,通过建筑工程抗震防设,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更能够防止自然灾害发生时对人们造成巨大伤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我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也必须得到重视。

一、现阶段农村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够严格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抗震技术标准认知度普遍较低,没有抗震设防的意识,对于第四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没有进行充分的学习了解,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农村民用建筑出现巨大的问题。建筑质量管理部门与地震主管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导致在农村地区建筑施工时无法对抗震设防进行有效的监管,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整体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2.设计不合理

从玉树地震以及汶川地震中我们不难看出,地震过后,许多房屋出现了平面弯曲破坏的现象。如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结构以及构件节点的不合理设计,就会导致房屋抗压性降低。严重时会导致房屋的倒塌,地震时倒塌的房屋,许多都是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而农村地区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民用房屋抗震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设计人员没有将抗震设防节点融入设计方案中,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根本没有抗震设防意识,这对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非常大的威胁。

3.施工不标准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的施工对于抗震设防技术掌握并不完善,同时,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又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导致我国目前民用建筑抗震设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建筑工程施工队仍然使用落后的施工方法,砖砌体组砌方法使用错误,构造柱与墙体之间连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无法有效开展进行。

二、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措施

1.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宣传

国家要重视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加强对于农村地区建筑施工队的抗震设防意识,同时要将抗震设防宣传到每个人,引起社会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关注和重视。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抗震设防宣传活动,使相关农村地区人民学习国家相关防震减灾规定,了解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以及抗震设防政策,是抗震设防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通过宣传,使抗震设防常识化,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建筑的抗震设防发展。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张贴抗震标语以及宣传画的形式,是农民认识到抗震防震重要性。村委会可以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介绍地震的巨大危害,将抗震设防技术推广到每个人,宣传抗震建筑基础知识。

2.加强对农村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指导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现状看,仍然是以自建房为主要房屋类型。针对这种情况,基层政府就可以组织专业的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指导培训,是农村地区人民及建筑施工队掌握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知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要在平面设计上坚持多进行拐角的使用,以避免木柱,砖柱等承重不一的现象发生。第二就是农村民用建筑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进行二层建筑的施工,穿斗木构架房屋的纵向应该在木柱的上下端设置穿杭,并在每一种像祝列间设置一两道斜撑,除此之外,在携程和屋盖支撑构件中要采用螺栓与主体构件连接,木构件基本采用螺栓连接。

农村建筑施工队的管理要做到有序化,要出台农村地区建筑队的管理规定,严格审查,农村地区建筑队的资质,对于合格的建筑队发放证书,不合格的建筑队责令解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有效开展。

3.加强对民用建筑抗震性的监督检查,做好抗震防震物资储备

通过对民用建筑抗震性的监督检查,能够实现我国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有效开展。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在建的农村民用建筑进行监督检查,还要对已建民用建筑的抗震,防震进行检查。对于在建建筑,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察,对于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立即销毁,并且责令在建筑停工整顿。对于已建建筑来说,相关部门要根据防震减灾法的标准要求,对民用建筑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抗震规定的,责令其加固,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除了对房屋建筑过程的严格要求,还要对抗震物资进行储备,建立以村级为单位的抗震防震物资储备室,通过这样才能在地震来临时将伤害降低到最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建筑抗震设防的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体系,加强在农村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管,验收环节,是建筑工程抗震防震质量得到有效地保证。基层政府还要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的抗震设防设计,建立物资储备室,使灾难来临时的伤害减小到最低。只有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整体质量,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峰.民用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及加强措施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8):629-629.DOI:10.3969/j.issn.2095-6630.2016.08.921.

[2]罗皓.简述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及防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0):199-199.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4.30.189.

[3]张晓鹏.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及防护措施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174-175.DOI:10.3969/j.issn.1672-3198.2012.22.102.

[4]李伟,吕颖,吴旭辉等.浅谈民用建筑抗震构造要求[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3):206-207.DOI:10.3969/j.issn.1009-2374.2008.23.149.

[5]张子扬,高孟东.基于抗震理念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6,(24):61-61.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6.24.052.

作者简介:查万喜(1986.08-)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

作者:查万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组建设与安全建设论文下一篇: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