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把握研究

2022-09-13

贝多芬一生创作出的奏鸣曲众多, 开旷古之先河。他在具体的创作中, 将原有奏鸣曲的条条框框进行打破, 将自身的经历、自由的思想、灵活的表达方式在其中合理化的融入, 提升了奏鸣曲的质量和水平。其中, 创作于179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悲怆》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因此, 本文主要就《悲怆》具体的创作背景、第三乐章在《悲怆》中的地位、《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把握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一、《悲怆》具体的创作背景

1799年的法国是一个动荡的时间, 贝多芬也正在经历着自身的人生磨难。其中, 他的耳聋越发的严重, 他尽量避免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心情也渐渐处于一种悲剧式的愁苦中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 贝多芬以更加苍劲有力、紧凑绵密的表现手法, 更加富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悲怆》。《悲怆》具有崇高的感情、具有庄严的音调、具有激昂的情绪, 将贝多芬自身的情感和思维在其中进行了有效添加, 是其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悲怆》的三个乐章中, 忧伤的音乐、低沉的音调始终存在, 将“悲怆”在人的心中和脑海中留下清晰的烙印。而在“悲怆”情绪中, 也具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希望在其中, 激励着人们在痛苦中走向欢乐、在斗争中获得胜利。

二、第三乐章在《悲怆》中的地位

在《悲怆》中, 第三乐章具有歌唱的特征, 非常独特。比如:第三乐章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回旋曲的特征和戏剧化的风格进行有机结合, 将作者本人具有的坚定意志在其中进行了良好展现。同时, 也将第一乐章中的副主题中降e小调的一些动机、引子, 第二乐章中的主题音调进行了全面性展现, 极具歌唱性的特征, 将音乐的表达变得非常亲切, 将现代中具有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改编成流行音乐。

在第三乐章的发展演奏中, 主要音乐的主题向后4次出现, 都具有强烈的新鲜感觉, 将音乐创作者在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敏感的神经在其中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展现, 使得整个的乐章在一种安慰的情绪、急切的气氛中进行有效交替。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阿萨菲耶夫在评价《悲怆》时明确指出:《悲怆》的第一乐章犹如火一样的热情高潮;第二乐章是一种安逸静思、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第三乐章是一种敏感、幻想的回旋乐曲。其实, 三个乐章的展现与贝多芬的一生写照非常相似, 我们可以从《悲怆》中、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可以非常深刻的感受到贝多芬在饱受耳聋威胁的情况下那种具有细腻、敏感的心境, 无畏和挣扎的幻想[1]。

三、《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把握

C小调快板回旋曲式是《悲怆》第三乐章主要的旋律, 具有1到54小节展示部。其中, 在《悲怆》第三乐章开始的时候, 主要的主题是弱起小节, 将一种游移、沉闷的气氛在其中进行有效性展现。在1到17小节中, 主要是运用P来进行右手主题主旋律的有效控制, 将歌唱式的装饰音弹奏的更加具有轻巧的特征。其中, 在第3小节中, 具有3个非常清晰的三度音。在第8小节的地方, 通过加上踏板比以往在音响上更加具有明亮的特征, 使得主题被拉宽。而在第16小节处, 需要进行力道的有效运用, 在f调上进行有效爆发。

在整个的第三乐章中, 第18到24小节是一个连接处。因此, 需要演奏人员以强中有弱、弱中代强的方式进行第18到24小节2个四拍长音的处理, 将两个和弦进行有效把握, 将一股爆发力进行有效蕴藏, 在恰当的时机中喷涌而出。

在25到36小节中, 乐章的副主题出现。其主要的特征是将具有阴郁特征的C小调向具有明亮特征的降E大调进行有效转换。而演奏者需要在其整个的旋律中以一种明朗的弹奏风格进行展现, 以更加轻盈、流畅、连贯的风格进行上行旋律线条、下行旋律线条的科学把握, 提升演奏的质量和水平。

在37到43小节中, 是第一个结束主题的地方。对于演奏人员来讲, 需要进行左后手紧密性的交替, 将具有轻盈、流畅特征的旋律进行急促性展现。44到51小节是第二个结束主题。因此, 对于演奏者来讲, 需要将乐曲开始中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进行有效性展现, 在速度上进行较弱的把握, 但是绝不放慢节奏, 为广大的音乐欣赏者创造出一个十分安静祥和的音乐环境。51到54是第三个结束主题。其主题的音乐富于动态变化, 需要有关演奏人员以一种突然而不猛烈的情感进行乐曲的把握, 将稍后出现的三连音八分音符进行速度加快的展示, 使得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54到61的连接中, 演奏的方式需要重新转回到主题C小调中, 运用急速的下行音阶进行爆发, 使得演奏者可以将那种悲愤的情绪进行有效性演绎与释放。在62到78小节中, 主要的主题再一次进行展现, 将具有忧郁、烦闷、游移的情绪进行展现, 使得“悲怆”更加的将一种忧郁情绪在其中流露, 更好的将演奏者和乐曲作者的意图进行表达, 挖掘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79到182小节是第三乐章的结尾。乐章中那种充满力量和斗争的情绪在其中充分展现, 将贝多芬自身的思想和情绪进行集中展示。

在整个的第三乐章中, 一种忧郁低沉的情绪始终在乐曲中流露, 其中一丝丝欢乐的情绪始终没有占据上风。通过音乐, 贝多芬在其中进行心灵的疗伤, 在寻找一个可以躲避生活中狂风暴雨的宁静港湾。因此, 第三乐章与第一乐章一样, 在一种悲壮和矛盾的情绪中进行组织、进行音调的展现、手法的展示, 充满着戏剧色彩。整个的音乐以一种排山倒海的热情进行诠释, 将作者那种具有敏感、多变、幻想的情绪进行深刻展现, 演奏者需要实时把握这一特征, 将悲怆中的希望进行表达, 将贝多芬一生具有痛苦、却又充满着希望的抗争情感进行诠释[2]。

四、结论

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具有自身歌唱式的风格, 与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进行完美结合, 展现出一种忧郁情绪和悲伤的思维。同时, 在悲怆中又具有希望, 激励着人们勇于面对着生活中的磨难, 获得希望、进行重生。

摘要: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 《悲怆》第三乐章是重要的内容。原因在于, 贝多芬这时从青年向中年迈进, 音乐的演奏技巧质量和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可以更好的诉说人们心声, 具有强烈的歌唱色彩。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技巧,情感

参考文献

[1] 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J].歌海, 2009, 02:50-51.

[2] 王森林.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与演奏[J].黄河之声, 2010, 22:18-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常态下如何加强地勘单位的内部管理下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