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化翻译研究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言变化翻译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学作品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她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因此其中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部作品已经收入我国青少年必读书目中,在我国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翻译版本。

语言变化翻译研究论文 篇1:

语言与翻译的互文探析

【摘要】語言是翻译的载体,翻译使得语言在表达上更为丰富。语言与翻译从最初的形式对等过渡到不断迁移的话语互建体系,其演变过程是对互文要义的遵循。语言的通用性与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翻译,翻译用目的语回应原语亦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重述,其过程映射互文标记,更是对语言与翻译交叉互文的明示。

【关键词】语言;翻译;互文

引言

语言的诞生是为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语言自身所携符号性、规约性、任意性、生成性、民族性等特性需被发掘以理解其本源系统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究其语言本体而言,洪堡特强调语言的动态性,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体现了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转变,语言研究方法从描写向解释倾斜的趋势对后世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福柯将权力与话语进行结合,融入主体对话语的消解,由此产生知识、权力与话语的同构。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死亡视角进行现象图式解释,并认为其为一个循环。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思考本身体现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海德格尔将现象学推向了本体论,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还原论,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谓“缘在”与“本成”有着诠释学本体构建意义。语言走向哲学阐释是其发展的价值所在,超越最初呈现时的规约与意图,正如劳伦斯·韦努蒂所言:“语言绝不仅仅是个人根据一套规则系统所使用的交流工具”。无论语言如何变化,在交流目的的驱使下不得不以翻译为桥梁。无论是语言本体论抑或主体论,还是权力话语的解构力,都对翻译思想或翻译学说的形成产生着导向作用。语言是交流工具的统称,而翻译便顺应交流而生。可以说,语言的多样性与功能性决定了翻译存在的必然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互文解读模式。

一、互文解读

通常意义上的“互文”一词认同为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她首次提出互文性并将此定义为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性关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语言与语言的关系,而语言与文本之间不断关联并发生转换即为翻译过程所为。事实上,互文的最初模型被更多地标记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所设,正是因为文本本身与文本中人物、文本作者、读者、文化内涵、社会历史与实践的不断对话,使得不同读者与译者在解读或者翻译文本时得以多样化与个性化。将语言与翻译两者关系定义为互文关系时一种整合式理解与实践模式,此处考量的不仅有语言对翻译的广泛囊括性,更有着翻译过程对语言文本的多种互文解读性。

无论是作为纯语言学学科意义上理解的语言文字,还是以文化为视角的文学文字,都必将通过翻译的形式进行语义编排与重组,化解其语言符号,以保证语言在形式与内容上得以延续甚至重生。语言作为一种标记性符号,显性呈现出原语与的语之间的文本联系,而其背后的隐形施为者为翻译过程与译者本人。互为联系的语言与翻译在以文本为呈现形式的语场中交替释放其互文辐射效果,因此,互文对于学科的阐释力也得以加强。

二、语言定义翻译

古今中外对翻译的定义多以语言或文本转换为论。中国宋僧法云是古代考证第一位给翻译定义之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左右不同耳”,“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语支言。音虽似别,义则不同。”梵语与汉语之间转换,唯语言涉及其中。唐代贾公彦在《周礼·义疏》中指出:“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此意明显视翻译为言语间转换以求理解之行为。玄奘“五不翻”原则,鸠摩罗什与释道安展开的文质之争都以文本语言为对象,前者为原语,后者求译语。近现代中国学者对翻译的定义虽表达上有区别,但都重语言,或将其视为语言活动。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原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像原作一样的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家沈苏儒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王克非这样定义翻译: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翻译家许钧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吕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可见语言文字、语符意义、文化信息在中国译论中早已是翻译的载体。

西方翻译史不同翻译流派凸显的翻译目的与策略不尽相同,但在定义翻译时都异口同声专注于语言与文本。语言学派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个语言操作过程,即用一种语言文本取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尤金·奈达视翻译为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两位翻译理论家毫不掩饰语言对翻译定义的指引作用,强调翻译都是发生在语言之间的转换。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声称“翻译毫无疑问是对原文本的重写”。苏珊·巴斯内特将翻译视为“强加意义的主要方法,同时隐藏产生意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化转向理解翻译时虽然没有直接指称语言,但是文本与意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翻译依旧没有离开语言范畴。随后翻译走向意识形态与权力之争的后殖民解读阶段。本杰明认为翻译是来生的一部分,能够给原作带来新的生命。德里达提出释义:“文字与意识的关系、文学主体与理想感官内部关系都是翻译必经之路,这种转换称之为翻译”。从来生与原作对比到文字与意识关系,翻译过程与效果彰著,翻译的创造性、社会性、主体心理逐渐展露,时间性与时代性烙印更加深刻,但翻译的文本特征与语言倾向从未消退。

三、翻译镜射文本

翻译理论倾向是一定社会语境背景下的产物,其实践效果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作。回顾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历程,语言学视角重文本中心,文化学重等效阐释,心理学偏向认知建构。翻译的语言性、文化性、符号性一直是翻译理论工作者与翻译家认可的共性,从原语到目的语,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个符号到多个符号,其转换和变迁一旦投射到外围区域便引发千丝万缕的联系。雅各布森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对翻译的解读体现为三个层面:1.语内翻译;2.语际翻译;3.语符翻译或符际翻译。从理论维度看,翻译涉及文本、交流、符号转换,是一个由内到外,由语言到社会不断交替过程,翻译理解的多维度由此产生,关联过程及程度与哲学对接。贺麟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翻译是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移译等诸多环节,最终凝结完成的结果即为译文(张岂之,周祖达,1990)。目的论翻译理论视文本类型展开具体翻译实践既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为顺应读者所为。翻译研究学派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整合纯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图谱确立了“描述性”在翻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图里(Gideo Toury)勾勒了系统的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与框架使得“描述”成为翻译研究新趋向。描述性翻译研究跳脱了之前规约性翻译樊笼,以目的语为导向,关注翻译结果,并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评价。

文本是语言的综合体,对文本的尊重是语言翻译的基本要素。然而,语言的范畴性要求翻译过程融入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等多元要素,从而让翻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方法论探讨上更好地互文语言的多样性。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相互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一寸,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可见,无论是翻译缘起、理论推进,还是译者心理、译作价值,从语言文本到社会关系,翻译涉及的直接或间接要素在互文性视角下都可得以诠释,客体文本与主体意识在翻译转换交替过程中不断融合,互为前提,不断循环,成就了翻译的复杂与艰辛,也因此诞生了经典与永恒。

结语

文本之间具体形态取决于现实世界的变化,有或无,显或隐在边界飘荡游离,对翻译互文解读提供了一定的哲学思辨,互文本身是对一切事物之间关联性的肯定。翻译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过程均不能脱离语言的存在。有人将翻译视为临摹,因此“忠实”一直是译者所遵循标准之一;有人将翻译视为创造性叛逆,关注读者反应,从而出现了“不忠的美人”。无论最终的翻译效果如何,语言的真实存在是开展翻译的前提基础,两者之间的互文对应正是对无处不在的哲学联系的考证。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Lawrence Venuti.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3]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6.

作者:马欣怡

语言变化翻译研究论文 篇2:

《飘》不同译本中的语言变化

摘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学作品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她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因此其中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部作品已经收入我国青少年必读书目中,在我国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对《飘》的不同翻译版本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旨在促进这部作品在我国的传递。

关键词:《飘》翻译语言研究

引言

不同国家的语言是根植在本国的文化土壤中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载体,因此语言也因为深厚的文化变得更有魅力。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时,会使用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语言进行优化,但是在优化的过程中,就已经使得语境发生了改变。一种国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展示,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当然,翻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是在这种语境下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传递的过程。对于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我国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翻译版本。《飘》在我国就有几个不同的译本,不同的翻译人员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功底也不相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对语言的应用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译本中,体现出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

一、《飘》的简介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也是她的唯一一部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对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进行了描绘。作品中刻画了那个时代很多南方人的形象,比如斯佳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都是当时南方人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和习俗、言行举止、政治观念等,都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小说以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对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有效地展示。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使得黑奴制度遭到瓦解,黑奴重新获得了自由。昔日奴隶主的美好生活也一去不复返,随风飘得远远的,这个主题也与小说的题目相互照应。昔日尊贵的奴隶主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谋求生活。为了将这个主题深化,作者还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南方很多迷人的地方,将美国佐治亚州内战时期的生活进行重现,对传统社会的崩溃和瓦解进行了展现。可以说,小说《飘》是一部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影响的优秀作品。

二、《飘》的翻译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作品交流必须要将其语言进行转换。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能力的差异对于译本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语言进行变通,从而用一种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传递,就是翻译的目的。优秀的作品被翻译成为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流传,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学创作方式的共享。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是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因为不同的译者对语言的审美以及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在翻译的时候可能更加关注语言本身的一种属性,也会运用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使得翻译的效果更加连续。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种审美差异怀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从跨文化意识和角度出发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飘》的不同译本的语言比较

(一)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文体进行相应地调整,可以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也尽可能地对原文的意境、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进行体现。翻译有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方式。异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规则,使得译文的语言能够与原文中的语言保持一种基本的腔调,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归化翻译则会尽量减少翻译中的语言的异国情调,使得译文更加贴合我国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飘》在我国有三种常见的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飘》第一章节中描写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的容貌时:

(1)原来这位小姐脸上显然混杂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母亲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她的母亲是一个有着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而她的父亲则是一个纯正的爱尔兰人。(傅译)

(2)她脸上极其明显地融合了父母的容貌特征,不仅有她母亲沿海地区的法国贵族的优雅,也有她父亲的那种爱尔兰人的粗野。(陈译)

(3)她的脸上早就融合了她的母亲——一位沿海地区的法兰西血统贵族和她的父亲——一个爱尔兰后裔的特点,不仅标致娇柔,而且红润粗犷。(李译)

对这三个译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傅使用的词语中有一个是“混杂”,这个词语其实略带了一些贬义,有一种混乱和没有条理的意思。而陈、李在翻译的时候都选择了使用“融合”这个词语,读起来更加温和一些。从原著的对比来看,在傅译的版本中,最后一句是原文中没有的,所以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归化翻译。他是为了使得作品可以更好地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对原文的语言进行了一些改变。而陈的翻译则是九十年代中国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异化翻译的一种代表,尽可能地和原文保持一致。李的翻译版本则是异化和归化的一种中和与统一。这三个翻译者在对人名进行处理的时候也很好地体现了各自对语言的应用特征,比如原文开头第二段的翻译:

(4)……思嘉小姐在陶乐垦殖场的住宅,陪着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其中的一个叫唐司徒,另外一个叫汤伯伦。(傅译)

(5)……她在父亲的塔拉庄园宅前门廊的荫处,与塔尔顿家两兄弟斯图特和布伦特坐在一起。(陈译)

(6)……郝思嘉和斯图尔特·塔尔顿、布伦特·塔尔顿兄弟俩一块坐在阴凉的游廊里。(李译)

对那对双胞胎兄弟的名字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傅译为“唐司徒”、“汤伯伦”,其中的“唐”和“汤”都是我国比较典型的姓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比较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而这一切都体现了傅在翻译的时候的归化原则。陈译版本中“斯图特”和“布伦特”则倾向于异化翻译,这些英文名字读起来比较原汁原味,具有异国情调。李译版本则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自己在翻译中的中和原则。

(二)翻译与语言历时变化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翻译者所处的时代的读者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应该要注重语言的时代特征,使得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比如原文中一段讲述英蒂夜晚传递消息的文字中,三个人的翻译风格不相同。

(7)当天晚上,英弟就到那些有着关系的人家把瑞德这个计划挨户通知了。那天晚上饿狼陀北头是没有几家人安稳睡觉的。(傅译)

(8)那一夜,这个城市的北区,没有几家人睡觉,因为印第亚·韦尔克斯把三K党遭到围剿和瑞特的策略这个消息迅速地传播来了。(陈译)

(9)那天晚上,城北角没几家人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因为有关三K党的灾难性的消息和瑞德的战略迅速经由一双悄悄前进的脚步传了开去。(李译)

在原文中,有一个因果复合句。在英语语法中,主句一般是放在从句前面的,在汉语的传统语法中,有从属关系的复句一般都是将主句放在从句的后面。这段话的长度比较长,因此傅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汉语语法,而是将其分拆成为几个并列结构,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好地反映了本土化特征。陈在翻译的时候则尽量保持了与原文一致,表现出他在探索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而李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文中句子的基本结构,也采用了分裂复合句成分的技巧,使得翻译出来的语句更加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翻译的忠实与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做到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则很有可能会影响译文的美感,但如果为了追求美感,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如何把握译文的忠实度以及美感,是译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遵守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保持忠实,即要实现准确翻译,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体现。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译文的美感目的,尽力追求文学作品美的属性。从《飘》这部作品的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中可以看出,傅译版本更多地使用了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理解习惯,在忠实度上有所降低,但是美感有所提高。而陈译版本忠实度更高,在句子的形式上很好地契合了原文,但是美感有所降低。在李译版本中,中和了傅和陈的翻译风格,是一种比较中立的翻译。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文化是语言的根基,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对译者的语言基础、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飘》这部作品在我国的流传十分广泛,常见的翻译版本有三个,从这三个翻译版本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有的译者比较注重与原文之间的对称和忠实,有的则比较倾向于使用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不同的翻译版本有不同的特点,都可以展现出西方文学作品的主旨。语

参考文献

[1]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J].中国翻译,2003(05).

[2]徐泉,王婷.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宋楠,楚承华.浅谈异化、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3).

[4]朱明胜.归化翻译与文化形象的缺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高巍,王珍珍.多元系统视角下探究《飘》的汉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作者:朱丹丹

语言变化翻译研究论文 篇3:

论三种符号学意义在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将符号学运用于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学和翻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翻译是由一语符向另一语符转换的过程;不同的语符系统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将源语中独特的语符准确地转换为能为本族文化所承载的语符系统,是译学界始终关注的焦点。该文旨在以具体译例对三种符号学意义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

关键词:符号学;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翻译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指意系统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符号的最全面的系统,在人类社会多元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系统最为复杂、典型。运用符号学所提供的分析符号的方法和体系,便能对语言进行比传统语言学更清晰、精确的研究。

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符号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用关系。将这三种关系对应到语言符号上,就是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①

语言符号系统具有多功能性,其承载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符号‘所指’的核心和主体是概念,也就是语义信息。除语义信息外,符号还可以承载文化信息、文体信息、情态信息和审美信息。”②由此可见,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方面、三个层次对话语或语篇进行全面理解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换码”过程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分别进行三个层次的理解,不仅将原语的“所指”理解并传达,更需将它所承载的多种信息一并传达到译语中,才有可能用译语将原语的意义、风格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1.三种符号学意义在翻译中的再现

1.1指称意义的翻译

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描绘或叙述的事物的关系,是语言符号表层的意义,它是语符所代表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字面意义有很大联系,但是二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考察问题的。当译者从指称意义上考虑某个语符时,他是把源语信息中有相对独立性的某个语符与其所指代的实物联系起来,再在译语中找出同一个实体的对等语符;从字面意义考虑时,他是把源语中某个语符最基本的意义换用译语中具有此意义的符号表示。如 “apple head” 和“胸有成竹”,其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是不同的,指称意义分别是“笨汉”和 “have a well-thought plan in one’s mind”,字面意义则分别为“苹果头”和 “have a well-grown bamboo in one’s heart”。

1.2言内意义的翻译

言内意义考察的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层次均有体现。如:发音、词汇、语法、句子、语篇等层面上的排列组合等安排。

在发音关系上,比如英语中有头韵、尾韵、半韵、等音节处理技巧,其中头韵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中运用四种声调表达不同效果也是英语中没有的。如英语中的头韵:We call a nettle but a nettle, and the faults of fools but folly; 腹韵: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又如“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译文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就不仅成功地传达了这句汉语俗语的所指意义,而且通过尾韵成功地传达除了其言内意义。

词汇意义是指对词语的选择、安排,如谐音双关语、一语双叙、拈连、飞白、仿似等修辞格都是利用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形成的。例如: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方纪《挥手之间》)

What a heavy load this aeroplane bore! It carried the hearts of people of the liberated areas, the hopes of the entir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destiny of our country.(李定坤译)

原文使用了汉语的拈连的修辞格,是言内意义在词汇层面的体现。原文中,尽管“飞机载着希望和命运”不是常规的搭配,也不符合逻辑事理,但它符合人们的意愿、想象力和心理。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言内意义。

语法意义即句子中各成分的语序。在这一层面上,排比、对偶、层递、设问、顶真、回环、倒装等修辞格和语序、句子的长短、句子结构的紧凑或松散都体现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就使用了汉语中的回环的修辞格。回环是利用相同的词汇造成词序回环往复的句子,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相依或互斥的关系。译文 “There is poetry in the paintings, and there are paintings in the poetry.(李定坤译)” 均用 There be…句型和介词短语 in…, “poetry” 与 “paintings” 这对词都以P开头,它们的交错出现也大致反映了原文句子成分的关系。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原文的韵味未能在译文中完全得到表现。这也是言内意义难译之所在。

再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汉语古语,“满”对“谦”、“招”对“受”、“损”对“益”,字字反对,上句和下句字数相等,句法关系相同(主谓宾),意义相对。译文 “Haughtiness invites losses while modesty brings profits.(李定坤译)” 也用主谓宾结构,都用抽象名词做主语,及物动词做谓语,名词复数做宾语,将两句用连词while并列起来,句法关系与原文完全一致,原文言内意义得到完美的再现。

篇章的层次、段落的排列组合、句式的变化、布局的和谐、语义的连贯、自然的衔接都体现了篇章内的符号关系,它们都是言内意义的体现。

1.3语用意义的翻译

语用意义反映的是发出话语的人的信息,如身份、年龄、地理方位、态度、个性、意图等信息。这些信息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语言当中,需要译者去发掘。语用意义种类很多,包括表征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

表征意义指话语中揭示发讯人身份及其地理、历史、背景、性别、年龄等等成分。例如,如果一个美国人说类似 “He go to school”, “I having breakfast”,“She in the second floor” 等等,那么几乎就可以断定说话人来自美国下层社会,极有可能是一个黑人。翻译时要主意这点,力求尽可能多地再现原文的这种语用意义。

社交意义是语言符号同建立、保持某种社会关系有关的方面。决定社交意义的主要因素有称谓、寒暄性交际、语域等。在这方面最常列举的例子就是汉语中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称谓的英译。如 “uncle” 一词的意义包含了汉语中的“舅舅”、“叔叔”、“伯伯”、“姑父”、“姨夫”,等等。在翻译中译者也要特别留心这些称谓所蕴涵的社交意义。在如中国人的常用的寒暄用语“吃了么?”,“到那儿去啊?”等等,其社交意义远远大于其所指意义,翻译是要再现其社交意义。“How are you?” 就完全可以做为这句寒暄性的话语的翻译了。

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受讯人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具体表现为命令、督促、说服或乞求。如: “Close the door!”“Close the door, please!”“Can you close the door?”“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这四句话的所指意义都是相同的,但其祈使意义各有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再现原文的祈使意义。

联想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以及它所暗示的、或者作为它一部分的概念和印象。例如“猫”在汉语中,经常用来形容人,特别是女性,给人的联想意义是温柔、顺从。我们常说“她温柔的像只小猫”,“猫一样的女人”等等。但是在英文中,“cat” 却常常用来指恶毒的、险恶的、心怀不轨的人。如 “She is a cat (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由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英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它们的所指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联想意义却是大相径庭,译者在处理该类词语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传达出词语的联想意义。

2.翻译中三种符号学意义的运用

从语言符号系统的角度进行英汉互译,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以上三种符号学意义在具体上下文中的比重是不同的。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意义层面上一一对应。”③虽然翻译中最理想的莫过于恰有完全对等的表达,但这种情况太少。译者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决定三种意义中的侧重点甚至是取舍。在翻译中应当保证最重要意义的优先传递,同时尽可能多和正确地传达源语的多重意义。例如,对于大部分双关语的翻译,在保证了其最重要的语用意义的再现,不得不舍弃谐音双关其言内意义。这样的例子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很多,如:“To some, marriage is a word, to others, a sentence.” “对一些人来说,结婚领的是证书;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结婚领的是审判书。”;“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a monk under un umbrella, without heaven-a man without law or limit”。

其次,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跟语言使用者和整个语言交际的环境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当尤其注意英汉语在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上的差异。这一点在语用意义的再现方面体现的尤其突出。

例如,英汉语中典故的翻译和许多文化承载词汇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为了让译文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内容,常常应该采用一些相关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出现的典故和特定文化承载词汇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原文的语用意义更加明确。例如:“三顾茅庐” “A Han prince three times called on a famous scholar to solicit his help-request somebody in all sincerity to take up responsible post; invite somebody sincerely.” 又如,张谷若先生译哈代名著《徳伯家的苔丝》时,就用脚注的形式介绍了许多基督教的知识和英国风俗习惯,帮助不熟悉该小说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club-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 “譬如现在所讲地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象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五朔节舞,英国风俗,五月一日奏乐吹号,采取树枝、野花装饰门面,在草地上树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仍还举行。

综上所述,将符号学的三种意义运用于英汉、汉英翻译中,可以较精确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意义与风格。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还要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即变通和补偿手段。语言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系统,因此,语言符号这一人类的认识和交际的系统工具,也只具有相对价值。研究翻译理论必须十分注意语言转换的变通规律。翻译规范都应赋以很大的“变通概率”。这是我们从符号学方法论解释翻译的原理时必须了解的一条原则。并且以保证原语中最重要意义的优先传译为前提。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言内言外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柯 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②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③柯 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 林佩汀. 中英对译技巧[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4]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

[5] 温洪瑞. 从符号学角度谈翻译[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4).

作者:徐东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技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