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水是一种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整个水利工程期间,水处理管理措施有助于整个工程的稳定,直接影响工程效益。我国灌区管理措施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整个水利流域的竞争力,是水利发展动力。当通过水流把动能转化为电能时,对过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水利工程管理在整个水利工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 篇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日益减少,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求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理念,节约水资源,确保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发展相互协调。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采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这种方式具有较低的效率,同时还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创新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1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内涵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将多种灌溉方式进行综合应用,其中有灌水、输水方法以及辅助措施等,该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的灌水方法主要是指微灌、喷灌和地下灌溉3种灌水方式。其中,微灌和喷灌能够大面积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进行农田灌溉,与传统灌溉方法相比,能够使用较少的水量达到较好的灌溉效果。地下灌溉主要是对地下水位进行控制,但对种植地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上无法大范围推广。在农业生产中无论采用何种灌水方式,都是为了更加节约水资源,提升灌溉效益和效率,减少劳动量,同时达到较好的灌溉效果。

在节水灌溉中还需要掌握输水方法,在传统农业灌溉中主要采用部分塑料袋或者是整体土制渠道进行输水。其中,前者会造成白色污染,后者在修建输水渠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且修建的输水渠道只能使用一次,利用效率不高。在农业节水灌溉中,主要是采用输水管道和防渗渠道进行输水,这两种方式能够减少水分渗透和蒸发,从而达到节水效果。此外,输水的各种设备是在地下深埋,也避免了占用耕地面积,不会影响到田间交通[3]。

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在灌水后不会进行其他处理,认为水蒸发对灌溉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实际上水分蒸发会导致作物水分流失,无法达到较好的水分补充效果。现代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灌水之后增加了辅助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分的损失。节水灌溉技术中的辅助措施包括利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墒以及使用秸秆进行覆盖蓄水保墒。这两种辅助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前者主要是在减少水分蒸发的同时保障土壤温度,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同时能够对田间杂草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减少农户在田间的工作量和工作种类;后者在应用上能够广泛取材,操作成本较低,不仅能够再利用农作物秸秆,同时还能够降低日晒、雨滴以及水分散失对土壤的破坏,既能够减少水分散失,又能够保护土壤结构[2]。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不足,机械设备不完善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自身没有较多的资金,认为与其将资金用于节水灌溉,不如在农业生产中加大资金投入,会得到较高的收益。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很少会投入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农业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农业发展中没有完善的节水灌溉机械设备,无法有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2研发技术有待提升

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无法研发出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此外,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相关设备在运行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若想使得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和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研发和探究,确保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需要做好配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逐步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2.3 国家还未制定完善的政策

我国对于在农业发展中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处于研发和试用阶段,国家还没有针对相关工作制定完善的政策,导致在实际技术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在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方面的激励政策不足,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提供补贴。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管理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节水体系,对水资源的定价较低,导致人们认为即使浪费一些水资源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加之国家并没有大力宣传节水,大多数农民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没有节水意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不会主动节水。
3促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应用的对策

3.1建立并完善节水灌溉体系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涉及多项工作,若是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灌溉效果。因此,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管理部门应根据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条件和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节水灌溉体系构建,还需要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确保正常有序地进行农作物灌水工作,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地农业生产部门需要做好牵头工作,建立标准的节水灌溉体系,同时针对灌水、输水、引水等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影响灌水效率和质量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进行不同环节工作的控制,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并开展农业生产节水灌溉作业,从整体灌溉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农业灌溉的经济效益。

3.2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

为了有效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节水灌溉的宣传,提高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考虑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节水意识不强,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所以各地方政府应该要提前认识并深入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价值,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并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就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促使农民了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而在后续的农业生产中主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灌溉中高效利用水资源,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3协调节水灌溉部门的工作

为了有效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当地相关部门应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大财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的资金投入,由当地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构件规范的节水灌溉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应按照节水灌溉作业的具体情况,将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划分,分配给具体的负责部门,然后各负责部门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交流和沟通,明确不同部门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根据节水灌溉的目标有效落实并执行节水灌溉工作。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或者是未按照规定完成任务的现象,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5]。

3.4建设专家队伍指导农业节水灌溉作业

为了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价值,促使更多的农民应用该技术,当地相关部门还应招聘能力强、素质高、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农业节水灌溉专业人才,并组建专门的团队到农村农业生产服务点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培训,促使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
4结语

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促使农作物健康生长,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能够达到节水作用,在灌溉中确保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有效控制用水成本。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应用带水灌溉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掌握并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生活,增加经济收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顺,金庆峰,杨文革.江阴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18( 11):54-55.

[2]齐文华.高效节水灌溉对攀技花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J].江西农业,2017( 01):59.

[3]张明.浅谈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J].农家参谋,2019(21):9.

[4]马戈伟.浅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J].科技资讯,2019,17(26):58,60.

[5]卢解.分析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20):59-60.

(責任编辑:刘昀)

作者: 麦柱新

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 篇2:

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摘要:水是一种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整个水利工程期间,水处理管理措施有助于整个工程的稳定,直接影响工程效益。我国灌区管理措施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整个水利流域的竞争力,是水利发展动力。当通过水流把动能转化为电能时,对过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水利工程管理在整个水利工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对策

1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1.1设施老化

当前,我国对水利工程不断加大投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日趋 严格,有些灌区基础设施因使用年限较长,无实行"三面光"的泥渠或浆砌石渠仍占一定比例,浆砌石渡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漏水现象,供水 斗、闸陈旧,大多要除险加固或升级改造。

由于在灌区标准化建设之前缺乏完善的设施建设标准,导致灌区设施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日益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推进节水灌溉项目时, 因相关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流失、损耗较大,取用水计量实施困难,供 水成本测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使灌区整体功能难以高效发挥。

1.2维护工作难度大

由于缺乏完善的维修计划,多数灌区只能在冬修水利时针对比较突出的工程缺陷进行修复,维修养护工作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再加上管养方式比较落后,较大型的渠道动辄几十或上百公里,巡查及维修难度可想而知。

1.3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升

新时代的治水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国家提 出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节能高效的用水需求,具 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各辖区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力 量(经验)方面的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可提升空 间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不注重定期管理培训及管理岗位证书考核,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自我提升意识薄弱,工作效 率提升幅度不明显。

2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对策浅析

2.1完善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为实现灌溉水利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应完善管理体系。第一, 组织员工研究水利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开展大坝登记制度,水利工程安全评价,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水利工程投资等。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建设,实现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二.建立水利工程负责人评价体系。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项目负责人负特殊责任。为了保证项目的检查和效益,可以制定管理者评价制度, 以限制管理者的行为,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感,为水资源保护项目的管理提供基本保障;第三,建立科学严格的预招标制度,确定评标标准、程序和方法,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工程财务管理,实行独立的项目会计制度。

2.2借助信息技术

目前,发展信息技术设计模式是水资源保护项目改革的主要领域之一。关于目前的水资源保护项目管理,管理制度复杂,管理任务复杂,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质量和影响。另一方面,设计模型需要使 用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这种设计模式下,有关管理人员无需进行实地调查即可掌握第一手数据和准确数据,这种操作和管理 方式变得非常简单。

2.3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措施: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团队进行信息化培训,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并将其与最终评价相结合。水利工程项目小组人员应接 受专业培训,特别是在使用先进软件和发展管理模式方面,工作人员应从外出学习中积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为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2.4形成有效班组管理机制

由于各种类型的工作和团队都参与水利工程,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交织的,因此团队和施工人员需要有良好的协调意识。采用现代数字技术, 可以在团队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有机结合线性管理模式和矩阵管理模式, 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例如,整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的动态管理文件提高了文件和资源管理周期的有效性,便于项目所有者、设计者和监理之间有效地传递信息。

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水利保护工程是一项安全工程,是社会效益支持水利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建立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水资 源保护项目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招投标责任制和奖惩制。通过促进和实施这三个系统,可以有效利用项目在 水利项目管理中促进水利发展的作用。

3.1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

在实施水利工程专项管理时,建设工程实施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建筑质量管理系统,根据项目规划、建筑管理、监测和 验收等重要建筑阶段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界定水保护项目的重点责任。并在各级实施问责制。灌溉区派出工作人員设立办事处和核查小组,以便 按照设计和执行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和评估水保护项目,从而确保水保护项 目的质量。

3.2推行招投标承包责任制

投标合同中的问责制度应适用于水利工程。在开标确认程序开始之前, 直至水利建设完成,各建设项目和具体环节都有相应的工程师认证程序。 对水利工程实行全面的责任制度。按照同等法人地位,建设单位和建设单 位按照约定的建设时间、相互质量和责任签订合同,共同承担建设项目管 理的经济责任。

灌溉区的水利项目管理是水利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项目是一个农业安全项目,是支持农业发展的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作为管 理工作本身的一部分,建立一个具有统一责任和权利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在建立水资源保护项目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时,将实施项目目标管理系统、供应方问责系统以及奖惩制度。推广和实施这三个系统有助于有效发挥水利项目管理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3.3生态恢复与治理

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过程中,一些环境问题是由于灌溉排水规模和布 局不适当造成的。鉴于中国灌溉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已采取适当的技术 措施对其进行恢复和控制。为了解决过度灌溉排水造成的土地二次排水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排水技术建设,利用明挖管沟和隐蔽管进行排水,并发展集水井和渠道为一体的灌溉和排水系统。针对上游灌区向灌区过度放水造成的下游环境恶化,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加强了灌溉水管 理,通过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亩灌溉水和灌溉总量进行了控制,并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和实施了阶梯水价等系统和机械改革措施,实现了农业 灌溉节水。通过促进流域灌溉和农业经济、灌溉技术不足、调整农业设施、减少需水量大的水生植物面积以及减少某些地区地下水效益的其他措施, 减少地下水产量。联合评估水的使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当的技术 和措施,将水和水的转换过程纳人生态系统,并建立水管理系统,以确保环境上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程顺中.灌区工程设施状况评估方法与技术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 2019(17):102-103.

[2]陆存整.浅谈那音水库那驮灌区渠道补水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方案[J].中国科技纵横 .2018(020):58-59.

作者:张林 王春成

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 篇3:

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全州行政区划面积48.27万km2,占新疆总面积的1/4,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葡萄酒作为一种酿制酒,是我国推进酒类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的酒种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巴州地处天山南麓,生态环境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发展酿酒葡萄的理想产区。目前,巴州葡萄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何加快科学发展,把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是巴州林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1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西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巴州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建设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的战略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将酿酒葡萄的种植与加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增收的新兴产业强力推进,逐步发展成为焉耆盆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2年,全州葡萄面积1.6万hm2,其中焉耆县0.67万hm2,和硕县0.8万hm2;结果面积0.4万hm2,葡萄产量3.35万t,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相继引进了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雷司令等20多个优良栽培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昔日荒凉的戈壁滩,现已建成充满生机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现代化葡萄庄园。近年来,多位国内知名葡萄酒研究专家经过对焉耆盆地实地进行论证,达成一致共识,认为焉耆盆地将成为未来全世界最优葡萄酒的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1.2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5.4万t,加工能力大于葡萄生产能力,“乡都酒业”“芳香科技”“冠龙果汁”“瑞峰”等10余家葡萄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及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都”“瑞峰葡萄酒庄”“芳香庄园”等品牌系列葡萄酒先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和“中国知名品牌”“新疆名牌产品”“最具知名度商品奖”等多项奖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建等10余个省市(区),其中乡都系列葡萄酒在疆内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占有份额达70%。随着焉耆盆地各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天津王朝酒业集团、烟台张裕葡萄酒集团有限公司、澳洲百利达酒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来焉耆盆地投资建厂。

1.3葡萄酒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全州葡萄酒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含种植与加工)。每年季节性转移富余劳动力6 000多人,劳务收入达5 000余万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年产4万t巴州地理标志葡萄酒、3万t有机葡萄酒和5万t优质佐餐葡萄酒,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20亿元,年税金约80亿元,带动旅游、餐饮、住宿及葡萄种植管理、葡萄专用肥、农药、葡萄皮渣综合利用、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可实现年增加值约50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5 000余人。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巴州葡萄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州葡萄酒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取得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仍然不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基地发展滞后

由于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戈壁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内地有很大不同,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上起步较晚,在葡萄园区建设上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稳定的经营管理技术体系,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同时,受冻害、寒害、风害等灾害性气象因子及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漏水漏肥严重、土温变幅大、抗寒抗旱能力弱等影响,酿酒葡萄栽培存在着成活(保存)率低、园相不整齐、植株长势弱、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是当前制约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因素。

2.2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多,经营风险大

在园区建设方面,内地葡萄园建立在耕地上,立地条件好,水电、交通等农业生产基础也比较完善,园区建设和建园后的经营管理都非常容易。巴州的葡萄园是建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开发供应等方面的申请和获准要受到一定制约;在酒堡建设、土地整理、滴灌系统设置、苗木栽培及冬季埋土防寒等环节上,需要大量投入。内地每667 m2建园投资不足1 000元,而戈壁滩建园需要4 000多元,前期投入很大。同时滴灌系统维护、苗木防寒和冻死后的补植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费用。园区建设对企业或大户的资金持续投入能力要求高。资金的短缺,加剧了葡萄管理上的粗放经营,有的园区因防冻措施不到位,导致整个园区建园失败;也有一些园区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半途而废,园区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2.3产地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特色酿酒葡萄品种缺乏,尤其是适合当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种缺乏。产区和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葡萄酒产品种类少,尤其缺少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基本上处在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的水平上。现有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企业产品的分级和产地划分不清晰,产区划分过大,没有细分亚产区、村庄级产区等,也没有严格的评级,市场监管不到位。焉耆盆地作为酿酒葡萄优质产区在业内已经得到专家的认可,但还未取得焉耆盆地地理标志认证,加之缺少必要的宣传推介,产区品牌还没叫响,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小,竞争能力弱,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4政策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葡萄酒产业是一种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也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前期发展难度大,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目前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自治州级的特殊政策不多,驱动力和引导力不足。全州葡萄酒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专门管理部门,地理标志认证的申请申报工作还没完成,适合地方特点的葡萄酒的分级体系、评价方法、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体系还没形成,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3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对策

以生产中高端葡萄酒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环境优势,按照“一湖四县百庄”(即在焉耆、硕县、和静、博湖环博斯腾湖四县建立百个酒庄)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布局,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市场拓展同步协调发展,促进葡萄酒庄园林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打造“沙漠原生态葡萄酒”产地品牌,做大做强巴州特色葡萄酒产业。近阶段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扩、壮、扶、创、带、推、提、管”八个方面。

3.1“扩”——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以“一湖四县”为依托,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完成路、渠、水、电、防护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标准,以公司或大户为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建设的规模、集约化程度和酒庄分布密度要充分考虑当地地下水资源的限制条件,尽量做到以水定地,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科学规划,适度集约,适当规模发展。按照《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2“壮”——壮大产业龙头

按照“引进培育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各县重点培养一批酿酒葡萄“种养加一体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在自治州范围内重点培养一两家像张裕、长城等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巴州葡萄酒产业旗舰,树立区域产业形象,提升巴州葡萄酒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引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3.3“创”——强化科技创新

以政府为纽带,以校、企、科研单位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技术合作平台,推动高校、酒庄和技术研究机构的多方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合力,加快在品种引进和自有特色品种培育、戈壁葡萄标准化栽培、个性酒品研究设计与生产、葡萄酒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4“带”——搞好示范带动

整合国家林业科技示范项目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每县建立一个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做好在新品种引进、酿酒葡萄嫁接苗栽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冬季防寒等方面的示范工作。每年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和现场技术培训会,现场示范,现身说法。同时,每年组织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大户到内地参观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做给林农看,拉着林农转,引导林农干”。

3.5“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在统一规划范围内,优先保证企业基地的用地、用水、用电审批。二是将葡萄庄园建设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国家林业投资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地方政府对新建园区每667 m2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和农民投资葡萄基地建设。四是探索建立林果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贴息贷款资金,减轻企业还贷负担。六是对标准化基地、有机果园、生态果园建设、有机葡萄酒加工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优质生产。

3.6“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特定产区的葡萄酒拥有区别于其他产区同品种葡萄酒的独特品质风格和文化内涵。巴州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西域三十六国、多民族融合、古丝绸之路等文化特质;地理位置特殊,包括西域边陲、雪山脚下、沙漠边缘等特殊地理元素;气候条件独特,具有茫茫戈壁、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优越,有天山雪水地下渗透灌溉、原生态、无污染的良好生产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对外宣传推介的基础要素。充分利用国家林产品交易会、葡萄酒年会、高峰论坛、葡萄酒展销会、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进行宣传推介,利用国家对西部的特殊政策,争取在央视频道上进行专题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各品种评比活动。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推介,努力打造自己特有的葡萄酒产区和特色葡萄酒文化,树立巴州葡萄酒整体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3.7“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牵头,组建葡萄酒产业协会,吸引酒庄、大户进入组织,组成葡萄酒联盟,密切各酒庄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市场定位上加强酒庄之间的合作,搞好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二是以巴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成立巴州酿酒葡萄研究所或研发中心,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研发方面形成主要力量,强化技术研究与行业服务。三是组织制定州级酿酒葡萄栽培技术标准、葡萄酒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葡萄酒品评技术体系、酒庄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商标注册的申报申请,做好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推进巴州葡萄酒产业正规化。四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做好合作平台搭建、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示范推广、网络服务、贸促会展、宣传推介等社会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做好有机食品认证、ISO质量认证、龙头企业认证等工作。

3.8“管”——加强组织管理

由州政府牵头,成立由财政、税务、发改委、环保、国土、水利、林业、农业、质检、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重点做好统筹部署、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下设巴州葡萄酒发展管理办公室,地点设在巴州林业局,负责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包括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组织制定,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追朔制度的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品牌使用与保护等工作;逐步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巴州葡萄酒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140408;电话:13579016160)

作者:杨新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独特理念网站设计论文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