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评估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实践教学评估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变得更重要。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了解到该地方院校构建了“校内实践+政府部门实践+自主实习”三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评估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对我国公共精神塑造、管理型人才培养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当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要求,在就业能力视角下反思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制度、师资以及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期提升就业能力,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

关键词:就业能力;行政管理;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但近年来各高校扩招政策致使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数量激增。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容易被相关管理专业人才覆盖或替换,专业特长和优势不明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致力于培育能够从事政策分析、公共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需求,结合我国公务员的九大能力设置要求,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基本就业能力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能力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紧跟国家政策方针,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工作问题,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具体包括问卷设计、数量分析、SPSS数据统计分析等基本调研能力,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工作简报、总结写作能力、社会调研报告写作能力、熟悉政府工作流程等。

(二)管理业务能力

管理业务能力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规划能力、情绪管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辨识能力、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管理应用能力不仅指对计算机机器的熟练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网页管理、政府网站维护、网上便民服务操作等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

当前就业形势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减少沟通障碍,有利于工作目标的达成。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重视沟通协调知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完善、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奉献精神,不可利令智昏,保证能够与团队成员互相配合而完成各项工作。

(四)创新创业能力

仅凭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已难以达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各项需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以追求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能力带动就业能力。培养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保证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习惯,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彰显个性魅力。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实践教学是培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保障和重要载体,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提出考验。

(一)实践教学内容执行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没有做到无缝式衔接。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仅是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为编排校内实验课、校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等。而校内实验课更多的是采取理论课覆盖的方式,实践效果不佳。学校统一安排校外专业实习的教学周次较短,一般为四个教学周,实践时间不充足,多数学生难以在短暂的实习期内收获实践技能。而学生们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学年论文写作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多数都以学科理论研究为基础写作方向,实践教学在论文写作环节执行不到位。

(二)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

导致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执行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实践教学制度的不健全,制度规范缺失。首先,实践教学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少,而且学分制考评体系并没有具体要求学生需获得的实践学时总量。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各项评价指标体系都重科研、轻教学,且在轻教学的基础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此外,经费投入过少尤其是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稀缺是全国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广泛面临的问题,缺乏切实落实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师资不强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在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走向本科教学岗位,“学校到学校”的高校教师招聘引进机制导致部分高学历的教师匮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将在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效衔接。此外,现有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多数是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实践教学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缺少实践阅历丰富的专职实践教师,“双师型”教师引入较少。如此背景下,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三、優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高校的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设置、培养目标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在公务员应试技巧专项模块基础之上考虑开设以下4个模块:(1)社区管理模块,(2)企业行政管理模块,(3)教育行政管理模块,(4)民族地区事务管理模块。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应该利用学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与其他高校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以拓展视野。同时完善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引入更加完善的行政管理案例数据库、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采购招投标系统、模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等。

2.拓宽实践途径

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要求在满足实习教学要求基础上,合理配置实习教学时间,深化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到校外实践基地,接触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学校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能有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监督,确保实践效果。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如支教活动、勤工俭学活动、义工活动、科普宣传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竞赛活动也是很好的实践平台,竞赛活动离不开个人的积极努力和团队的配合,锻炼了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确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能如实落实。其次,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在各项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高校应对于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将实践教学成果列入教师评定职称、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同时在以“学分制”制度衡量本科生学业进度的基础上加入实践考评环节,重点测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各项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三)培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首先是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业进行挂职学习。各高校应该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挂职学习的平台,并给予挂职学习的教师提供相应政策扶持。其次是校内校外结合。培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要在立足校内培养的前提下,在校内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的基础上,广泛利用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把各高校的名师高手借为已用。最后是资格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完善专职实验实训教师的学历、职称,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领域内的知识达到一个专业水平,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实现创业,就必须有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先驱和基础,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具体实现,是创新的客观操作,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在创业教育的指导上,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要加强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创业,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谭英俊.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

[2]宁有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存的焦点问题与发展态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學院学报,2013(12).

[3]钱正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向的自洽——以整体论为视角[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4]张桂蓉,杭南.实践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

[5]谭玉龙,覃举东.高校转型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河池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7(3).

编辑/岳凤

作者:宫月

实践教学评估行政管理论文 篇2: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思考

摘 要: 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变得更重要。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了解到该地方院校构建了“校内实践+政府部门实践+自主实习”三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全员教学制度、发展校友资源,形成校府合作新模式、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学生自主实习管理、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实践模式 行政管理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根本动力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欠缺,基于社会的需求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本科教育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改革的根本动力。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河池学院自2003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以来,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最初的单一化校政合作实践教学到如今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与政府管理资源整合、与社会资源整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为主的专业[2]。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及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形成了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思路是以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写作技能、沟通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实践环节划分为校内见习、基层政府见习、地方政府见习、自主实习四个环节,通过每个环节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由浅及深的纵向深入和从校内到校外横向的部门体验扩张;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各个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反复运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

三、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薄弱环”及其流弊

尽管实践教学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已经在行政管理教学领域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且各个高校都在探寻有效的路径,在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形成了一些做法和成效,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动态性特征,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这些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

(一)认识误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碎片环”。

高等院校本身就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类型,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的党政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见习的平台。

然而,在利用高校内部管理部门提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见习的岗位时,校内的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首先,高校已经有了明确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计划,再往这些管理部门输入见习的学生是对原有计划的一种干扰,并成为一些教师内心抗拒的理由,影响见习效果。其次,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校内见习主要以公文写作、办公室管理课程作为依托,校内管理部门岗位的整合局限于主讲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资源,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一旦更换教师,则有可能导致校内见习平台的失效,缺乏见习的连续性机制。再次,从学生见习的时间来看,校内见习安排在第2学期,每周见习两三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太短,使得学生接触办公室工作不具备连续性,行政部门的老师更愿意把工作交给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降低校内见习的质量。最后,校内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的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内见习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大学第一次见习,由于前面三点谈到的各种原因,这一环节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见习形式化、走过场的感觉,从而对后期政府部门见习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二)支持度低:政府实践教学中的“低效环”。

尽管政府是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领域已经备受认同,到政府见习已成为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第五和第六学期分别到学校所在地市政府、市辖区各个乡镇政府开展见习活动。但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一环节呈现出诸多“低效”现象,使得政府实践教学未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例如,在政府实践教学环节的导师安排方面,教研组的教师资源未能得到整合,校内指导老师流于形式,实際上起指导作用的集中在负责安排的老师个人身上;这种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导致见习期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忙碌的工作,对学生的见习没法做到系统指导,更有甚者具有“择优”指导的状况,在实习工作任务安排上更喜欢那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较强的学生。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够得到的指导较少。学生通过一个月的见习,实际上能够接触到的行政管理工作很少,真正需要提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分散实习难管理:自主实习管理中的“松散环”。

学生自主实习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第七个学期所采用的实践方式,具有分散性、顶岗性、参与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实习不仅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更要从实践中总结提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搜集信息;不仅要在实习过程中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通过实习了解自己的兴趣,为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然而,恰恰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的管理最松散。这一环节每个指导老师带的学生人数一般为8个~15个(以每届学生人数为基础进行调整),管理幅度过大。此外,指导老师的职责是不明确的。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没有达到真正的指导效果。

(四)制度缺失:实践教学评估系统的“缺漏环”。

实践教学的实施并不代表实践环节的结束,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和反馈同样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河池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河池学院在完成校内实践、政府见习活动后,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召开见习总结大会,而见习的成绩则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评定并将成绩录入系统。显然,这样的实践教学评估模式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第一,从学校层面来说,教务部门更多重视评价进行与否,忽略评价的结果。实行实践教学评价是高校行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主动开展。第二,从实习单位的角度来看,学生到单位见习后,所给的评价都是良好,并没有详细具体说明学生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的能力还需提高;碍于面子给高分,甚至存在只盖章、不写鉴定的情况。第三,从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来看,目前尚未形成实践考核体系;评价者根据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个人对学生的印象和学生的自我总结打分,具有随意性。这样的评价结果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改进,这样的评估系统名存实亡,具有明显的缺漏。

四、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的路径优化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创新,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多年来,各个高校在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看到,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资源及达到的效果相当有限,还有着广阔的可开发空间。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薄弱环”及其流弊,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全员教学制度。

学校具有丰富的管理资源,将学校的管理资源转变成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全员教学制度对打造校内见习平台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对现有的学校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项完整的制度以改变校内资源“碎片化”的状态。要改变校内资源“碎片化”的状态需要行政部门采用行政规制的办法。如校内的管理资源不能单凭某个任课教师整合,而应该由教务部门下发统一的文件。以文件的方式安排校内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校内平台的重视度。通过创建正式的规章制度搭建和管理“行政管理校内实践平台”,可以维持校内实践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要动员全员参与,每一位办公室的教师都是行政管理专业见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报酬,以促进办公室的老师做好指导工作,“使学校、学院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参与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实施全员教学、管理育人”。

(二)发展校友资源,形成校府合作新模式。

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河池学院已经建设形成了一批基本的实践教学基地,针对政府见习中“低效”的现象,应该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为指导,逐步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府合作育人机制[3]。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在政府工作的校友资源,培养、发展专门的校外见习指导老师,以科学化的情感管理方式凝聚校友力量共同指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政府见习活动,从而强化见习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与高校应该共同设置实践教学目标,通过特殊的见习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校府合作”需要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双赢”的新机制,从而改变政府见习环节“低效”的状态。

(三)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学生自主实习管理。

长期以来,单一型的论文导师即学生自主实习导师的模式管理学生的自主实习环节,导致学生自主实习环节监管的缺漏。因此,要改变现有的状况就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从家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三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的监督机制。首先,学院要主动联系学生的家长,了解并共同审核学生自主实习的单位及学生自主实习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督;其次,学生确定好实习单位之后,要提供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院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实习单位,与单位达成监督协议;最后,论文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学生定期汇报实习的情况,如遇到的困难、收获等。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补学生自主实习的“松散环”。

(四)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与改进。针对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缺漏现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首先,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并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其次,要求考核主体多元化,实实在在地做好考核工作。不能“光顾面子,不顾里子”。再次,实践教学评价应该采取多種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总结仅仅是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应该重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最后,设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实践教学评价亦需要量化的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方面,不仅要在实践平台的构建上寻思路,更重要的是整合现有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具效率性;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制度建设使各个环节更有效率,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81-85.

[2]李珍刚.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改革的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1998(3):33-35.

[3]李春根,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17.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项目编号:2016EB001)

作者:戴杨艳

实践教学评估行政管理论文 篇3:

本科教学评估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摘 要: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深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适龄人进入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本科院校,规模相应不断扩大,包括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大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内涵建设中,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国家了解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促进高校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意义重大,但在评估中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文章探究了本科教学评估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 本科教学评估 问题 趋势

一、本科教学评估现状

从1985年开始以来,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走过了探索与立法阶段、实践与完善阶段和全面开展阶段。现距2008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结束已有5年,评估工作中存在不足,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合理地修正评估计划和细则,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发展。

(一)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估指标体系中教育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的依据和具体评估工作实施的标准,但现存的评估指标体系过多关注高校的投入,比如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调整、学科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虽然投入是提高高校质量的基础,但大学并非有大师和大楼即可,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才是提高质量的根本所在。高校提供的自评材料和评估专家依据评估指标进行的评估多关注高校的投入,以数量化的资料评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的真实状况,更容易造成高校为了迎接评估工作过多地偏向于增加投入,完全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办学风险。

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并未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类而设。目前,虽然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完成,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设的。不能因为工作刚起步而降低要求,现存的评估指标体系虽能大概覆盖本科院校建设的基本面,但指标体系的区分度不高,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未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应对,在中国,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第一梯队的大学,这些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是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如山东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此类高校更多地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白领人才,本科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二)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学评估,其主导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然为评估主体之一。本科院校的评估自述材料也是评估的重要参考,被评高校作为评估客体的同时扮演评估主体的角色。首先,作为评估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性过强,我国采取的是行政式、民主集中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有利于利用国家的力量恢复破败的高等教育,但我国一直延续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育看做是政府部门而进行行政命令式管理,对于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自主发展非常不利。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最大的评估主体是各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样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政府的行政行为,且不论这种行为的教育合理性有多大,这种评估只能引导高校趋向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而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则很难反映在评估中。其次,被评估高校自主性过低,作为评估工作的另一主体,本评估高校在接受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评估的同时,也要进行自评,很多高校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递交材料较为真实,但不排除某些高校存在迎合政府心理,一方面,自我评价严格按照政府规定,严重缺乏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为了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某些高校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两大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评估工作实际效用的发挥,评估工作很难达到引导高校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人才智力支持的作用,使得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劳民伤财。

(三)评估取向存在的问题

评估为哪般?这是关于评估取向的问题,国家和高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本科高校进行评估,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但在上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暴露出其他评估取向,值得关注,并及时给予纠正。如,将本科教学评估作为管理高校的行政手段,用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规整所属高校,对高校管理过于微观严重影响高校自主性的发挥;部分高校以应对检查的取向看待评估,没有认识到评估工作对于本校建设的重大意义,只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评中大谈建设成绩却较少涉及不足之处。这种种不正确的评估取向使评估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评估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本科教学评估改革趋势探究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一种舶来的高等教育管理手段,在中国的历史还很短,能否恰当本土化是其实际效用大小的关键。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落下帷幕,上述评估建设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值得重视,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的趋势,革新评估理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要创新评估制度,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一)改革评估理念

评估理念是评估工作的风向标,对具体的评估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无论是从量性统计资料还是从质性分析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并不高,质量提高任重道远。国外本科教学评估对于高校的促进作用明显,在于评估理念正确。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指导评估的理念是行政式、命令式的;部分迎评高校以迎合检查的心理对待,并未真正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知识的客观性决定高校发展的自主性,高校的发展是内部需要的满足,而不是依靠其他外在力量。为此,本科教学评估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主,充分尊重高校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摒弃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评估理念,坚持评估目的是促进高校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坚持本科教学评估的辅助地位,决不可因为评估而打乱高校原有的办学秩序。

(二)完善评估体制

建立合理的评估体制是评估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体制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评估体制导致评估工作不能完全实现预设评估目标。合理完善的评估体制应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评估展开的常态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多元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和完善评估体制成为必然。建设政府主导、借助中间专业评估机构、尊重高校的评估主体地位和自主性的评估体制成为目前评估工作中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规范政府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地位和职能①。改变以往政府集中管理高等教育的模式,改变过去为便于管理而注重高校间的共性建设的做法,明确政府在评估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而并非主体地位,形成体制化模式,避免过多干扰高校建设。政府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立法、规划等手段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其次要加强专业评估机构的建设,在现阶段,本科教学评估应在政府主导下,由专业的评估机构和高校一起进行评估,充分体现管理、评估相分离的组织体系原则,有利于加强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交流。

(三)创新评估制度

本科教学评估不仅需要认识论上的合理性,即高校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事实上的合法性,即以法律将评估工作制度化。首先是坚持评估指标的分类管理、评估指标的多样化,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在同一类高校内部,能够适应不同高校的不同特点,比如新建院校和老牌高校的评估标准应有差距,对于新建院校要侧重于其生长力的评估,定量评估应占主要地位。对于老牌高校而言,评估重点应放在院校声誉和软实力的评估上,主要应用质性评估;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要针对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这三类不同的高校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针对这三类高校的不同任务设置相对应的评估指标,比如针对教学型高校,评估重点应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科研型高校而言,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实力和潜力应为重点评估对象。其次是严格控制评估过程,严惩评估中的作弊行为,包括评估机构、专家和迎评高校。评估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是造成部分评估结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因急于通过评估,提高学校社会地位,采取一些不太合法的手段,如贿赂评估专家,自评材料夸大其实,甚至是造假。这不仅对于其他高校而言不公平,而且打乱了评估工作的正常秩序,应严厉制止,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开、公正。再次是评估结果只能作为高校建设和政府宏观管理的参考,杜绝任何形式的排名现象,过多关注评估的排队作用就会淡化评估的出发点,造成导向性错误,引导各高校盲目追求教育之外的东西。

注释:

①夏季亭,帅相志,宋伯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与改革取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6-203.

参考文献:

[1]夏季亭,帅相志,宋伯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与改革取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4-95,196-203.

[2]于华波.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浅探[J].江苏高教,2005(3):68-70.

[3]曹如军.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深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25-29.

[4]段训虎.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述评[J].石油教育,2009(4):51-54.

作者:刘金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