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2022-07-16

第一篇: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1、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2、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②、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③、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2、①、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②、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③、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⑥、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⑦、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1、①、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②、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2、①、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②、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③、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④、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⑤、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⑥、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①、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②、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③、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4、①、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②、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③、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④、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四、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①、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②、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③、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④、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⑤、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第二篇: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摘要:分析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因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减轻职业危害,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血透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区之一,透析室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现结合实际情况就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的职业危害,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1]。而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传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另外锐器损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工作中难免被锐器如:针头,剪刀,安瓶等刺伤出血,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这些消毒剂易挥发。长时间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混有高浓度消毒液的空气时,可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过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机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症患者呼吸产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以上因素导致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长时间的吸入可损坏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线的伤害:我院透析室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易引起头晕、恶心症状。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如果直视可造成结膜、角膜发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系统,血透机的报警和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另外空调、电视、心电监护仪、病人痛苦时的呻吟声,噪音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焦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操作,患者多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体外循环,所以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处理,精神始终是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的出台,新透析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动静脉直穿病人较多,血管的破坏加大穿刺难度,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配备专业工程师,机器出现故障必须自己排解;遇到急诊随叫随到,休班时完全达不到放松状态;患者对透析排班,机位不满意发脾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而使身心疲惫,容易发生差错。

2防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必须对护士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传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内瘘穿刺针、动静脉管路、透析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安全处理锐器,遇针刺后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

(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3]。阳性病人实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建议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其后1-3月再检查,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护士应每半年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研究表明,有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约占30%[4]。

2.2化学因素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应合理,具备空气消毒装置、医用空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护士应掌握化学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准确浓度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挥发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室内不能留人,消毒结束通风换气。水处理应有良好的隔音条件,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使之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护: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在休班时能达到完全的放松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确保工作时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对透析治疗操作要娴熟,避免因业务不熟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情。

3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血液室的职业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所存在职业危害,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觉、主动的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

[2]王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陈香美主编.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v3?w11

[4]范文,黄娥,段文生,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

第三篇: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

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 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 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

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第四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综述)

【摘要】本文文献综述主要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及纠正疾病的重要场所,也是安全隐患存在的高危科室[1]。手术室护士为患者实施的护理活动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职业因素所致的紧张、疲劳和生物节律的改变,使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潜在的威[2]

胁。现就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程度、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作如下综述。

1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现状

目前手术室护士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职业防护的认知不足。现在,仍有部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裸手操作就是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臭的表现;少数管理者只注重医疗成本,不关心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削减防护物品和设备的配置,甚至限制使用[3]。周阳[4]等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情况、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职业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堪忧,比如手术室护士手受伤时,接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血(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的护士只占34.2%,27.3%的护士在担任巡回护士时做所有操作都戴同一双手套等等。朱仲群[5]等也调查发现,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时在处理手术器械或辅料时不戴手套,配制抗菌药物、消毒剂、化疗药物时飞溅到皮肤和眼睛未及时冲洗等,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有些措施浪费时间、影响操作,不愿实施防护。高英华[6]等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结论。

2手术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2.1物理性危害因素

2.1.1噪音手术室的噪音来源于高频电刀、超声刀、电钻、监护仪、空调层流装置,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噪音环境,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烦躁、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导致工作出现差错[7]。

2.1.2电离辐射骨折手术应用C型臂X线定位照片、各种显微手术、腔镜手术和激光手术等释放出的射线,会对人体各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与伤害,使人易产生乏力感,长期接触可导致胎儿畸形,亦可诱发恶性肿瘤。手术室内装有许多紫外线灯管以及各类移动式紫外线灯具、紫外线消毒柜等,在其进行消毒的同时,对人的皮肤、角膜都会产生刺激[8]。

2.1.3锐器伤锐器伤是护士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等)所造成的足以使受害者皮肤深部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手术室护士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事故。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很复杂,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盖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9]、建立静脉通路、拿取或传递锐器、与工作人员锐器相碰、整理或清洗器械、分合器械如装上或取下刀片等[10]。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中80%~90%是由锐器伤引起的,而锐器伤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的主要职业伤害因素[11]。

2.1.4电击伤手术室的设备,如高频电刀、电钻、电动床如受潮易发生短路、漏电,会导致触电而发生事故[12]。

2.1.5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13]。 2.2化学性危害因素

2.2.1手术室弥散气体包括各种消毒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4];麻醉剂如安氟醚、异氟醚等,可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流产、胎儿畸形[15]

;其他各种废气如高频电刀使用时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骨髓泥的异味,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等[14]。

2.2.2细胞毒性药物常见的是化疗类药物,手术室护士在打开安瓿,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等操作时均有微量药液溢出,可形成有毒性气溶胶或气雾,护士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化疗类药物有很强的抑制骨髓造血的功能,对长期低水平接触者有潜在的危险,使白细胞减少、致癌、致畸、致突变和流产[1]。 2.3生物性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危险性最大的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有研究指出,约11.7%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如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血溅到皮肤或眼中,含病毒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14]。

2.4心理性危害因素由于手术室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节奏快、持续时间长,且经常遇有急重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护士每日高度紧张,注意力过度集中,精神压力大,在手术结束后往往疲惫不堪。长期的疲劳有可能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16]。

2.5生理性危害因素器械护士配合手术站立时长期保持颈椎前倾15°~20°,易导致颈椎疾病;长时间静止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以及腰腿疼痛等;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等,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等症状[17]。

3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3.1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1噪音的防护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三轻:说话轻、动作轻、走路轻。及时淘汰陈旧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设备的及时更新可增加护理人员用电安全,增加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感[13]

3.1.2电离辐射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间应选择在无手术和治疗的时间进行, 进行X线定位拍片时,要穿好铅衣,并使用铅屏风保护[12]。

3.1.3锐器伤的防护①医院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树立全面性的防护管理理念,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建立锐器伤防范处理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等,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9]。②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③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首先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及时上报;必要时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进行相应的处理[18]。

3.1.4电击伤的防护注重仪器设备的保养,平日的保养可减少仪器出现意外,良好运行状态的仪器可以减少电损伤。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如老化的设备,避免其可能对医护及患者双方面造成的伤害[19]。 3.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2.1手术室弥散气体的防护①护理人员在使用和更换化学消毒液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液,使用时应配戴防毒设备,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最好专设一个消毒间,配以良好的排气设备,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在手术间的存在。②实施麻醉前,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漏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到室外[20]。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21]。

3.2.2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熟练掌握药物配置技术,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打开安瓿前先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折断瓶颈前用纱布包裹;溶解密封瓶内粉剂时,先抽出瓶内适量的空气,使其成为负压状态,再注

入溶剂,边注边吸;配药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孕妇禁止接触化疗药物;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将废弃物与其他物品分开管理,存放于规定的密闭容器中,送有关部门作专业处理[2]。 3.3生物性危害的防护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实施屏障保护措施[14]:①术前完善患者各种检查化验,已知感染者做好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特殊感染者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以便手术室做好合理安排。②护士应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术前自我检查,手部有破损者不参加洗手护士的工作,担任巡回工作时做好自我防范。③术中戴手套,有污染或破损时及时更换,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戴护目镜以避免术中血液溅到头面部。④严谨规范操作,正确传递锐利器械,及时收回并妥善放置;术后正确处理刀片、缝针、针头等锐利器械,处理各类敷料及患者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地面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2]。

3.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进行精神心理调适:①业余期间,经常组织活动,增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积极性;②工作期间,做到新老同志搭配,以减轻新同志因业务不熟练而致的精神紧张;③手术室工作人员做到或保证三餐营养,合理安排进食时间,以免因过度劳累,造成对工作的厌倦;④加强团结合作,同事之间互帮互助[23]。 3.5生理性危害的防护①在工作安排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尽量减轻行为负荷,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24]。②固定站立操作较长时适当在允许范围内来回走动,并做腿部肌肉收缩运动,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血液回流。平时加强腰背肌运动等,以预防腰背损伤,同时吃好早餐,保证营养和睡眠等[25]。

3.6管理方面的措施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如进行岗前职业防护标准预防知识培训。②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流程。③建立护

理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接种乙肝疫苗,进一步完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职业暴露后的跟踪随访制度。④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26]。⑤临床防护用品的配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必要时国家可实行经济补贴政策,以保证防护用品资金到位[4]。 4小结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要把保护患者与自身保护同等看重,加强防护意识,及时合理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重视提高护士的防护观念,通过不同途径,使其学习了解职业性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再者,规范各种防护措施,并提供防护用具,另外,还需严格管理,规范职业伤害后的处理流程,保证护理人员的人身健康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景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0):308-309. [2]李丽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海南医学,2012,23(22):146-149. [3]张礼梅.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能力浅谈[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744-745.

[4]周阳,李映兰,常青等.长沙市23家医院手术室护士应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74-877.

[5]朱仲群,夏永生.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20-4521.

[6]高英华,杨萍.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40-1142.

[7]孔春兰.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

[J].

究,2013,26(3):298-299.

[8]管乐敏,孙刚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6-117.

[9]韩翠珍.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22):70-71. [10]薛水兰,黄荔红,吴鲤霞等.手术室护士血

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

志,2011,21(17):3643-3645.

[11]华娟.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病毒的

[J].2009,7(163):3158-3159.

[12]凡艳,何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

[J].

志,2011,11(29):7226-7227.

[13]刘莉,陈俊.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健康防护教育[J].中外医疗,2011(28):144-146. [14]任健华.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及管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7,6(6):55-57. [15]路维玲,王红玲.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1,32(26):5603-5604.

[16]罗敬梅.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30-331.

[17]可宝萍.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130-131.

[18]侯美凤,江利秋,陈云超.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66-167.

[19]章翠萍.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中国临床研究,2011,24(7):640-642.

[20]郭月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北方药学,2011,8(12):121-122. [21]史明艳,符明丽.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7):302-304.

[22]王丽.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的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95-1197. [23]张珊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1(11):4836. [24]侯兰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1):367.

[25]郑灵,丁兆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J].

志,2004,10(7):485-487.

[26]王玲,崔雪华,黄劲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

疗,2009(35):113-114.

第五篇: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供应室护士长期从事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的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化学消毒液等割伤,刺伤及灼伤,严重的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是控制医院工作感染的关键科室。为此,供应室护士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健康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1 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供应室护士的自身因素

供应室护士对职业损伤增加。如在清洗过程中为了操作方便不按照供应室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戴手套或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不戴防护眼镜等

1.2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三效热源灭活剂、84消毒液等消毒剂,因具有较强的去污,去热源的功效,故常用于器械的浸泡消毒。但这些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收后,可引发鼻粘膜及气管粘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导致流涕,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还可刺激人体双眼出现流泪、疼痛,视物不清等症状。在配比过程中如浓度过高可灼伤皮肤,部分人员在使用来苏尔消毒稀释液时,如不佩带手套,还可导致手指麻木、奇痒等症状,严重时这些消毒液还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此外,供应室因消毒灭菌需要, 常使用多种化学制剂。长期接触此类制剂或使用不当,则会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包括:(1)含氯制剂,此类 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 ,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人体不适,接触则易损伤皮肤。(2 ) 过氧乙酸,空气中含量超标时易引起头疼、头晕、恶心等中毒反应。(3) 强酸强碱,供应室在清洁物品时常用强酸强碱,如操作不当,喷溅到皮肤黏膜上则可引起皮肤黏膜腐蚀和溃烂。(4) 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灭菌以其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期长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可刺激眼睛、呼吸道,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有致癌、突变、致胎儿畸形等作用,孕早期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

产率高达16.7%。

1.3物理因素

1.3.1机械性损伤

供应室除供应一次性物品外还担负着玻璃器械或金属制品的供应,在清洗过程中护士易被破损的玻璃或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器械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ml 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 ;美国5 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次高达80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l6%。

1.3.2紫外线

紫外线灯广泛地用于医院各科室的空气消毒,如操作不当可灼伤眼结膜而引起双眼红肿,流泪,刺疼等症状。长期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还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供应室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常规使用紫外线照射,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常取放物品,护士经常接触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3.3 体位供应室

护士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需取强迫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4液体因素

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已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污染,因部分医务人员对初步消毒的意识淡薄,对于使用后的器械未经初消就送往供应室更换,而供应室护士在消毒清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利器割伤,刺伤,从而造成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各种污染病感染的危险性,这样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更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

1.5生物因素

据研究,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结核杆菌、流感等,这些危险因子在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浓度较高。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经常接触血液或经常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工作人员约高8倍。感染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4.0%;感染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 3.0 ~10.0;感染艾滋病的发生率为0.2~0.5。供应室要回收注射器、输液器、穿刺治疗包等物品, 这些物品都不同程度地沾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等,在接触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而且会成为传播的媒介进而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增加。

1.6环境因素:

1.6.1高温、噪音:

供应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一是散发大量的热量,二是噪音较大,致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一个高温、潮湿、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听力下降。耳鸣是主要症状之一。

1.6.2洗涤:

洗涤工作是供应室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环节,接触冷水不可避免,特别是寒冷的冬季,随时都可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故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患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1.6.3粉尘:

供应室护士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签,棉球时,因纤维粉尘四处飞扬,随时都刺激着呼吸道,从而出现鼻腔,咽喉部刺痒,打喷嚏等不适应症状。

2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在浸泡消毒各类污染的器械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更要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和毒副作用。在配制消收稿日期:2006-10-10毒稀释液时,应佩带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用品,消毒。液存放容器必须加盖,一是可以防止消毒液挥发,二是可以保证其有效浓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要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工作人员出现头晕,咽部不适,皮疹,双眼疼痛流泪等症状时,应首先离开配制消毒液现场,并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滴注润洁滴眼液,出现皮疹应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 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 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挥发后方可入库,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2.2.1 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根据各工作室要求,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同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去污处配备防水围裙、护目镜、橡胶手套、安装非接触式水开关及干手设施等。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防护行为,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掌握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2.2在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消毒房间的次数。若有急事需要进入时,应先将紫外线灯关闭或佩带防护眼镜后方可进入,禁止裸眼直视紫外线灯,

以免灼伤眼睛。如灼伤眼睛,应立即滴注消毒眼药水,闭目休息。

2.2.3 供应室护士接触尖锐物应用持物器,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同时应掌握刺伤后的紧急处理程序: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紫外线照射消毒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后人员相对较少时进行;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消毒房间,应先关闭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 0 mi n才能进入。供应室护在上作时注意节力的原则,经常变换身体姿势, 避免疲劳,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做好自我健康,防止发生职业病。

2.2.3体液因素的防护措施在清洗各类污染器械时,经初步消毒后,应佩带手套进行清洗,如有操作不慎造成损伤后,应立即压住伤口,用清水充分清洗,必要时应进行及时的预防接种,避免重复挤压伤口,致使伤口局部血液回流。

2.3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回收物品均按传染性物品处理,定位放置“一,专人负责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防止刺伤,一旦被刺伤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聚维酮碘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在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 (叠氮脱氧核苷),尽快在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供应室要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等不利因素,可安装消音设施,房间应备有换气扇,四季装备热水管道,在洗涤间,对室内高温,潮湿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安装排风扇,空调,冬季尽可能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清洗器械,清洗人员离开房间,有噪音的房间随手关门;在灭菌间安装消音设备和遥控检测系统,高压蒸汽灭菌器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音设立独立的gtN-间,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必须戴13罩,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并使用一次性手套,以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5对于粉尘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制备各种敷料过程中应戴口罩,防止敷料纤维及粉尘吸入呼吸道而损伤呼吸道粘膜。3强化职业危害意识及保障体系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要培养良好的严格的医疗操作程序习惯,在分类各种污染器械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分类,对于锐利器,应放在防刺容器中,执行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双手,口罩应分日更换清洗,同时要加强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要到位,防护用品要充足,防护制度要落实等一整套防护保障体系。 3 讨论

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防护应从预防人手,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从而达到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职业安全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合同信用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