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1:

关于高师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也着手于高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其结合有哪些现实意义,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目前还还存在哪些摆在眼前诚需解决的通病,本文就具体的高师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技术的整合为议题,分析以上问题。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 信息技术 新式教育

一、浅析高师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

现在课堂上课多用到多媒体,这就是一种将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体现,信息技术涉及方方面面,其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若在高师心理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有哪些进步的地方,下面作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一点浅薄之见。

1.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刺激其求知欲望

现今,高师心理学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基础的心理学之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发展简史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在这众多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完成教学工作,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印象,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讲到联觉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些蕴含不同情感的短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形容观后感,此时回答中自然会出现联觉现象,教师趁热打铁进行解释说明,用眼前典型真实的事例来传导专业知识,达到醍醐灌顶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心理学内容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发挥着心理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丰富多元,深浅不一,对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打开见识具有极大的帮助,教材案例不能随时修订,多媒体却可以自主改变,我们完全可以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摘取新鲜热乎的例子来进行演示,拉近实践与理论的距离,拉近课堂与课下的距离,让生硬的知识活起来,弥补传统授课的不足,延续上一个例子,在选择短片上可选当下正值火热的电视剧电影片段,吸引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适当的抛出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样对于知识的传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多媒体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运行效率比起人力要强的多,经常有老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书写板书,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使用多媒体可随时转换演示内容,标记重点难点,简洁方便一目了然,还可添加个性有趣的温馨提示,改善枯燥乏味的旧式课堂,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最终达到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的转变,真正的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可以将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完美融合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对传统教育全盘否定,我们应以辩证法的态度看待其中利弊,不能抱有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想法。倘若课堂上一味的进行课件演示,那么容易造成学生的“懒人习惯”,放的课件对学生来说犹如走马观花,看过就忘,造成报告会一样的模式,使传授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传播脱节,失去了教学意义,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讲究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效率。倘若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那么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不了平铺直叙,晦涩呆板的专业语言,而老师通过口述的方式也难以将自己脑海中的思维模式传输到学生脑海中,阻碍了双方的互动传播,也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最好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汇通,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排列组合,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质量。比如在讲到人物的个性与气质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本节内容的题目大纲,在标题下写上重点,这样即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跑毛或者思维没跟上的状况也可以跟上课堂步调,然后结合多媒体,放映一些经典的人物,让学生来主动分析人物气质发现性格特点与气质的规律,杜绝老师单方面照本宣科,在此过程中既吸引了学生兴趣,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又引发了关于学习对象的思考活跃了思维,再比如在多媒体上进行当堂小测验,由老师出题放映,学生写出或说出答案即可,省去了板书或试卷的麻烦,也方便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当堂进行讲解。这样新旧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考试中融入新式技术,在新式技术中注入传统教育,适应了国家用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改革路线,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将高师心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 提高传授者信息技术素质,转变其思想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大背景的影响下,各行各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一系列信息技术注入让教育不得不改革,而国家也早已重视了这一变化,发出教育改革的呼号,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新时期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任务已成为能否步入先进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现实中,在运用信息技术上,大多老师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多媒体教学意识以及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对老师进行“深造”,让老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等在现代化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思想紧随潮流,对传统教育观念及方式抱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主动的创造新式教育,通过培训、讲解锻炼其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整合信息,统计数据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很好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师放在教育中的制高点上,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在课堂上提供了直观的影像,浩瀚的数据,海量的资源,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当初老师占主要地位的单向性的交流由此转变为现在这样师生双向性的交流,这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所以在教育思想上老师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感受其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方案,对症下药,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教学,为教育教学,具体体现为在放映多媒体时,屏幕上的字体不宜过小,一个页面上的字数不宜过多,反之阅读起来会造成眼部负担,密密麻麻的文字也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里,教师应结合基本的审美认知,从视觉感官等方面入手为课件润色,对于素材应精挑细选,为学生进行提前过滤,制作出精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2. 通过心理学实验、具体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吸收

现在各高校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忽视了心理学实验教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备不足,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烦恼,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开发实验教学系统,自主制作实验教学的课件,这样不仅弥补了先前设备老旧的问题,还能够让每位同学都能近距离有效的进行试验,客观上减少了校方在实验设备上投入的经费,计算机实验教学也容易上手,学生在训练几次后就可独立完成各种实验,试验后计算机会自动给出智能的测评结果,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目前,已开发出了两款心理学实验软件,psykey(心理教学系统)、psykey(心理测评系统),该系统具有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功能,强大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参数和实验列表自定义功能等,软件部分包含65个实验,涵盖了发展、认知、实验、基础等心理学多个分支的内容,有了这项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以前学生在书本上看到的艰涩的知识就能够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放映了,这对学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帮助是巨大的,并且可以学生可以自测,通过自测更加了解自己,也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全方位的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

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理论永远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心理学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列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让学生充分把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间,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帮个大忙,比如在讲到感知觉的规律及其应用这一节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活现剥夺感觉的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感觉存在的意义,可以放映感觉传输的过程动画,使学生直观清晰的看到感觉在生理机制传输的走向,更好的感悟细微的抽象的知识,可以找多组不同的对比照片来使学生亲自试验,导出感觉的对比知识,以此来说明学习感觉这一理论与生活的关联性,提升学生的兴趣,国家提倡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正是此意,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学以致用。

三、心理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1.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匮乏

现代信息技术包含了多个方面,影像,音频,数据库,PPT等,都是在课改后运用的到的技术工具,为了使这些强大的功能充分发挥,我们需要全力推进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将发展现代化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战略。而据现状显示,大多高校信息技术匮乏,不能提供很好的数字化服务,比如网络实现不了全覆盖,这对课堂讲课的及时性有很大的阻碍,比如计算机设备不足,实现不了全面配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享受到数字化教育带来的好处,且从可利用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来看,现有的教育工具信息更新不及时,思维模式老套,导致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

2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式课堂

现在的一批高校学子,出生于90年代,从小接受着传统教育的熏陶,习惯看黑板记笔记,习惯以老师为中心听老师的话,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重视课件的作用,计算机课件一方面会引发其兴趣,一方面也少了传统课堂的“厚实感”,容易使学生有种“过眼云烟”的感觉,并且大多学生观念不正,认为有了课件就可以放下课本,如果课件是辅助那么课本就是本源,书本上的知识是硬性的,是我们与时俱进过程中的中心点,切不可因小失大。如何使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的走进学生心里,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仍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3.教师的课件不能紧跟潮流

老师们虽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懂得了动态课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其制作的课件内容过于陈旧,不能与现实社会完美的链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幅度降低,且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双方关注的实时事件不吻合,教师说什么学生不知道,学生想什么教师同样不知道,这样一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始终被一堵墙隔开,无法很好的进行思维层面的交流,教师应着眼于与学生之间的共通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扩大与学生的“相交区域”,立足于学生的视野心境,发现其中的不足与优点,制定实用性的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与学生一起进步。

四、总结

高师心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在帮助学生学习,构建师生关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在成果方面我们已小有成就,初步做法即将传统课堂与新式课堂相结合,具体系统的做法扔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找出真正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先进教育模式,相信在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定能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韩彬,陈文琦,张清. 公共课《心理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 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0:24.

[2]王红瑞. 信息技术与高师心理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98-199.

[3]贾玉梅,靳涌韬,宋丽丽. 信息技术与高师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06,04:55-57.

[4]冯奕競. 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4.

[5]王丽珍,马存根,林海,张军征. 关于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8-21.

作者:徐静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2:

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高师心理学课程的定位

1.课程性质——师范专业基础课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两类知识最为重要,一类为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胜任教学工作的特定学科知识,它由师范院校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提供;另一类为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教育实践知识,它由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提供,这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育(见习)等,是教师专业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规律,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教学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标志性的课程,集中体现了高师教育的师范性特色。正是这两类课程和两类知识构成了师范教育的性质。在此意义上说,高师教育可以说是双专业教育,即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教育。

关于高师心理学的课程性质问题,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将为师范生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一直被纳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视为非专业课程,这样则忽视了该课程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如何给予定位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1994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性质的界定中得到启示。该委员会在会议纪要中这样写道:高师心理学就其课程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公共课,它是师范生的职业基础课,具有专业课的性质。不言而喻,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系列中的基础性课程,理应具有专业课的性质。笔者十分赞同心理学专家们的上述观点,将心理学定位为高师专业基础课,并要求尽快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突出该课程在师院校课程体系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据此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目标——多元化地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高师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专业化教师而开设的课程,它应该赋予教师职业素质新的内涵,成为培养专业化教师发挥教学的功能。

高师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注重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科学的方法论,又要注重学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教师教育技能、技巧和教育方法的传授,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观。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教学,使师范生先接受心理知识教育,自育后再育人,最终达到以知增智,以智增能;养成良好的自育一育人的职业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教师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3.课程教学特色——师范性和示范性

心理学课程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首先要突出它的师范性。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以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灌输和讲授,要瞄准未来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从知识点的选择到教学实践,再到案例分析和选用,要与积极、健康、向上的职业教师形象培养相结合,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对教师培养的标准要求。

心理学课程教学突出它的示范性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训练及案例学习,做出示范型模仿:自觉地运用学科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激发学习动机,怎样学做教师,怎样协调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关系,怎样感受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做到为师的模仿,行为上的示范,作风上的规范。

二、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1.树立综合创新的“大心理学观”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在2005年教育部在京召开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教师教育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要改革单一、拖沓、冗长的长课型,提倡丰富、短小、精练的课程组合;要改变脱离中小学现实教育生活,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上述指示应当成为建构高师心理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树立综合创新的“大心理学观”明确了方向。

(1)以专题构建心理学科体系。围绕师范生的教学目标,将普通心理学知识整合,融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心理学教育理论。具体说来,包括心理学学科性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课堂管理心理,学生心理测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等。在宏观上,要集中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和整体性:在微观上,要集中教师教育所需的心理学知识点。

(2)关注汇集心理学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大心理学观”的课程建设,要求课程内容达到融合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知识点的要求符合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当然,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及时汇集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将心理学家最新的发现、最新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的理论探讨引入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时代性上潜心研究。

(3)加强实践教学导向。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教师职业工作的需要,注意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情境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习和演练课堂教学,批改学生作业,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环节得到锻炼。笔者认为,尤其是学生实习阶段,参与半年或更多的时间的课堂教学演习,自己写教案,自己备课,亲自授课,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实战是最好的锻炼。加强实践教学导向,对于将来选择教师教育职业大有益处,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教师由“控制”课堂讲授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和研究。师生要换位学习,做到教师教学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师生互为尊重、互为传教。实行平等、互教的师生关系。

(2)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着重以问题学习或案例掌握为主,教师启发或引领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心理学微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宿舍交流等方式,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在方式方法上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透明,也可以隐蔽。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又培养了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尤其是学生遇到心理上的障碍问题时,敢于暴露给同学或老师,并勇于克服,这足以证明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成功。合作学习和研究,能养成学生在竞争中“会学”、在竞争中“乐于学”的习惯。

(3)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教学材料,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变为直观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由静为动的画面(特别是现代化教学媒体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

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材料,能使学生利用直观、易感的形式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心理学教学的吸引力。

3.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这个命题是针对高师传统心理学教学提出来的。传统的“一本书”心理学教学:教师讲授一本书,学生死读一本书,考试局限于一本书。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师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当前,根据高师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学应该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提供方便,课程教材的选择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地研究现行的先进教材和有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资料。如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教学计划,利用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师生交流教学、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与学的合作与互动。创新性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成为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划者和协调者。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课时的支配、教学进度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制定、专题讨论安排、典型案例选择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高师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展教师教研活动:包括研究教材现状,探究教学方法,总结或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同道切磋,合作配合,取长补短;优化知识结构,知识横向加宽,纵向加厚,进而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教育技能和技术的培训。根据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培训教师,达到能设计心理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演练的教案,熟练地利用教学资源网络进行教学。

(3)深入基础教育实践。高师心理学教师要深入到基础教育课堂,了解基础教育(包括中学和小学)需要的课堂内容(指哈尔滨学院这类院校而言),参与基础教育教学调查和研究,关注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做到心理学理论教学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心理学动态,1999.

[2]胡志海,梁宁建.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0(2).

[3]卢家楣.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4]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

作者:陈 威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3:

对高师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 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它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都有重要意义。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本文探究高师心理学有效教学模式,以期增强心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师心理学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 无模式

一、对教学模式及高师心理学课程的理性认识

很多人怕提模式,认为模式就是教条,运用模式等于没有个性,忽视差异性。实际上,对于见习期、成长期的教师来说,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一定的模式,按每种模式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于成熟期的教师来说,如果还生搬硬套模式,那势必导致教条,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形不成个人教学风格。

何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P256)。特别强调的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就如一根主线贯穿整个模式体系,如问题教学模式的主题就是“问题性”。每一种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如强调知识传授的赫尔巴特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每一种模式都有适合自己主题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如发现教学强调课程的结构性。

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值得重视的问题[2]。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都有重要意义。从教学理论来看,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比教学的基本理论层次低,因为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比教学经验层次高,因为它概括、完整、系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师资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其他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要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就要利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及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讲解接受模式)的扬弃

讲解接受模式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传统模式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采用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了心理学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在观摩课、公开课上躲避讲授法,以及低评价现象。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议论,被一些人戏称为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但它长期存在于心理学课堂中,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知识,是向学生传播人类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课是典型的“讲授式”教学[3],但依然吸引无数人,因为她在课堂上字字珠玑、知真见灼,能把一首诗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无声处闻惊雷,怎会不打动人?当然这是需要工夫的。我们认为,对讲解接受模式明智的做法不是抛弃,而是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完善。

近年来,我尝试“先思后讲再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主要突出学生的“先思”和“再练”。先营造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注意力。教师的讲解要有趣,不超过一堂课的1/4时间,变多讲为精讲,把握好教材重点、难点、关键,注意启迪、引导,做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例如,关于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这几个特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容易区分。如果教师只是逐一讲解,学生容易感到疲乏,结果只会是囫囵吞枣。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在黑板上提出四个问题:

为什么在陆地战斗的野战军要穿绿色军装而不穿红色的?

为什么同一首歌,如《嘻唰唰》,无论由谁来唱,我们都认为它还是那首歌?

为什么一张X光片,你看不懂,专业医生却能看出问题?

老师在前排与后排同学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为什么学生总把老师看成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

接着问学生最先想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就从哪个入手。当学生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时,老师让他们先猜它反映知觉的哪个特性。然后对这一特性进行讲解:指出关键词,分析原理。待到所有问题都解决之后,让学生回忆知识要点,再通过练习巩固,形成迁移能力。这一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对课堂的辅助。

三、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师心理学课程有着自身特点,担负着独特使命,要实现特定目标,相应的就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模式。

1.理论、实验(心理测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自身心理素质的优化极为重要。我们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应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关注未来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结合课程教学,我们开展学生心理测评与指导活动,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调整或矫正。有助于师范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同时对提高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有益处。

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基本理论学习——巩固学习成果——心理实验(或心理测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尤其适合个性心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习得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加强基础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应用,能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师范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学习《性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系统学习性格的形成、概念、特征及与气质的关系。

(2)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测验。

(3)学生质疑,并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

(4)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明显看出有些学生表情发生变化,大多数人认为“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受欢迎,更容易成功”。为消除不良情绪,我和学生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师: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内向的人外表看起来沉默,内心是有一番天地的。因此,只要自己不觉得痛苦,内向外向其实无所谓好坏,也不影响人的成功。内向的人一样有很成功的人,你们知道有谁吗?

生:周杰伦。

师:是啊,他也是一个嘴拙的人,可是他只要把歌唱好,其他交际上的事情自然有人替他去做。

生:他有经纪人。

师:是的,看来,你、我这样内向的都要做专家,让外向的人做我们的经纪人,给他们一点活路。

生:呵呵,是的。

师:你还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吗?

生:我要做专家,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让外向的人做我的经纪人。

师:“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成功方式。不管内向外向,人人都可以成功,只是成功的方式不同,成功的领域不同[4](P102)。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成功方式。借助肯定、欣赏与渲染等方式对负向信息进行解读,捕取学生自身的正面力量,唤醒沉睡的心灵,能激发孩子的自信,更能让孩子的生命飞扬、蓬勃。

2.情境——演示—发现教学模式

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编写多偏重于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学术性较强,实践性较弱,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达到我们的期望,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解决矛盾,找到教学支点?情境—演示—发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尤其适合心理方面的知识,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内容的学习。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不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解释,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学生发现概念。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演示”。关于演示法的运用及实施效果,已有学者就这方面展开研究[5]。我们认为运用演示法时,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做适当讲解,引导他们边看、边听、边思考,以获得最佳效果。如学习“什么是无意想象”时,我进行如下课堂演示:

(1)目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无意想象。

(2)材料:现场自制墨迹图。

(3)程序:第一步,主试示范: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再打开,在纸的任意部位点上一滴墨水,再对折合上用手一压,由于用力不同,可制成千姿百态的对称墨迹图。第二步,被试自制墨迹图,四人一组交流,问对方:“你看这张图像什么?”这样从不同角度看,一张图可想象出许多东西。

(4)讨论:这是什么想象?为什么是无意想象?

这种模式运用恰当的话,可有效减少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概念,所学知识易于巩固,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不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解释,而是先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再交流成果,从中得出结论。教学模式是呈现问题——发散思考与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的教学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进行,再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的、环环相扣的,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终于更多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如学习“创造性思维”内容时,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教师先给予信息提示,然后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是什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和我们看过名著后,头脑中出现的“红楼梦”有什么不同?

(2)创造性思维包括哪几个阶段?学生目前应多做哪个阶段的准备?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4)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形成观点。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增进了知识,而且能引发更多新问题,从而培养思维、激发创新。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四、心理学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无模式

不可否认,心理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使年轻教师少了许多无谓甚至错误的尝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使心理学教师们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维、刻板、被动的教学手段,合理调节和控制自身教学行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不能处处搬用。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现象,有的老师会患上“模式病”。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或简单套用某些教学模式,或无法灵活、合理、创造性地运用模式,而形成僵化的教学。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教”的目的出发,针对学生实际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又要对既定模式进行及时调整。

教育在发展,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心理学教学模式必然以灵活、主动、整体构建、多样化的特征前行。完善心理学教学模式是心理学人的使命,相信同行们会在实践、反思中独辟蹊径,坚信我们会走向理想的教学“无模式”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韩绍欣.心理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试验.心理学探新,1992(1).

[3]叶嘉莹.我的自传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杨静平.引导激励孩子的技巧,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潘光花,刘玉.普通心理学形象化教学模式探析.课程研究,2010(6).

作者:张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运行管理与维护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影视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