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突破基于课堂的传统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拓展,通过学生动用“眼、耳、口、脑、身”集“听、观、演、思、行、论”于一体来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案例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第一篇:立体教学论文范文

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从立体式概念入手,对外语立体式教材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素,并对提高教师的“信息一教学”素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立体式教材;立体式教学方法

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一谈起教材,就会有立体式教材的提法。在各种教材的介绍中似乎都会出现这个新名词,好像不说“立体式”,教材就会逊色不少。然而,人们对这种提法的含义却缺乏深究。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对何谓立体式教材作些探究。为便于阐述,本文将从立体式教材概念人手,力求理清立体式教材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探讨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素,并对提高教师的“信息一教学”素养提出建议。

1、立体式教材

究竟什么是立体式教材?至今未有一个权威、完整的定义。最初,人们提出立体式教材的概念,大多基于自己教材的个体特点总结而成,或多或少地囿于自己的视角局限。因此,要对立体式教材有个较为正确、全面的定义,我们还得从对立体式教材的理解说起。

一般说来,对现有立体式教材的理解有三种(陈坚林,2005、2006):第一种是形式理解。上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大多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内容呈现以文字、图片、声音居多,其载体多为纸张和磁带。到了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平面纸质教材开始配有音视频光盘,于是就有了立体式教材的说法,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第二种是物理概念理解。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只是立体式教材的表现形式,而教材的立体概念应体现于承载这些内容的物理载体上,所以教材是否“立体”应看其是否由纸质课本、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组成。如果一套教材具有这些物理概念上的载体,那就是立体式教材。第三种是理论内涵理解。从理论上讲(陈坚林,2010;Nunan,2009),任何教学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内涵和方法应用,外语教学也不例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当然也会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相关。因此,传统的外语教材体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因其有音视频多种媒体的参与不仅是理论和方法的体现,更是技术优势的全面再现。上述三种理解只是对立体式教材的一般认识,而远非立体式教材的确切定义。

随着对立体式教材的认识和编写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何谓立体式教材概念的阐释也日趋理性而成熟。笔者通过对各种概念的梳理总结出几条要素,认为对当前立体式教材的内在含义进行界定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首先,立体式教材是一种教育观的反映,是对中国几十年来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教材建设的一种更迭与创新。回顾人类千年的教育史,从教学的角度看,大致有三种教育观(张景焕,2000;戴炜栋,2006):①启发引导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氏认为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自己的智慧,进而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孔子则认为教育是启发学生领悟事理,进而学到治国治事的本领,这种教育观下的教师作用,自然是主导教学。②传递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和董仲舒。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自然科学的法则是改善人类世界的必由之路,所以教育主要应传递研究自然的经验。董仲舒认为人类知识的精华已包含于孔子等诸多大家的著作之中,所以教育只要传递前人总结出的知识精华就行。在这种教育观之下的教师作用,是知识的传递者。③发展式教育观,也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它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所以学生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控制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合适的教育环境,既非主导也非传递。这种教育观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罗杰斯、陶行知等。三种教育观的发生、发展虽不相同,却一直共存,人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当代则倾向于发展式教育观,而把启发、传递作为发展的手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立体式教材也正是这三种教育观的综合体现。从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来看,教材因技术的参与使教育的启发和传递功能更加直观、强化,以达较高的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平面单一的纸质教材相比,立体式教材体现了综合、全面的教育观,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其次,立体式教材是一种媒介的转换,更是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立体式教材是从传统教材(纸质图书)到音像、电子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多媒体、多模态的存储和呈现介质的转移和融合(陈坚林,2010:186)。从理论上讲,传统教材体现的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体现的是理论、方法与技术。可以说立体式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技术的参与。这里的技术既是指信息技术又是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主要与多种媒体有关,强调的是信息的储存与呈现,是传送和接受的通道,即通过多种媒体(电脑、音视频传送器、网络等)传送和接受各种信息,而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使电脑等媒体具有高度拟人拟物的功能,达到信息传送快捷、信息储存海量、信息呈现逼真、信息覆盖面极广的效果。教育技术,相较于信息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技术。根据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1994年给出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根据这一定义,教育技术既是教学资源的支撑技术,又是教学过程的支撑技术。同时,教育技术的研究形态是理论和实践,研究任务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教师在利用立体式教材时,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应该有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利用、

2、立体式教学方法

关于立体式教学方法,学界已有过不少探讨(应云天,1997;张正东,1999;徐明成,2008;龚春燕,2010),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①立体式教学就是全方位、多极化的教学,既要注重外语各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又要注重师生间互动、学生问互动等多方互动教学。应云天(1997:101—103)认为“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是语言和言语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体系是各结构层次——语音、语法、词汇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或交际活动是四种形式——听说读写的统一。因此语言(外语)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语言各结构层次和语言各形式的统一。鉴于此,外语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方法。”②张正东(1999:42)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外语立体式教学有这样四个基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包容中提炼,层层相联”。“从实际出发”指的是教学要考虑实际的学校环境,包括当地的经济与文化需要;“扬长避短”就是要在教学中挖掘潜力,发挥专长,合理配置,

取长补短;“包容中提炼”是指教学上要合理地利用古今中外的经验,因此必须对各种经验有所提炼;“层层相联”是指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教学观点、模式、技巧的相互关联和连贯,从而形成教学的系统性发展。③立体式教学就是多元化、立体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尤其注重立体信息输入模式、自我驱动模式、电子交互模式与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的综合运用。龚春燕(2010:125)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图、音、像、影、文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教学。”

综上,立体式教学法最初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教学,此后结合了环境和文化因素,现在又融合了技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可见,立体式教学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方法,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可能会催生不同的立体式教学法。传统外语教学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体现的只是理论与方法,因此教学中综合性地照顾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实际应用可以被称之为立体式教学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发现只注意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操练而忽视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就有了语言技能与文化环境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法。此后,随着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教学的容量和内容已有了“爆炸式”的发展,这就需要语言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有限的时间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实践,教材也就相应地体现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综合因素。因此,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立体式教法也必须是技术的充分体现。由此,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框架,随着教学主体(包括教材资源、教学过程、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的变化而动态形成。因此随着立体式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笔者认为现在课堂所使用的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呈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外语教学应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应该说,信息技术要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切地结合,遵循多种媒体形式结合运用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存储和呈现教学信息,不同的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选择使用媒体,使其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现代外语教学中,多种媒体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传统教学中,那些很难呈现的教学内容,如微观的、宏观的、或具有危险性的事件(战争状况、灾难再现等)、有些需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空间的情景、已经过去的事件或过程等等,均能通过教材中的技术部分(如课件、网络)加以储存与呈现,从而使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材中的课件具有传输快、交互强、反馈快、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可扩展、可移植等特点,可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以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再者,立体式教学法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外语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这种结合具体体现为相关学科设置、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第三,立体式教学法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的视、听、味、触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利用。要做到这些,外语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使语言的音、形、义合为一体,使表达与理解、讲解与练习有机配合,使师生的作用相互交流,进行多方位、多途径、立体式的教学。

(2)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主要是指内容与过程的设计,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内容、媒体几个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因此,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与过程应以一体化、系统化策略来设计。所谓的一体化就是整体化,系统化就是完整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多种媒体的参与都要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的主题来设计和展开,给学习者以整体之感。有了整体安排就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完整性既可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单元设计的前后顺序上,即不同单元间应在内容上达到相互关联和有机联系,又可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呈现上,即就某一语言主题的教学有各种因素的参与(技能、功能、文化、环境等)。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规划程序和操作程序(陈玉琨、代蕊华,2002:98):教师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可将教学意图理想化,教学方式定型化,教学时空结构化,是教师施教前头脑中对教学活动的规划蓝图。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设计方案会不同程度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但一体化和系统化却是立体式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实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过程应以多元化、互动式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即教师讲解(教),学生听记(学),重点在于“教”。然而,随着人们对教学的深入研究(陈坚林,2000:;5),70年代出现了认知法,该教学法在理论上吸取了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学说、布鲁纳的“发现法”、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思想,把外语教学的重点由“教”转移到“学”,着重研究“人是怎样学习语言的”,即人类学习语言的心理本质及规律,从更深层次把外语教学中理性与感性、规则与技巧、母语与外语、书面语与口语等矛盾统一起来,从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等更具有综合性质的教学原则。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外语教与学的过程就应以多元化、互动式的方式来实现,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声音与图像、结构与情景等多元因素的联系,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互补作用,使学习“触景生情、因情发思”,从而实现多维度的条件反射,加强音、形、义及语音、语调、节奏的整体感知。应用多元化、互动式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可考虑下列三个方面:①创设情境。重视影像的运用,创造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的具体场景。影像应符合在目标语国家中交流时的真实状况,节目中人物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都应当易于观察体会,并可以模仿;通过播放不同文化情景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的区别。②设立任务。通过尽可能真实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真实交流能力。③激发情感。现代技术手段使得教师可以运用声音、音乐、图像、电影片段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降低焦虑,加强学习动力和参与性(Debski,2006:102—103)。这

样才能使教师真正实现多元化、互动式的立体式教学过程。

要实施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对自身能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

笔者曾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过这样的阐述(陈坚林,2010:160),“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而外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而是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整体素养,即“信息.教学”素养。

鉴于立体式教材及立体式教学法的固有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这样四个方面的“信息.教学”素养或能力:

(1)用好“活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体式教材实际是一种多媒化教材。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材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动态化发展、立体化表达与形象化呈现。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尤其是网络学习平台上,各画面之间好像有着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作超链,这种超链加上内容的立体呈现使原本的“呆板书本”变成了“活书”。因此,在立体式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着力探讨和研究如何把“活书”课程设计好,如何使学生把“活书”学好。

(2)选好资源的能力。与传统教材相比较,立体式教材在内容资源上已得到很大的扩张,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主题相关的教育资源更是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大。这就意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育资源链成了一个知识、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享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新闻组合、各类数据文库等。面对“海量”资源,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选好资源、优化组织资源的能力。

(3)设计好虚拟环境的能力。外语教学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立体式外语教学的重要特征。虚拟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校园、虚拟场景、虚拟图书馆等。我们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外语教学的主题、要点、学生情况、设备条件、文化背景等设计好虚拟的外语教学环境。

(4)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学个性化方式、学习自主化方式和任务合作化方式三个方面。教学个性化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海量”资源,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多元智能发展情况、爱好需求等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做自主学习的资源提供者、辅导者或促进者。任务合作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合作的方式,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学会或培养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评价的能力。

关于教师“信息一教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陈冰冰(2008)曾建议教师需要体验以下三个过程:①教师需要体验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即用好“活书”;②教师需要知道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即选好资源;③教师需要利用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关于技术的知识,去设计、管理、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的学习环境,即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体验对正确使用立体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我们的学校生活,大部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或做笔记。课堂活动无非就是回答问题、做练习、写作文、进行测试等。因此,当我们要求教师以立体式、多媒体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立体式教学方法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教师而言,既然他们试图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他们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课本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教科书,而是融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活书”。要搞好教学,教师当然得体验一下这种学习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体验一下学生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教师感受到立体式教学的好处,也有助于教师能了解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细节过程,如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挫折等。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就会在具体教学上提高“信息一教学”素养,更加得心应手地用好“活书”。

4、小结

目前,外语教学普遍使用立体式教材,但人们对此种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却相对滞后,始终徘徊在教材形式、物理概念及理论内涵等三个理解层面上。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日益整合,人们开始对立体式教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教材不仅体现了发展式教育观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体现了一种媒介的转换与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的立体功能(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的存储和呈现;一体化、系统化的立体教学设计;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实现)得到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施好立体式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一教学”素养,用好“活书”,选好资源,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Debski.R.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CALL[A].In Hubband,P&Levy,M(Eds.).TeacherEducation in CALL[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2]Nunan,D.&Bailey,K.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M].Heirde,Cengage Learning,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二)[J],外语电化教学,2008(4)。

[4]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5]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6]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戴炜栋,中国外语教学法回顾、探索与展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1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徐明成,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3]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

[14]张景焕,教育科学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5]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1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陈坚林

第二篇: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

摘 要: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突破基于课堂的传统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拓展,通过学生动用“眼、耳、口、脑、身”集“听、观、演、思、行、论”于一体来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案例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构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着眼:即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案例库的打造。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信息资源的整合、环境资源的整合、人——信息——环境的优化组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知识技能体系的设置,时空体系的设置;案例库的打造应在遵循案例撷取原则的基础上,打造动态、开放、多维、共享的新型案例库、创建高效精准案例提取机制。

关键词: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述

自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Langdell首次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以来,案例教学法已有百年历史,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也有30多年,事实上,发展到今天,案例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演变成为一种成熟丰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这一唯一空间,囿于课前阅读、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分享和案例报告的固有“套路”,承载的文献资源载体单一,显然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失去魅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数字时代,学生已不再是“白纸”,而是“数字原住民”[1],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趋于多元化,接收信息的空间更加“立体化”,甚至存在方式呈现“虚拟化”,这些必然带来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挑战。可见,寻求案例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已势在必行,而推行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建构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就应紧紧围绕“多维”“立体”做文章,强调通过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拓展,学生动用“眼、耳、口、脑、身”集“听、观、演、思、行、论”于一体来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时间的延展不仅指“课前、课中、课后”的微观时序,也着眼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宏观时序,为的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化,为高校专业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校园内到校园外、从线上到线下、从现实到虚拟,使案例教学空间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空间的拓展在大数据时代更有凸显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延展教学时间,如何打造立体式的教学空间,如何将师生作为教学共同体纳入时空交错的教学环境中是建构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课程体系的精心设置、案例库的着力打造是构建该模式的重要路径。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从广义来说,课程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一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很显然,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资源主要指教学所需的以纸质或多媒体为载體的各种文字、声音、图片、动漫、视频、教学软件等,环境资源主要指适宜教学的各种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终端、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强调将人——信息——环境进行适宜的优化配置融于案例教学过程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资源的整合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了视觉文化、影视文化或感性文化掀起的新文化浪潮,这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影视文化或感性文化,已不可阻挡地替代了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凭借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快捷形式,铺天盖地地展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得心应手地表达着人们用语词难以表达的具体而丰富的信息。[2]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决定了案例教学就应打破传统的平面式教学设计,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网上资源与网下资源、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二)环境资源的整合

网络社会不仅仅改变的是信息的载体和知识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它也构建了一个不可忽视更不可小觑的文化场域,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环境资源,使案例教学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实体的空间,而是获得了几乎是无限拓展的多维立体式的教学空间。案例教学可以在基于教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这些传统的教学空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设远程教学系统,建立教学交流QQ群、微信群,实现网上与网下的切换、课内与课外的连接、学期与学期的穿越,在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本质、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中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开发与提升。

(三)人——信息——环境的优化组合

人、信息与环境这三大资源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观照的,只有这三大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取得最优效益,具体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而言,它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环节对这三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比如招聘面试环节,这是一个侧重实践教学的环节,不能仅限于满足为学生提供一个纸媒化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分析。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一个现实或电脑虚拟的场景,通过组织管理者、面试考官或应聘者的“角色”扮演,更能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深切体会人力资源招聘流程,了解人员招聘的技术性与复杂性,深刻领会其意义与价值。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就本义而言,课程体系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围绕某个专业所进行的各种课程建构,从微观角度而言,则是指对某门课程教学所进行的具体设置与安排。而如果从多维立体的视角来理解,案例教学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知识技能体系和时空体系的设置与安排两个方面。

(一)知识技能体系的设置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综合知识与技能、新兴知识与技能三大板块,案例教学体系应紧密围绕这三大板块来建构。案例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既要考虑这三大板块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兼顾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就是说进行案例内容体系安排时,既要针对每个板块的内容要求安排独属于这一板块的案例,又要考虑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性,用案例巧妙地将之链接起来。同理,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单一、综合和新技能的训练,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统合。比如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将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设定为一个综合板块,此板块将技能重点放在分析思维、宏观思维以及动作思维的训练上。

(二)时空体系的设置

网络时代赋予课程体系新的内涵与外延,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时间空间呈现出多维立体的特征,就时间维度而言,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微观时序上,还包括更为宏观的时序概念;就空间维度而言,网络成为与现实环境相对的另一维虚拟空间,因之,课程时空体系的设置更加错综复杂,不仅要考虑微观与宏观时序组织的问题,还要考虑空间体系的建构问题。

1.微观时序的组织

所谓微观时序组织主要指每一章节案例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精心安排以及章节间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的接续。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结合相应章节的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掌握与案例有关的背景信息,力求尽可能多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信息。因为教师对案例信息越熟悉,在课堂上就越能控制案例讨论的方向,越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最大的收获。[3]在提前公布案例的同时,应提出一些预设性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能更好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其关联性,更快地抓住关键问题及其本质,从而有利于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学生5-8人分为一组开展讨论,这个阶段教师应扮演引导者而不是指示者的角色,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所思所想,尤其是激发平时很少发言或有“搭便车”想法的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可采用层层剖析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有“守得云开见月明”和“余音绕梁,三日未绝”之感。首先,教师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和认可,表扬一些有新意、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分析出现偏差或不到位的地方。其次,教师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告之学生,这里告之的方式极为重要,教师应注意自己发言的态度和语气,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让学生感到和教师是平等交流的,案例的解析应是开放式的,不存在绝对正确或唯一标准的答案,教师提出的见解和方案只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启发,以达到开阔视野,促使对问题进一步深思的目的。总之,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和具有权威性的总结讲评用时不多,却往往能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与方向感,显著增加前期时间投入的产出,提升整个案例教学的价值。[4]

2. 宏观时序的组织

时间维度贯穿于案例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案例教学中加强时间管理,恰当有效地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个时间向度,对于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大有裨益。[5]教学过程的宏观时序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该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内容上的设计与安排,二是将该课程放置到更宏大的时间场域,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去把握课程的进程,推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承担者应在一个学期内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内容的先后、主次、难易等遵循由少及多、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化的时序安排。从宏观时序上把握案例教学就应把其看作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应树立更宏观的跨学期时序觀念。比如,对一个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长期追踪,长达5年、10年甚至20年,从时代的变迁、组织战略调整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寻找新的解决之策,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案例教学获得长足发展。

3. 多维立体空间体系的设置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伸性或扩展性。人是空间的存在。作为人与人之间交互活动的案例教学蕴涵着丰富的空间思想。”[5]“空间并非静止的、一维的、封闭的客观形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开放的物质存在。空间的此种属性折射到案例教学中,需要我们创建一个动态升迁的、开放式的课堂生活。”[5]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而言,固守传统的教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需要我们构建多维度的教学空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应根据章节内容将微观时序、宏观时序、课堂、网络、社会等时空要素融入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打造出多维立体的案例教学体系。具体构思如表1。

四、案例库的打造

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源泉,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和保障,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需要建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存档科学、提取便捷的案例库加以支撑,故应在遵循案例撷取的本土化、典型性、延续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成为应然选择。

(一)打造动态、开放、多维、共享的新型案例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传递、聚集、留存从最初的电子文档、电子邮件发展到移动终端,案例载体的形式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新型案例库也便提上议事日程。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案例库的打造实现新的跨越,勾画出多彩纷呈的新图景。传统的案例库多以纸质文献、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它是一种静态、封闭、单一的存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汇集呈现出更加快速、高效、即时的特点,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再局限于定向的点对点的传递,而是以一种极速复杂多向方式进行传递,信息载体的形式也更多元化,除纸质与电子文档外,我们还可把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动图游戏、教学软件、教学PPT等作为重要元素融入案例库的打造中,从而创建出动态、开放、多维、共享的新型案例库。这样的案例库可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甚至存在于人手一部的手机上,师生可以在案例库中获取、传递、分享、交流、更新信息,也可为案例库的打造建言献策,甚至案例库可以延伸到其他高校共享,案例库所呈现的高科技、技术范和时尚感能很好地迎合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案例库绽放更强的生命力。

(二)创建高效精准案例提取机制

保持案例库的动态、开放、多维与共享意味着其中的信息可能会呈指数增长,当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蜂拥而来时,准确及时提取需要的信息便成为一大难题,这就需要通过创建高效精准的案例提取机制加以解决。具体而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层分类归档。主要是根据章节顺序遵循从小到大、从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案例归档,以满足案例的按需查阅。二是做好不同案例的载体形式之间的链接与切换。一个案例的载体形式有可能是多样化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另一部分内容以视频资料形式存在,还有一部分内容以游戏软件形式存在,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载体形式之间需要实时链接与切换,需要我们根据案例内容、授课时序、载体形式设计各种主题索引软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根据教学要求输入主题词或者扫码,便可高效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从而也体现了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将人、技术、资源、时空等要素融合进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安排、案例库打造来构建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从中体现宏观与微观、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多维向度,这既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所立的命题,也是教学工作者面对该命题所作的應然回应。

参考文献:

[1]汪琼.构建自由共享的资源环境[J].中国教育网络,2012(1):27.

[2]刘少杰: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2016(3):65.

[3]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15.

[4]熊汉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时间的设置与有效利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4.

[5]冯永刚.研究生案例教学不能遗失的三维向度[J].北京社会科学,2015(6):20-22.

[6]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05):37-38.

[7]陈雪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6(13):122-124+127.

作者:梁颖

第三篇:构建立体模式,推进初中生物教学

摘 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立体模式,主要是指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综合着手培养学生生物素养,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课前要求详细预习,为课堂学习探究奠定基础;三是课堂组织互动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增添动力;三是课后开展拓展活动,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载体。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立体教学模式 预习 互动教学 拓展活动

相对于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而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问题,学生参与性不足、资源整合效果不佳等方面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引领,改变单纯局限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前+课堂+课后”的立体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效提升及综合素质提高发挥积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前要求详细预习,为课堂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许多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重视课前预习工作,对学生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学设计中也缺乏体现,生物教学完全局限在课堂时间内。这样容易出现学生学习准备不够充分的问题,因为没有进行充分预习,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也就无从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没有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事先搜集相关的补充信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状况,笔者通过强化预习环节进行有效弥补,首先将预习要求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预习作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的前沿环节。在教学新内容之前,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自己查找资料,相互研究,熟悉生物教材内容,并针对教材中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初步了解,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学生预习技巧方面要注重指点,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缺乏经验,影响了预习实际成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生物预习方面的技巧指点,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预习方法,为预习成效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笔者指导学生运用“三步预习法”进行有效预习,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并查找资料,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重点针对预习任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摘记,以便下一步学习时进行重点突破。另外,笔者在生物预习指导中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技巧体会,相互借鉴提高,提高预习技巧的科学性,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二、课堂组织互动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增添动力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课堂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的重点在课堂。生物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打造生动的生物课堂,为教学效率提高增添动力。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打破了以往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转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笔者在生物教学中不再“包办”课堂,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设计出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较之以往教师直接讲授灌输的方式,这样的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等不来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思考和相互研究才能获得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协作能力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学生依靠自己努力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发挥解难惑疑的作用。因为生物学科属于较深奥的自然学科,完全依靠学生的思考与研究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一些难点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所以在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局外人,一定要强化对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指点,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为了及时获取学生生物学习的成效信息,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当堂进行检测,以简练的测试题检查学生对当堂生物教学难点、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生物的最真实信息,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技巧也增强了,实现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课后开展拓展活动,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载体

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较紧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教学活动向课外进行延伸,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掌握作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竞赛活动,发挥以赛促学的积极作用。笔者在一阶段的教学结束之后,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作为题库,在班级进行抢答赛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有效活跃了教学氛围。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生物研究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对生物学习方面的需求与爱好。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之后,可以明确牵头学生负责,制定活动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地组织相关活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圈的食物链、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都具有较广阔的拓展空间,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或调查研究活动。如教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活动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教师把关,调查研究的成果要在全班范围内组织交流汇报,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取得显著的成效。借助这样的课外拓展活动,学生学习从课前、课堂向课后延伸,实现了生物学习的立体化,尤其是深入到生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生物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强化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尤其要发掘课前与课后教学资源,着力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教学体系。

作者:蔡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统技艺论文范文下一篇:劳动立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