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本义之思考

2023-01-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我国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不断地进行着教师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教育和培训,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如何能让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是根本。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伴随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教学活动来进行, 可以说, 教学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越平台。因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对教学本义的理解, 直接决定了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和水平。

应该怎样理解教学的本义?在以往的理论研讨及教学实践中, 似乎并未引起大多数人们的重视, 常常可见在不同的意义或指称下使用同一个“教学”进行争论。对教学本义进行描述大致可以归类如下:一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学进行描述, 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 按照确定的教育目的, 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研究室, 1983) ;二是从学生角度对教学进行描述, 所谓教学就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 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路冠英, 1987) ;三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教学进行描述,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当然, 侧重的角度也不同, 有的是从教师角度继续解释, 有的是从学生角度重点阐述, 有的是从结果角度来描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教学的本义, 教学都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但是是否这两个要素的排列组合就能揭示教学的本义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学的发展、教学的属本质、转型的社会共同决定了教学并不只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它同样是教师学习的过程。简单说来, 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一个学习过程。

1 历史孕育的必然

“教学相长”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 从孔子开始, 到《学记》中的正式提出, 再到后来韩愈、柳宗元、王守仁等人的发展, 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 “教学相长”也仍然被教育理论界所肯定。

孔子认为学生应当“当仁不让于师”, 提倡“学无常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 要求教师“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疑难而请教, 教师答疑就本义作了说明, 学生得到启发进一步考虑此诗可借喻礼与人的关系, 思考问题更有深度, 教师于此反受启发, 向学生学习而获益。

《学记》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学记》中记载:“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 学生只有经过学习实践, 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 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知道不够, 便能检查自己去抓紧学习;感到困惑, 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这就叫教与学相辅相成。可见,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 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 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推动, 使教师不断进步。后来有人望文生义, 做了引申, 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而这一解释却更让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他认为, 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只要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长者, 皆可以为人师表。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在道和业面前的平等关系, 教师的绝对权威在韩愈这里再次被打破, 教师同样可以以“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的学生为师;柳宗元在颠沛流离之中, 也孜孜不倦地教导青年学子, 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虚心地“教以为师”, 取学生之所长, 来补己之所短。

明代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道“凡攻我之失者, 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 而心感之乎?”“人谓事师必无犯无隐, 而遂谓师无可谏, 非也;谏师之道, 直不至于犯, 而婉不至于隐而, 使吾而是也, 因得以明其事;吾而非也, 因各而去其非, 益教学相长也。”在这里, 王守仁强调了, 凡是能指出自己过失的人, 都是自己的老师;当老师难免有过失, 那种认为学生不可以劝老师改正过失的说法是错误的;学生指正老师的过失, 应当是直说而不心存冒犯, 婉转而不隐瞒是非, 从而达到明是非的目的, 这才是教学相长。

从上述历史事实可见, 教师是在教学过程当中, 以教学过程本身为学习对象, 以学生为师, 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发展和进步。可见, 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同样也应该是教师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一种学习活动。

2 教学属概念的规定

南纪稳认为, “学习”是“教学”的邻近属概念。“学习”主要是一个心理学范畴, 是科学层次上的范畴, 它与教学在同一抽象水平上, 与教学更为接近。作为教学邻近属概念的学习, 可以兼容并蓄地包括行为、认知、人本、建构等各种学派的学习本质观, 这样, 学习也就有了认识、实践、交往的特性。学习的特有属性, 即学习的本质就构成了教学的属本质, 也即教学的固有属性。因此, 教学必然具有交往的特性。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交往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这是人基本存在方式。交往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其一, 交往的主体。交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 即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 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其二, 主体的地位。交往过程当中, 强调的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与自由, 强调的是主体间性。如果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存在, 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 交往就会异化。

教学同样也具有主体性的特性:首先, 在教学当中, 教师和学生是交往的主体, 有了二者, 教学关系才能得以产生。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均是交往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收信息的客体, 双方都能参与到教学当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 双方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过程具有民主性, 要把对方看作是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价值的人, 以尊重彼此的自由性为交往前提, 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确定、生成和发展。

3 转型社会的要求

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 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 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即逆向社会化。中国实际上正处于一种混合文化 (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混合) 的社会之中, 老一辈所依赖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面对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几何倍增时毫无应对能力, 他们固有的观念面临着瓦解。而年轻一代迅速地适应巨大且急速的变化并接受和掌握了新时代的观念和知识技术。

此时, 课堂当中同样出现了这种“后喻文化”。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意识观念开放、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气氛轻松自由、影响面广、传递方便, 而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电影、电视、课外书、报刊) 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更重要的是, 这两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是平等的、自由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与不同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之,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所获的信息量飞速地增多。同时, 这种平等的氛围使他们的个体尊严受到尊重, 个体权利得到了承认。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教育面临了一场巨大的“地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 使自身无法再像从前一样, 拥有绝对的威信和地位。因此,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的反思加剧了教师对教学期望和教学现实之间矛盾的产生, 而这种矛盾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习的过程。

4 结语

教学可以这样表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这里的教学具有几个特征: (1) 教学是一种主体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而这种双边活动, 又根据倾向性的不同分为三种:一种倾向于教师的教, 一种倾向学生的学, 还有一种倾向于学生学习的结果。从历史角度的分析来看, 教师的学习同样是教学过程当中不必可少的一个环节, 从春秋的孔子开始, 到战国的《学记》、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明代的王守明, 都强调教师的学习在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可见, 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同样也应该是教师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一种学习活动。 (2) 教学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地位平等。教师要把在生理和心理虽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当成一个人格上成熟的人去尊重, 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往, 促进信息的顺利交流。在交往过程当中, 面对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进程中的学生, 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 引导者要起到“引”和“导”的作用, 不能自居, 不能专断, 要时刻以平等、自由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3) 教学主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不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其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之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 在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同时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系统结构主要由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所构成。因此, 教师学习的内容也应该围绕着这几个构成要素所展开。教师自主地选择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内容。

摘要:本文在对教学定义进行综述的基础之上, 总结出定义“教学”的三个角度:分别从教师角度、从学生角度、从主体双边活动的角度对教学进行描述。笔者从历史的孕育、教学属概念的规定以及转型社会的要求三个视角对教学重新进行定义:所谓教学, 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一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教学,教学相长,教学本质,后喻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杨宏丽.论交往教学[J].教育研究, 2006 (9) .

[2] 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5) .

[3] 陈菊, 熊宜勤.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盘水市旅游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下一篇:BOT模式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