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提纲

2022-08-02

论文题目: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用户交流体验,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虚拟社区以Research Gate、Mendeley、Academia.edu、经管之家、小木虫、丁香园等为主流平台,允许用户根据专业领域、兴趣等组建科研共同体,形成跨越时空、多领域交叉的学术社交网络,并通过社会化交互活动扩散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社区持续运营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学术虚拟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用户活跃度低、社交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知识流转效率。如何激发用户积极的参与交互,分享和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升社区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虚拟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第一、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知识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情感动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动机模型,解释了4种动机对社会化交互行为的驱动作用;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包括领域专家、普通用户和用户社群;客体要素,包括平台提供信息、用户分享信息以及用户生成信息;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技术要素,包括网络稳定性、系统安全性、知识融合技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中社交关系网和知识关系网的形成,剖析了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三方关系结构、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基于S-O-R模型,揭示了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从刺激识别阶段(S)—信息加工阶段(O)—行为反应阶段(R)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O-R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特征,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刺激因素(S)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有机体(O)是用户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化交互态度、社会认同感知、自我效能感;反应(R)即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典型学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社会化交互态度进而影响社会化交互行为;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结强度正向影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于社会化交互行为。此外,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网络密度与社会认同感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第三、挖掘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分别从宏观层—整体网络结构、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微观层—个体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体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用户节点间距离较远,关联性不强,网络存在多个分散游离的个体和子群。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呈现出低密度与低层次特征、中心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关系网络结构脆弱特征;内部子结构网络二方关系分析中,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缺失,没有形成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且多数交互内容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三方关系分析中,多数用户形成星状拓扑结构,用户更愿意向核心用户聚集,这就导致资源的高度集中,信息通道单一;凝聚子群分析显示子群间交互相对稀疏,有多个孤立子群存在,核心区用户交互频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控制力。边缘区与核心区用户间没有联系,交互意愿较弱;个体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发现,社会化交互网络核心节点用户较少,有92.13%用户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中心节点距离较远,用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网络联通性不佳。网络中有36位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结构洞,是网络中潜在领袖人物。个体网络下用户的社会化交互行为具有不对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交互特征。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以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情感交互和概念交互4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指标权重、关联函数,判定小木虫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小木虫社区整体交互水平处于“一般”倾向于“良好”等级(特征值为2.56),说明社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本文通过提取敏感性指标,利用客观赋权法验证了物元可拓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文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平台环境层面、网络结构层面、用户感知—认知层面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本研究挖掘出影响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因素,推演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充分了解社会网络背后用户交互行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术虚拟社区服务主体整体把握用户需求与行为演化路径,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通过知识杠杆作用,加速知识流转效率,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行为;S-O-R模型;社会网络分析;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

学科专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虚拟社区研究现状

1.3.2 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现状

1.3.3 社会化交互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术虚拟社区

2.1.2 社会化交互

2.1.3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

2.2 社会网络理论

2.3 S-O-R模型

2.4 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分析

3.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

3.1.1 知识动机

3.1.2 成就动机

3.1.3 社交动机

3.1.4 情感动机

3.1.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模型

3.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析

3.2.1 社会化交互主体要素

3.2.2 社会化交互客体要素

3.2.3 社会化交互环境要素

3.2.4 社会化交互技术要素

3.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拓扑结构

3.3.1 社会化交互网络关系的形成

3.3.2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

3.3.3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三方关系结构

3.3.4 社会化交互的星状网络拓扑结构

3.3.5 社会化交互的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3.3.6 社会化交互的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3.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过程

3.4.1 刺激识别阶段

3.4.2 信息加工阶段

3.4.3 行为反应阶段

3.4.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机制

3.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4.2.2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化交互态度

4.2.3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4.2.4 社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化交互行为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

5.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分析框架

5.1.1 宏观层——整体网络

5.1.2 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

5.1.3 微观层——个体网络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样本选取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社会化交互整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3.1 网络社群图

5.3.2 网络基本属性

5.3.3 网络的关联性

5.3.4 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4 社会化交互内部子结构网络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4.1 二方关系分析

5.4.2 三方关系分析

5.4.3 凝聚子群分析

5.4.4 核心—边缘分析

5.4.5 内部子结构网络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5 社会化交互个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5.1 中心性分析

5.5.2 结构洞分析

5.5.3 个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

6.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的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过程

6.3.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价物元

6.3.2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6.3.3 确定指标权重

6.3.4 评价等级判定

6.4 实例分析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构建

6.4.3 物元可拓评价过程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7.1 平台环境层面引导策略

7.1.1 建立用户访问风险管控机制

7.1.2 开发平台层次化检索功能

7.1.3 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监管机制

7.1.4 引导社区用户线上线下互联

7.2 网络结构层面引导策略

7.2.1 激活核心节点用户价值

7.2.2 强化用户社会网络关系

7.2.3 拓展网络兴趣社群

7.3 用户感知—认知层面引导策略

7.3.1 发挥群体智慧,优化知识获取

7.3.2 鼓励知识创生,加速知识内化

7.3.3 建立高阶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python代码

附录3 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法规工程监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