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文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却关注度不够。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才能将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课堂,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丰富物理课堂人文底蕴的关键。故从培养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入手,给出了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篇:人文素养论文范文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摘要: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来看,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而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文章分别从提高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人文素养教育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人文素养教育建设反而显得落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学科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挑战与机遇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绝不能再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还要培养承担社会职能的全面人才,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才,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人才,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应从提高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师德建设不单纯是个人的品质问题,它关系到一代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未来。但是,历经时代的变迁,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等教育逐步地世俗化,这种趋势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分子,固守人文精神境界,追求心灵之寄托,而日益疏于自身的修为,在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缺失。

1.转变观念,坚持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并重。应该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不能单纯地以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的标准,专业技能也并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而应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鼓励性政策,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可以设立人文素养教育先进奖,获奖教师在考评、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等。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还可统一设置人文素养类课程,根据情况,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突出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特点,使高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2.以专业课为依托,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4.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性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性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只有从制度上给予促进和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应该对人文类课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各所高校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考评体制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而且多以开卷或老师划定范围形式,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它既不是选择题,也不是问答题,这种考评体制显然难以真正地评估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考评机制既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又可以自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对学生人文课程的评价,不仅只停留在考核其掌握或接受人文课程的程度,还应把学生的实际行为等纳入进考评体制中。这一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考评应将平时表现占到一个重要位置,改变单纯的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单纯地看书,到课程结束的时候,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所以应该将平时表现纳入考评机制,比如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欣赏某部作品后的感受,对某一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论等;(3)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位的,不应将其量化、细化、固定化、程序化和模式化,比如可以以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艺术表演、知识竞赛等的表现作为标准,考评也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4)考核和评价更应体现人文关怀,不应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比如上课方式既可以必修,也可以是选修或辅修,考试方式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最终的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应该是厚重丰满的,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都应从教师身上得到彰显和传播,人文精神的博大和美好也应从教师身上得以展示与演绎。社会和高职院校应该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制度保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平.高职生应努力提高人文素养[A]//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1.

[2]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0).

[3]王珍.职业教育要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9,(02).

[4]单铭磊,袁宇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

[5]沈汉达.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职教论坛,2008,(17).

[6]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7]范格劫.论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8]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9]曲宏明.学术研究应当具备的精神——献给教师节的思考[J],辽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10]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GH 10329)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伟敏(1970-),男,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党总支书记;李慧静(1984-),女,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学工办辅导员。

作者:李慧静 张伟敏

第二篇:培养教师人文素养 丰富物理课堂人文底蕴

摘 要: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却关注度不够。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才能将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课堂,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丰富物理课堂人文底蕴的关键。故从培养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入手,给出了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师;人文素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8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物理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以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和价值导向,忽略对于学生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纵观历年来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对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却关注不够。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会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学生的深刻意义,会懂得教学资料的取舍,会设计出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温馨课堂,会轻松驾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会从人文的角度去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与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水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深入研究人文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多学者对“人文素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基本要素。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知识,就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基础性知识。而“人文精神”则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的关心与关爱的精神品格。部分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物理学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注意往往只停留在知识性的表述上,依然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范畴,还没能将其升华到人文精神的高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不会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价值性和对文化的传承。人的价值性体现在是否对人类社会有用,是否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相反。以往的教育因为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忽略,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偏差,过于功利性,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体制甚至教师群体饱受社会质疑。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真正有益。让人文精神引领物理教学,让教育回归人文本质。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使命是對人类积淀数千年文化的传承,物理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不应该将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而是应注重于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能从物理课堂上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传承物理学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学科宗旨,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物理精神。物理教学如果能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其深度和广度就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深刻得多。真正的“以人文本”“对社会有用”“传承文化”,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为丰富人文底蕴做铺垫

社会的进步、人民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都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适应当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言传不如身教”,自身散发着优雅气质、举手投足间体现高尚的人格素养的教师势必会让学生敬仰和钦佩。与这样的教师朝夕相处,必然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师,这样的教师一定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而丰厚的人文底蕴是长期浸染于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慢慢熏陶而成,需要教师具有足够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广泛涉猎科学与人文各类学科知识,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大家,不断尝试利用人文知识去解释自己的困惑,用正确的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培养自己诸如绘画、摄影、写作、读书等的人文爱好,积极思考人文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在日常行为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人格涵养。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物理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观察物理学史,从美学的角度反思物理定律,较之单纯地知道这些知识要深刻得多。这样的物理课堂自然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

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教师才能最终形成自内而外的人文品质,最终能够自发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文化上敏感,有着良好人文素养。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教师,也必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厚的人文底蕴、自由的学术思想的教师,面对教学也必然会游刃有余,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文素养旁征博引、精细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深受学生喜爱。

这也提醒我们的教育管理和研究学者,应该多关注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多了解一线教师的切实需求,多研究现实问题和困难的症结所在,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让教师专心地沉浸在教育教学中,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尽力营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从教师职前、职中甚至职后整个教育周期内设计并建立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案,自上而下地将人文素养的提升落在实处。

三、学会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方法

教师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要善于从课程中挖掘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材,需要教师具有人文素养的敏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课程资源中找到素材。如在《绪论》的教学中可以明确:物理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明白物理不仅仅是公式和数学演绎,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好奇心、求知欲等内驱力的必然,只不过人文学科更多体现了人类感性思维,物理学科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思维,然而这两方面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認识世界的两种方式,只有同时运用两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伽利略将实验验证引入物理学,是物理学成为真正科学的开始,也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因。在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追求真理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以及为真理而奋斗的忘我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以及人类接受新知识过程的曲折,让学生明白科学理论依然在不断进步,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刷新,不能墨守成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和谐之美,在物理概念中体会语言之美,在守恒规律中体会对称之美,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下讨论、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富有人文精神的话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与讨论。比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李约瑟难题”或“钱学森之问”;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争论;查询科学家的生平并做简要评述等等。课程是个宝藏,教师要学会挖掘宝藏中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设计和组织,使我们的课程充满人文精神。

四、从教学中反复思考和实践,体现物理中的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转化成人文精神使课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不断地反复思考和实践,这种思考和实践不仅仅针对教学方法,更针对人文精神本身。挖掘人文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刻,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在的品质。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开普勒经历坎坷,一生都是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中度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伟大的“开普勒三定律”?是当时社会的现实还是其人格品质的伟大?如果是社会现实,那么对现在有什么启示?科学家的经济条件与其在科学上的贡献一定成正比吗?《九章算术》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数学名著,但为什么《几何原本》成为人尽皆知的科学巨著,成为西方逻辑学的开端,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学习和模仿,而中国的《九章算术》却默默无闻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巨大差别?文明没有优劣,只是各有擅长,现代中国要如何取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这是科学问题,但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思考,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必然比仅知道相关知识深刻得多。这才是人文与物理结合的充分体现。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物理课堂需要人文底蕴。有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教师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不能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贯彻,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在课程的设计、课堂的互动甚至习题的编纂。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倩,谢林波.关于中小学教师文化底蕴对其课堂教学能力影响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3).

[2]张爱莲.教师人文素养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淄博师专论丛,2020(2).

作者:吕春鹏

第三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而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长人文知识,做会读书的教师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教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

对广大教师而言,首先要爱上读书。我们好多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平时只阅读教材、钻研课标,很少去主动读书,所以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自己爱上读书。其次应该读哪些书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读经典名著,同时多看外国名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东西方文化之长。最后就是要会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道出了读书的真谛。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通过阅读,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潜心研究课标,做会上课的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驾驭课堂、激发学生、发展学生。会上课,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上课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知识上。教师要结合教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从教学设计而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真理的主人。

三、关注学生个体,做有爱心的教师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知己,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从一次勇敢的发言,一次用心的作业,一次微小的进步中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时期,他们虽缺乏社会经验,但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充满好奇和困惑,这个时期他们特别渴求教师的关爱。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一定能学会微笑、学会乐观、学会宽容、学会坦然、学会自信。

四、注重为人师表,做有魅力的教师

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见识、人品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心中的偶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的对象。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教会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当下的教育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融会贯通,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诠释作品,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国学涵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专修学院

编辑   薛小琴

作者:吴雪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业旅游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作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