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数学论文

2022-05-0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数学活动数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背景材料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现在也许难以找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美的魅力全然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比数学更为‘普及’的学科了。大多数人都能欣赏一点数学,正如大多数人能欣赏一支令人愉快的曲子一样。”“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数学活动数学论文 篇1:

巧设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原来的“双基”并列为“四基”,明确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将结合课堂实例《三角形边的关系》,探讨有效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   思维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四基”,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原来的“双基”并列为“四基”,明确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地位。教师对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本文界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是:“感悟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过程后积淀形成的数学思维模式。就中小学生而言,这种数学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从特例入手、尝试性探索和归纳猜想一般规律或结论”。[ 郭玉峰,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内涵与维度划分[J].教育学报,2012,8(05):23-28.]

学生的智慧并不取决于数学知识的累积,而是取决于忘却了数学知识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建立数学直觉,提高创新能力。数学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学习静态的知识或他人经验,而是主动地构建动态的、极具个人特点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与技能”。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形成的,因此,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保障。本文将结合课堂实例《三角形边的关系》,探讨有效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一、巧妙设疑,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是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基本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设计以下环节:教师分发给每位同学三根小棒,一部分能围成三角形,另一部分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提问:是否只要有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有些学生猜想一定可以,有些学生猜想不一定。教师顺势提问:意见不统一,那怎么办呢?当学生提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就知道了。教师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试一试吧。当学生发现有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围不成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究问题比教师给定的探究问题,学生更有探究的兴趣。

二、设计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数学基本活动的完整过程

很多数学发现是从观察特例开始的,通过观察特列找到规律,提出猜想,再通过操作和推理,对猜想进行验证,得出一般性规律。在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一般性规律。在数学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讲授结论,没有让学生亲历结论的探索过程,那么学生将只获得了知识,而没有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应当设计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这些活动的完整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当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猜想。让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发现和猜想后,教师让全班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边的长度,进行验证,从而得出一般性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上环节,让学生亲历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收获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知识,还致力于让学生积累归纳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渐建立一定的数学直觉。

三、设计交流反思活動,优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是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生的,尽管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同样的数学活动,由经验的主观性特点决定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不相同。交流反思活动,可以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优化。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后,让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猜想,再让其他小组成员提出质疑或补充。当有小组代表提出:当较短两条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能围成三角形。其他小组提出反对意见:当较短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在激烈争辩后,表达各自思考的过程,最终明晰了观点:当较短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其他小组继续补充他们的发现:不仅仅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结合式子展示思维过程。

以上环节,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逐渐优化自己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活动的发现时,要求不仅要分享自己发现的结果,还要展示思维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地位与其他“三基”是平行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参与了特定的数学活动才能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注重巧妙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郭玉峰,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内涵与维度划分[J].教育学报,2012,8(05):23-28.

作者:张小彬

数学活动数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之十五:数学美与数学美欣赏

一、背景材料

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现在也许难以找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美的魅力全然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比数学更为‘普及’的学科了。大多数人都能欣赏一点数学,正如大多数人能欣赏一支令人愉快的曲子一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晓 星

数学活动数学论文 篇3:

基于数学活动经历,孕育数学活动经验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镜子。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依托数学活动,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活动成为滋养学生的沃土。

[关键词]数学活动 实践经验 思考经验 解题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感悟,汲取、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一、经历深入观察、操作,积累实践经验

数学活动是实践经验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并开展好实践性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观察与操作是获取数学信息、开展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观察与操作的有效性决定着学习的质效。我教授学生“整体把握、关注局部”的观察方法,形成“有序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策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科学地观察与操作。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在出示了一长方体饮料盒后,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并说说饮料盒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盒的各部分——前面、右面和上面,说说每个面各有些什么?各是什么形状?在给出“先整体后部分”的观察原则后,我又组织他们动手操作,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字典等物品,摆放好后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照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逐步巩固和内化观察方法。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操作经验,为今后观察和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实践是获得成功的路径,更是经验生长的沃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观察和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习得知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经历深刻猜想、推理,积淀思考经验

洛克威尔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猜想与推理是一种思维过程,它们都是创造的源泉。数学学习少不了猜想与推理活动,猜想是数学创新的翅膀,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一种数学叙述,是一种科学而理性的假设,猜想一旦经过有条理的严谨推理证明便成为定理。我们不能扭曲猜想的意义和价值,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幻想,是一种奇思妙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猜想的意识,又要引导学生明晰猜想的要求与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时,在组织学生认识了升和毫升两个容量概念后,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巩固性习题:“把1瓶1升的饮料倒进一次性纸杯,看看能倒满几杯。估计一杯水大约多少毫升。”我边说边展示实物,让学生猜猜一猜大约可以倒满几个纸杯。“一共可以倒满50杯。”一个学生抢先回答,他的猜测显然毫无依据。于是,我指出:“数学猜想可不是胡说八道,而要经过思考,对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大家可要三思而后说。比如我们在猜想倒满几杯时要经过对饮料瓶的容量与一次性纸杯的容量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作出猜测。”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猜想:“从纸杯的大小和1升饮料瓶的容量来看,大约可以倒满5~6个纸杯。”

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的猜想和推理活动,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数学思维,学会猜想,学会推理,积累经验。

三、经历深切探究、解题,积储解题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丰富的解题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法宝,将让学生受用终生。解题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解题活动,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在大量的实训中进行题型结构的类比、解题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解题策略,学会举一反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环的面积”时,在给出一道习题“有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上一条3米宽的小道,这条小道的面积有多大?”后,我没有指导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学生认真审题,联系例题仔细分析,发现该题虽然与例题相比有所变动,但是总的思路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圆环的面积,所以用圆环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只不过先要计算出内圆半径和外圆半径,而外圆半径则是用内圆半径加上路宽。经过深入细致地剖析,学生终于成功解答了题目。此时,我立即组织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梳理总结出解题的技巧,积累解题的经验。

数学活动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孕育数学学习经验的温床,让我们依托数学活动,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 童 夏)

作者:石伶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商管理探析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