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独树一帜。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土壤,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第一篇:医学文化论文范文

医学发展的文化审视

[摘要]文化与医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多样性文化孕育多样性医学,多样性医学守护、丰富和发展着多样性文化。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科学沙文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导致非西方医学的减少甚至消失是现代医学一元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全球人类健康必须保护多样性医学。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医学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哲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46

[文献标识码]A [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并不断战胜病魔的历史。当今,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医学知识的趋同化、单一化而使人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和健康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加以研究。费耶阿本德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巨头”之一,他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科学沙文主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科学沙文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导致非西方医学的减少甚至消失,是现代医学一元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费耶阿本德从文化视角对医学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对于维护全球人类健康、保护和发展包括中医在内的多元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扩张与医学一元论

所谓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世界观和科学观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和中心地位。其主要表现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采取一种绝对的、简单的“我”与“他者”的两分差别观:非优即劣,我是中心,非我即边缘;将产生于西方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科学理性尊奉为唯一能把握真理的绝对理性,将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认定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历史。在这种思想文化体系的遮蔽下,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实施着暴力,把非西方文化看作自己的附庸并不得不接受自己的领导。事实上,西方文化的这种绝对优势地位并不是多种文化平等交流竞争的结果,而是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副产品。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说:“非科学传统就在合理的基础上被消除了吗?或者它们的消失是军事(政治、经济等)压力的结果吗?对此的回答几乎总是后者。美洲印第安人没有被要求摆出他们的观点,他们首先成为基督徒,然后被卖,离开了他们的土地,最后,在处于发展中的科技文化的保留地中放牧。”

现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用第三世界国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印度批评家阿希斯·南迪的话说:“现代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和时间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空间。西方的世界观、科学观不仅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构中和人们的思想里。”在医学领域,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把产生于特定文化传统条件下的西方医学知识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标准的医学理论,顺西方医学者昌,逆西方医学者亡。这种医学一元论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医学一元论追求的是“归于一是”,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则指明是归于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医学一元论者往往将西方医学之外其他民族的、不符合西方世界观和逻辑思维的医学体系统统宣布为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体系。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这种思想,费耶阿本德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们从一个狭窄的文化背景出发,却描述了一种普遍有效的解决办法,使用权力将其加到其他地方。我不想对这样的理性法西斯美梦做事情。”“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变的方法,可以作为恰当的不变尺度,甚至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不变的合理性,这种思想就像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变的测量仪器可以测量任何量值而不管环境如何的思想一样是不现实的。”费耶阿本德认为,传统医学经常被暴力清除掉,而不是由于“自主的”发展。有价值的医学知识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消失,而不是因为发现它有缺陷:把强有力的传统换成纯粹的梦想并不必然减少与实在的联系。“我们生活的世界有许多侧面,有许多方面,有许多潜在的可能性。抱怀疑态度的人……有可能有真正的机会作出业已确立的传统所作不出的发现。”

针对刘易斯·托马斯和彼得·梅达沃等作家把科学医学的开端定在19世纪30年代,费耶阿本德反驳道:“从一个严格的科学观点来看,我们要么被导向去推断20世纪之前的医学声望中没有什么内涵可言,而且这种医学也没有什么实质的进步,要么承认医学能够成功而无需称为科学的。”事实上,“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不止有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我们有西方的‘科学’的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出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由于它们可以治愈疾病并带来其他合意的变化,它们是成功的。它们解决的都是同一个真实的对象,但它们是在极为不同的可疑基础上予以解决的”。“每一种实践还决定了它的实践者的态度,当然每一种实践都有缺陷和漏洞,但这些缺陷是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传统之中的。一个尚未被科学迷住、按照自己恢复健康的方式判定实践的‘中性的观察者’会很难作出选择。然而一种特殊实践的‘外围’对手不必永远生活在所有权争执未定的领域中。他可以在一种不同的、但同样是可以接受的传统中找到一个栖身之地。”费耶阿本德认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是无知的。“它没有注意到因为生态上合理的和精神上满意的生活方式遭到破坏并被西方文明的虚伪行为取代而引发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饥饿、人口过剩、精神腐败)。”而“现代科学医学的流行多半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病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电视、传说、技术表演报道了设备良好的医院,这使他们相信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费耶阿本德的结论是:“所有的文化而不仅仅与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的态度关联的文化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令全人类将受益的贡献。”

二、多样性文化和多元医学

针对现代西方医学一元论在全球的扩张而导致非西方医学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费耶阿本德批判道:现代西方医学“试图创立一种不再依赖或相关于特定环境的知识,因而,用现代字眼的词来讲是客观的,在这种传统中,地域性的知识或者被轻视,或者被推倒一边,或者被包括在一个综合的观点之中,而这样,它就失去了其特性。到现在为止,许多知识分子把理论性或客观性知识作为唯一值得考虑的知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强调指出:“对典型土著文化及其全球联系现象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有许多种。那些不同于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他们发现了而不是错过了美好生活的秘密。”美国的墨西哥人、黑人、印第安人等

祖先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发展了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残余生动地批评了西方思想中固有的分离倾向、分析倾向、自我中心倾向。这些文化在医学方面有重要的成就。”而“部落医学、民间医学、中国的传统医学仍然接近于关于人和自然界的常识观点,它们经常有比科学医学更好的诊断治疗方法”。对于医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费耶阿本德认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医学,一方医学守护、丰富和发展着一方文化。他举例评论说:“当我读了为针灸提供哲学基础的《内经》时,我发现在中国这是有意识的:必须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人体,这意味着必须发现一些不损害人的尊严的诊断方法。”几千个印第安人从未用尽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地带的自然资源,在那里如今只有很少的白人家庭设法生存……因为在这个看上去似乎完全贫瘠的地方,他们熟悉不少于60种可食用的植物和另外28种有麻醉、刺激或药用性质的植物。”费耶阿本德由此推断出,文化和医学从来没有克服现象的地方主义,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医学知识。回顾人类医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说,费耶阿本德的见解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知道,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首先面对的就是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貌和多样化的气候资源,这为人类多种文明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环境条件。如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兴起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复杂的自然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产生各种医学知识的前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民族的生命观、疾病观及其医学形成的内涵,同时也为各民族提供了特定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法。如中国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了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生命观、阴阳失衡的疾病观和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治疗方法;而西医人是复杂机器的生命观、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观和分析还原的治疗方法等无不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其实,医学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医学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疾病,而人是社会的动物、文化的动物。健康与疾病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文化来认识。人是文化的“人”,医学也应是文化的“医学”,并且体现出鲜明的医学“文化”。医学人类学家就反对那种关于医学绝对客观化和中立的论点,他们认为人类医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秉性,即人类的医学知识总是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医学知识就是与环境协调生存的技能。没有脱离具体生存时间、空间环境的生存知识,而只有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生存技能。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轮廓、气候。植物和动物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居住的地球上有不同观点的不同种族和使这种观点变为似乎合理的不同方法。整个世界由有特殊气候和特别法律为特征的每一个地域或领域所组成……人们的洞察力随(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说来,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迥异的地理环境、多样性民族文化传统,才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民族医学知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滋养着各民族医学,为各民族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着条件、动力和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也以不同的形式制约着医学对象和方法的选择、医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文化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又是双向互动的,各民族医学不但发育成长于其文化的母体之中,而且也通过自身健康、完善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保护全球人类健康必须保护多元医学

保护全球人类健康首先从保护医学多样性开始,因为人类健康遭到破坏的元凶或前提往往是人类医学多样性遭到破坏。正如费耶阿本德评论说:“医学科学现在已经变成了商业,它的目的不是恢复病体的自然状态,而是制造一种人工状态,不需要的成分在这种人工状态中不再出现……当碰到机体平衡失调如某种形式得癌症时,它几乎完全没有用处。”

医学技术手段及其对自然界固有的不信任、对现代医学优越性的自负信念及其按照自己的形象重新创造人和自然的决心,使得它自然赞成外科手术,甚至对那些可以很容易地用其他方法治愈的小病也是如此。“成千上万的妇女在她们本来可以被简单的按摩、特种饮食、针灸和草药治愈的时候失去了乳房。现代科学医学这种极端的无能为什么仍然可以瞒过公众,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第一,现代科学医学限定了自己的标准。勉强拖着脚步走、必须由药丸、注射剂、肾机器予以维持、有时还要补充以手术的残缺不全的身体是‘现代科学能够为你提供的最好结果’……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机器经常是不必要的,中国的任何一个乡村医生根据脉搏、尿、皮肤的机理、病人的申述可以诊断得更好一但今天谁会选择纯粹的人类智巧而不选择技术的炫耀呢?”费耶阿本德最后得出结论说:“以科学的方法杀人是合法的,而以非科学的方法治疗却是非法的。”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医学多样性被文化多样性所加强,这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多样的生活并更好地利用世界的资源,然而现在我们受到医学一元论的威胁。人类在信仰、风俗习惯和医学上非同寻常的多元性正在日益减少。不管是军事(政治、经济等)的压力,还是在现代医学提供模型影响下被同化,许多非西方医学知识正在消失。费耶阿本德极力反对这种现象。他指出:“必须考察科学的医学是否配得上今天享有的理论权威的独特地位、获得基金的权利和切割身体的特权,非科学的医治方法是否经常没有优越性,他们必须鼓励有关的比较。”“通过实践,巴拉赛尔苏斯证明草药医生、乡村医生、女巫的医学知识优于当时科学医学的知识……‘通过实践’,针灸医生和草药医生证明他们可以诊断和治疗那些科学医学意识到结果、但却既不能理解又不能治疗的疾病。”在费耶阿本德看来,“不同于科学的传统并不是故意无视‘实在’的口袋,而是应付实在的不同方式,或者是对科学无法达到的实在部分进行的说明。而且,有着自己的传统的成人为什么应该注意其他人所说的‘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尤其是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探讨实在的方式只尊重效率和理论的恰当性,而不管这会给人的精神造成什么损害,较古老的传统则试图维护人和自然的完整性。在实效和人道方面,我们可以从非西方传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现在,人们发现,传统医学有着优于西方科学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那些对部落医学和科学医学进行比较的人也作出了相似的发现。”

此外,关于多样性医学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费耶阿本德还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例进行说明。他回忆说:“半年以来,我的体重一直在减少,现在已减少了25磅,我患了双重视觉、胃痉挛,我晕倒在伦敦的大街上,感到很痛苦。自然,我去看了医生。一般的医生(这是在英国)没有使我好多少。我去请教专家,接受了三个星期的各种检

查,X-射线、催吐剂、灌肠剂,每次检查都使他感到更糟。结果却是否定的(这是相当自相矛盾的:你病了,去看医生,他使你感到更糟,但他说你很好)。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我非常健康。”费耶阿本德说:“由于我不受至死效忠于科学的限制,我便开始寻找其他各种医治者:草药医生、信仰疗法医生、针灸医生、按摩师等等,按照业已确立的科学医学见解,这些人都是江湖骗子。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他们的诊断方法:身体没有疼痛的感觉。尤其是中医根据脉搏、眼睛、舌头的颜色和步态等等提出了有效的诊断方法……我请教的第二个人告诉我,我患重病已经很久了。”费耶阿本德说:“的确如此,二十年来,我的健康时好时坏,有时甚至举步维艰,却没有任何可以从科学上查出的生病迹象,他准备对我进行两次治疗,以便看一下我是否有反应,如果有反应,他可以继续治疗。第一次治疗以后,我感觉很久以来没有这么好的感觉了,还有身体上的改善,慢性痢疾停止了,小便清晰了。我的‘科学的’医生们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是怎么做的?就是简单的推拿,我后来发现,这种推拿刺激肝和胃的针灸穴位。”这些非西方的疗法使费耶阿本德的身体健康慢慢地得到了恢复。费耶阿本德由此推断出,世界上存在大量有价值的非西方医学知识,这些非西方的医学知识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实,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医学的形成都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历史,都是与其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互动升华的结果.在其背后都有一个内容丰富的医学信息库,每一种医学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都对人类健康作出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医学多样性中的任何医学都是对特定人文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都有其生存发展的权利。如果多元的传统医学一旦消亡,那么社会将永久失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巨大医学知识宝库。这些以保护人类健康为目的的传统医学应当受到承认和尊重。保护多样性医学就是保护全球人类的健康。所以,费耶阿本德主张:“我们不能凭它们与‘科学’或与‘现代形式’有冲突就对它们的观点加以拒斥。事实上,有许多‘古老的’文化,荷马史诗、中国的道教文化,它们对这种创造性奇迹的诚挚尊崇使我们自叹弗如。”

四、结语

当前,人们对医学多样性保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医学与文化双向互动、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解也有待深入。事实上,非西方文化危机与非西方医学危机是人类在经历了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共同提出的课题。人人都要充分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医学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医学传统。一方面要使多样性医学造福于全球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要使多样性文化与多样性医学和谐协调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多样性文化就是保护多样性医学、就是保护全球人类的健康;而对多元医学的保护也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人类未来的健康和繁荣依赖于多样性医学和多样性文化。

作者:张洪雷

第二篇:论传统中医文化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价值

摘 要: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独树一帜。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土壤,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弘扬祖国传统中医文化,并将“大医精诚”、“以人文本”和“天人合一”等中医精华思想有效融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是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巩固医学专业思想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中医文化;医学伦理;教育;价值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念互相激荡,严重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和心灵。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着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行业。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的医患关系有待进一步科学处理好。生物化学和生物医疗科技恶的迅速发展,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医学伦理的新问题,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和干细胞研究应用等。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医学道德、医学素养,为培养医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医学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概述

(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基本概念

医学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是为人们广泛认可的社会伦理在医疗行业和医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医疗领域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医学伦理学是伦理、道德和医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其不仅是伦理学、道德学和医学的简单叠加,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深深渗透于医学实践,并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育医学人才、医学科学研究、服务人民健康和传承医学文化的重要高地,是传承传统医学文化和传播现代医学技能的杏林沃土。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是指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医学伦理课程的教育,不断培育和提升医学类大学生的医学道德、医学素养和医学情怀,不断规范医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为走向未来的医学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主要特征

医学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医疗行业人员基于社会发展、社会道德和民族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特殊意识形态和特殊职业道德。我国高校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法律等现实状况,必须充分结合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特点。

(1)传承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深深根植于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土壤,并从其中汲取精华的养分。我国的传统中医文化,光彩夺目,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祖国传统中医文化和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注重传承我国的中医文化精髓。

(2)职业性。高等医学院校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其培养的人才,将来绝大多数是要走向医疗工作岗位,面对的工作对象将是患者,具有一定的职业导向性。因此,在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断对医学生进行医学素养和医学道德的熏陶和培养。

(3)规范性。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医德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患者痛苦的增减。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有一系列制度性的行为准则,并加强对医学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定的教育,从而将一系列制度规范深深融于医学类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中。

(三)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是以医学教学领域和实践领域中的医学品德、医德规范和医德关系实践作为教学内容。

(1)医学品德。医学品德是医学领域中人们道德的具体体现,是医学教学和实践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架构的总和。比如说,医学理想、医学情感、医德修养和医德评价等。

(2)医德的规范体系。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以及不同具体部门(教学、医疗、科研、预防和管理)、不同诊疗科室的具体医德规范等。比如说,皮肤科、儿科、妇科和外科等科室,在整体医德规范之下,都应该有各自科室的医德规范。

(3)医德关系实践。医德关系是指医学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包括:第一,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医德关系中最首要的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重要研究对象。第二,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这些关系,是顺利完成医疗救护任务的重要保证。第三,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社会的利益,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利益着眼,如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预防、传染病控制和卫生资源的分配等。第四,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的突飞猛进和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些道德难题,如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和干细胞研究应用等。这些环节涉及到经济利益与医学道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

二、传统中医文化的道德精髓

在漫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历代医学家们通过诊疗实践和辛勤著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预防、诊疗、康复、保健经验,而且形成了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

(一)大医精诚的医德观

中国传统医学蕴含着许多高尚的医德思想,最具有代表意义就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一文。书中关于“精”和“诚”的论述,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医德原则、医德境界和医德规范。

(1)为医要“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医术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医术要“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认为:“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

(2)为医要“诚”。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告戒人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行医之体要“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孙思邈认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耳”。元代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为医先去贪嗔》也说:“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面对自己的同行,孙思邈认为:“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

(二)以人为本的人本观

中国传统医学倡导以人为本,认为性命攸关为大,医家应潜于医道,悬壶济世。“医乃仁术”更是以人为本的医道观的高度概括。

(1)在对待病人上,要一视同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精究方术”是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要求医家心怀仁爱,不管“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要“皆如至亲之想”。

(2)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预防上,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重视治防结合,且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中国传统医学在阐述治未病思想的同时,对医生作出了明确要求。葛洪指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三)“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确立了中国传统医学“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整体思想,其强调从环境、心情和疾病等多重角度去思考和治疗人的疾病。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思维方法。中国传统中医强中医治疗疾病,不仅是着眼于个体,还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中国传统医学在“天地人”的整体视角中诊断和治疗患者的疾病,并注重人文关怀。这要求在治疗病人时,不能仅仅给予苦涩的汤药。对现代医学的医学关怀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传统中医文化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价值

(一)加强“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的高尚医学情怀

“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是医学伦理道德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要求。如果医疗从业者失去了仁爱的思想,其对人们、社会和国家而言,都是莫大的伤害和悲哀。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中医文化经典,将著名中医大家的“仁爱救人”的经典事迹以现代化的方式,如PPT、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呈现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在校园里建造中医文化长廊,塑造一些经典人物雕像,并加以文字描述。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仁者爱人”和“仁爱救人”的高尚道德的熏陶。

(二)增强“大医精诚”和“博极医源”的医学理论追求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极其严谨的一门学科,医学生将来面对的诊疗对象是病患者。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非常仔细和严肃地对待医学知识,必须有高尚的医学道德境界、综合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医学技能。当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的疾病。加之,社会人员不同,病患个体有所差异,发病症状多样。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医学生树立严谨求学、精湛技术、拓宽视野和博中求专的意识和为医学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树立“见利思义”和“医者仁心”的社会服务意识

当前,由于不良社会思潮和金钱至上的腐朽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医学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面临着各种诱惑,一部分医疗从业人员开始利用处方权等权力,收红包、收回扣,严重污染了医疗行业的氛围。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如果医生和护士一味地追求创收,一味地追求利益,将则会给这些病患者的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是要走向医疗行业的,他们将面对众多的病患者。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和价值观上,加强对医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医学伦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见利思义”和“医者仁心”的意识。通过此举,让医学生以仁爱之心,充分感受病患者的痛苦。在诊疗的过程中,秉承“医者仁心”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全心全意,竭诚付出。

参考文献:

[1]黄萼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 231.

[2]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

作者简介:

陈古新(1988.03~ ),男,江苏盐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陈古新

第三篇:以医学文化引领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卫生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如何保证学生在校2年既打牢专业基础又提升综合素质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医卫行业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因此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势在必行。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融入医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弘扬医学精神,推崇仁爱品质,让医学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传递人文关怀。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医学院为例,从医学文化出发,探索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設有效路径。

关键词:医学文化 卫生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医卫类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对医卫人员知识、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吁医卫类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卫生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医卫行业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因此卫生职业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1],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融入医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弘扬医学精神,推崇仁爱品质,让医学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传递人文关怀。

1 开设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当代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锲机,开设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理想信念教育和入党启蒙教育等讲座,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远大理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指导大学生明确自我发展方向;进行校情校史院情院史教育,增强学生爱校、爱院、爱班级的集体主义情怀;邀请医疗行业专家进行医学生素养要求讲座,加强牢固专业思想和职业素养教育;举办遇见最美的我、魅力女生特色讲座,进行现代女性素养教育;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与新生交流、畅谈,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2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要使人感到精神振奋,到处表现出文化的气息、文明的空气,使人感到想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氛围。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和实践特征表明,医学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文化对社会职业、对医学岗位的适应和超越[3]。

2.1 开展具有医学文化特色的院风建设

该院高职护理专业一直将绿色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文明育人,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形成“努力寻求人道精神、用最好的技术与技能去治愈、抚慰和照顾患者,用我们真诚的奉献和爱心去治愈患者受伤的躯体、思想和心灵”。

2.2 创建真实的职场环境

该院护理专业建设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护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该院基础护理实训中心的布局与构造完全按照医院的病区设置,内设护士站、病房、物理诊断操作室等。结合护理文化理念,制订护理行为规范,使医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不断创新、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4]。

2.3 通过特殊的仪式鞭策学生

组织特色的日常活动和庆典仪式是建设和塑造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护理组织有着自己的仪式和象征性的活动,借以传递和强化组织的价值观念。该院采取护生入校后,在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为她们举行隆重的授帽仪式。护生身着洁白的护士服,头戴神圣的护士帽,手持火红的蜡烛,在漂曳的烛光里,由优秀校友及苏北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临床护理专家为其授帽。护生面对南丁格尔像庄重宣誓,掷地有声的誓词,让她们明白了身上的责任,懂得了无私的奉献[5]。

2.4 运用人物故事进行人格熏陶

我院主要是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优秀校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发挥榜样的力量和典范作用[6]。如护理学的创始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抗击“非典”斗争中和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中涌现出的一批像叶欣这样的优秀护理工作者,以及该院优秀校友如江苏省优秀护理工作者、徐州市中心医院优秀护理工作者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逐步养成奉献的精神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为其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推动护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3 丰富学生活动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活力

3.1 以构建学生品牌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能动性

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该院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医学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医学院主持人大赛、医学院运动会、“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素质拓展训练、护理操作技能大赛、中医刮痧培训班、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等一系列医学特色活动。构建品牌性学生活动不仅是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具有一流水平校园文化的有效抓手[7]。

3.2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是赋予校园文化生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净化灵魂,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目的。该院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多个居民社区和市民广场开展各种形式送扶助、献爱心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散发医学常识传单,耐心地向社区居民和广场群众讲解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进行伤口包扎、如何救护溺水者等知识,并利用复苏模拟人为社区居民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和科学方法。志愿者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临床护理的工作特点,体会到应用专业知识帮助病人的快乐及护理职业救死扶伤、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今后的护理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8]。

3.3 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宽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

为有效解决实习时间长、实习生分散、返校困难等问题,该院积极开发学生网上管理系统,占领新媒体,拓宽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通过微博、飞信、微信、QQ等新媒体及时把学生活动信息传播给每一位团员青年,进行便捷、高效的点对点及点对面的交流活动,与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有效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由学工党支部组织拍摄的微党课视频——“爱心天使在行动”为全体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送去了精神食粮。

3.4 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开辟校企共建文化建设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9],该院加强与实习医院合作,开展适合临床实习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组织实习生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医院文化活动,使实习生与临床医师之间建立信任与友谊;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医学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宣传和学习临床实践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有利于传递医学行业正能量。同时,定期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和回访,并及时向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组反馈。通过校企共建之路,扩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

4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使命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凝聚力量、加强管理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有利举措。卫生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突出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培养,校园文化建设须渗透医学职业文化,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47-49.

[2] 牛磊磊.从文化之维探索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4):1-2.

[3] 田怀谷,黄新建,汪文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4):84-86.

[4] 黄洋.增强文化自信與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J].魅力中国,2017(39):293.

[5] 王莹.医药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科技视界,2017(1):278-279.

[6] 曾翠清.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 张佳,黄芳.中医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打造路径探析——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9):41-42.

[8] 戴婷婷.中医药文化在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22.

[9] 张天宝,陈斌.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皖北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5(8):10-15.

作者:卞冬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交流论文范文下一篇:酒吧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