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究竟走何种道路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镇化的唯一道路。在此,本研究将对中国城镇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模大城市

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道路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⑴小城市重点论;⑵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⑶大城市重点论;⑷中等城市重点论;⑸大、中、小合理结构论等多种观点。中国的城镇化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力向,最终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多元化城镇体系应是我国的理性选择。

一、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在对我国应该选择的城市化道路模式上,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发展小城镇。

这种观点出现较早,至今仍占主导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国情出发,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现有的大中城市方面,主要的制约是:其一,现有的城市无法承受农民进城的冲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其二,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其三,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城市病”,导致城市贫民窟蔓延,城市环境恶化,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三个明显的发展优势:其一,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其三,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二)主张发展大城市。

有些专家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走大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不仅大城市发展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

反对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观点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像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也是分散的小城镇,而不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因而小城镇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为严重。

(三)主张发展中等城市。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极差,绝大多数人20万以下的县城规模不经济十分明显;大城市综合效益优势十分明显,但多面临着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扰;中等城市兼具小城镇和大城市的优点,又能相对地避免它们的缺点中等城市,其人口大约在50万至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四)多元模式的城市化。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上述“大小之争”根本没有必要。我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因为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差异较大,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相同。具体建议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结合起来,从调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入手,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发展大都市带,以此作为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部致力于扩大吸纳农村人口,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规模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中部地区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战场。西部的中期目标定位于“大城市、小城镇”,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大调整,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布局模式。要依托现有的大中城市,在少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形成较大的人口集聚核心。

二、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主要模式

1.以现有大城市为基础带动相关城市群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基础和龙头,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快速发展,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交通运输成本低、专业分工相对明确、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格局。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个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2.积极鼓励中等城市的发展。

中等城市主要是指2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在这些地区,这种城市积聚了相当的经济能量,人气、市气、辐射力都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它们尚处于从小到大的转换阶段,上述“两气一力”积聚得比较缓慢,城市扩容能力低,吸纳能力不强。因此,帮助中等城市加速扩容,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城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优先加速中等城市的扩容,为特大城市设置保护带,以减轻特大城市的托力,并培育其逐步成长为大城市。

3.稳妥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

在离大城市较近的周边地区,小城市和小城镇应确立依托大城市加快自身发

展的战略。要注意对大城市辐射的承接,避免在专业分布上与大城市的趋同,走特色发展之路,与大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融入大都市。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国家的财政和政策扶持等手段,帮助偏远落后地区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其综合功能,使其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应把县域中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作为发展重点,并通过相邻建制镇的组团发展,增强其集聚辐射功能。建设景区旅游、绿色农业旅游、专业加布、农业产业化、物资集散等专业化和特色化小城镇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之我论——中国应大力发展大城市

第一, 我国的大城市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实力、结构最先进和合理的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的关系。1984年, 京、津、沪三大城市的产值占全国300多个城市总产值的21%。90年代以来, 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 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有的新城区的用地面积甚至超过了老城区。如浦东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大连新区等。其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有目共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6年中国大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国的89%,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1%, 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40%, 工业利税占全国的34.3%。“大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9.3%, 其中特大城市占21.12%。”“1996年大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达237.2亿美元, 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43.28%。”大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们是区域性社会, 是经济、文化中心, 其中一些是全国性中心, 既是组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 也是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中心,又是为自身及周围地区甚至全国提供各种服务的中心。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 尤其要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实施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 以大带小, 以城带乡, 早日实现城市化。

第二, 我国大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当代国际化城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 比重可达GNP 总量的60-80%”第三产业本质上是城市经济, 城市规模越大, 意味着用户越多, 服务的商机越大。从整体上看, 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等级越高, 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现代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第二产业, 在后工业社会, 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 中国必须把城市做大。

第三, 大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我国正在走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路子。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 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 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 需要靠近大城市市场。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 向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 大城市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百万人口、几万家企事业单位聚集在一个大城市里, 加上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提供的便利, 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导致大量信息的涌现, 创新潜力不断迸发。实践表明, 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 发展大城市是缓解我国人口与土地承载力过小之间矛盾的要求。根据

专家的测算, 按照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统计, “1995年, 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63.23平方米; 20-50万人口中等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105.05平方米;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

151.69平方米。”小城市用地是大城市的2.5倍, 可见大城市的发展是可以节约用地的, 是节约型的。发展大城市, 不仅能够大量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会提高人口素质、市场需求和生活水平。“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 近几年来吸收农村务工人口均在300万人以上, 相当于建立了1000个小城镇。”上海是我国目前最有效率的城市, 因为上海用最小的空间承载了中国最多的人。

四、小结

世界城市化规律显示, 城市化中大中城市的发展是必须的, 而小城镇的繁荣则往往在完成城市化之后。大城市是现代工业的载体,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超先发展”是许多国家走的一条共同道路。作为一个地域广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城市化道路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情重新抉择。

参考文献:

[1] 杨重光.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的新特点[J].城市.2006年6月,9-11;

[2] 孟月玲.关于大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08年10月, 34(30),39-40;

[3] 刘艺书.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争论. 城市问题.1999年.90:12-15;

[4] 赵庆海,费利群.面向全球化的中国大城市发展. 西华大学学报. 2006年10月.5:69-72;

[5] 李朝智.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141-143;

[6] 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_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东南学术,2004年. 1:60-66;

[7] 张蕊.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探讨.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15

(3):40-44;

[8] 朱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式选择研究.管理参考。

第二篇:《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听后感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从中受益匪浅,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罗致刚先生妙语生辉,用许多有趣鲜明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列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几个过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集中化→全球化。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也再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有点扭曲,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现在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有悖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批人员涌进。应该加之以正确引导,扩展规模,从而形成城市集中化现象。而不是现在的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村村点火的局面。这样浪费了许多资源,没有做到资源整合,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

从讲座中也了解到,中国现在正在开始走城市集中化,形成京津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以及珠三角城市带。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建制也阻碍了中国城市集中化的发展。但我仍相信中国正在好的方面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谷孟杰2011 11 03

第三篇:中国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关 键 词】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城市经营是指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经营主体,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以公共资源为主体的各种可经营资源进行资本化的市场运作,以实现这些资源资本在容量、结构、秩序和功能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城市功能的提升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营,既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课题。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也要跟着转变,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再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是政府运营城市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城市化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是摆在每一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城市经营领域跟踪搜集的资讯,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分城市经营、城市经营模式、城市经营发展战略三个部分,对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城市经营部分对城市经营要素、城市战略经营、城市空间运营、城市土地经营、城市营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城市经营模式部分对我国主流城市经营模式如环境品牌经营模式、工业品牌经营模式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及案例解读;城市发展战略部分对国际城市经营发展经验、我国城市经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经营发展战略作出了方向指引。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资料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城市经营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其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城市经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各级政府、城市开发商及运营商准确了解城市经营领域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规划决策和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城市经营及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第四篇: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会

中城会字 [2008] 128号关于组织2008年赴美国商务考察的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会 承办单位:北京欧美商侨国际会议服务中心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发达国家,其工商业、文化、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为促进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增进中美两国人民间的友谊,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会将组织我国相关单位赴美国考察活动;围绕国际同行的先进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创新机制、市场导向、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参访学习,旨在帮助相关机构、经济组织和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更多地了解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经验和对策。 ※考察和交流内容:

★考察美国东西海岸发达城市,了解当地经济贸易状况、产业特色等 ★参观旧金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深入学习供水、节水及城镇污水处理部门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

★与美中文化交流协会及相关业内专家进行座谈交流,探讨美国各界在中美贸易、文化交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内的交流 ★与纽约相关负责人座谈,并为相关单位招商引资及在美国投资提供咨询 ★与旧金山市政府领导和农业经济发展协会负责人座谈交流 ★美国经济体系、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与我国强大生产力的结合点 ★邀请当地政府官员和代表团;就中美城建基础建设机构合作前景进行座谈

一、出访计划:

1、出访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导、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

2、出访日期:2008年8月中旬, 共计15天,北京统一集中报到

3、所到城市:夏威夷、洛杉矶、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拉斯维加斯等

二、报名办法:

凡要求参团的代表即日起开始报名,并向组委会索取申请签证资料表和具体事务办理须知,报名回执表填好后,请将护照原件等签证所需资料通过特快专递一并寄至组委会,组委会据此办理签证手续。

三、参团费用:

1、报名签证费5000元/RMB/人,在填写报名表后通过邮局或电汇至组委会指定账号,并将汇款凭证传真至组委会。

2、境外考察费用23800元/RMB/人,含往返国际机票、卫生检疫费用(黄皮书)、全程三星级或三星级以上酒店、全程一日三餐、全程领队及外文翻中文专业导游服务、考察意外保险(每人最高赔付人民币30万元)、机场税、培训讲座费用。

四、汇款方式:

户名:北京欧美商侨国际会议服务中心

开 户 行:北京农商行宋庄支行疃里分理处

账号:0703020 1030200 01075

五、组委会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综合楼321室邮编:100025 电话:010—6654807166548072传真:010—66548072 联 系 人: 刘霞136935263

51二、报名办法:

第五篇:【房地产】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标签:中国 城市 经营 定位 策划 趋势 房地产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发达国家依靠其在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上的垄断地位,攫取更大的垄断利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良好待遇,吸引国内高端人才,吸引高端要素的流入,依靠他们丰富的营销经验占领国内的市场。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当地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吸引国内外低端产业和投资,向这些欠发达国家或区域转移。这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中国城市可以更好的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网络化和集中化。未来交通、通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必将对中国城市体系和城市化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延伸的里程已盖了城市和乡镇的大部分区域,致使城市市区规模越来越大;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首先在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地区,促使城市群产生并逐步大型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

资源和要素向大都市化集中,促进城市大型化、带状化和网络化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内陆地区城市外部联系,促进内地城市的跨越发展。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分布区域不均。中国有非常丰富的的劳动力资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强,“十一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年均增长1.2%左右,后5年将以0.8%的速度递增;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会因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这种趋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化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劳动力素质也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社会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分布很不平衡的现象也将持续存在。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移加快。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业、制造环节以及服务业转移和外包到愿意开放市场、生产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国内而言,中国城市也将加入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和布局中。东部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将逐步发生产业升级。首先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做,比如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其次再向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发展。这个升级是由制造向服务的升级,大城市将更多地发展服务业,放弃加工制造业。

7、社会变化及其空间演化: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层壮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新增1万多亿元人民币左右,2008年底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20万亿元,达到21.8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一,定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二。现在虽然降息,但是储蓄仍然增加。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随着中产阶层逐步壮大,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城市贫困将不可避免。城市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口、以及失地、失业、无保障的新城市化居民将构成贫困大军,未来社会矛盾的重心将由三农问题转变为城市贫困问题。

8、制度及政策变化:市场制度完善,公共政策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和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按照国家规划,社会保障正在积极推进,预计2020年可以完成。一旦完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将可以大力推进;与此同时,正在推进的城乡基础设施、就业、社保、教育等一体化,将大大推进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将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的体制,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物业税改革也将影响住房的供需和价格。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基本方向是自由流动和转让,将使城市的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下降。未来将逐步推行省直管县的制度,不排除未来扩省可能,这将对城市体系和空间演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未来城市经营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也将给更多的城市管理专家和房地产策划专家带来考验。

二、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1、外延增长:未来城市发展继续加速。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2009-2010年城市化增长率将为1%,2010年将达到47.5%;2010-2015年城市化增长率继续平均保持0.7,2015年城市化水平50%;2020年城市化水平54%;2015-2020年继续平均保持0.7;预计2020-2030年继续平

均保持0.6,2030年,城市化率到60%以上。预计2030-2050年继续平均保持0.5,2050年达70%。

2、内涵发展: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高级化。中国城市化质量目前并不高,因为常住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未来,伴随着城市化领域的制度创新步伐的加快,这些居民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并通过教育、就业、营商等方式增强自身在城市的生产生活能力和发展素质,从而不断推动城市的高级化发展。

3、地域结构: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集约化。中国未来不可能再进行粗放式的发展。从1978年大2008年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但是城区的面积增加了7倍,那么在未来的20多年里,或者说25年里,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将近翻一番,他么建城区的面积不可能再翻一番了。同时,在其他的能源上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消耗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将是集约式的发展。

4、体系演化:未来城市体系将是城市大型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网络化。从规模体系看,中国将形成由城市带、城市群、巨型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体系将形成由多个增长极牵引,由众多城市群扛鼎,由多条城市带联动的,全球一体、一超多强、归核化、网络化的城市群体系。

5、空间演化:未来城市发展将是梯度推进和动态演化。未来中国城市化是和工业化及产业发展将更加匹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将不断梯度推进和动态演化的。首先是东部超大城市完成工业化、然后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完成工业化,发展高端服务业,然后转移到内地是大城市交通优势突出的城市实现工业化,然后在转移到中小城市、小城镇。同时,在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战略,中国经济的区域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变,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

6、功能定位:未来城市发展将呈个性化和多样化。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很多的城市都将向专业化城市发展,尤其是中小城市。一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或者几个大的产业就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功能了。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些城市的住宅和宜居比较重要,有些城市高科技可能比较重要,有些城市服务业比较重要,同时,不同城市的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景观也会有所不同,也会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7、内外关系: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开放和全球化。未来中国城市体系将形成与全球城市体系相融合的,从全球城市体系核心到边缘的开放的城市体系。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带,两个国际级的城市带,6个国家的城市带,若干区域性的中小城市带。世界顶级城市1个,世界城市3-5个,国际化城市15个左右,国家级城市30—50个,一大批区域和地区性城市。

8、发展层次:未来城市发展是多层次化和非均衡发展。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外部两极分化将继续进行。就是说现在发展的城市好的在未来可能会更好,无论是城市的人均收入,还是产业升级都会更好,落后的一些城市可能会更落后。城市内部人均收入水平也会出现两极分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期,中国有一些城市在未来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像深圳、东莞,这些城市曾经出现过,将来还会有可能出现。

9、城乡关系:中国一些城市未来城乡一体发展。未来城乡关系将进一步密切,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将进一步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将不断推进,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不断得到改变,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将逐步实现。不过这个实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城市化加速期完成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城市人口排名下一篇:政府网站建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