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考试作弊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监管和处罚虽日趋缜密和严厉,但仍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虽不多,但作弊现象的危害性却十分严重,它严重破坏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考风考纪和学风。目前相关研究论文关于作弊问题的研讨,大多从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把作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进行论述,分析作弊的危害、手段、类型、特征、惩治对策等内容。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的新格局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全体在校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完成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的良好契机,更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趋势。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务必将资助育人纳入学校建设考核指标。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以经济资助为基本保障,以资助标准为基本工作准绳,以公平公正为资助工作理念,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功能,以资助育人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因承担着保持并重塑良好全民学历结构的重任而持续扩招,生源更具多元化,资助理念与方式方法顺应趋势变革。然而部分高校难以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深度契合,未能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推动作用,导致高校资助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受阻,具体问题如下。

(一)贫困生认定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校对贫困生申请的认定与审核依赖各项书面表格材料,如《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家庭学生认定申请表》等,以及各地政府部门或村镇开具的贫困证明。无法排除部分学生在达不到贫困资助标准的情况下,为获得资助名额,在填写材料时夸大经济困难情况,伪造贫困证明材料等不诚信、不道德行为。由于学生本人和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小组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审定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导致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传统的班级推荐、院系审核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二)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凸显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重心仍然偏向于经济救助,精神资助投入相对较少。高校现阶段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资助体系,但资助体系的核心在于规范经济资助流程,精神资助具有局限性,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这无疑偏离了高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初衷,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背道而驰。

(三)精神资助具有局限性

高校精神资助方式较为单一,未充分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发放经济资助的过程是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的契机。然而,由于资助工作的复杂性,负责资助的专任教师被资助事务性工作缠身,难以做到对所有受助学生进行精神资助。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一方面依赖课堂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依赖辅导员与受助学生的日常交流谈心以及学院开展的各项资助讲座与实践活动。鉴于部分老师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无法将育人与资助相结合,对学生的精神资助浮于表面,容易出现精神资助与经济资助相背离的现象。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路徑

结合正在组织推进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对标当代高校师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诉求,从高校体制机制、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高校资助育人系统设计,协调各方资源,创新各项载体平台,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入学生资助、院系管理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将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有形的资助育人工作中。

(一)结合思政工作体系,创新资助育人理念

第一,培养、帮助师生树立“大思政”观。高校应立足当下,帮助全体师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重组、再造与结合。高校可将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联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将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受助和学生自助有机结合。只资助不育人,只是完成资助工作的基本工作量。完成育人工作,才算全部完成资助工作,才能与“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相契合。国家资助政策已施行多年,少数受助学生已将助学金获取视为平常,如果资助过程中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难以实现资助育人的应有效果。第三,提升学生德育意识。高校院系应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实现学生个体与院系群体的和谐交互,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资助育人环境。

(二)建设资助育人工作体制机制,明确院系核心地位

第一,将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权限下沉至各院系,使院系全面掌管本院系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第二,构建精准贫困学生认定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推荐、院系审核的贫困学生认定方式下,学生与院系信息不对称,致使学院审核出现错漏,导致审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随着管理评价方法的精进与大数据技术的更新迭代,高校可结合现代管理评价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将衡量贫困标准的要素赋予相应权重,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要素标准赋值,从而实现量化认定,消除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贫困学生真实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第三,保障学院资助机制专业化。积极推动“三全育人”与资助育人的协同育人新态势,实现监督与约束并行。强化资助工作队伍人员建设,落实资助工作专职人员的选举、培训和任用工作,实现专职专用,保障资助工作人员能不断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对标国家下达的关于资助工作新的政策要求;同时,保证资助工作专职辅导员能熟练应用表格系统分析、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减少人工整理数据失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专职人员职能专业化。

(三)突出资助元素,融入院系各项工作

第一,应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保障与政治核心作用。保证院系资助工作完全符合资助工作流程,全程有迹可循,公开透明。资助全过程应接受全体师生监督,坚决避免和严肃查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何徇私舞弊行为。第二,实现院系资助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助力推行“党建+”资助育人。高校可以在受资助学生中选树“优秀励志之星”,值建党100周年之际,组织励志典型开展“四史”学习与资助政策宣讲,在融入当下学“四史”热潮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情;高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学生干部对受助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第三,充分发挥团总支、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开展“感恩资助”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活动,让受助学生充分感受院系的关爱。

(四)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拓宽资助项目载体

第一,营造校园资助文化。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与优势,打造院系资助文化“一院一品”文化品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样形式,让受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同时,在受助学生同意的前提条件下,选树、宣传一批德智双薪励志典型,塑造院系“自强之星”,引导全体同学学习和效仿。第二,开展多样化的阶梯激励式资助项目。充分发挥优秀校友资源优势,努力拓宽社会优质企业资助渠道,争取更多奖助资金,以设立专项励志助学项目。保证每一笔捐赠资金应用合理公开透明,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体和捐赠单位的相关要求。第三,依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培养受助学生诚信的意识和高尚品质。诚信教育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受众广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能入眼、入脑、入心,不断强化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实现“受助—育人—感恩—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同时,设置多岗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借助勤工助学岗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第四,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拓宽网络平台,将网络主阵地集中在院系的微信公众号与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受众广,高校可将理论宣讲与信息公开、典型宣传、心理咨询、考研就业指导等内容集中于一体,及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动态需求。

三、结语

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态势,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亦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三全育人”与资助工作融合,真正通过解决思想问题来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切实将育人目标融入对学生的经济帮扶过程,在高校层面坚决贯彻教育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13).

[2]黄韬.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2.

(作者单位 德州学院)

作者:赵传莉 李建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2:

高校课程考试作弊问题的换位思考与对策分析

考试作弊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监管和处罚虽日趋缜密和严厉,但仍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虽不多,但作弊现象的危害性却十分严重,它严重破坏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考风考纪和学风。目前相关研究论文关于作弊问题的研讨,大多从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把作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进行论述,分析作弊的危害、手段、类型、特征、惩治对策等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反思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作弊行为发生的前、中、后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内容的文章则很少见。本文尝试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杜绝作弊时应发挥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非自身因素

学生明知考试作弊会被处罚,但为何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固然有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自控能力差、诚信意识缺失等诸方面的自身因素,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考试内容与形式安排、诚信教育等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学生作弊行为发生不容忽视的非自身因素。

1.考试及其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调,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都是以考试分数作为核心依据。考试被作为考察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数被看成学生能力及水平的量化体现,考分几乎可以说明一切。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毕业、学位获取,还与其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获取推免生资格直接挂钩。这种过分强调分数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严重功利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只重考分不重能力培养,片面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分数,进而取得学分、毕业证、学位证等。

2.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使得作弊往往很便捷也容易得逞

近年来,各高校考试方式虽已呈现多样化的变革趋势,但一次性闭卷笔试仍是课程结束时的主要考核方式,考试内容片面、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甚至有些实践环节的考核(如金工实习、物理、化学实验等)有时也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大多限定在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固化知识,答案大多能在书本或课堂笔记上直接找到。评分强调标准化,得分以复述教科书或课堂笔记的准确程度为标准,作弊者只要将老师考前划定的考试范围或复习重点带进考场抄袭,就能轻易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的不合理,客观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

3.作弊一旦得逞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诱惑太大

目前高校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的形式仍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和期中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7:3或6:4),或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各种各样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等)进行综合评定。但是,无论哪种成绩评定方式都受到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的影响。学生平时即使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不做课程论文或项目设计,只要卷面分合格,再找任课老师沟通沟通,就能如愿过关并掩盖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劣迹。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对家长和老师有所交代,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考试时往往就企图通过作弊,达到“一俊遮百丑”的目的。学校成绩管理和教师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4.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作弊处罚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作弊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会把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畴,将考场规则,处罚条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宣讲并考核,或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等形式进行告知,有些还会在考前举行主题班会,告诫学生诚信考试。但执行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执行不严,部分环节被异化为搞形式,走过场,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使得同学们对考试作弊问题的严重性、违背诚信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将受到的处罚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或监考不严使得作弊有机可乘时,就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二、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杜绝考试作弊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作弊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学生,作弊者理应受到批评教育及处罚,但作弊动机和作弊行为的产生,问题并非全在学生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和老师对考试分数的过份倚重,课程考试制度与方式本身的不合理,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及诚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治作弊,堵不如疏,“解铃还需系铃人”,学生是考试制度及规则的接受者,改革考试制度,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主动权在学校和教师手中。面对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现状,学校和老师均应正视课程考试制度设计及运作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采取应对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杜绝作弊问题。针对上述原因,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淡化分数效能,使考试回归其本质,将学生从分数束缚中解脱出来

众所周知,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手段。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课程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杜绝作弊现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均应转变考试观念,不应把考试当成管制、调教、量化评价学生的手段,而应努力把考试过程变为一种教育和激励过程,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使考试成为学生挑战自我、发挥才智、展现成果的平台,实现以考促学、推动学习的目的。特别是要摒弃依附在考试分数上的多种评优评先功能,将学生从追求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考试。

2.优化考试方式、内容,使作弊难以得逞,让企图作弊者自动放弃作弊念头

考试内容的教材化、笔记化使得作弊容易得逞是诱使学生屡屡作弊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绝作弊应从考试方式及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入手,把考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应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强化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大幅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复述,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让作弊者即使翻阅教材及笔记也无法直接作答,使作弊难以得逞。学校可考虑出台课程考试命题指导意见,引导老师在命题时,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当避免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机械地记忆,多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评分时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与融会贯通,鼓励其敢于质疑与批判,大胆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答,并以创新度作为衡量答题质量的主要指标。在试卷中设置附加题,给有创新和独特见解的学生额外加分,使课程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能力和素质测试。当考试制度、试题内容和评分标

准的变革使作弊行为变得毫无效果也没有必要时,学生自然就会打消作弊念头。

3.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实现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现行的成绩评定方式使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分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成绩的合格及优劣与否,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表现容易被忽视。学生作弊一旦得逞,一份试卷的分数就能掩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劣迹,在诱惑面前,考生很容易以身试法。教务主管部门和老师应考虑将目前单一的终结性考试改变为形成性考试,使考试由一次变为多次,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课程论文等考试方式,把“全面考核”、“过程考查”等理念贯彻到考试过程中,实施全学期开放式、动态的考核管理。将平时表现和卷面分数综合考虑,以加权叠加的方式综合核定学业成绩,逐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至50%以上,使得作弊者即使卷面分合格甚至优秀,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佳,总评成绩依然不合格,期末闭卷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势必逐步减少。

4.强化考生诚信教育,加大处罚力度和警示效果

诚信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格人品的培养与形成问题。对学生而言,学会诚实考试,诚信做人比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要。考试诚信教育应常抓不懈,学校应以强化诚信考试为切入点,严格落实诚信教育环节的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将外界的约束力化为自律,唤起其内在的驱动力,启发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诚信意识,使诚信伴其终生,受益一生。作弊处罚不是目的,但处罚作为一种手段,该使用时还是应该坚决使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作弊始终采取高压态势,只有通过严格执行考试规章制度,才能树立起诚实、守信、严肃、认真的考风和学风。学校在严肃处理作弊行为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违纪处罚的警示、教育作用,使处罚行为不仅对作弊者本人起到教育作用,对身边的同学也能起到充分的警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长清,王汉忠,汪晓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和控制策略,山东农业教育,2006(1):39-41

[2]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112-114

[3]李凡,徐慨,王玲玲,改革考试,把竞争引向更高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65-67

[4]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9(1):13-15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

[6]邵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作者:蔡忠兵

诚信教育系统设计论文 篇3: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摘要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學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2] 李杰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內蒙古自治区兴安学院财经分院 社会教育 2011年11月28日

[3] 王艳丽 杨静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作者:王丽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代世界主题探讨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道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