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

2022-05-1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默会知识理论出发,挖掘教学中大量存在的默会知识,重新审视人类认知的过程和规律,为“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第一篇: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

“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的探索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任课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和良性互动,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契合“90后”大学生特点,结合“概论”课授课内容,对“概论”课授课对象——大学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专业分层社会实践教学,还要进行干群分层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概论”课分层社会实践教学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第一,紧密结合“概论”课授课内容;第二,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第三,紧密结合学生的政治面貌。

关键词:“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

2015年7月30日至31日,由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胜利召开[1]。这是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也是规模比较盛大的学科建设会议。此次会议召开正值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之际,笔者对自己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这门课程有了一点思考,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深度较高的课程,课程中的内容包括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内容贯穿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这门课程有三分之一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果不把实践教学环节搞好的话,那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都会大打折扣。鉴于此,笔者思考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而且实践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根据他们所学专业的特点、性质进行分层实践教学,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客观现实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

一、“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的原因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易驾驭和把握的环节,一方面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全校二年级的本科生都要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起来难度大,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和理论讲授结合起来,如果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得不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接受和理解。所以笔者认为影响“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的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概论”课的课程性质

“概论”课是全国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是2003年合并的“两课”之一,这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思想观点、重大的战略部署等。通过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从课程内容上分析,涉及重大理论比较多,内容比较深。如果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结合得相得益彰,学生对所学理论会掌握得更好一些。相反,如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势必影响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二)学生自身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他们知道很多,如果说对信息量的掌握,可能学生知道得会更多,但是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只限于表面层次,不能深层次的剖析,也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所以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透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课堂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理解、认识,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认同。

(三)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内蒙古民族大学“概论”课是在大二下半学期开课的。大二的学生相对来说,思想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但他们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缺少历练,因为未来不管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得走向社会。“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正好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和机会。依据“90 后”在校生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共性特点,将专业合并划分为四个类别:文史类(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教、法学、学前教育、外语等);理工类( 物理、化学、数学、农学、医学、机械工程、生物科学、动物科学等);艺体类( 音乐、美术、体育、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财经类(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 。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这四类学生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依据“概论”课授课对象的政治面貌进行干群分层,分为党员、团员、群众和其他成员,在此分层设计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政治面貌选择不同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二、“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

“概论”课分层社会实践教学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第一,紧密结合“概论”课授课内容;第二,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第三,紧密结合学生的政治面貌。

在排课编班过程中,将相关类别专业合班授课,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置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专题,可以组织文史类的学生去沈阳九一八纪念馆,而且要让历史专业的学生承担讲解工作。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向其他文史类的学生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在参观结束后,可以针对校外社会实践安排一次校内实践,安排一节课的课堂讨论,那么这节讨论课就是文史类的学生可以全部参与进来。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党领导我们的国家历经风雨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概论”课中《建设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格局》专题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名胜古迹,这个专题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设计一次分层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组织第四类学生去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概论”课中经济这部分内容为例:还可以更进一步分层,可以组织文史类具有城市户口的学生们去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如果学校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到田地干点农活,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道并懂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也要让学生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仅要倍加珍惜,还要努力学习,创造自己未来美好的明天。还可以组织具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企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先进的技术手段、规范的操作流程等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考虑结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党员和政治素质高的学生成立社团,参与送理论进社区、进学院、到团委进行理论宣讲活动,进一步提高对我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让团员、群众和其他成员讨论对我党的认识,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入党。

三、“概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的意义

分层社会实践教学对“概论”课授课内容有辅助加深作用。通过详细完整的分层社会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因为我们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性质等,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紧扣学生所学专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学习自己专业文化知识,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有一技之长。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尽办法让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他们才会尽自己所能去学好它、用好它。

另一方面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验证理论,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对推动“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概论”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起到重要作用。开展分层实践教学对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有重要作用,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并积极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我党增添新鲜血液。

通过分层社会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邵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学术研讨会[N].通辽日报,2015-08-02.

[2]本书编导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李晓华

第二篇: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概论”课教学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默会知识理论出发,挖掘教学中大量存在的默会知识,重新审视人类认知的过程和规律,为“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概论”教学 默会知识 明言知识

[作者简介]阳倩倩(1974- ),女,广西临桂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西 桂林 541004)罗法洋(1970- ),男,广西苍梧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1)

默会知识也称为缄默知识,最先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来的,之后备受理论界关注。默会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再次审视和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诸多矛盾的新视角。复旦大学的邱柏生教授最早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默会知识进行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人认为可以运用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合理思想进行指导。

一、默会知识理论的基本内容

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书中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也叫明言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也叫默会知识。这一划分是从知识的传输性质层面而言的,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可以用语言和图形等元素进行描绘、记载和传播的,这种知识就是显性知识。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大量经验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从而达到“传情达意”的知识传播,这一类知识就是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于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在理论科研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能感觉出来的,却又是无法系统表述清楚的。波兰尼于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①并进一步阐述了两种知识的关系: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世界中,默会知识是自足的,默会知识比明言知识显得更为根本,明言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有了默会知识的参与,人类才能不断地理解明言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如此看来,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立足的是主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着眼的是客观知识与认识主体间的融合和统一,因此,这一理论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核心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给当代大学生介绍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门实践性、生活性和理论性、知识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而一直以来,“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那么理想,长期存在的教与学的对立、知识和生活的分离等矛盾并未真正改善,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人类知识的构成及认知规律,研究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创新“概论”课教学。

二、“概论”课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默会知识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人类知识由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构成,而默会知识是根本,是人类获取明言知识的素材库。“概论”课的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知识传播活动,也必然存在两种知识。其中,“概论”课教学中的明言知识是指教师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格、视频录像等向学生传授的有关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和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思想等。而其中的默会知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在长期的背景氛围、文化习惯的潜在熏陶中形成的认知图示和知识存在。这种默会的知识存在无法系统言明,但却大量地存在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之中,极大影响着“概论”课教学实效,进而影响当代接班人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理论政策的理解。因此,要注重和研究“概论”课程中广泛存在的默会知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肯定熟悉这样的事实:同一个课程,同样的教案和材料,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教师学历颇高,知识渊博,但教学水平却不敢恭维。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教师缺乏显性教学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教学实践中的默会知识。教学活动的开展,默会知识才是根本,它比显性理论知识更重要,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保障。同样,“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自身大量而丰富的默会知识将影响课堂实效,进而影响主流文化的传播。以下几方面教师的默会认知是我们加强“概论”课教学要注重的。

“概论”课教师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热忱和信念。“概论”课程向大学生传播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和理论,涉及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涉及党和国家在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涉及党领导下的炎黄子孙从“东方红”到“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再到“科学发展观”等独特的理论创新。这些知识融政治性、文化性、实践性于一体,在传播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它们有兴趣和热情,那就要以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去感染学生,要想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理想有信仰,那就要以自己的信念去带动他们。所以,一个合格的“概论”课教师所具有的那种对党和国家历史文化的默会认同、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眼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忱是必需的,而这种“必需”是“不可言传”的,它是一种默会存在,只能在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和合作中被“意会”。

“概论”课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引导学生的经验思维和直觉思维。教贵在得法,而这个“法”不仅指教育学、心理学上传授给我们的理论指导,它更多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捕捉和积累的经验,甚至直觉。这些个体性、情境性的思维属于默会知识范畴,很多时候是“言传”不清的。为什么有的教师学富五车,但并不受学生欢迎,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性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默会知识,导致教和学,课堂与生活是分离的。因此,要增强“概论”课实效,就要求教师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出发,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向,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释疑。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是能“口口”传授的。

“概论”课教师个体风格的教学艺术。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专家胡兴松谈到:“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教学艺术。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且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②“概论”课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节奏的感悟而产生的深刻的教学艺术思想、饱满的教学艺术情怀、娴熟的教学艺术技能,如语言表达艺术、机智应变艺术、气氛烘托艺术、情感交流艺术等,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助于将抽象理论形象化,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的交流,使学生易学、乐学。但它们大都属于教师在自己成长背景中获得的默会知识,是不能复制,不能机械传授的,

同时,多年的“概论”课教学也使我们熟悉这种现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大相径庭;“高分低能”“言行不一”的情况普遍存在,即多数学生关注的是对“概论”课明言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对老师传授给他的思想政治观点的记诵上,而不能实现在现实情境中内化、迁移和运用。其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有着丰富而强大的默会知识体系,它们影响着对“概论”课明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或是缺乏与“概论”课程内容相应的默会知识,或是学生原有的默会认知与“概论”课程的明言知识不统一,因为默会知识是明言知识的基础,一切明言知识都有其默会的根源。学生丰富的默会知识的形成至少与两方面有关:一是相应的知识准备,即学生一直以来在正规的教育过程中所接收的知识传播,这种经年累月的传输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默会认知图式。二是相关的场域条件,即学生在长期生活中接触不同社会环境,受到不同文化氛围、舆论风气的熏陶,一定会有自己的默会认知图式。这些默会认知图式也就必然成为学生认识、理解、接受“概论”课程明言知识的前提,极大影响着教学实效。

三、默会知识理论对“概论”课教学的启发

通过论述,我们知道了“概论”课程中默会知识大量存在,“缄默知识是知识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③果实长得如何有赖于树根,学生对明言知识掌握如何与存在的默会知识密切关联。因此,要改变当前“概论”课教学现状,要从默会知识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出发。

1.重视通过学生的默会知识来使他们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概论”课上,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有新意的问题,并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呢?长期以来,老师们开展过太多“我输出你接收”的知识传播,按照既定的“图纸”去铸造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知识论,不能使学生真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走向“逆反”。默会知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的认知的视角。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相对于明言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和根源性,人类的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默会认识的过程,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以达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默会知识去发现、分析、归纳问题,逐渐构建自己研究的框架。那就必须做到: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默会知识。尤其对政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概论”课来讲,老师千万不可把观点“强行灌输”,教师灌输越多,学生基于自身默会知识的探寻和建构就越少。而是要尊重和研究学生的默会认知图式,找到引导和破解教学方法。二要注重有效挖掘和运用学生的默会知识。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诸如他们的知识基础如何,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何等,尽可能多地解读学生的默会认知图式,通过创设一定的特殊问题或生活情境,唤醒和激活学生积极的默会知识,产生顿悟,进而理解明言知识,构建新的知识框架。

2.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使“概论”课堂成为教学艺术创造活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组合运用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领域,21世纪将是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艺术创造的世纪。”④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艺术创造活动,默会知识理论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让活动式教学真正“动”起来。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它们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只能在行动中被意会。经调查,目前“概论”课堂中,教师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活动式教学缺乏,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讲授式教学思路详尽,利于学生弄清明言知识的脉络,但缺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活动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学,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悟,并“默化”地理解明言知识,构建自己新的知识框架。

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默会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它总是与一定的特殊问题或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处于与最初习得相似的情境中,默会知识最易被激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主题是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中的艰苦实践和理论创新,这是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师可依循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默会认知,创设一定的学习和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在其间体验,感同身受,激活原有的默会认知,达成与显性理论的契合。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变说教式教学为情感式教学。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非批判性的,它不能从明确的推理和反思得来,而是通过感官和直觉获得的。要激活和运用大量的默会知识,完成对明言知识的内化,靠高高在上的说教和学究式的推理是行不通的。有一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位。”那位母亲决定把爱请进家。爱起身进门,智慧和成功也跟进来了,母亲很诧异,他们说:“我们两个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教学艺术不只是技艺的表现,更是情感的表现,没有情感和爱就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因此,在“概论”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淡化干巴巴的说教印象,注入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师生情感“融汇”,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带来智慧和成功。

3.传统“师徒”关系模式在“概论”课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波兰尼非常强调传统师徒关系模式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当科学的内容在全世界成千上万所大学被教授的时候,科学研究不可详细描述的技巧却一直未能渗透到大学教学中来。”⑤因为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连知识拥有者都不能明确知道它的存在并完整表述它,因而,学习者只能以徒弟身份近距离跟随师父,从而去感受、拥有它。“概论”课重要而特殊,阐述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新,有较强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多东西不能通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形式来传递。例如,对于党在革命时期所经历的种种艰苦、奋争并始终屹立的崇敬心理,对中国人民在国家建立之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钦佩、信赖的态度;以及看待我国大胆改革开放决策的辩证眼光等,这些理想信念和态度直觉的东西就像附着于师父身上灵动的因子,是很难在大课堂上“说”就能教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更为亲密、随机的“师徒”交流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我们当前的“概论”课堂少则百人,多则两百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严重瓶颈,因此,在默会知识理论指导下,探讨“概论”课程小班化的“师徒”关系教学模式有着特殊意义。

[注释]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5.

②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5.

③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3.

④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82.

⑤M.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 Tow an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8:53.

作者:阳倩倩 罗法洋

第三篇:努力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概论”课教学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融入“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重大责任也具天然优势。这就要求师生都需要培育“改革”思维:教师以“改革”思维引领整个教学,学生以“改革”理念主动学习;教师以“改革”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设置六大板块进行专题式教学;特别要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实施立体务实的课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宏大而具体的部署,其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就是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一门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借以坚定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课程。本文对“概论”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理念作初步探讨,以就教同仁。

一、 师生都需要培育“改革”思维

(一)教师以“改革”思维引领教学

1.“概论”课教师自身要树立“全面深化改革”意识。从历史角度看,改革贯穿于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阶段,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障碍,才能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从现实角度看,必须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因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概论”课教师自身要深刻吃透“改革”的精神实质。教师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等层面牢固树立起“改革”意识。同时,要以“改革”为理论主线,引领学生既能从纵向梳理改革的历史进程,又善于从横向分析不同时期改革理论的内容和实质,纵横结合,思考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等等。

(二)学生以“改革”理念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更多地是奉行“你说我听”的学习理念。因此要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首先就要引导大学生对这种“被动学习”进行“自我革命”。众所周知,“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必须拒绝“顺民”心态,必须充分发挥“公民”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及广大民众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巨大变化,理性地思考“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将往何处去”等问题,同时学会分析种种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学生变无条件接受为质疑性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提升过程,也是学生运用“改革”思维不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实质的理论修养过程。

二、 以“全面深化改革”整合教学内容

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观层面要求教师以“改革”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具体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且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深入。结合“概论”课教材,一般可以整合为以下几个教学专题:

(一)总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是有底线的改革,坚持有所改有所不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1] 1576-1577“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2]所以在总论专题中,作为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向学生宣讲“有所改有所不改”的原则,破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改旗易帜”的错误观念。

(二)毛泽东关于执政党的建设思想

毛泽东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毛泽东思想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若干时期,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将其排斥在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现实工作的指导思想之外。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活的靈魂;以走自己的路为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改革发展不走老路和邪路的行动指南。因而必须高举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旗帜,将新时期改革发展坚持到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础理论

该专题主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三个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石。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本质要求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依据。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因此,应深刻把握这个“最大实际”的内涵。即不仅要讲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更要科学地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亦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这也是这个“最大实际”的最新时代诉求。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该部分重在讲述改革的性质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总目标,即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这一专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同时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部署,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化性”。“全面性”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突出五大领域的系统性、协调性发展,一改过去“短板效应”所造成的不协调、不系统、不可持续性的发展问题。“深化性”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五大领域的深化改革要以解决新问题为意识导向,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统一稳定有活力的内部环境,同样也需要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关于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国际战略理论,应将其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改革的精神和思维来讲授这两大理论成果。讲授国家统一理论时,应着眼于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突出强调大局意识,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心灵沟通,共同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至于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部分,除了强调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关问题外,要将新时期我国稳中求进的特色外交讲清楚,即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主要讲清三个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的关键词即是“人民群众”,要以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为线索并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谁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改革的成果谁受益”等问题。否则主体不清、目的不明、动力不足,改革就会误入歧途。因此,该专题要将群众路线和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放在首位,明确回答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中群众路线是思想保证,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和“依靠群众”是组织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方法保证。理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糅合在专题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之目的。

三、教师特别要注重运用实践教学法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政治性、理论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与社会实际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大学生能否牢固树立改革的观念,能否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得与失,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的理论灌输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灌输结合起来。

具体说,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社会热点为主轴,尽可能多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教师在设置实践教学时可分为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一般说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竞赛类的课堂参与方式。例如“精彩一课”的教学比赛,“唇枪舌战”的辩论赛,“超级演说”的演讲活动等等。这类活动既可以鼓励个人参加,也可以组织团队参与。二是共享类的全员参与活动。例如,笔者多次组织“你来问,我来答”活动,即在每个专题或每章讲授前一个定点时,向全班同学征集最感兴趣、最觉困惑的思考题,然后由教师遴选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予以公布,向全体师生征集最优答案,并由最优答案的同学亲自上台讲解,以达到知识共享目的。

(二)立体务实的课外实践教学

“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还应拓展到课堂以外,空间范围以所在的校园为中心,辐射周边社区、所在城市、学生家乡,乃至全国全世界。实践形式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深入工厂和农村做访谈、做志愿者服务、参观游览等等,可以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挑战杯立项以及大学生的多种社团活动联系起来。譬如,不少同學饱含真情地与家庭成员谈心聊天,一些同学不辞劳苦地做村社调查。通过调查实践然后回归课堂进行“成果交流”和“经验分享”,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学生通过艰辛的社会实践,然后在泪水、笑声和掌声中交融与共鸣,身临其境的调研,加深了他们对改革实践的理解和成果认同。正是基于这种感性体验的理性认同,促使他们释放出令人吃惊的“自我改革”的勇气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融入是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融入。这种“融入”需要教师首先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和观念,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法选择,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和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理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5.

[责任编辑:马昌运]

作者:郭改玲 姚迎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室内抹灰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教科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