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2022-04-2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特征的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将小学生必备的知识统整,才能构建真正能反应小学教育专業特点的课程,也只有特点鲜明的课程,才能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1:

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它属于教育学学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应是:综合培养,有所侧重,即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并重,同时文理渗透,但又要求学生修完某一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培养模式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许多同志对它尚缺乏了解,感到陌生。本文力图在历史回顾和多方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办好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

在国际上,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已有约3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由属于中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教育程度(学位)评定。此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取代。在日本,20世纪中叶,小学教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1949年日本制定《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要在大学进行。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师资培养课程。德国各州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小学师资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当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一般为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其专业设置一般称为“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来培养。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目前这一过渡基本完成。中师学校作为定向型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具有注重技能性训练和实用性训练的优势,学生专业思想牢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要求。但中师学生后劲不足,在教育理念、学科水平上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1985年开始,在教育部师范司积极倡导下,以南通师范学校等中师为主的全国65所学校陆续办起小教大专班,毕业生在小学普遍受到欢迎,但中师办大专有“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困难。故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开始举办三年制大专层次的小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此尝试充分肯定,并于2003年印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作为各校制定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三年、培养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参照。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1998年我国开始在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置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天津等省市陆续成立了小学教育学院,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是1999年9月设立该专业并由小学教育学院承担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全部取消了18所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步跨入本科层次,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植入,为高等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小学教师培养已完成由二级师范与一级师范的过渡,并提出今后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在世界范围是一个具有近半个世纪的成熟的专业,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迫切需要解决本专业的定位问题,即专业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特点,及与相近专业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基础。尽管教育部尚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是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设置来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是教育专业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除少数学校设立小学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外,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设置在教育系。在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一致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归人教育学学科之下。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更有人提出要培养“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全面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教师的智力、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其智力、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并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学习以及动机等影响学习诸变量的原理知识,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和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并不大,相应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较低的小学生,也就是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职责从普通的“教书育人”转换为“育人教书”。如何让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比单纯传授知识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养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通识教育课程占课时总数的28.6%,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即教育专业课程占到总课时的41%,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30.3。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4.5%,教育专业课程占总

学分的32.3%,学科专业课程仅占15.4%,教育教学实习占7.7%;韩国釜山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4%,教育专业课程占55%,学科专业课程占18.5,教育教学实习占2.6%。可见无论国内国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和技能类课程的课时或学分都大大多于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所以小学教育专业明显属于教育学的学科范围。而且就其学科专业课程而言,也并非是单纯设置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而是综合设置,有所侧重。因此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属于中文、数学、英语等任何一个单独学科或专业都是与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相适应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大学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必然决定其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有所侧重。

(一)综合培养

与中学教师严格的分科培养模式不同,小学教师需要更全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其学科专业知识并非十分艰深,因此更注重综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其次体现在各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

1.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的综合

尽管培养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设置类型或模块基本相同,都分为通识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但是它们在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安排上有相当显著的差异。以我院专科层次的初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25%,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15%~2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60%。可见学科专业课程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而根据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总课时的30%,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40%,学科专业课程占约30%,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从而从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上保证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小学教师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和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综合

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总体结构的综合,而且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课程设置上。

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综合体现为文理渗透。要求学习语文和社会课程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数学、小学数论、自然科学基础等理科的课程;学习数学和科学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汉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文科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为学生兼代小学语文课程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即使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明显体现出综合性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并非单纯的语文专业课程或数学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课程综合化相适应,体现出大文、大理(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特点。如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中文和社会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中除开设中文课程外,还开设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文明简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文科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除开设数学课程外,还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理科类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综合性,使其与严格分科培养的中文、数学等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区别开来。小学教育专业因其内部专业的多样性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多样性,能够在本专业内部实现培养的综合性任务。

(二)有所侧重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不分专业的,它适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学低水平运行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学校缺语文教师就代语文,缺数学教师就代数学,虽然比较灵活,可以应急,但是因为什么都学,什么都教,导致什么都学不全,教不精,毕业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很不完整,水平较低,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落后,效果较差。小学教育专业对未来小学教师划分专业培养,能够保证教师掌握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与当前条件较好小学中各科教师明确的专业分工相配套。

小学教师“育人教书”的光荣职责,如何教重于教什么的教学工作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教育专业课程也就成为课程的主体,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然归属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定位。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广而浅,是任何一个专业难以单独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设立独立的小学教育专业来完成。

作者:黄路阳 郇 红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

【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特征的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将小学生必备的知识统整,才能构建真正能反应小学教育专業特点的课程,也只有特点鲜明的课程,才能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教师专业化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专业建设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校的重视,许多专家积极参加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经实践检验我们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专业特色不突出。体现专业特色的是课程,因此,课程设置问题是瓶颈。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对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反思,认为一方面要加强课程设置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的创新,重新构建能反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小学教育专业成为不可替代的新专业。

一、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研究

所谓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要求专业课程既要在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层次,同时又必须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家都认同“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特别强调‘小’字”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仅仅是开始,还不成熟,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1.简单地将大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相加,没有整合成一个专业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是正确的,就是由通识性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任教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性课程是师范大学的通识课程,教育专业与任教学科专业课程就是由这两个相应专业课程的一部分相关学科相加而成。为了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教育专业与任教学科专业站在各自专业角度,都想开设更多的分科课程,便出现了学科门类众多,课时总量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难以提高,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下降的局面。

2.为了突出学术性,却丢失了小学教育传统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学术性这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为了突出学术性,就不断增加任教学科专业课程,结果使课程结构中的总学分比美国同专业多出了近三分之一,任教学科学分增加了三倍。这种课程结构虽然突出了“学术性”,但与师范大学的相关专业的课程相比其学术性又怎样?培养小学教育师资的传统经验即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小学特点的正确经验,该如何体现?如果一个专业仅有学术性,无专业特色,那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需要不断探索。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以综合培养为主。我国各大学的培养目标各异,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两种观点,其中,综合培养占多数,这是对国外理论的吸收。我们通过近几年教育的实践,学生在工作后的情况的反馈以及全国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意综合培养的观点。可是“如何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合理整合?如何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小学教育特性?”这是本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现在培养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培养中学教师的模式,进行分科教学,强调知识的深度,简单地将几门专业课程拼凑在一起,没有突出小学教育的特征,其结果是既没有知识深度,又没有构建起知识网络,没有达到“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目标。因此,社会的不良反馈也就很正常了,有了问题要正确对待,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

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紧迫性。我国正在构建创新型社会,把小学教育作为奠基工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起步稍晚,应该从实际出发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的经验,来构建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培养出能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创新型小学教师,他不仅具有专业水平,而且还要有人文精神,即自我身心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因此,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依据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课程体系建设走向完善提供了依据,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原则,课程设置的原则,国外经验的借鉴,课程统整理念等方面。我们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应具有国际教育新理念,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已任,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学术基础,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身心健康,主要从事小学教育与研究,也可在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而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按照小学教育自身特定的方式、特点和要求进行。我们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成功的新教师的标准,同时,能适应小学教育变化的要求,最终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新型教师。

(二)小学教师培养的原则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有所侧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综合性和本科性。高师教育发展的专业基础:师范性和学术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传统特色:实践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优秀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热点。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进行课程统整的依据,其主要观点:一是体现“五”性,即思想性、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层次性、前瞻性。二是以学生为本原则,育师为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综合设课原则。三是课程体系要与21世纪教师的目标一致;要兼容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应当体现专业方向性、全面性、实践性、现代性;课程体系建构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四是应具有“三性一体”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特征。

(四)国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借鉴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综合化,即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对学生择业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五)课程统整理念

课程统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在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并达成学习意义化、内化、类化和简化之功能。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理论构思

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课程统整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思。所谓理论构思是指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一)课程统整是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构建中的焦点问题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这是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进行比较争论的产物、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表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既然是课程创新就要回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知识、学习者的经验上来。

课程统整主要指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统整,其中,学科课程旨在发展学科知识(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小学教师知识面广博,这意味着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该是由多类学科知识复合构成。目前,以专业内分支学科课程之间进行科际融合为主,下一步将教育专业课程与任教学科专业课程统整,这时的课程才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

任何一个成熟专业都有一个最佳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所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构建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体现该专业特色的最佳的课程体系,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接近理想课程体系的过程。

(二)只有明确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师资区别,才能在构建课程中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特点

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中特别强调“小”字,这就是强调小学教育的特点,强调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区别。从知识的角度讲,小学教师要求的是知识的“广”度,即综合性;中学教师要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即专业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能用培养中学教师的观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我们同意普通教育类课程、执教学科教育课程和教育科学课程的比例为25%、20%和35%的观点来进行课程设置。

四、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结构由通识性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类构成。从知识结构来看,要体现以核心内容为主线索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特点;从开设学科的数量来看,要体现少而精的特点,约在30门;从学分来看约为130分,从实践来看要真正重视全程实践。只有把总课时和学科数目减下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并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重视通识性课程

通识性课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水平,由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可能要从事多种职业,因此,要求高等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里的基础就是指通识性课程,所以,受到社会的重视。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主要开设中特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伦理,大学外语(重口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国防教育等课程。

(二)加强专业类课程

专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这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所在。从培养目标,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小学教育发展的实践出发,对专业类课程统整使其真正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而不是挂个“小学教育专业”名称的大学分科课程。这里的统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专业和任教學科专业内的知识统整。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上,进一步将教育专业和任教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进行统整。另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编写新课程。

(三)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科学与创新,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是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研究实践及社会实践。我国大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思想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中有所体现,加之就业问题,使教育实习的质量下降,这直接影响专业形象。

总之,专业课程统整的结果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语

构建创新型的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选择了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在于课程构建;课程统整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趋向合理的设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其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卢冰,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

【课题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校级课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邓大河。

【作者简介】唐之斌(1963-),男,四川剑阁人,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作者:唐之斌 邓大河 秦世虎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3:

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发展情况逐年得到改善,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表现在武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武术教学设备配置情况四个方面,因而需有关部门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改善教学设备配置,以促进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精神教育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在谈到如何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途径时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近年来番禺区的体育教育也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目前番禺区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如何?哪些方面还尚待改进?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对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总结经验,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为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番禺区现有全日制有开展武术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从2004—2008年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学书籍、论文、教学总结和相关文件,获取了有益的数据和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论据和理论依据。

2. 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针对一些问题登门访问了市教育局负责体育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并采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中小学老师进行了访谈。

3. 调查问卷法

针对本文涉及的内容,设计出《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表》(略),其内容基本能反映目前番禺区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共发放问卷212份(中学84份,小学128份),回收207份,回收率92.9%。

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整进行分类整理,通过EXCEL软件的函数统计并将数据制作成图表,使本研究的结论更加有据可依。

二、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武术课程情况

1. 武术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2010年有38.1%的中学有开设武术课,小学有7.81%有开设武术课,而2012年中小学分别只有28.57%和 4.75%有开设武术课,这在一方面就说明了部分学校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近年来逐渐重视武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武术教学课的事实。

2. 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番禺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武术课教学分别为小学20学时,中学40学时。据统计(如图1所示),仅有30.8%的教师按原有大纲选择武术教学内容,自选、自编武术教学内容分别占46.2%、15.4%,还有8.6%的教师利用武术课上其他内容。

通过对武术老师的访谈发现,小学的教学内容以武术的基本功、武术操、五步拳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初中主要教授少年拳第一二套、初级剑术等,高中则以初级长拳第三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师资情况

尽管有武术教学课,但是武术师资队伍不足成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近两年来广州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成为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毕业仅有21.75%,最后到番禺区做武术教师的一个都没有。

通过番禺区中小学专业与非专业武术教师情况的比较(如表1所示)发现:整个番禺区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有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人,占专业教师的4.28%;非武术专业教师有6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其人数的6.67%。这表明了武术专业教师的学历普通较低。同时,也存在着武术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三)教学场地、器械配备情况

良好的武术场地和器械配置是武术教学的硬指标,也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图2显示,在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中,中学明显优于小学,有武术器械的学校占87.5%,有场地的学校占25%。中小学校武术教学的场地问题突出,无场地的中学占75%,小学有80%没有场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上述数据统计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番禺区武术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开设武术课的学校逐年上升,这是武术教育得到重视的体现;在武术教材缺乏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自编教学内容,这是教师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这些做得好的方面固然需要继续发扬,然而我们在数据统计中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如开设武术课的学校还是占少数,教材缺乏,教师专业程度低,教学设备简陋,经费少等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武术教育观念,提高学校重视程度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学校领导及其上级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强武术教学研究,真正把中小学武术教学课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熏陶教育学生的活动,使他们不断丰富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意志和毅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各位武术课教师积极自编教学内容,既可以根据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本地化的创编,又可以收集各种新信息,随着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应对以往的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练习不同的武术套路,使武术套路简短灵活,学生学起来有积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穿插性的武术精神教育。

(三)加强武术专业教师培训与引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学校武术的开展,师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利用武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非武术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业教师对在职其他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技能的培训。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面向全社会招聘武术专业教师,用较好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武术专业教师。

(四)增加武术教育经费,改善武术教学设备和场馆

增加武术教育经费也是学校及其上级部门重视武术教育的体现,因此,建议政府和教育机构加大对学校武术的投入,协助学校购买及更换设备,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另外,加大对武术参赛经费的投入也是番禺区武术教育发展的要点。

综上所述,当前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虽有改善,但还是不容乐观,武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武术教学设备配置情况,还有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今后番禺区中小学发展武术教育一个时期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江俊.关于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

[3]李福良.重庆市中学武术开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研,2008.

[4]刘吉峰,康莉.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9).

[5]姜玉泽,尹海立,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9).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

[7]孙健.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教育开展现状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8]朱向中.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06.

[9]陆根秀,倪进.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课情况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10]张苗.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探究[J].考试周刊,2008.

作者:龙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