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达成三维目标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下的初中阅读教学探究

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

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開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了学生对“心声”的更深理解。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材料二:草坪绿得可爱,像铺上了用纯羊毛织出的最精致的绿毯子。(《骆驼寻宝记》)

材料三:(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①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②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向学生介绍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

阅读下面材料(略),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们乡的白庙被很多游人喻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但游人对白庙的向往与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向往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人间仙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该材料的引入,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厌恶乱世,想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思想。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新理念。

四、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有时改学生习作,会感到词汇贫乏,语言空洞。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作者:吴荣洪

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阅读教学浅谈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达成三维目标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原则;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一两节阅读教学课就能实现的,新课标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是着眼于对学生进

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为宗旨

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这阅读材料的感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种欲望,引导他

们最敏锐的发散性思维,“以人为本”,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感,并以此去填补文本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作品,在感悟中认识自我,在感悟中发展自我。

二、切实做到“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两种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

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新课改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变,尽力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以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

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三、务必要达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及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维度。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遵循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我在阅读教学时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重视文本。课本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我坚持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

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

其次是重视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补充,让理论知识的框架血肉丰满,也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储备仓库,在实际运用时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记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还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精彩的句子,片断或是整篇文章进行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再者要重视实践。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时常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始终坚持以文本为根据,这就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以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原则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原则三: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不仅讲字、词、句、章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他们丰富

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原则四:为了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二、评价学生只注重过程,不太追求结果。第三、坚持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项原则

自主性原则。在新课程条件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放性原则。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我坚持开放教学时空,实现时空共有;开放学习内容,力求内容共创;开放组织形式,实现意义共生;开放探究结果,达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敏锐地问题、主动地得出问

题、积极地探究问题。探究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得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结论。

实践性原则。文学作品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身边的一切,采用“感性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遵循“生

活——文学——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阅读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为了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把握阅读教學目标表述的几个因素,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肯定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使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提高。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对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倪 莉

新课程下初中阅读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喜人的景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本文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进行了积极的反思: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合作未必是新课程的标志;综合并非包罗万象集大成;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反思;对策

引言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学生学习方式比过去丰富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

1.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

(1)【现象】一位老师在讲《春》“迎春图”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谚语?”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甚至由谚语扩展到歇后语。老师打断说:“歇后语我们就不交流了,否则这节课的任务就完不成了。”

(2)【反思】许多人总认为把“我”备好的课、既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活动过程太长,讨论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令中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的“目标”。“过程”在“任务”面前搁浅。

其实,完成了既定的教案不等于就是完成了任务。“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传统教育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对策】《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育的前提。

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

2.合作:未必是新课程的标志

(1)【现象】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提问说:“京城来了两个骗子,结果皇帝上当出丑,那么皇帝受骗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教师在一边显得无所事事。三分钟很快到了,教师说:“时间到了,现在请回答刚才的问题。”

(2)【反思】新课程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这种泛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3)【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需要解决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一种预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①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②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③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低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综合:并非包罗万象集大成

(1)【现象】一教师教散文《散步》,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给文章配乐朗诵;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找问题……分组活动后,同学们忙了起来,但也有少数学生走走看看,什么也不干。

(2)【反思】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论,强调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于是,我们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语文课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3)【对策】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中每一篇精选的文章,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是综合性学习所不能忽视的。

4.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

(1)【现象】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频频用“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惜大加赞赏。最后在当堂训练时,设计了问题抢答,并宣布表现好的将有一份小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热闹异常。

(2)【反思】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新课程倡导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尝试的信心,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是鼓励也应有个原则,不能为了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当之处也不予纠正,从而使学生陷入认知的误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拨正和疏通学生的思维通道。

(3)【对策】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來表述;另一方面,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和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史铅彦.浅谈语文新课改易走入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课堂内外,2011(10).

[2]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8).

作者:潘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个性化阅读下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