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2023-01-02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

侯大明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县推开已有三四年了,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在课改中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 1 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 2 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第二篇: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心得

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教学课堂上我感受到新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教师也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转向课堂师生交往的平等位置。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我谈谈对历史课改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1、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3、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1、正确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 1

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3、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此外,要继续做好集体备课,三清练习,使自己的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第三篇:经验+反思=成长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经验+反思=成长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研修,一点点揣摩同仁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师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项研修内容,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智慧加盟,我们才会体验研修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

1 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 关鹏和石畅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关鹏和石畅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

2 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

3 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

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 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问题。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老师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提倡源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断研究、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平时在课前五分钟,通过演讲历史故事,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互动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介入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课教育的功能。例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当我们学到《“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课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今年大陆要送台湾大熊猫?”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用历史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坚定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多而平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于是,出现了“问题教学法”。但是有些老师一堂课提的问题太多,使学生应接不暇。还有的老师设计问题太平淡。比如:“某某是什么?”“某某在哪里?”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能找到答案。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探究,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没有拓展。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问题是否难易适当,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理念。 二。合作学习走形式,实效不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于是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蔚然成风。但有时却实效不大。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时,离新课结束还有5分钟时,我设计了一条课后拓展题:“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组织同学们按4人小组合作探讨,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他们讲的都不错,好像效果很好。可是课后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却听说有许多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讲了与中心问题无关的闲话时,我感触很深。开始认识到讨论时一定不能走形式。要密切关注全体同学的动向。

三。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新课程理念提倡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要以鼓励为主。于是老师们就不分好坏地评价学生“很好”、“不错”、“对”。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千遍一律地对待。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该活泼、多样,有针对性。如可以说“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你善于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见多识广,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了不起”。此外,多鼓励并不表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缺点不指正。

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一管之见。还望各位专家和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改建议

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一)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型及实施建议:

一、展示引领课(新授课)

主要环节:

情境导入、认知目标

自主学习、完成导引

合作解疑、隐性探究

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领、小结达标

具体要求:

(1)情境导入、认知目标:教师要创设多种导入方式,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全面参与的积极性;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可通过小黑板、多媒体、导学案等形式来展示目标。学生通过读说形式感知目标。授课时要随时照应目标。

(2)自主学习、完成导引: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导引部分。用双色笔在书中作好标记。教师可通过小组提问或随意抽查等提问方式,检查导引的完成情况。

(3)合作解疑、隐性探究:生就自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的在本组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及准备质疑的问题;以及解题的思路方法等,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

(4)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5)教师引领、小结达标: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注意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和本课需要拓展的核心问题,适时或集中进行追问点拨,以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知识引领、思路和方法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小结引领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标检测,要视每课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安排为精典试题讲解,如果授课时间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小结,也可起到达标检测的目的。

二、巩固提升课(单元讲授课)

概括导入、认定目标

梳理知识、落实双基

典题引领、点拨深化

展示交流、归纳方法

师生小结、完善学案

具体要求:

(1)概括导入、认定目标:教师通过精炼的语言,导入本单元课题。师以导学案、多媒体等方式,出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生通过读、师可重点讲解等方式让生感知学习目标。

(2)梳理知识、落实双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或列出本单元框架结构,让生以填空等形式,完成本单元的结构体系。通过以上方式,使生达到对本单元知识重新整合的目的,让生对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整体把握,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理解和记忆。

(3)典题引领、点拨深化:教师要精筛精选与本单元相关的典型例题,做到解剖麻雀,做好示范。做好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及答题的规范性。试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题型类型要多样,要以能力题型为主。生就这些问题首先自主解决。共性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4)展示交流、归纳方法:教师可就本单元知识梳理部分让生进行展示,也可就典型试题解答情况让生展示交流,展示内容,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展示时,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就归纳、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5)师生小结、完善学案:教师、学生可就本单元中的知识、方法等进行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交流展示情况,进一步完善导学案。

三、讲评展示课(试卷讲评课)

主要环节:

错题统计、找准错因

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合作交流、展示思路

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具体要求:

(1)错题统计、找准错因:教师课前就本次考试参考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平均分等要素列表进行统计。写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学生在答题情况的失分的原因,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今后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自主纠正、反思内化:试卷分发之后,教师要让生自己总结反思,找准出错的原因及以后答题要注意的事项和努力的方向,把错因内化为自己提升能力的动力。

(3)合作交流、展示思路:师分配各小组需要展示的问题,各小组展示时,不仅要展示问题的答案,更要展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因为答案的生成过程要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同时还要说明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做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主线。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师就学生展示交流情况,就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及较为典型问题,做好重点剖析,做好方法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5)变式训练、二次达标:教师可就本次考试出错较多的题类型,加强训练的指导,以使学能够二次达标。

四、主题活动课(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题确立,可以随教材每单元后所编排的主题活动内容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如:编写个人成长史、如何运用图示法学习历史、历史成语故事会、摸拟导游、编制历史手抄报等。总之,活动课主题内容由教师自主确定,每学期至少要上两节有准备、有教案、适用、高水准的主题活动课。在教案中要能够体现。

具体环节:

确立主题、分组准备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讲明要求、小组活动

交流成果、感悟历史

师生点评、反思收获

具体要求:

(1)确立主题、分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活动主题。也可选取教材中的活动主题。教师根据实际,可按固定学习小组或自由结组方式,划分几个合作小组,做到课前结组。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等。确定好活动的主持人。

(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等形式,展示活动目标。

(3)讲明要求、小组活动:教师讲明活动的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安排与要求,明确各小组分配的任务。各小组依据课前准备的活动素材,合作制作或编写等。

(4)交流成果、感悟历史:主持人主持,各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交流的形式要求多样。要从中体验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和展示的方式,要以活化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为落脚点,不要突热闹,使活动课流于形式。

(5)师生评价、反思收获:教师可采用组内自评、小组间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活动中的优秀作品或方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总评,指明活动成功之处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学生要感悟本次活动中,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

(二)导学案的编制要求:

一、导学案的基本栏目:

1、年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编号

2、课题、

3、学习目标

4、学习重点、难点

5、课前准备

6、导学过程与方法

7、达标检测或精典列题讲析

8、课堂小结或板书设计

9、学习反思

10、课后作业

二、导学案编制的重点说明:

1、教学目标呈现在导学案中名称应为学习目标,因为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层次性和三维目标的特点。目标的语言表述不要过长,避勉增加学生朗读和理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负担。

2、课前准备,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回顾、检测,也可以是与本节课相关的需要提前准备的相关素材、资料等。

3、导学过程与方法环节,是编制导学案最重要环节,是导学案编制质量高低最重要的参照点。导学过程的编制,一定要具有导学生、适用性。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操作性提示语言,如:读教材第几页第几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用蓝色笔在书中画出以下句子;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填空的内容,并迅速记忆等。导学过程可分为自学导引和合作探究两部分。自学导引部分,以填空、问题链、网络结构图等形式,展现出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部分需要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是本节课的拓展和延伸部分,是本节课的隐性知识,或者是与本课相关的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则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或教师的点拨引领,才能解决,同时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是提升学生能力最好的方式。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师可把较大、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形式,分层探究,然后再整合成完整的大问题,以此来化解难度;或者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有探究的依据和抓手。这部分,学生合作交流之后,需要班级进行展示。教师要预设好学生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可生成的问题,操作的各环节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准备在讲课时,适时的引领提升。

4、课堂小结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课型,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如何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几种常见类型

1、研讨交流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座谈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推理的能力。这类活动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现象均可用于研讨评价。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评头论足,如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等等。也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场景,对当时的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阶层、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评价,可让学生分别从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工商业者的角度发表看法,引出商鞅变法的影响。在方案设计上,可以采取双方对阵辩论方式,让学生充分准备、自主活动,思路比较清晰;也可采用课堂即兴发言辩论方式,随机性更强,更易呈现学生研讨的自然状态。

2.、演讲表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根据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特征,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让学生在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演讲、表演。鼓励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动脑筋制作表演内容,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台演讲、讲历史故事、进行某一个历史专题的讲座或表演历史小品、历史剧等。例如,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为题举行演讲会;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设置三个时期的场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今天,让学生表演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的情况,体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举行有关重大事件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熟记相关内容,还要合作展示,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

3、竞赛闯关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例如,设计“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闯关”活动,师生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设计为各类题目如选择题、连线题、改错题、真假判断题、表演竞猜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观摩鉴赏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访谈调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6、编辑撰写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些展览、板报、专刊还需要学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等;写一些时事溯源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方面的小论文;就教材中某一课的内容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办一份历史小报或出一期专刊,还可以附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7、制作展示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如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或制作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物品如制作原始人复原像、画京剧脸谱、临摹历史名人像等;或展示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如邮票、文革文物、古钱币等。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生找什么工作合适下一篇:初中体育部部长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