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实验教案

2022-07-17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基础化学实验教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教后: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 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 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 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后

第二篇:高三二轮复习教案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考纲展示】

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3.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合适的电解质溶液构成条件(3)形成闭合回路失去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原电池反应原理 氧化反应—2+ Zn—2e=Zn不断溶解负极电解质溶液析氢腐蚀 还原反应正极2H++2e—=H2阳离子移向化学腐蚀 类型电化学金属腐蚀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保护方法:(1)改变金属内部结构(2)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3)电化学保护定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发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装置特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电解池(1)与电源相连的两电极构成条件(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原理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应用:氯碱工业、电解精炼、电镀 要点扫描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确定的方法

电化学中电极的确定是电池反应式正确书写的前提,判断的方法有: 1.根据反应本质速判电极

不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阳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阴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若能找出电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则可迅速确定电极。

2.根据电子、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电极

不论是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电子总是从阳极(负极)流向外电路;电解液中总是阳离子移向阴极(正极),阴离子移向阳极(负极)。

3.根据溶液pH变化或电极现象判断电极 无论是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只要是有H2生成的电极,该电极区溶液的pH就增大,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该电极为正极;只要是有O2生成的电极,该电极区pH就减小,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该电极为负极(阳极)。

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列物质标得失看环境配守恒两式加验总式判断电极反应产物,找出得失电子总数电极产物在电解质溶液中应稳定存在,如碱性介质中生成的H应让其结合OH—生成水。电极反应式要依据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加以配平两电极反应式相加,与总反应式对照+

(2)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复杂电极反应式 = 总反应式 — 较简单一极电极反应式

2.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首先分析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找全离子并分为阴、阳两组;然后分别对阴阳离子排出放电顺序,写出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最后合并两个电极反应式得出电解总方程式。

注意事项:(1)书写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时,要以实际参加放电的离子表示,但书写总方程式时,弱电解质要写成分子式;(2)要确保两极电子转移数目相等,且注明条件“电解”。

三、电解计算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用于串联电路、阴、阳两极产物、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其依据是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根据总反应式计算:凡是总反应式反映出的物质的量关系都可以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关系计算:由得失电子守恒定律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建立计算的关系式,如

+——物质:H2~O2~Cl2~Cu~Ag~H~OH~e mol 2 1 2 2 4 4 4 4 【热点透视】

热点题型

【典例1】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由a区向b —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 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

2+

2+

第三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2、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三、课时安排 l课时

四、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

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

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

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

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

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

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

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

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

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图2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

六、板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探究的方法

二、氧气、二氧化碳的特性及应用

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四、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

七、效果检测: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八、教后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相对来说大部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较少。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做完实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本节教材着眼于实验,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它们。师生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地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与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观察、并准确的描述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调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怎样上好探究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篇: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锻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说出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性质。

3.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观察并详尽、准确的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感受实验的过程。

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端正认真、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准确的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表述。 2.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3.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投影仪、烧杯、澄清石灰水、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一瓶、火柴、蜡烛、水。,学生准备:火柴、蜡烛、小刀、烧杯或透明玻璃杯或玻璃片(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大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细致观察,我们认识了蜡烛的一些性质,了解了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就更深一步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们的小组合作也非常值得表扬。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课后习题

课后大家的任务是:参考P13格式,练习写出本次实验报告并预习探究实验二,家中寻找替代品练习步骤二。

第五篇: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 [人教版]第二课时

[复习]氨基酸性质:两性. [讲述]蛋白质是α-氨基酸缩聚的产物。蛋白质分子中还存在残留的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质也具有两性。此外,蛋白质还有一些重要性质,我们一起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认识。

[板书]

二、蛋白质性质

[思考] 蛋白质溶液属于哪种分散系?为什么? 1.盐析(边实验、边观察。)

[思考] (1)什么叫盐析?它的特点是什么?

(2)盐析有哪些应用?

(经实验、阅读后回答。)

[回答]蛋白质在浓无机盐溶液中因胶体凝聚而析出,叫做盐析。盐析是可逆的,表示如下:

[讲解]采用多次盐析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2.变性

[思考] 1.什么叫蛋白质变性?这个过程的特点是什么?除实验涉及之外,还有哪些 因素能引起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变性有哪些应用?

(1)医疗上高温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什么?

(2)有人误服重金属盐,如铅盐、铜盐、汞盐等,应该怎样急救?

用心

爱心

专心

(3)为什么注射针剂前要用卫生酒精对皮肤消毒?

(4)为什么40%的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作制生物标本的常用药剂? (经思考、议论后回答。) [板书]

[讲述]由蛋白质变性引起的蛋白质凝结是不可逆的。蛋白质变性凝结后丧失可溶性,还失去生理活性。

[回答](1)医疗上高温消毒杀菌,就是利用加热使蛋白质凝固,从而使细菌死亡。 (2)误服重金属盐,可以服用大量牛乳、蛋清或豆浆,以吸收重金属盐解毒,免使人体蛋白质变性中毒。

(3)用卫生酒精擦洗皮肤,能使皮肤表面附着的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死亡,达到消毒杀菌,避免感染的目的。

(4)甲醛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使标本透明而不浑浊,说明甲醛溶液能长期保存标本,不影响展示效果。

3.颜色反应 [实验1—4]

[讲解]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这种反应能用于蛋白质的检验。 [板书]

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阅读] 相关内容说出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搭配食物的营养作用。 [讲解]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用心

爱心

专心

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注: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来(赖氨酸)、一(异亮氨酸)、

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阅读]资料卡片——酶,总结酶的特性。

[总结]酶是有生物活性(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有条件温和、高效、专一的催化活性。

[课外作业]P

18、P19两个实践活动。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不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A、硫酸铜 B、苯酚 C、乙醇 D、硫酸铵

2.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键是

3、关于氨基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氨基酸的组成上只有碳、氢、氮三种元素 B.氨基酸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 C.蛋白质水解得到α-氨基酸

D.氨基酸分子结构中有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但氨基酸溶液不一定是中性的 4.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麦芽糖和稀硫酸共热 B.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有固体析出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 D.氨基酸加入盐酸 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中毒,这是由于它使人体内的蛋白质 A.发生了水解作用; B.发生了盐析作用; C.发生了变性作用; D.发生了分解作用。

6.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光线的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___。它是不可逆的,所以用高温和紫外线消毒,就是使细菌的____。

7.脂肪、淀粉、蛋白质被称为人类的三大营养物质,它们的共同性质是都与水发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________反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它被人体吸收后,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________,人体内各组织的蛋白质不断分解,最后主要生成________排出体外。

8.缬氨酸是一种中性的α-氨基酸,分子量117,经分析测得含氮12%,每一个缬氨酸分子中碳原子数是氮原子数的5倍,氢原子数是碳原子数的2倍再多一个,已知缬氨酸的碳链上有支链,且氨基与支链在不同碳原子上,写出缬氨酸分子式______,其结构简式为______,井用系统命名法加以命名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C

6、变性凝聚 菌体蛋白质变性

7、 水解;水解;氨基酸;蛋白质;尿素

α-氨基-β-甲基- 丁酸

[板书计划]

二、蛋白质性质 1.盐析

蛋白质在浓无机盐溶液中因胶体凝聚而析出,叫做盐析。盐析是可逆的, 2.变性

3.颜色反应

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这种反应能用于蛋白质的检验。

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础团校学习心得下一篇:检查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