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犁赛乃姆”之特殊表演形式

2022-09-12

“赛乃姆”一词在现代维吾尔语境中具有多种含义。如:“木偶”、“美人”、“美女”, 也含有“模式”、“习惯”等意思, 也可为女人的名字。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 (多至十余首, 少则七八首) 联唱的歌舞音乐套曲的名称。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套曲, 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 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 成为每个木卡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赛乃姆”以其音乐结构、舞蹈与旋律等特点, 以独特的地方特点和不同的风格而存在于各地。因而每个“赛乃姆”都以自身传播的地域来命名。[1]如:哈密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等。就音乐形式和体裁来看, 它是属于民间歌舞音乐, 是融歌、舞、乐一体的民间歌舞套曲。“伊犁赛乃姆”则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有较大篇幅的综合性民间歌舞套曲, 是由伊利人民祖祖辈辈继承, 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吸收了各个时代的民间歌舞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各地方赛乃姆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独特的风格。它们共同的整体特点有:各赛乃姆均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各赛乃姆是零零散散的民间歌曲系统化的音乐结构;各赛乃姆的所包含的曲调旋律和曲式等, 都具有系统化的整体音乐结构;紧密相连, 各赛乃姆具有很强的舞蹈特征, 换句话说, 赛乃姆曲是“赛乃姆舞”的伴奏音乐;表演赛乃姆时, 几乎所有的维吾尔乐器都有参与伴奏等等。[2]“伊犁赛乃姆”也同样首先具备了以上提出的整体的特点。此外, 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专门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合奏“伊犁塞乃姆”的这种表演形式, 是它区别于其他地方塞乃姆的最主要特殊特点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伊犁塞乃姆”之特殊表演形式——“鼓吹乐”形式的演奏特点。

一、何为“鼓吹乐”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维吾尔族鼓吹乐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特有的一种乐舞艺术形式, 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 主要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各个维吾尔族聚居区。[3]

维吾尔鼓吹乐多以一支苏乃依奏旋律, 三对纳格拉和一个冬巴克击节。既可以演奏维吾尔木卡姆的片断、“伊犁赛乃姆”以及流传于各地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 也有相对固定的鼓吹乐套曲 (如《十二套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套曲》) 在各不同的地区流传。因为这些乐器音量较大, 所以一般作为室外演奏乐器使用。

维吾尔鼓吹乐主要应用在肉孜节、古尔邦节、努肉孜节等节日及婚礼中演奏, 以示欢庆更增加欢乐的气氛;作为音乐, 鼓吹乐自然的为歌舞场合伴奏, 另外, 目前, 鼓吹乐作为欢庆的代言而被现代社会广泛的运用在开业、庆典中, 此时鼓乐的功能未变, 仍是代表着欢庆, 但音乐的商业性已远远超出了艺术性。婚礼中使用鼓吹乐渲染喜庆气氛, 从古至今并未改变。

在伊犁民间音乐中, 有不少民间音乐都采用套曲形式的。如, 伊犁民歌套曲、鼓吹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伊犁版本等。其中, 鼓吹乐是伊犁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吸取众多其它门类音乐的特色所创造的, 典型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

伊犁鼓吹乐的演奏形式比较规整, 最初由一支苏乃依, 三对纳格拉鼓和一个冬巴克组成, 现在通常由一支苏乃依, 两对纳格拉鼓和一个冬巴克组。规模偏小的鼓吹乐队甚至只用一对纳格拉与一支苏乃依。演奏者们为了适应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采用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 组合的不同, 反映出不同场合需求的差异。在伊犁, 纳格拉除与苏尔奈合奏外未见与其他乐器合奏的形式。

二、“伊犁赛乃姆”特殊的演奏形式

“伊犁赛乃姆”是由17种曲式段落构成的, 具有固定歌词。据田野调查了解, 伊犁赛乃姆共有三种演奏形式:

(一) 所有的维吾尔乐器及部分西洋乐器 (手风琴、小提琴等) 都有参与伴奏的形式

有伴唱、伴舞。这种演奏形式多见于努肉孜麦西莱甫、婚礼等比较大型娱乐场合。

(三) 主要用弹拨尔、都它、小提琴演奏的形式

也有伴唱、伴舞。这种演奏形式多见于家庭麦西莱甫、朋友聚会等小型娱乐场面。

(四) 用纳格拉、苏乃依、冬巴克演奏的“鼓吹乐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主要见于节日麦西莱甫、婚礼等娱乐活动场合。这是“伊犁塞乃姆”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其他地区赛乃姆表演中几乎见不到。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 “伊犁赛乃姆”作为“伊犁鼓吹乐”的重要演奏曲目而表现, 没有歌唱形式。民间艺人将“伊犁赛乃姆”作为纯音乐的形式进行表演, 只用苏乃依吹奏“赛乃姆”旋律, 纳格拉和冬巴克击出千变万化的鼓点, 相互配合, 既用“鼓吹乐”的形式进行表演。鼓声一响, 聚集的人们就会自发地上场跳舞, 根据场合的大小与不同, 几个或几十个人可以同时上场。随着乐曲速度的快慢, 人们跳得如痴如狂, 场面热闹非凡, 十分精彩。

这种表演形式运用最多的是婚礼和庆典仪式中, 即商业化的用途为主。据调查, 伊犁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在古尔邦节时, 使用“塞乃姆”鼓吹乐来渲染气氛, 而八十年代后鼓吹乐在这些活动中都不再使用。这是由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总的来看, 一个音乐品种的产生和发展, 是与它周围的音乐品种有密切联系的。“伊犁塞乃姆”的鼓吹乐形式, 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是从伊犁民歌、歌舞、木卡姆等吸取其有用的成份, 并根据鼓吹乐的特点, 加以改造和创新, 逐渐形成的。[1]

三、“塞乃姆”现状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 通过对一些当地群众, 老民间艺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进行了解与深度访谈后获知, 2000年以后, 传统形式的麦西莱甫活动和婚礼仪式也逐渐减少, 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举办的麦西莱甫以外, 群众自发地组织举办麦西莱甫的情况也寥寥无几;尽管也出现了零零散散的麦西莱甫活动, 但这些麦西莱甫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异变。婚庆聚会普遍使用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 于是, “赛乃姆”全面走向了消亡的边缘。

为了抢救“伊犁塞乃姆”和“鼓吹乐”, 一直以来, 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了各项保护工作。如:“维吾尔族鼓吹乐”由新疆艺术研究所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伊宁市民间艺人玉苏甫江·亚库甫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伊犁赛乃姆”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 伊犁赛乃姆演艺广场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建造。占地80余亩的广场包括演艺厅、休闲厅、餐饮美食区等。伊犁赛乃姆演艺广场建成后, 在传承和发扬伊犁维吾尔赛乃姆艺术、激活伊宁传统民族演艺与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 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项目调查小组深入伊宁市维吾尔族聚居区, 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鼓吹乐班社及传承情况调查;2015由新疆艺术研究所主办、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承办的族鼓吹乐班社进入各社区, 进行以鼓吹乐为主的进社区活动, 以进一步推进项目的保护;为提高维吾尔鼓吹乐传承人的传承能力, 推动鼓吹乐的保护工作, 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与伊宁县文体局2016年联合举办“鼓吹乐传承人培训班”等等。

虽然, 近年来在抢救“伊犁赛乃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参与本遗传实践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 其文化空间逐渐狭隘, 使得“伊犁赛乃姆”鼓吹乐形式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在民众中能够表演“伊犁赛乃姆”的民间艺人或相继故去, 或年老多病, 已难以依照传统完整地表演, 而年轻人追求时尚, 与传统渐行渐远, 传统者已后继乏人, 因此, “伊犁塞乃姆”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已濒临消亡, 这种情况, 已成为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以保护“伊犁塞乃姆”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摘要:“伊犁赛乃姆”是伊犁地区维吾尔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套曲。它是集乐、舞、歌于一体的, 具有较大篇幅的综合型民间艺术形式。它既具备了各地塞乃姆共有的整体特征, 又保留了独有的特殊表演风格。本文主要探讨“伊犁塞乃姆”之特殊表演形式——“鼓吹乐”形式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伊犁塞乃姆,鼓吹乐,特点

参考文献

[1] [4]简其华.新疆鼓吹乐:维吾尔唢呐和纳格拉合奏套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8.

[2] 阿曼古丽·牙生.赛里木赛乃姆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 2011.

[3] 地力夏提·帕尔哈提, 阿曼古丽·牙生“维吾尔鼓吹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 201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唐克旗公司变换及变换冷却装置工艺运行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在工贸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