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2022-07-20

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 本文对汽修专业实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六点措施,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可行办法。

关键词:汽修;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汽修行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维修;另一类是汽车服务。这两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不少汽修专业教师对教学模式做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整理,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新的职教理论,总结出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

汽修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基于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教学场所也应由传统的课室向具有鲜明工作特色的实训车间或一体化教学场所转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实训场室是以汽车各系统或零部件为实体的学科实训场室,这些设备主要满足了学生对汽车各系统或具体零部件的结构认识、原理理解、拆装检修技能训练,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故障排除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场所,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特色的实训场室,以培养学生的各项动手能力。

二、实施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它要求维修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目前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汽车系统原理理解、汽车部件拆装检修、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汽车故障排除的教学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已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由于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致使在一体化课室里仍出现“先理论传授再进行实践”或者“先实践再开展知识教学”的现象。这样做表面上看

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都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和构建理论与技能的方法。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较好选择,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编写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是教授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以学生储备知识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否按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编排教学材料,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征,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

五、帮助学生适应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教学,课堂的中心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景也是模糊地存在。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基础薄弱的职校生,势必行不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但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直接受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在初期接受时会产生不适应,甚至不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不会对学习过程作出积极主动地响应,这将导致学生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的获取量还不如传统教学的多”的看法。基于此类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六、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考试大多采用的是结果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地激励学生,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有以下的突破: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职校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简而言之,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势教学模式,它打破了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储备向提升工作技能的大转变。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见习编辑邱丽

第二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单片机课程改革研究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应用相对广泛的技术,它综合了软件编程和硬件电路设计等技术,技术含量比较高,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 要课程,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1]。现代高职院校都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单片机技术日新月异,部分高校 的单片机课程却一直延续至今,没有针对社会需求作出相应调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等方面对单片机课程进行实践改革。

1 单片机教学现状

单片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以课堂原理讲解为主,结合少量硬件实验。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 主动求知;由于教学环节的软硬件分离使学生不能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单片机;传统教学过程中未引入工程实践设计,导致学生缺乏整体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普遍较 差[2]。

1.1 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高校配备的实验设备一般综合十几项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类实验设备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动手环境,学 生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太少。在购买实验设备时,生产商很少配备相应的完整电路原理图,学生在理解、消化实验原理时存在很大困难。而且电路固定在实验板上,学 生只能通过改变实验程序而起到灵活变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一般实验板价位都在200元左右,普通的同学没有个人购买能力,从而减少了平 时实验的机会。单片机实验室资源有限,轮流对每个开课班级开放使用,造成学生平均使用时间有限。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时间。

1.2 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教授方法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其中主要以汇编语言为主,教材都是老版本内容, 所谓新编写教材都是死搬硬抄的老内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汇编语言有如下局限性:

◆ 语句抽象,可读性差,学生难理解; ◆ 编程效率低,学生学习难度大; ◆ 代码结构复杂,难以维护、更新;

◆ 对硬件结构依赖较大,难以实现在不同种类和系列单片机之间移植[3]。

这些现实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培养的学生不少,但可用的动手型人才却少之可怜。另外,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使得以汇编语言为开发程序的单片机技 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已逐渐被高级语言程序所代替。所以,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3 教学方法老套

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团队协作精神。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 习目的性不强,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大部分时间可能都在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每节课都是在糊里糊涂、半知半解中度过。由于单片机理论知识众多,传统 授课方式下学生学习效率特别低, 甚至有的同学在完成整个学期课程内容后都不晓得单片机到底讲的什么内容。这是单片机课程当今所存在的另一大弊端。

2 单片机教学改革策略

2.1 实验板与Proteus相结合

由于单片机的实践性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软硬件结合,也就是将单片机程序和外围电路相结合。传统的单片机实验室教学,不仅需采购大量的硬件设备,而 且设备维护需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加上反复修改程序,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设计成本,并且学生课余时间很少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板实物操作。为此,在单片 机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单片机系统的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充分仿真单片机系统的工作情况,用虚拟单片机系统代替实际硬件电路。程序运行于虚拟的 MCU上,使软件调试不再依赖实物硬件电路,仿真结果达到 系统预期效果后,再进行硬件实物制作。这样既达到了实验效果,又经济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板实物与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验时间里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板实物的操作,同时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课堂电 路原理展示与分析,电路线路清晰,分析方便;课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购买实验板学习,其他同学通过Proteus软件也可以进行学习,同样可以达到实验 效果。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内容消化效果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2.2 以C语言学习为主

由于汇编语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同时,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几乎各品种单片机的厂商都发布了相应的C语言工具。C语言属 于高级编程语言,它与汇编语言相比较,就单纯的编程语言而言具有以下优点[4]:

一、C语言是一种编译型程序设计语言,有功能丰富的库函数,运算速度快, 编译效率高,与汇编语言比较可读性好,同时又是面向用户的语言,能在不同机型上运行,可移植性好;

二、用C语言编写程序比用汇编语言更符合人们的思考习 惯, 程序开发者可以摆脱与硬件不必要的接触, 更专心地考虑程序的功能和算法,而不是考虑一些细节问题,这样就减少了开发和调试的时间;

三、C语言具有完善的模块化程序结构,便于改进和扩充。

由于C语言具有以上得天独厚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单片机开发中去。另外,C语言在单片机应用中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一、对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具体单 片机的硬件稍作了解即可;

二、寄存器的分配及寻址方式的选择等可由编译器自动处理;

三、可以直接访问硬件但对硬件结构的依赖性很小,便于移植,通常只需将 程序中与特殊功能寄存器及引脚有 关的地方作修订即可,有利于单片机的重新选型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动手实践能力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紧跟当前行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专业技能知识。只有这样,当学生毕 业后踏入工作岗位,才能快速投入项目工作中,用人单位会对这种学校的学生求贤若渴。现在单片机相关行业的公司大部分采用C语言开发环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好 的就业前景,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不断的技术更新。通过与各高校交流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经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逐渐淘汰了陈旧的 汇编语言教学内容。这些都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由于学生的先修课程中已有C语言,因此该部分内容也不单独介绍。在各章由浅入深的例题中,带着 学生一边复习和巩固C语言知识,一边介绍C51与标准C语言的不同 点和编程注意事项,并逐渐让学生熟悉编写较大规模C语言程序的思维模式。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每章节都安排大量理论内容,并在后面安排相应的配套实验。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少感性认识,提不起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得 不到锻炼,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现在高职院校都在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方式研究,这充分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我们在单片机课程中也采用了相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 教学方法。单片机项目教学法是围绕项目展开,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顺序,将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边学。换句话说,将整 个单片机的内容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项目由易到难安排,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一个项目产品,其中涵盖单片机相应的理论知识。当把所有的项目完成之 后,既积累了动手实践经验,又掌握了单片机的理 论知识点。

课堂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

① 项目描述。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对所要做的东西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项目

一般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产品,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② 项目模块化。将项目内容分成硬件设计、程序编写、调试程序等几个环节讲解,各个环

节再细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明了清楚,容易把握重点。 ③ 理论知识点拨。讲授项目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产品的工作原理。 ③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具体的项目产品。在完成过程中,如果碰到难解决的问题,项目组成员可通过讨论及查阅资料解决,这样既锻炼了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电子表设计项目。学生平时都见过电子手表,但不知道它如何工作和完成设计的。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很有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将其听课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将这个项目内容分成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两部分,硬件部分将整个电路分成电源、复位电路、晶振、外设的数码管显示等,这些电路在前面的实 验中已经涵盖,只是进行简单复习;软件部分主要有中断函数、主函数等,需要指出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在理论知识点拨中,详细讲解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 理、中断函数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几种不同工作方式如何通过软件实现。最后,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完成整个项目。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产品后,一定有很大的 成就感,从而对今后每节课的内容都充满期待,也对单片机这一技术有了更 大兴趣。

2.4 考核环节

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促使我们在课程考核方面做出调整。以往考核都涉及大量的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硬件结构、中断与定 时系统、存储器扩展等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为了考核成绩花费数个昼夜将这些内容死记硬背,但过后就忘了。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所以要考学生如何巧妙应 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因此,在期末考核中安排了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的设计项目,其内容包含单片机中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独立 完成项目,教师根据完成质量进行评定,并根据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做最后综合评定。这些措施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基 于工作过程模式培养学 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结语

通过对我们学院电子、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表明:采用C语言单片机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与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 目教学方式,虽然对单片机硬件结构部分的介绍减少了,但学生整体的软硬件设计能力反而增强了,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实验板与Proteus 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技能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理论够用,重在实用。这是进一步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为此我们尝试适用于实际需 要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教材的改编,都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第三篇:基于S-T方法的教学过程分析

一:数据采样:

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分为学生行为(以S表示)和教师行为(以T表示)两类。T行为主要包括:

1、教师的讲话行为(听觉的)。

2、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行为(视觉的)。这些行为具体表现为:解说、示范、板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提示、提问、点名、以及评价与反馈。

S行为包括T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S行为多发生在以下场合: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考与计算、学生做笔记、学生做实验或完成作业,以及沉默。

二:得到数据以后,开始进行S-T分析: 主要统计一下几个参数: N:教学过程行为采样数

NT:教学过程中T行为的占有率 NS:教学过程中S行为的占有率 g : 表示相同行为的连续成为连

通过对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出RT,CH的值: RT=NT/N; CH=(g-1)/N;

三:绘制S-T图和RT-CH图:

在Rt-Ch图中,Rt表示教学过程中的T行为占有率,Ch表示行为转换率, Rt-Ch图中描绘的是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之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

Rt和Ch值的计算:

这节课共15分钟,我们取5秒为时间间隔,得到81个样本点,采样的结果见如下Excel数据记录表:

0123456780TTSSTTSTT1TTSSTTSS2SSSTTTSS3TSTSSTTS4TTSSTTTS5TTTSSTSS6TTTTSTSS7TSSSSTTS8TSTSSSTT9TSTTSSTT

S-T曲线图: 44434241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T 通过对S-T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有N=81,NT=43,NS=38。T行为占有率RT=NT/N=43/81=53.08%。该数据有27个连,

CH=(27-1)/81=32.09% 将计算出的RT和CH值描绘在横轴为RT,纵轴为CH 的平面上得到RT-CH图 教学模式判断。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本例中的教学模式为混合型(探究型)。

10.90.80.70.60.50.40.30.20.10CH对话型混合型练习型讲授型RT0.10.20.30.40.50.60.70.80.91

第四篇:基于云课堂APP的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探索

摘 要:文章探索了在高职院校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中应用职教云课堂APP的教学过程。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情况及《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此课堂中应用云课堂APP来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其次,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云课堂APP与传统的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复习三步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最后,总结现有的实际应用经验,为其他高职专业基于云课堂APP的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飞机构造基础 云课堂 教学过程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10-02

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教师灌输内容,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而有待改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渐应用,基于此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早期部分学生由于各?N原因未能得到完善的终端设备,导致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如今,移动个人终端如手机、平板在当今高职院校学生中普及率极高,特别是手机。那么,学生只需下载基于云技术的课堂教学APP即可随时随地实现在线学习。

云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与即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本文以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智慧职教云课堂APP下做好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复习这重要的三步教学过程,以此为其他高职院校使用云课堂APP来充分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供参考。

1 《飞机构造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及教学现状分析

1.1 授课对象分析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一般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后续的实训课的桥梁。

我校学生也具有高职学生的一些普遍特点,如: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只停留在应付考试;学习基础差,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多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玩游戏,学习方法不当等。

1.2 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的《飞机构造基础》是基于民航行业标准和机务维修工作过程,以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普遍使用的主要机型为例,主要向学生介绍飞机结构、重量与平衡、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飞行操纵系统、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防火系统和防冰排雨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需考取的民航维修基础执照内容紧密联系。而该课的特点是涉及知识点多,且有些较抽象,课本图片不清晰或与现役飞机略有不同。最终导致教师授课量大,学生学起来吃力,不易理解,就放弃听课,授课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在智慧职教上建设的国家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备选库),我校教师引入云课堂APP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授课对象为16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该授课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 职教云课堂APP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职教云课堂APP简介

职教云课堂是利用智慧职教上已建设的资源库或已有的资源构建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的专属在线课程,而智慧职教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平台,类似慕课,即不同的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均可在这个平台上创建一些专业课程及学习资源,供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所以,智慧职教属于资源库的建设层面,职教云课堂属于资源库的应用层面。职教云课堂使用版本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终端分为网页版和APP版。教师可在职教云课堂网页版上添加资源、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发布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导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可在职教云课堂上加入班级、学习并下载资源、参与课堂活动、课后答题、查看自身评价数据等。而移动APP版较之网页版,界面友好简洁,功能清晰实用,使用易上手,兼之个人终端的普及与使用灵活,在我校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2.2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课前,教师根据需讲授的内容导入相关的预习资源及小测验到职教云APP中的“课程设计”下相应的知识点。

教师导入预习资源及测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在职教云APP网页上传资源导入,第二种是导入在智慧职教上已建好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下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资源。

教师在预习资源的选取上,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直观体验感,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所以尽量选取相关的短视频。如课程第一章《飞机结构》主要讲解机翼及机身结构,网络上视频极少或不适合教学,那可去飞机维修厂录制课程所需要的详细机翼和机身结构视频。在上传视频时,可设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据此视频内容,回答思考题。同时学生可对资源评价、提问及纠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互动情况进行答疑和评分。

教师在测验的选取上,应注意题目数量不宜过多,6~8题最佳,学生能快速完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强其积极性。

教师完成课前预习资料后,即可在教师版APP上给每个班级发布公告,学生在学生版APP上即可接收公告,查看公告并按要求完成预习。

这种在课前相互反馈的学习行为可使教师调整适合学生预习的资料,也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评分机制能督促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3 课中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分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而在职教云课堂APP上“课中环节”的签到、分组、头脑风暴、讨论、提问、测验和投票等功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些方法。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A》课程是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可利用“签到”功能进行快速点名,让学生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

教师如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则可利用APP里的“投屏演示”功能,将存放在职教云上的“课程设计”里的教学课件通过与电脑连接,投影到屏幕上,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携带存储教学课件的U盘的不便,也方便学生在所讲的每一张PPT,每一个短视频下进行评价、提问、纠错及做笔记,通过这个过程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教师可根据该课程知识点较多的特点,利用云课堂APP里的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选择知识点来准备资料,制作PTT,然后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云课堂APP上自由投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投票,选出组内贡献大和贡献小的成员,分别进行奖励和惩罚,以此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这种网上自由投票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同学之间的尴尬,体现了公正性。

另外,在教师讲解及答疑过程可进行互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或讨论、提问等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提交至APP上。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只需快速浏览讨论结果,筛选一些好的结果进行点评并奖励,对一些错的结果要及时纠正,并重点讲解,但是对一些提交了与主题完全无关的结果的同学应进行适当惩罚,防止其恶意扰乱课堂秩序。

所以,通过在课堂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另一方面,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拉近学生与教师的之间的距离。而所有这些课堂互动的行为都可以记录在云课堂APP上,教师可据此对学生总体表现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4 课后复习

课堂结束后,学生可在APP上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据此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后可针对本节课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重点、难点;使用APP里的“作业”功能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云课堂APP上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一定要设置作业完成时间,施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戒除学生拖拖沓沓的恶习。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础》课程内容是紧扣民航维修基础执照考试题库,所以,客观题较多。那么学生在APP上答题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目的。而教师也可以在教师版APP上进行批阅与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也可查看学生的错题情况,从而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复习。云课堂APP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方便教师对平时成绩的统计。

3 结论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维修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涉及飞机多个系统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以下结论与建议:

(1)职教云APP是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坚持职教云APP的同时,应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职教云APP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各自专业课特点相互融合,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建设。

(2)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本领,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制作,不断丰富职教云APP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职教云APP功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金陵.不落俗套,创新英语翻转课堂――读《翻转课堂:“主体”与“主导”的华丽转身》有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z2):70.

[2] 王彦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 2015(21):154.

[3] 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 2015(6):56-58.

[4] 李琳琳.浅谈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云课堂移动App授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7,3(7):182-182.

[5] 郭小艳.高职云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以《〈海底总动员〉微课制作》为例[J].智能城市,2016(12):150.

第五篇: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综合“教学过程”和“过程管理”两个层面的含义界定教学过程管理的概念,并介绍了通过实施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阐述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最终对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程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和生源特点,面临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教风学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涵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众多学者对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进行了多元化的界定,但究其根本,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整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性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在相关的维度:为教育所提供的资源质量(投入),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过程),结果的质量(产出)[1]。而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是经历了输入(招生)、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输出(毕业生、评价)三个环节。由此可见,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或者人才培养过程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重点关注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要素,有重点地实施,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旨。

教学过程管理究其含义可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的“过程管理”两个层面去综合考虑。关于“教学过程”,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而关于“教学过程”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有的学者提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活动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因素[3]。而“过程管理”则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所谓“过程管理”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中的运用。根据 ISO9004:2000 标准,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过程具有的特性为: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任何过程都包含有一定的资源、活动和程序;输出结果与输入相比,其价值增加了,这个过程具有增值性;通常过程与过程之间具有联系性,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被认识,而且找到变换方法时,才是可控的过程[4]。据此,教学的“过程管理”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关注人才培养的增值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管理可以认为是“教学过程”的“过程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借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过程管理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教学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强调教育增值。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在我国实施首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高校亟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之行之有效,必须对这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5]。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旨在集中学校的精力,着力于完善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监管,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2.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学习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到来,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而地方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任务,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投入不足和自主性不强的难题。对学习时间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选拔性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在娱乐方面的投入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行为不良化倾向明显,课堂学习参与状况差、逃课、不完成课程指定作业、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频发[6]。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学过程,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管理好关键控制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此来影响教育结果的输出,优化提升学生学习行为,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增加师生互动,同时需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投入的有效机制[7]。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地方高校要针对生源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视教学质量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进行观念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观。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从总体层面狠抓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品质提升计划”里以“整合、优化、凝练、提升”为教学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效能、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效能、教学管理效能等八大子计划的提升为重点,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教学过程管理打造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学校围绕“教学品质提升计划”构建了教学过程管理长效机制。

2.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特色性。其动态性表现为质量标准的设定要以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而其特色性则表现为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以培养人才的质量优势和创新模式为依据[8]。地方高校要借鉴ISO质量管理理论等管理理念,着力创建关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制度,形成既基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和发展,又借鉴具有可比性的外部质量标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出台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等;在教师管理和激励上出台了《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等制度,对本科教学工作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教材建设与选用、考试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细化质量标准,保证原则性的质量标准得到执行与落实。

3.创新举措,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是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方高校作为教学为主的院校,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9]。学校创新教师培训举措,牵手重点大学,开展了重点大学课堂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讲课,促进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团队示范教学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广大教师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提升教学过程管理的效能

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10]。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地方高校要改进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方式。在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时学分,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监控工具,监控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进行自动预警,实现教师督学,促进学生协作式、自主式学习,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学校改革评价方式,实行“3+X”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全校的实施,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5.基于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抓手

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教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性投入,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校于2003年引进“黑板”(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并全力推进平台资源建设及使用,辅助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该平台现有近5,000门课程,90%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1,000余GB,学生日访问量达万次。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的网络辅助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对网络辅助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保障实施效果。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习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但教学过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对教学目标的保障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和投入等,这都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1).

[2]叶志明.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

[4]岑咏霆.质量管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

[5]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

[6][7]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l).

[8]刘录敬,陈晓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家,2010(7).

[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1.

[10]栾波,孙爱伟.基于BB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 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节约粮食浪费可耻下一篇:教育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