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爱情诗毕业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诗经中爱情诗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释放天性,获取快乐。关键词:游戏;“浸润式”感恩教育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和途径,在游戏中他们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之道,学会遵守规则,关爱和体谅他人,帮助和感恩同伴。

第一篇:诗经中爱情诗毕业论文

《诗经》爱情诗的动画创作

摘要: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首先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介绍,从爱情诗的情感内涵的角度,选取其中四首代表作品《关雎》《子衿》《桃夭》《女曰鸡鸣》进行解读,用二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富有趣味性的设计,以使当代大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民风之美、文学之美。重点关注了动画中的剧本创作、人物与场景设计、趣味性设计以及音乐的设计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动画创作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大众熟知的经典诗句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各地的民间诗歌,共305首,爱情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婚姻爱情的美满是家庭和谐的表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趣味动画的形式对《诗经》爱情诗进行整理和创作,对于今天崇尚自由和爱情的大学生来说,易于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陶冶其心灵。

一、《诗经》爱情诗的时代背景及特点

《诗经》最初称为《诗》,汉武帝始称《诗经》,描绘女性爱情的篇章多被收录在《国风》之中。爱情诗是《诗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描写恋爱、婚姻、男女相思的诗有70余首,超过了《诗经》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爱情诗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首先,《诗经》爱情诗的时间跨度很大。大致是从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孙影,2013),处于原始文化和文明文化混合生态之下(黄少娜,2016)。一方面,由于涵盖了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原始文化的遗留,其爱情诗毫无保留地描述了古人纯真、热烈的情感生活:允许一妻多夫的母系氏族社会男女性爱比较自由,如《鄘风·桑中》;女性对于爱情的热烈渴望和主动追求呈现出直率天真、大胆直露之态,直抒胸臆,如《郑风·叔于田》《召南·摽有梅》和《郑风·丰》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改变,男性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女性地位逐渐降低,男权地位逐渐加剧。随着稳定婚姻的文明时代的到来,一些新的观念开始出现,一是聘娶观念,如《卫风·氓》;二是父权观念,如《唐风·鸨羽》《周南·桃夭》;三是贞洁观念、坚贞爱情观念,如《邶风·击鼓》《郑风·出其东门》《唐风·葛生》等。

其次,《诗经》爱情诗体现了中国的伦理思想。包括:以礼结合的夫妻伦理,如《唐风·绸缪》《周南·葛覃》《卫风·氓》等;夫德妻贤的家庭关系,如《召南·江有汜》《郑风·女曰鸡鸣》等。

二、爱情诗的选取与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大全,从相识、爱慕到追求、约会,从恋爱到婚姻,从恩爱和谐到别离相思或弃妇哀怨,如同一本酸甜苦辣的爱情小说,全面描写了西周时期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朱林、赵健(2017)将其区分为七个类别:春心萌发、佳人有约、男婚女嫁、琴瑟和谐、相思绵绵、爱情受阻、遗弃之怨;包晓静(2018)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别:礼制约束下的爱情渴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中的嫁娶、礼制下的婚姻生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天来教授从情感内涵的角度,将《诗经》的爱情诗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自由浪漫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姻缘、礼制渗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恋。

本文借鉴曲艳婷(2015)对《诗经》婚恋诗篇目界定的表格形式,从爱情诗情感内涵视角,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首诗——《周南·关雎》《郑风·子衿》《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如表1所示作为动画内容。

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周南·关雎》。它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更是一首传唱了千古的中华爱情之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篇开始的部分采用雎鸟和鸣的声音起兴,引起后面对漂亮苗条姑娘的爱慕吟唱。诗歌讲述了君子在河边遇到一位采摘荇菜的淑女,为她的勤劳以及美貌而动心,产生爱慕之情,却求而不得。整首诗采用朴质直白的语言,抒发君子对采摘荇菜淑女的喜爱之情。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言切而意婉,感情真挚动人。语言非常优美,以重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手法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展现了人们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第一章四句总述、起兴,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用相依相伴的“雎鸠”表示爱情的和谐专一;第二章八句描写求爱、思念的过程,求之不得后陷入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苦恋状态;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的幻想——与姑娘结婚、幸福生活。

《郑风·子衿》。诗句开篇的表达含蓄内敛,托物言情。诗歌主要描写了一位年轻姑娘思念恋人的情形,在看到青色的东西时,她就会联想到恋人青色的衣领和玉佩。在这种思念之下,她登上城楼,渴望能够看见恋人的身影,似乎一天不见,就如同相隔了三月之久。全诗采用倒叙手法,展现出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意境非常的唯美。

《周南·桃夭》。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而唱的赞歌。全诗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开篇以桃花起兴,形容新娘“艳若桃花”的美貌,同时祝愿品德美好的新娘能够与夫家和睦相处,然后用桃花的果实和叶子进行比喻,祝福新娘能给夫家带来人丁兴旺和绵泽的好运。诗句描述生动、其乐融融、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郑风·女曰鸡鸣》。这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表现了婚后生活平淡却琴瑟和谐、具有点滴幸福的生活。整首诗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对话内容非常活泼俏皮,语句逐步从短变长,节奏从慢变快,情感从平淡转为热烈,夫妻二人的人物形象也逐步从隐约变得个性鲜明。诗句表现出了婚后生活的欢乐和睦,夫妻恩爱、弹琴鼓瑟、举案齐眉、享岁月静好,让人羡慕和赞叹。

三、《诗经》爱情诗动画的创作策略

《诗经》爱情诗动画的创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主题思想

本文《诗经》爱情诗的动画设计,是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呈现,按照爱慕求偶、相恋思念、出嫁结婚、婚后生活四个阶段和生活情节,对上面的四首爱情诗进行动画创作。采用趣味性的解说,将古、今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用动画的形式进行闪回、结合,通过对四首爱情诗的故事呈现,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先秦时期的爱情故事,传承和理解我国男女平等、君子淑女、夫妻恩爱、爱情坚贞、家庭和睦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剧本创作

剧本的创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确定剧本的主题、完整的故事构想、形成具体的故事大纲(包括故事的情节、事物的细节等方面)、根据故事大纲完成动画剧本的撰写。本次动画设计按照婚恋发展的时间顺序开展,分为求偶篇、思念篇、新婚篇和婚后篇。剧本内容如下:

求偶篇。以一群鸟儿的行为导入,引出《周南·关雎》部分画面的描述。雎鸠本是潜入水中捕鱼的猛兽,此时的它不在水中,而是站在河洲之上关关鸣叫,借此象征着男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从而引出有威仪、有地位的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不远处的河边,淑女采摘荇菜,河边荇菜随着水流而左右飘动,君子与淑女在河岸两边对望,对淑女产生好感,回到家中,脑海里全是淑女的模样,夜里辗转反侧,整夜难眠。第二天,淑女在河岸一边采摘荇菜,并将其放入背篓,君子在另一边看到此情此景,弹奏琴瑟表达爱慕之意,用钟声换取淑女的笑颜。君子、淑女在一起必然会经历分离的处境,于是就到了第二部分思念篇。

思念篇。在《郑风·子衿》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楼边上飘扬的柳树,淑女站在城楼之上,凝视着远方,陷入沉思。在另外一边,君子坐在树下,身着青色上衣,佩戴青色玉佩。

新婚篇。当君子淑女到婚嫁之日时,引入诗歌《周南·桃夭》,此时庭院桃花纷纷,借花喻人。画面并非过多强调君子家庭的显赫以及淑女陪嫁的丰盛,而是描述待嫁女子在铜镜面前梳妆打扮,镜中之人艳如桃花。紧接着便是男女拜堂成亲的喜悦画面,男女双方互相对视,情投意合。最后便是新婚燕尔拜见长辈,强调宜室、宜家的重要性。

婚后篇。婚后生活同样是一段婚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郑风·女曰鸡鸣》中:屋外传来阵阵鸡鸣,妻子催促丈夫外出打猎,自己在家中准备美酒佳肴等候丈夫归来,丈夫为了感激妻子的款待,以佩赠之,以琴奏之。诗歌既有对眼前温馨场景的描写,又有对以后幸福生活的畅想以及对过去美好恋爱经历的回忆。

(三)角色与场景设计

人物角色是动画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为原本没有主体的场景创造了生命和个性,构建想象空间。在设计人物和场景的时候十分重视比例、线条以及关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因素的影响。先秦时期不仅在服饰上讲究文质合一、文质彬彬,而且在服饰中的佩件上也非常讲究,它不仅能美化外表,还用于体现身份等级和人格修养。

动画角色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在展现古代部分时,《桃夭》的主人公是结婚的青年男女,父母的出现在其中就扮演了配角的角色;在展示现代部分时,以卡通形象的老师教授诗经小讲堂的场景映入观众眼帘,直奔作品主题,明确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每一部分人物造型的设计都赋予人物一定的动态效果,增强画面的灵动感,比如在讲述“迎娶白富美或嫁给高富帅”时,通过闪光灯的形式给人物注入动态的效果。

动画场景的设计主要围绕人物角色的塑造进行,它创造角色生活和剧情展开的时空环境、展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参与角色的动作行为,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包括:角色所处的空间、陈设的道具、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本片的场景设计思路是:每首诗歌讲解之前先是以卷轴展开的特效显示出诗歌的全文内容,之后对其进行每一部分的画面描述,诗歌讲述完成时画面缩放回到课堂教室场景,让观众在古代与课堂中切换自如,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力图增添画面的表现力。片中的空间环境作为婚恋交往的物质载体,在角色与场景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先民的质朴情感、民俗文化下人们的美好愿景,尊卑秩序以及情境交融中的婚恋情感,为片中人物的婚恋交往提供古风的君子淑女形象以及具有农业特色的场景。

(四)趣味性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元素的日益推广,趣味性的甚至是搞笑的风格日益受年轻人的欢迎,也能为动画作品增添活力,并对动画风格及情节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形成视觉冲击力。本片以趣味性解说的形式介绍《诗经》中婚恋诗不同阶段的爱情故事,通过卡通老师的课堂教学与对古代画面的动态呈现相结合的形式,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以期从听觉效果上吸引观众的注意。

四、《诗经》爱情诗动画的创作过程

(一)分镜头脚本设计

分镜头脚本是对剧本的形象化、具体化表现,就是“用图像讲故事”,它是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镜头脚本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叙事语言风格、故事的逻辑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环节的设计。脚本中对每一个镜头的景别、画面、解说词、音乐以及时长等方面都要做到细致的设定,它是导演对动画理解的表现以及总体设计的蓝图。在本次《诗经》动画的设计过程中,先是对作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整理加工,形成最初的文字稿本,并根据文字稿本将分镜头脚本大致分为六个部分:1.现代部分对于《诗经》爱情故事的解说;2.第一类求偶篇,主要是通过对诗歌《周南·关雎》的画面进行展示;3.第二类思念篇,主要是通过对诗歌《郑风·野有蔓草》《邶风·静女》画面的部分展示以及《郑风·子衿》的画面描写;4.第三类新婚篇,主要是通过对诗歌《周南·桃夭》的画面进行展示;5.第四类婚后篇,主要是通过对诗歌《郑风·女曰雞鸣》的画面进行展示;6.老师对于《诗经》小讲堂的总结部分。整体内容围绕六个部分展开,可以具有鲜明的条理性。

(二)人物造型设计

人物是动画制作过程中以生命形式进行活动的表演主体,是通过相应的造型语言将审美观与动画的内涵外化的一种可视化形象。片中人物造型设计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物形象设计和人物动作设计。本次动画设计的人物形象主要分为现代人物形象和古代人物形象两大类。现代人物形象设计部分:片头的现代的人物造型是以一名授课教师的形象代入,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角色进行《诗经》小讲堂的开场介绍,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在介绍过程中一些对应的人物的出现主要是根据大众常见的形象代入,具有一定的常规性。古代人物的形象设计部分:主要是根据所选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服饰上的特点展开设计,与诗歌紧密联系,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比如:在诗歌《郑风·子衿》中,要求诗中男子身着青色衣裳,与诗句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相呼应。

动画设计中不仅仅人物形象设计很重要,如何用它们展开故事亦同等重要。必须像电视或者电影的演员一样可以进行表演。如在诗歌《周南·桃夭》中,男子女子拜堂成亲,两人相对微笑点头,洋溢幸福之感。人物動作设计赋予角色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种“运动”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或者动物的运动,还包括角色相关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或者是人文环境的运动。

(三)音乐画面设计

音乐可以辅助和烘托视频画面的表达效果、引导观众情绪变化。片头部分选取了音乐是“礼仪之邦”的开头片段,整个基调震撼高昂,与片头端庄大气的设计相吻合,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二维动画构图是对分镜画面进行的二次设计,本片以现代课堂授课和古代画面相结合的二维动画形式展开,配上激情澎湃的解说词以及欢快的纯音乐,以使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作品上。

五、结语

《诗经》是人类最纯真的爱情诗篇。其中的爱情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现实感染力,呈现出纯真质朴、热情奔放、执着专一、重情轻物、男女平等、君子淑女、重视婚恋等特点(张运娇,2017)。《诗经》所处的周礼文化的本质是“和”,“家和”是“和”中之重,以男女相爱、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为基础。其中的爱情诗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价值导向作用,可以引发人们对于当代婚姻和爱情的思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爱情观依然应该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青年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让女孩子学会勤劳努力、高雅端庄、重情轻物;男孩子学会平等尊重对方、执着专一、重视婚姻和爱情,这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依然值得借鉴和遵循。

用趣味性的设计手法去表现《诗经》中的爱情故事和行为准则,是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探索,希望能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纯真的爱情观,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林,赵健.《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81-83+103.

[2]孙影.浅析《诗经》中的婚恋诗[J].大众文艺,2013,(07):13.

[3]黄少娜.从人文学角度浅谈《诗经》的婚恋诗[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4-6.

作者:谢岳 陈彦米 夏冰

第二篇:点燃游戏乐园中爱的星光

摘 要: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释放天性,获取快乐。

关键词:游戏; “浸润式”感恩教育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和途径,在游戏中他们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之道,学会遵守规则,关爱和体谅他人,帮助和感恩同伴。幼儿身上内在的良好品质在游戏中被发现,被看见,由此得到练习和延续,他们爱的行为就像星光一样在游戏中被点燃,被绽放。

一、通过话题实施挖掘感恩元素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幼儿园实施的话题也能紧跟《指南》的步伐,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话题中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的感知,提高了他们的感悟,而且能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思考和利用,表达自己的感恩。

1.了解丰收的辛劳,感恩农民和食物

国庆过后,我们实施话题《果子成熟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和水果都丰收了。幼儿通过话题活动,知道了具体丰收的农作物和水果。陆陆奶奶家在山东的沂蒙山区,山上种植了苹果、山楂、杏子等果树,陆陆妈妈为我们分享了真实的山区人民种植农作物和收获水果的视频。幼儿看到了山区农民一大早去山上抢水源浇灌山楂树,看到了陆陆和爸爸摘苹果,看到了农民在干旱的山地里用锄头刨山芋、剥玉米粒。这些真实的视频让幼儿的感受更直观更深刻,他们对农民的感恩和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行为上,他们说要做到不浪费粮食,不挑食。游戏中,我们开展了“秋季丰收博览会”,幼儿用超轻粘土制作丰收的农产品,展览并评选最受欢迎的农产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感恩农民和食物之情层层递进,感恩之行层层深入。

2.自发研制吸管花,感恩亲人和朋友

11月份,我们实施了话题《管管乐园》。前期幼儿和家长收集了一些管子,我们在游戏区的花店也投放了塑料吸管和纸软管。游戏时幼儿去花店制作花,有的提议用超轻黏土制作。他们用吸管做花茎,然后变成一朵花。又从百宝箱找来了塑料小瓶和彩色包装纸进行插花和包扎花。游戏后幼儿想把花带回家送给妈妈、姐姐,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恩。我鼓励他们做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放在花店售卖,参与其中的幼儿变多了,这样一种新形式来表达感恩的潮流正在幼儿之中逐渐兴起。

二、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价值

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其历史悠久、意义非凡。作为一名中国人,有义务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承传统文化节日中的感恩行为,陶冶传统文化节日中的感恩情操。对幼儿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也是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1.重阳节里话关爱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和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巩固尊老、护老的行为。还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古诗让幼儿感受诗人王维独在异乡的思乡和想念家人的情感。游戏时,我们在美工区开设了制作重阳糕,在超市卖糕,还委托爱心驿站的志愿者上门去娃娃家探望老人,赠送重阳糕和水果。社区艺术团的小演员邀请老人免费观看表演,主动为老人敲背、捶腿,和老人一起欢度重阳节。游戏区扮演老人的小朋友们有说有笑,开心地合不拢嘴。

2.冬季节气享年味

12月22日冬至是周六,我们提前和幼儿了解冬至的来历和习俗,用图片和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冬至的热闹景象和氛围。在讨论如何过节时,诺诺说:“可以请志愿者到果蔬吧一起帮忙包饺子,送给老人。”霖霖说:“娃娃家也可以准备一些饺子分享给邻居吃。”有了这些有意义的想法,游戏中幼儿就有了有意义的行动。冬至过后临近新年,区域活动时我听到幼兒的谈话。成成说:“我公公已经在准备年货了。”佳泽说:“年货是什么?是坚果吗?”皓皓说:“是的,还有其他的好吃的。”成成说:“有大大的咸鱼,还有咸肉。”关于年货幼儿述说着自己的认识。游戏中,爱心驿站的志愿者还去“送温暖”。经讨论,幼儿知道年货除了吃的,还有穿的、用的等。我们讨论年货送给谁,最后确定为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娃娃家的老人收到了花生、糖果,医院的小病人收到了暖宝宝、热水袋,他们内心感受到了来自社会浓浓的关爱之情,心中充满着感动,作为传递爱的志愿者也享受着这份殊荣。

三、提升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和动力

爱心驿站的志愿者是游戏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也符合《指南》社会领域指出的“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小小志愿者们都有着一颗奉献的心,能尽自己之所能在游戏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志愿者日,享受心之悦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人员日,我们与幼儿一同回顾自己在当志愿者的感受。哲哲说:“我上次带着宝宝去医院看病,觉得自己是大哥哥,很自豪。”辰辰说:“我带老奶奶参观我们的幼儿园,她跟我说了‘谢谢’我很开心。”淑怡说:“上次娃娃家妈妈打电话请我帮她看一下宝宝,她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了蛋糕感谢我,我觉得很温暖。”分享过程让幼儿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和无私,听到感谢的话心情无比愉快。我们鼓励幼儿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争做“甜嘴巴”,说一句感谢的话,让帮助的人也感受到温暖。

2.残疾人日,感受爱无边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们开展了《我们都一样》的社会活动。活动以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外国小姑娘苏菲导入,以图片形式让幼儿了解到主人公的能干。幼儿通过一些小道具亲身体验了蒙眼罩走路,用嘴巴喝水,戴耳机听音乐,用脚趾画画,深刻感受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不便。看到断臂男孩上学时用脚写字和残疾人运动员日常锻炼的视频,幼儿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感动,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我们在游戏中开设了“残疾人体验区”,提供眼罩、耳朵套、拐杖等道具,加深了幼儿的感触,萌发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爱心和关爱行为。

角色游戏是感恩这棵幼苗生长的沃土,连接着爱的源头,充斥着爱的味道,感恩的良好品质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如花朵般不断绽放出它独特的光彩。这些感恩的元素如夜晚星空中的点点繁星,在爱的助力下被点燃、被照亮,散发出由内而外、由弱到强、经久不衰的星光。

此文系苏州市“十三五”教科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开展幼儿“浸润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胡静

第三篇:谈谈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现象极为普遍,本文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现状,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原因,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误区 应对策略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为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理所当然地充当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受到的教育即启蒙教育,也是伴随他成长的终身教育。但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

(一)对孩子过分溺爱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特别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后,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溺爱成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学好多孩子上学放学爷爷奶奶背书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先给孩子,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在家里对老人、父母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无理取闹,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威胁父母。长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长“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孩子已经这样了,有些家长还“护犊子”,别人不能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气壮如牛”、在外“胆小如鼠”,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如果家庭以孩子为重心,忽视了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应该分担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必将会贻害孩子终生。

(二)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核心与人的德行和能力培养有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独立生存的人。而许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把文化知识学习的作用无限放大,家长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和不足“补偿性”地转嫁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强加给了孩子铺天盖地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天赋。部分家庭形成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家长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

有些家长为了尊重孩子,给孩子过大过多的权力,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不做任何指导。孩子无论对错,都不发表意见。采取这种方式的家长可能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是认为孩子在认识周圍世界的过程中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二是有的家长出于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思,认为对孩子过多地限制,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事实上,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听任孩子自己做主,不加引导,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长大后会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养成独断专行的习惯。

(四)无视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有些家长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设计的培养蓝图,或是认为孩子少不经事,让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和摆布。当孩子想在生活中探索或者是通过思考形成的价值观时,就会受到家长阻止和摒弃。这样做的结果是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以至于孩子自己可以拿主意的时候也不知如何抉择。最常见的是,一些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

二、家庭教育中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对孩子的关爱重智轻德

在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习惯养成,将孩子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培训机构身上。家长们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视了素质养成和道德培养。他们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情感和亲情陪伴。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里偏差和亲情疏远。

(二)对孩子关爱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基本素质养成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我国家庭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家长的培训还缺乏系统性,致使部分家长教育素质不高。纵观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家庭教育的引导非常有限,社会缺乏对广大孩子的关爱。

(三)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

人格缺陷是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之一。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传统的家庭教育目标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集中表现为功利化倾向。由于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得一些家庭成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从重视“精神追求”到偏重“物质利益”,甚至重“利”轻“义”。

三、家庭教育中误区的解决策略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承怎样的观念呢?我的看法是:

(一)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家长还怎么管教。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二)真正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因此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所以,如果孩子在10到20岁之间,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立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原因是什么?父母只有经常这样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三)充分信任孩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0到14岁的孩子中,弱智能儿童仅占1.07%,也就是说,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存在的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即使是1.07%的弱智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热情的鼓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果不理想时,也一定要相信孩子,因为这时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人,都非常愿意学好。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在挫折面前冷静下来。“你是坏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忌言,相反,应当经常对孩子进行肯定,给予充分信任,事实表明,没有真正的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四)保持平常心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而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因此,教育孩子要有颗平常心,要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孩子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的良好習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加大培养力度。

(五)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孩子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而剥夺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有调查研究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六)施以恰当的引导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采用引导方式。这样做一方面既不失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真正负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但受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认识多少都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尤其在周围存在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时,更是如此。作为家长,有责任给他们必要的和适时的引导,可以在孩子做出决定前,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当他们做完之后,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事情的得失。

(七)慎用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冥顽不灵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人的一生会历经千难万险,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意志越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越强。所以孩子在做错事情时,要施以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样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 36.

[2]王进兰;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J];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30期

作者:谈春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湘方言论文范文下一篇:韩丹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