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3-02-24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二篇:游戏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三河尖矿区学校

时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且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计算机的普及,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小学生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具有教育意义的,适合在课堂上应用的电脑教育游戏应运而生,它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新形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以教育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电脑教育游戏的教育功能,把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的推广意义。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对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归纳、概括出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原则、教学流程、呈现方式、应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电脑教育游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确实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能取得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光明。但是,电脑教育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

作为教师,该怎么获取与利用游戏中的精华而舍弃其中的糟粕,并使之很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如果能把游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那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普查学生参与电脑游戏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电脑游戏观”。

3.归纳总结在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电脑游戏教学法”。 4.哪些电脑游戏软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5.探究电脑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途径及有效方法。 6.电脑游戏教学的优势及局限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与教学最完美的结合点就是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游戏中去。“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游戏纳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使教学富于乐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充满饱满的情绪,而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对学生人格、自由、需要的尊重。

这种教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无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符合教育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在理化在指导下,借鉴先进经验进行课题研究。

2.教育实验法:设计各实验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积累资料,及时总结。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科学分析成因。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实验论文、总结、案例反思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的应用(论文)

2、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应用(案例分析)

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为使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为课题研究创造基本条件,学校成立以教研组为龙头,信息课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系的研究小组。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教研组为龙头,信息课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系。

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

(二)课题实验的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9月)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参与电脑游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完成所需参考书目的阅读。

3、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探索实施方法。 第二阶段

1、总结第一阶段实验工作的进展与效果。

2、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全面深入地开展实验,完成观摩课,研讨重点为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意图、实现方式、信息技术的呈现时机及作用,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说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并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4、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索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电脑游戏的运用,与教科研、教研组成员进行研究课题的交流与改进。

5、总课题组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具体实施情况,定期在校园网中及时发布本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展示部分教师的教学体会、课例、论文、课件等内容,实现资源共享,使全校教师能及时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6、总课题组通过日常资料的积累,总结实验过程的经验教训,作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

(1)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

(2)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及有关论文。 (3)完成结题

六、研究的成果以及成效分析:

“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科研要质量”是教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力争通过“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游戏纳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使教学富于乐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充满饱满的情绪,从而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年来,在校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学校的“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电脑游戏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主要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完成了课题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

(二)教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无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符合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最终目标。

八、研究的体会及思考:

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教育游戏终会被人们正确认识,也终将会出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应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从系统的观点来整体指导具本的实践工作,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材、游戏、学生以及他们之间实践活动的联系上。我们期待着电脑教育游戏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和应用。

运用电脑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点很多,但要恰当选择,应用有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三适”:一是“介入适时”。即教师依据课标,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出周密的介入方案,把游戏用在关键时刻。二是:“选择适当”。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三是:“掌握适度”。即运用电脑游戏进行教学中,通过与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达到好的效果。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同样发现一些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

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却不以游戏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 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不能以玩代教,因玩误教。

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采用游戏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介绍良好的教育游戏软件,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利多弊少。“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和学习的功能。通过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和培养小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共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真正体悟到成功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三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英语词汇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牛津教材的普遍使用,词汇教学更是困难重重。牛津初中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 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牛津教材的生词量大,呈现则不拘一格,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学生不易察觉。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自然这些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预备年级时,区抽测结果有一半多的学生不及格,有些甚至只有十几分,两极分化严重,学生觉得难学,老师也觉得难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中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Wilkins,1976)。”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杨梅珍,1997)。

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内容

①平时加强阅读,尤其是要保证一定量的英语阅读,在吸收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

②勤于思考,学会构思,心中有谱;经常做“脑部体操”,即我们平时常说的“头脑风暴”。 ③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

2、 研究预期目标: 词汇是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显示流行的词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有效的词汇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便无从谈起,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英语教学也就无效益可言。因此,词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它们,并教学生如何将词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研究措施及方法: 1.形音结合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及运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拼法。“多数单词的拼写都是符合读音规则的„„只要把单词读准了,根据读音规则就可以把单词拼正确”(程世禄等,1996:93)。因此,能准确拼读单词,往往就可以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即做到发言正确,以形发音,以音记形。这样就能比较牢固地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 2.运用记忆规则减少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则:遗忘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朱纯,1994:210)。因此,对刚学过的词汇应及时不断重现,不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进一步理解,并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而不应等到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或重新学习。 3.列表记忆

列表这个形式可用来对单词进行分类记忆,不一定画表格。分类可按主题内容把单词分成若干类,如:卧室用具、起居室、亲戚名称、人体部位名称、文具名称、交通工具名称、动物名称等等。这些词有些有某种联系,由一个会联想到另一个。 4.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重现率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阅读是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同时,这也是对词汇的一种运用过程。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测掌握词的真正含义。 5.以旧带新

这是一种广泛的联想,在已有知识上建立新的知识。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多,有可能利用构词法分析讲解新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自然地理解词义,借助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例如,由已认识的单词组成的复合词,利用词根、词缀组成的新词等。在记单词过程中,“以旧带新”起很大作用,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旧的越多,新的越容易建立起来。

六、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要求是,“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可见,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可见,要学好英语,就应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记单词,单词容易忘记。显然,词汇量的限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如何突破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关便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寻求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以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一直是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做好实验前期的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现状的调查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围。

(1)运用实地观察法、学生座谈法、家访调查法、测试问卷法等,了解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并做好实验前的调查小结。 (2)确定实验班级:八年级

(3)确定研究从学生的“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入手,由校内研究逐步过渡到校外,从相同的年龄段过渡到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变化,逐步形成结论,完成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8年9月)

①实施研究方案,根据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并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②2009年9月对实施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经验与不足,为下一阶段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3、调整阶段(2009年10月)

在完成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修改方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第二轮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

4、总结阶段(2009年11月-12月)

分析、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结题报告或论文。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同时,提交结题申请。

八、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

1、要经常走进学生实际,关注研究中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好实施方案的调整,写好阶段性报告或论文或教学案例或随笔或教育故事等。

2、要认真、按时精读理论著作,吃透理论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并上传。

4、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可适当自编教材进行实践操作。发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要争取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九、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课题论文、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

十、课题研究的收获

1、开展了课题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会有不同的掌握词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了,发言积极了,表演、辩论、演讲等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本人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使我迅速成长,能够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观、质量观,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身心活动,使英语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得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揭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对课题研究不再畏缩,提高了本人的科研水平。

第四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3部分到第8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

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第五篇:互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隽成栋)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多样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秉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思想。课题《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互动”是新生词,目前在辞海里还找不到这个词的确切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彼此协调地交流活动。模式(model)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互动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式的“学习——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上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提问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略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的课题,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整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探索一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地去建构新知,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趋向稳定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包括多种互动过程的复合活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活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它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研究目标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 为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本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考借鉴同类课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讨论研究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热身练习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以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热身就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已习惯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进入职中以后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挑战。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格偏于内向,尤其在课堂上不习惯于展示自己,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就必须调整学生的心态,通过理念的灌输、轻松的环境等,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放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调查反馈 为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课题组成员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达98.6%,学生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匿名回答,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核心问题。

互动教学调查统计表(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判断:(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式,在初接触这种新的模式时还有些不适应。比如不敢到前面讲话,觉得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出一些“现成的”、“正确的”答案、更多地教一些“知识”等等。这些想法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淡化并发生了转变。在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中,93%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尽快全面推广新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反映较好。有9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10%较满意。课堂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有89.6%的同学认为课堂开展的活动很有必要。这说明,作为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堂活动已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通过活动学生对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起来要深刻得多。(3)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有90.4%的学生认为本节课收获很大,有87.6%的学生认为本门课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1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是满意的。(4)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93.1%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课采用此教学模式,表明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有推广的必要。 4. 完善提高 根据调查反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取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然后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最后形成适合课程特点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变式。

(二)主要措施

1、巧妙把握,有机渗透。“互动”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但在实验中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操作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巧妙有机的把握,做到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

2、坚持“五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这快主阵地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时空舞台上,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五多”。即:多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目标至少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静态目标,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另一个是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的,也是无法预定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按照课标要求确定静态目标,更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②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会产生一系列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有的会与本学科无关。这时,教师光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③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3、注重探索,优化课堂。

...“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上课时,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用教材又不克守教材,提倡学生研究,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不能用自己备课时教学思路,也不能用这种思路牵引学生思路;否则就不是个“帮助者”。我们认为,老师课前备课需要备“教材”,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结点;让学生有挑选难度的机会,提供有争议的话题;提供基本观点,要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等。而更多的“备课”就是在课堂中,去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点,在讨论、争议中的症结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差异情况;去发现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等等。 四.研究成效与成果

1、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了;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研究提高了老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撰写了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编写了项目教学学习包。

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或获奖统计表 2.形成几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变式。通过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的特点,各自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德育课采用的情景、案例教学模式;宾馆服务的“情境——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情境——目标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实践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具体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利用项目教学法所开设的市级公开课《螺旋传动》和《螺纹》得到领导及同行的充分肯定,还有采用情境教学法开设的校级公开课《礼仪》、《职业应聘》等也在校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实践表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我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它和谐、宽松并富有创新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既有其使用范围的局限,又有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有模式本身的缺陷。在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该模式的不适应性。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主要是学生对该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首先,由于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只有接受到知识才是重要的,对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10.4%的学生认为课堂的活动“没有必要”和“无所谓”,就反映了这一点。其实这一比例在开始时会更高些,由此引发的困惑是:(1)该模式是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程度?(2)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彻底的展现该模式的意图,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不够,常常留于表面形式,研究效果不明显。另外本课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教师个人经验不足,对偶发事件和课堂驾驭表现出不够老练。

3、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量化为主,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都能用分数来衡量,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

今后打算

1、调整充实研究方案部分内容,使之更适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

2、坚持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和培训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热心教学改革和能驾驭教学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实验。

4、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论》《学习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法》《走进新课程》《现代教学方法概论》《职教通讯》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停车设备发展问题下一篇:军校学员不良心理问题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