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变革

2022-12-20

中国在过去的五年里 (“十一五”) , 经过努力奋斗,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五年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 提出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议。“十二五”时期 (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五年) , 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考量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抓紧在这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里, 进行经济的再一次战略性变革。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几次战略性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也可以说是四次战略性变革。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1978年12月到1 9 8 4年9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 经济上“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 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 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一说完全赞同。并提出要“要坚决地试, 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 体现了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大力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思维, 这也是中国经济第一次战略性变革的号角。在此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我们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支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允许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经济改革全面展开阶段。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1984年10月20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现了我们党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重点是国企改革。

第三阶段是制度创新阶段。从1992年2月到2003年10月, 小平同志南巡视察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第四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完善市场经济、推展改革空间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今天的“十二五”规划是依据当前的国内外形势而出台的。从国内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资金供给充裕, 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劳动力素质改善,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体制活力显著增强, 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当然,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闭幕不久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此次规划建议与以往多次规划比, 它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 进一步弱化经济增长指标, 从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转变为以人类发展HDI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标志着一次新的战略性变革开始了。

2 建议中“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髓

2.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时代的要求, 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统筹兼顾,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2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坚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首先,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第二,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三,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国富还要民富,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五, 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宽阔的胸怀与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3 中国经济全新的战略性变革

历史走到今天, 应该说转了个大弯:我们从近乎盲目地追求GDP指标, 坚定地转变到以人类发展HDI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的改变, 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 将彻底从以物为本的低级阶段, 转为以人为本的高级阶段。这次“漂亮而华丽的转身”, 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之所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们可以做以下论述。

3.1 前瞻性

我们说, “十二五”规划不但具有战略性意义, 而且它具有前瞻性, 它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 与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这是一个实事求是、高瞻远瞩、承前启后的规划。

3.2 切实而确有高度的目标

“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的目标是, 既切实可行又有一定高度的。它完全没有空洞的口号, 条条都是与国家根本性改革和民生紧密相连的。首先,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低收入者输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第三,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 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第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也就是说, 我们的目标是,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 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3.3 观念全新的变革

尽管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是可以毫不隐讳地说, 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 整个经济框架是不稳定的, 就像四个轮子的车子, 只有三个轮子在跑。这使得在金融等多个重要领域都蕴藏着巨大风险, 国家经济的安全时时受到威胁。或者说, 我们的经济是尽不起这样那样危机打击的。再一个重大事失误是, 绝大多数百姓, 并没有从经济增长国力增强中获得足够的好处。人民群众的许多基本保障被完全或部分忽视。而少数垄断行业员工, 社会富裕阶层, 合理和不合理地占有太多的社会财富。据称, 中国20%的富裕人口占有80%的财富。可见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而且还在日益扩大。这样的社会分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加之对政府有效监督的缺位及公信力的缺失, 使国家的稳定受到挑战。因此, 我们可以说, 这次变革不同于往, 它的着眼点是新的, 它的观念是全新的。

4“十二五”经济战略性变革运行的要点

“十二五”经济战略性变革运行的好坏是变革成败的关键。下面就运行的几个公众特别关注的要点, 分述如下。

4.1 坚持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基本是依靠不断追加的巨额投资和由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制造的工业品出口。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尽管我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侥幸度过了难关。但是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随着国内制造业用工成本的节节攀升, 随着出口形势的日益严峻, 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想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坚决地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应该提高到战略高度。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4.2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长时期内持久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推进城镇化,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 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此外, 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 改善消费环境, 保护消费者权益, 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 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4.3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的优化, 是为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 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最终需求。

4.4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 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工资性收入。只有亿万农民收入增加了, 消费踊跃了, 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就会大大超过城镇居民。我们扩大内需的目标, 才能得以实现;中国的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才真正有了保障。

4.5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 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一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 改善品种质量,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淘汰落后产能。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这是老生常谈。所以必须下大力气,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三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突破重点领域,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4.6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 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 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7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公平公正的人性化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5 结语

“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意义不需赘述。综上所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 这次经济变革确实不同此前几次变革。它关乎国家稳定, 关乎经济安全, 关乎十几亿百姓民生的保障。它是一次全新的、深刻的、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经济大变革。

摘要:回顾中国经济几次战略性变革, 论说“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髓。从多个方面阐述“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又一次重大的战略性变革。

关键词:“十二五”,中国经济,战略性变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怎样让教学语言变得纯美下一篇:高架桥主梁预制及安装施工要点研究

热门文章

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