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

2022-10-11

第一篇: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

2014年联考考前三天如何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华图教育郑璐

离2014年412联考只有三天了笔试,在这持久战的最后阶段,很多考生出现焦虑、失眠、信心不足等情况,这对于即将走上考场的考生相当不利。如何在考前调整这种心态,以自信、从容、平常的心态走进考场,甚至超常发挥呢?华图教育专家认为,首先有必要判断是否已有考前焦虑。

在判断是否患有考前焦虑症时,有两种错误的观念:

一种是认为,只要感觉到了压力,就怀疑患了考试焦虑症,越怀疑就越紧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另外一种是认为,只有一点不紧张的人,才是一个能在考场上发挥正常的人。 而正确的观念是,只要是正常人,在考试前都会自然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情绪。有适度的紧张,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

考试焦虑者,表现在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在认知方面,总想着考好了怎么样,考糟了又怎么样等等与目标无关的事。这些想法、思维总是指向考试失败的方面,缺乏自信,在考试环境中,会感到非常不适。在行为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拖延,一个是逃避,学的时候,特别是对不会内容总是能拖就拖,甚至投机觉得不会考就直接忽略。同时,有些公考考生考试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与其自身的一些特征有关。

首先,一些考生本身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特别是离开学校多年在职人员,觉得考试内容比较生疏,但考试内容内容多,广度广,造成学习压力比较大,产生了许多不良情绪。其次,有些考生就业多次不理想,甚至屡屡受挫,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于公考目的较为明确,心理压力较大,从而引起不良的情绪状态。

此外,学习需要和学习习惯时常发生冲突,有迫切的学习需要,却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当,内心常有不安感,矛盾感等。

考生如何应对考前焦虑呢?

一是要端正认识。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考生同时也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要纠正对考试的种种过高的、不现实的想法,客观地、理性地分析自身状况,定位于适当的位置,放平心态去迎接,效果会更佳。

第二,增强必胜的信心。自信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精神支柱。越是在备战后期,考生越要自信,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摇学习的信心。阅读一些有关应对考试的技巧等文章一方面可使考生感到踏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考生

的自信。

第三,明确复习内容的目的和意义,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公考,考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做对题,因此对于不懂的或者深层次的内容可以通过买题库题本做题来掌握会出题的范围,而不必过多纠结,花费不必要精力在一些极强的专业知识上。

第四,考前睡眠充足,情绪愉悦,保证精力充沛。许多考生为了应考,考前经常开夜车,搞疲劳战术。实践证明,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大脑正常工作,使人头昏脑胀,思维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临考前夕,要尽情放松心情,减轻心理紧张度,一定要避免思考过多,精疲力竭。在紧张有序的复习之余,我们也该暂时放下学习,主动寻求身心的放松,调节身心平衡,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最后,可在心理暗示缓解学习压力。学习压力大,复习时间紧,一些考生难免会在学不好、记不准时,情绪低落焦虑,这种状态不利于大脑正常发挥作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复习效率。提前到达考场,最好避开那些三五成群的考生,自己独处。考试中注重答题技巧,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基本思路确定后,再下笔答题,答题时要条理清楚,要点突出。考试后不对答案,不讨论,暗示自己一切没问题,迅速遗忘,全心全意准备下一场考试。

第二篇: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

在场的志愿者都沉默了,屋子里的一切都瞬间石化,没有眼泪,没有声响,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凝滞在喉咙里不能下咽的空气.

2015年,有一次回河北老家,我向舅舅汇报这些年来的成绩,告诉他,我获得了“‘5?12’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是全国唯一获奖的心理咨询师,还获得过“中华慈善奖”,去中南海汇报过工作。

舅舅高兴良久,问道:“你是因为什么获得了那么高的奖?”我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惶恐,从脑海里搜寻很久,硬着头皮说:“我和同事们创立了一套新的救灾观念与方法,民政部都请我讲过课呢。”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没想到舅舅继续追问具体细节与内容,我只好回答:“我们的方法就是,发生灾难后,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力量……重塑希望,重立生命方针……”

舅舅思考和微笑的表情在脸上定格,他起身回到里屋,捧出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时的场景,周恩来总理在讲话,身边围绕着上百村民,他指着一个小到看不见的人头说:“这个是我。”又接着说:“你还没出生时,总理就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这些东西不能算是你发明的。”

那一刹那,我从舅舅的喉咙里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有一种感觉告诉我,母亲从未离开过我,她一直在守护着我。

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

1966年春天,河北邢台接连发生了两次地震,先是3月8日的隆尧县,6.8级,后是3月22日的宁晋县,7.2级。灾难导致了17633个村庄受灾,8064人遇难。

4月1日,周恩来总理乘直升机来到邢台市束鹿县王口镇,这是他第三次到灾区视察,也就是这一次,他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这16个字,指导了王口镇之后10年的灾后重建。

10年后的1976年,周恩来辞世。那一年的河北,又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20多万人在地震中罹难,河北再一次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灾后重建中。而此时,在邢台地震的废墟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文革”,全国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但王口镇却发展成为水电齐备、规划整齐、绿荫环绕的富饶村庄。那不是大量善款堆积的结果,事实上,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慈善机构,即使有也都因为政治形势而处于停摆状态,所以邢台灾区绝非如汶川震后一样,得到600多亿元善款的支撑,可以迅速重新站起来。

王口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在这片废墟上激发出来的原生力量。王口镇有一个自己人创的口号,被村民们喊了10年:“干到大年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村庄里的每个人都十年如一日地饱含着希望与力量,真正理解并践行了那句“自力更生”。他们认为,重建家园是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政府和解放军。多年的互助重建,让村民学会了通心的本领,一家有事,十家来帮,无须召唤,也不用分工,默契与信任带来了高效的行动。

在当年的救援队伍中,有一名年轻的女医生,名叫张瑞芬,是王口镇雷家庄人。紧急救援阶段,张瑞芬连续3天未离开岗位,两次累到晕倒,稍作休整又重新投入救援。紧急救援结束后,她躺在安置棚里,一个人静静地思考着一个艰难的人生决定:她从小体弱,先天不足并患有多种疾病,学医时,老师曾告诫她生育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她已经做好了不婚不育的人生打算。经历了这场地震,面对不期而至的坍塌与伤亡,亲历了生与死的瞬间转换,恐惧和迷茫让张瑞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终究要死亡,用不婚育换取的“长寿”是否会存有缺憾?是否会缺乏色彩?

此前,生的本能让张瑞芬选择了有缺憾的人生,而此时,躺在坍塌的废墟上,距离死亡如此靠近时,她才能体验到那种遗憾有多强烈,那是另一种更深的恐惧,这种恐惧超越了对死亡的害怕。

初春的河北还处在天寒地冻之中,张瑞芬却想出了一身汗,裹在棉被里昏昏地睡着了,醒来后她做出了决定:婚嫁并生育,哪怕会因此而殒命。

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疗和准备,张瑞芬于1974年5月12日下午生下一名男婴,那天恰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后来5年里,她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我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在替她担心,或者你已经在祈祷她老师的诊断是错的,如果你能共情于此,我要合十感恩。但奇迹没有发生,她老师的诊断是正确的,她终究还是因为生育而去世了,在长子十几岁的时候。

后来,张瑞芬的这名长子成了一名老师,在大学里教授心理学。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7天后,男孩到达灾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专门援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这一去就是8年,至今他仍在帮助她们。这个男孩,就是我。

祝哥和叶姐的故事

下面我要讲第二个故事。

祝哥和叶姐是一对患难夫妻,都没有读过太多书,日子过得清苦,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两人大概都40岁左右的时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祝心雨,从此两人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孩子身上,希望女儿以后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要读书,要转一转家庭的命运。

从女儿咿呀学语开始,祝哥就把仅会的几首唐诗读给她听。女儿与书很是结缘,只要有书看就会安静下来。为此,本不富裕的祝哥一家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6岁时,女儿上学了,是班里最小的一个,也是受到老师表扬最多的一个。每次家长会,叶姐和祝哥都会抢着去开。祝哥说:“觉得有面子,有光彩,腰杆都比以往挺直了。”这个家庭从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那是极远处的一束光,虽然还不能驱散脚下的黑暗,但已经开始让他们寻找到生活的方向,他们甚至开始讨论女儿是读清华还是北大。

就在祝哥和叶姐沉浸在憧憬之中时,不幸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夺走了总共5335名中小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女儿也在其中。地震发生后,祝哥不顾余震和众人的阻挡,只身从废墟的空隙中钻了下去,掏出了两名学生,后来成功救活。可是女儿被阻挡在了另一方空间里,祝哥在废墟下能听到女儿的呼救,就大声地喊话。“爸爸,我不怕”女儿说。“孩子你等着,我出去找工具想办法!”祝哥说。

丢下一句“你等着,我会来救你的”,祝哥便从空隙间钻出了废墟。这时候,救援的官兵到了,开始劝离家长,并向家长保证一定会救出孩子。为了维持好救援秩序,救援官兵用人墙把家长阻挡在学校外,祝哥再没能进入废墟。

3天后,祝哥被通知去殡仪馆认领尸体,几百个孩子的尸体躺了一地。他找到了他的女儿,身上没有一点儿外伤,脸是酱紫色的,死于窒息。

女儿没了,祝哥和叶姐的魂儿也没了,两人的生活仅剩下了活着。叶姐的眼睛总是空空的,变成了一个祥林嫂;祝哥天天喝得烂醉,板房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酒瓶。我想和他聊聊,他眯着眼睛问我,“有酒吗?没酒免谈”。我忙从背包里拿出一桶散酒。那一夜,我们喝了很多,哭着抱在一起。我发誓要留下来帮他,他一边哭一边笑,说,“不值得。心理咨询师来过很多了,没人能医得了我的病”。

之后,祝哥和叶姐开始上访,他们认定女儿就读学校的教学楼是豆腐渣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可是每次上访的结果都一样,要么被一顿暴打,要么被隔离,没有任何进展。有一次祝哥又喝多了,我哭着劝他:“明知不会有结果,明知会挨打,你为啥还是要去上访?”祝哥也哭着说:“打吧!最好往死里打,心里还舒服些,我对不起女儿啊!”

后来,我果真留下来了,相处久了,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开始慢慢地发挥作用。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后的祝哥和叶姐开始考虑再次生育,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把女儿再生回来”。那年祝哥47岁,叶姐42岁。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一次体检回来,祝哥和叶姐都沉默了:叶姐双侧输卵管堵塞,整体身心状况不佳,莫说怀不上,就算能够怀上,生育也存在极大风险。但是,叶姐的母性已经被唤醒,她变得无所顾忌,甚至疯狂。她先是服用了两个月的西药,不灵;又吃了几个月的中药,还是不灵;然后去寻找民间秘方,没用;实在不行了,就去做了试管婴儿,没有成功;半年后再去做,又失败……

祝哥和叶姐在这样的奔波中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叶姐已经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没有一丝力气再做任何挣扎。那一夜,我和祝哥又喝多了,祝哥对我说:“去帮你姐抱个孩子吧,我担心她会疯掉!”在场的志愿者都沉默了,屋子里的一切都瞬间石化,没有眼泪,没有声响,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凝滞在喉咙里不能下咽的空气。

那一夜,我体验到了人类哀伤的极点,那种感觉我把它叫作哀灭。

我没能帮叶姐领养来一个孩子,但我请求了另一个同命的母亲,她让自己再生育的孩子认叶姐做了干娘。

3个月后,叶姐自然怀孕。10个月后,孩子平安生了下来,被祝哥和叶姐取名祝叶安澜。

2014年春天,叶姐和祝哥因为生活的窘迫而离婚了。自“5?12”震后,祝哥的生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失女之哀痛、求子之艰难、养育之心酸,都满满地砸在这个汉子的肩头。可他没有被压垮,祝叶安澜出生后,祝哥加入“一天公益”志愿者团队,成为了一名灾后救援志愿者。2013年,祝哥参加了雅安“4?20”地震震后救援,2014年,又参加了云南鲁甸“8?03”震后救援。祝哥每次救灾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做木头房子,木头房子已经成了“一天公益”救灾的标志性建筑。

帮助别人也是拯救自己

因为“5?12”灾难而成为志愿者的,不止祝哥一人。接下来,我想讲讲蒋玲的故事。

汶川地震那年,蒋玲22岁,灾难让她失去了13位亲人,包括她的母亲和刚出生67天的儿子。我经常不知道怎样描述她的伤痛,她既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又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

地震时,蒋玲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在外散步,被崩塌的山体深埋200多米。正在午休的蒋玲从四楼被抛出来,五层的楼房瞬间塌成一层,而她竟然奇迹般地毫发无损,成了整栋大楼唯一的幸存者。

苏醒过来的蒋玲从尸体堆中一步一步走出。她发疯似的去寻找儿子和母亲,没有任何结果。蒋玲预想了很多种可能:或许他们被堵在堰塞湖上游了,或许被直升机救走了,或许已经在哪个医院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幻想都一一破灭。蒋玲开始彻夜痛哭,白天就发烧,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又昏睡过去。

蒋玲的父亲在交通局工作,丈夫在电网公司上班,都身在抢险救灾的重要岗位,地震发生后,整天奔波于大山深处,无法顾及到她。痛苦和孤独,让蒋玲陷入了绝望,开始有了自杀的冲动。

后来蒋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自杀是需要勇气的。一个朋友割腕,当时我就在她身边,她刀下去的时候我都没有反应,直到血流出来了我才反应过来,一把把刀夺下。当时我觉得很正常,而且想法跟她一样,我也不想活啊。”

那次事件之后,蒋玲开始去寻求心理援助,却没有多大改善。一次,蒋玲和父亲、丈夫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她歇斯底里地吼道:“为什么死的是他们,不是你们?”两个男人低头无言。冲出帐篷,游荡在街上,蒋玲拿出电话,翻看着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却不知道打电话给谁。名字和号码都还在,人却没了,这种空旷感让蒋玲恐惧得发疯。

我们的心理援助站建立在都江堰,但接到了大量来自北川的求助电话。那年9月的一天,一通北川的电话打进来,是蒋玲,那是我们第一次通话,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察到她或许正在危险的边缘。那次通话长达130多分钟,而事后我也知道了,当时的蒋玲正是握着一把刀拨通了我的电话。那个时候,我手里已经有20多例准备自杀的个案。

几天后,蒋玲从北川来到都江堰,状态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脸色黑瘦酱紫,经常会飘出一丝莫名的微笑,诡异而恐怖。在最初的几天里,她几乎是不睡觉的。

我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教科书上说“人生第一压力事件是丧偶”。那是西方的教科书,我坚信,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人生第一压力事件一定是丧子。对于许多的中国母亲,生命的全部价值就是培养子女,孩子没了,她的生命就会变空,她们将不知道为何而活。我知道,像蒋玲这样的丧子母亲,疗愈她的心理创伤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她必须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生命支撑。

第三篇: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

——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要脱胎换骨,辞旧迎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旧的圈圈套套中跳出来,以全新的面目进入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小学学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成熟的。它是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在这里可理解成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得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采取MIDI音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采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的新跨越,将是当今音乐教学改革的立脚点和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媒体,引情激趣。

在传统中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在教唱《摇篮曲》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再配上优美的乐曲,亲切的朗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初步了解到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当学生会唱理解后,再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那舒缓悠扬的歌声,头脑中幻想着小宝宝睡着后宁静、安逸的画面。在这种意境中,孩子们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音乐调动起来,内心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使他们真正领略到了音乐的美。

在欣赏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此时此刻,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 1

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而后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我在教《愉快的梦》时,拉上窗帘,多媒体展示夜晚皎洁的星空,星星在眨眼这样一幅静谧的图画,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在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在学唱歌曲《秧歌舞》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播放录像《民间秧歌队》(本校教师参演并亲自制作的光盘)。学生们看到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小车旱船、高跷等。尤其是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拍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甚至受其感染,忍俊不禁,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充分展现了老百姓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此情此景,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秧歌舞的激情,几欲动身抬腿,跃入屏幕,跳个痛快!

三、利用媒体,辅助讲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多次教过学生唱这支歌。过去教时,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架琴,学生很难进入一种美的意境。近期来,再教这首歌时,我借助媒体,首先演示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一只小船满载红领巾,轻巧荡着的双桨、湖面上荡漾的微微波纹、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学生们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此时,我便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这样,学生不仅进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也深刻的理解了歌词的丰富内涵。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将制作成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有趣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分析乐曲内容并解决难点,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四、利用媒体,引导鉴赏。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欣赏评剧是我校校本课程中开发的一个新课题。宝坻区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中,为评剧的演唱架设了一个很好平台,也营造了一个人人喜爱,乐于参与的氛围。然而评剧的唱腔、旋律不同于歌曲,他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术深奥而复杂,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况且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发声用气方式,其吐字行腔和韵味也别具特色。学生们对它丰富多彩艺术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评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以及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如:播放《花为媒》、《秦香莲》、《茶瓶计》、《夺印》、《包公赔情》等片段,同学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暇接,不但聆听了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又直观的欣赏了那五彩缤纷的戏剧服饰和具有夸张性的人物脸谱造型,以及抑扬顿挫的戏剧道白,了解了虚拟动作的程式,声腔的曲牌板式,分辨了不同行当中脸谱造型人物性格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到戏曲的内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了对美的憧憬追求和维护,对丑的憎恶嘲笑和鞭挞,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美育手段和高层次的美育地位。

五、利用媒体, 弥补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某首经典乐曲,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解、“欣赏全曲”和“分段听、反复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则可以把主旋律、和弦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教师必须事先将乐谱输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中),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改造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化,将为音乐教学展示更加美好的前景。

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市区:天津市宝坻区

乡镇:霍各庄镇

学校:高八堼中心小学

姓名:王义俊

电话: 022-22517924

022-22597699

第四篇: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我心中的习仲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西北的陕西有着秦统一大业和汉唐盛世。黄帝陵、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等历史帝王,众多文物古迹已成为辉煌记号。文化积淀深厚,土地钟灵毓秀;诚实、正义、大气、豪爽、包容是这一方神奇而谜一般的土地的代名词。习仲勋家乡在陕西富平县,出身农家,秉承了陕西人的质朴、正义。他13岁加入共青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解放全中国革命道路。习仲勋出身农家,有着陕西人的憨厚,正直。从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视野从一村一乡一县扩大到全中国;从反对当年的地方当局到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诚如习老说的“我是农民的儿子”。他最爱吟诵的诗句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身处国家领导人高位,老百姓的疾苦他依然魂牵梦绕,这才是群众领袖的真实写照。难怪毛泽东主席评价:“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可谓一语中的。正是因为仲勋同志一生都以“为民、知民、爱民”,才会在敌强我弱、错综复杂斗争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领导关中特委开创了关中地区对敌斗争、生产自救的可喜局面,和当地群众建立了起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习仲勋开始一步一步由地方根据地负责人,到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肩负更重的责任,投身到更大范围的革命洪流之中,都源于习仲勋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爱护群众,从而深受群众的爱戴。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够得到群众的热心帮助。

1940年4月3日,分区领导机关即将撤离马家堡时,习仲勋以分区专员名义就保护群众林木问题写信给边区主席,语气恳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爱民、惜民之情表露无疑。事情虽小,但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不离不弃、爱民如子的博大情怀。习仲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西北局会议期间党组织给他做的鉴定中有很生动的表述,称他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这种品质和作风始终在习仲勋身上得到保持,他多次强调“永远不要脱离群众”,“必须深入群众„„走出机关,走出城市,深入下层,发动群众,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习老的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取得优秀做法,已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革命政府成立不久,迎来了十月革命节。边区政府决定要举行庆祝活动,并举行阅兵式。11月7日,在荔园堡戏台前,举行了庆祝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周围数十里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大队共3000多人。在热烈的掌声中,习仲勋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刘志丹向习仲勋颁发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大印。在阅兵典礼上,习仲勋检阅了部队,受到红军、游击队及数千名群众的热烈拥戴。老百姓积极参加选举,庄严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因为习仲勋在照金做过政府副主席,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被选为南梁革命政府(后改为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一年,他才21岁。习仲勋两年先后在甘肃的华池地区、三原武字区、旬邑和照金地区建立了游击区和小块根据地,特别是武字区和照金两块根据地,像两把短剑,刺向西安,牵扯了敌人的兵力,对我军在陕北广大地区纵深活动很有利,因而这两年我们

队伍才不断壮大了起来。习仲勋爱团结各阶层人士,从不同意见中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他们每到一村,见了老人就问候,坐到一堆,从种地说到生活,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就像一家人。这样爱民、惜民的举动,习仲勋做过很多。

习仲勋同志前半生革命生涯中,历经困难、挫折、生与死的考验。曾因参与**而坐牢,因开展地下活动多次身临险境。在陕甘边区遭受“左倾”机会主义的破坏而危在旦夕,在黑云压城的延安保卫战的日日夜夜,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迎难而上,克难致胜,表现了共产党员对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习老在关中分区工作六年,真正做到了为民消得人憔悴,任劳任怨终不悔。不计名利、甘于奉献,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成为我党良好形象的指引塔。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一员,我们纪念习老,应立足于现实与未来,学习像习仲勋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的胸襟、胆魄、勇气、毅力、人格和精神,继承他那种无私无畏、舍生忘死、襟怀坦白、大气凛然、不计名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情操,迎接新挑战,用心踏实做好今天祖国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我们生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受着习老的精神润泽和指引,我们会坚定信心,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以更大决心为实现 “八个旬邑”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我从暴躁中走出来_六年级周记600字

时光匆匆,一个星期已经结束了,一周的时间,一定有不少感想,写一篇周记,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在里面吧。可是怎样写周记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从暴躁中走出来_六年级周记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总有一个转折点:从无知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聪明,从失望走向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把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里程碑。它摇曳着生活的裙摆启迪我们:“弃暗投明,你的人生将会绚烂多彩!”

——题记

我完成了老师交给我的所有的任务,闲来无事,就捧着一本“百年难得一见”的书如饥似渴地读呀,读呀,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那样子就像饥肠噜噜的人年到面包上,狼吞虎咽。天公不作美,正当我细细地品尝得津津有味时,吕伟伟拿着一张卷向我虚心请教,我可不想放下书,就一手拿着书,探过头去瞅那道题。我大眼一观,就不假思索地胡编乱造,夸夸夸其谈。我的无稽之谈发表完了,吕伟伟听得晕头转向,拿着卷子又来诚心诚意地请教了,我早已就已经不耐烦了,暴燥的话脱口而出:“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趁早还是退班吧!”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受到了重创,于是我和他之间的友谊告一段落。

唉!都是暴燥惹的祸。我决定改掉这一陋习。可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又重蹈覆辙了。直到那一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对你的`评价。”老师严肃地向我们说:“米靖威,0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轮到我了,我自以为是自己能够得满分的——十分,可是老师偏偏不如我的愿望,给了我一个九分,我心中当然有一百二十个不痛快。老师把我为什么只得九分的原因向大家公布:“吕帅君脾气暴燥。”我心里暗想:“老师对我这么好,平时总是教育我对人要心平气和!”

终于,我学会了一个对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字:“忍”,我从暴燥走向了温和!

我会永远铭记这一个字,让它时时刻刻激厉和鞭策我。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天高呼:“我终于从暴燥中走出来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才工作座谈会讲话下一篇:如何成为绅士和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