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整合针对用户需求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资源整合针对用户需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信息环境条件,涉农部门建设的农业数据库,以及专业数据库厂商提供的农业数据信息等。由于这些信息分散在各种异构资源中,并且在数据结构台及系统环境等方面有差异性,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才可达到满意的查询效果。

农业资源整合针对用户需求论文 篇1:

湖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分析了湖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推动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夯实“互联网+农业”支撑能力,提高“互联网+农业”建设实效,优化规制环境、健全保障机制等层面探讨了推进湖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农业

黨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远景目标,又提出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起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给“互联网+农业”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互联网+农业”的内涵

1.1 “互联网+”的本质

把“互联网+”的本质定位于需求端的消费互联网和定位于供给端的产业互联网融合起来标志着以互联网技术、理念和平台为依托,实现供需关系的优化和重构。因此,“互联网+”的本质就是DT时代供需关系的重构,纠正了消费互联网长期以来供需关系失衡和脱节的弊端,其核心就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

1.2 “互联网+农业”的内涵

“互联网+农业”其实是“农业+互联网”,从重构效率入手,以量变换质变,从技术到模式,最终实现重构供需,这就是“互联网+农业”的真正内涵和正确逻辑!换言之,“互联网+农业”就是以农业为主体,以互联网的技术、模式、理念和平台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变革农业产供销体系,加速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形态和途径。

2 湖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湖南“互联网+农业”发展主要成效

2.1.1 基础设施和平台初步形成

“十二五”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湖南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4G移动通讯网络覆盖70%以上的乡镇农村,电话、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100%的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宽带用户超过605万户(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2017-03-08)。“农信通”覆盖了100%的乡村,搭建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被列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

2.1.2 “互联网+农业”平台和渠道初具规模

截至2017年底,湖南12396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腾农在线电商等项目。14个市州开通了12396呼叫中心、122个县市设立了12396服务站,开发了10余个资源数据库。农业部门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气象部门12121、卫生部门12320等都已经覆盖广大农村。建立了18个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12个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和 43850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8.34%(湖南省农业厅,2017-12-16)。

2.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有突破

湖南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标准化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和示范项目,制定了油茶标准体系框架图,出台了13项油茶种植生产标准。株洲云田村“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岳阳湘阴王家寨村“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种养+村级网站+一站式农业信息网”、东安农品电商模式等多个“互联网+农业”标准示范村和示范项目成效显著。

2.1.4 科技支农体系初显成效

湖南制定了《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服务团队,初步建立了专家定点联系、实践帮扶制度。构建了“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支农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依托科技支农体系的“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顺利推进。

2.2 湖南“互联网+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供需失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广大农户对“互联网+农业”建设不了解、不知悉、不感兴趣。如何激活广大农户对“互联网+农业”的需求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二是供需不匹配。一些“互联网+农业”项目的预设目标与现实需求不匹配,造成“要的没做,做的没用”,昙花一现,最终陷入信息化陷阱中。

2.2.2 数字鸿沟明显

目前,12396平台、12320等平台等仍处于相对分散、各自运营的状态。“一体两翼”的“互联网+农业”布局并不能消弭数字鸿沟,各部门支农机构和力量建立的大量支农惠农平台和资源仍旧难以整合共享。这既降低了信息化平台为农服务的效率,又抵消了支农效益,妨碍了政企之间的合作。

2.2.3 示范项目难推广

目前,湖南“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和基地主要围绕特定品类农作物的种植和产业园的管理经营两大方面作文章。这就导致农业示范点和示范项目的普适性和推广面不足,示范项目的辐射性、带动性不强。

2.2.4 绩效考核标准缺失

迄今为止“,互联网+农业”推进中针对具体项目、基地的考核机制和标准缺失。许多项目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资金投下去了,项目上马了,至于今后的运营与推广则没有严谨的规划与设想,甚至就撒手不管了。农民耳闻目睹这一切,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趣,这也妨碍了“互联网+农业”的推广。

3 加快湖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3.1.1 形成惠农支农合力

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支农惠农服务体系和力量。在“一体两翼”服务格局下,理顺部门职能,明确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全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年度规划,各地州市负责配套和落地执行。同时完善涉农类招商引资细则,降低投资成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形成支农惠农合力。

3.1.2 整合完善网络平台和基础数据

要以湖南优势主导和特色产业为核心,整合构建农业基础数据库;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整合农业专家数据库;以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核心,推动12320、12396等平台的互联互通;以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为核心,整合农村文化、卫生医疗等信息,构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数据库。依托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优势科研单位和教育機构,编制更多的农业科教资料和课件。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平台,搭建农业科教资源库。

3.2 夯实“互联网+农业”支撑能力

3.2.1 多渠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工信部2012年6月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互联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湖南应积极探索BOT、PPP等模式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商贸流通企业、快递服务点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的建设,将物流配送站点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和完善县乡村多级物流节点,构建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疏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3.2.2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从全省范围来看,要在现有长株潭、洞庭湖区、湘中丘陵区、湘西山区4大农业信息化示范区的基础上,抓住精准扶贫脱贫的契机,大力引进对口适用的知名涉农企业,构建农品安全溯源、物流配送查询、市场行情查询、交易咨询帮扶等信息系统。加强智能决策、精准农业等“互联网+农业”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夯实“互联网+农业”支撑能力。

3.3 提升“互联网+农业”建设实效

3.3.1 促进供需对接

一是通过农技特派员、驻村农技人员、村支两委的干部下乡走访、到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收集农民对现有支农惠农信息化平台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整理和反馈。二是利用现有平台开展市场调研。对用户需求进行建模分析,明确不同地域农业信息化需求的差异和特征,提高“互联网+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2 发展农业电商

农业电商是重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湖南实际,应推广“政府+网商+驻村”模式。政府高位推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农业电商项目。选定合作电商,结合当地特色,发掘优质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突出地域特色。通过农业电商促进产业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3.3.3 加大技术研发

要结合湖南在物联网领域的已有优势,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温度、湿度快速感知和传输、远程联网管控、多设备点对点自动交互控制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技术瓶颈。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IPV9体系的4个标准,以IPV9为核心的下一代高速网络扑面而来,湖南更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积极研发以IPV9为载体的新一代快速传输、高频RFID感知和自动交互技术。

3.3.4 创新建设模式

一是可以引入和推广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模式。ODM模式兼具目前流行的示范基地以及运营外包托管这两种运作模式的特点,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投资方统一经营管理,其本质相当于把互联网行业的精细管理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把严谨的项目评价考核机制引入“互联网+农业”中,有利于推广“互联网+农业”,同时也解决了考核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二是以发展第六产业为契机,以融合带动为着力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于1、2、3的和与积均等于6,故被日本学者称为第六产业。重点发展“互联网+农业+深加工”“互联网+农场+配送”“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等模式,将“互联网+农业”与“互联网+旅游”对接融合起来,打造美丽乡村。

3.4 优化规制环境,健全保障机制

3.4.1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以“双创四众”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突出和增强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的园区创业扶持思路,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大力推动NGO组织的发展。通过行业协会等NGO组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及时反馈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和准则,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市场自发调节。

3.4.2 调整扶持政策,增强针对性

加大对农业电商企业等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如优化企业考核考评机制,弱化和调整企业规模、利润等业绩考核指标,提高创业团队、技术实力、市场前景、运营模式等前瞻性、成长性考核指标的考核权重,用好用足用活现行政策。针对现行技术服务业发展及“营改增”后软件服务费税负增加情况,可试行软件服务和软件产品统一采用增值税超过3%即征即返政策。同时,将人力成本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扩大农业电商企业部分业务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范围,有效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4.3 夯实人才保障

大力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坚持外引内孵。一方面,依靠高校等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和输送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现有涉农服务体系中锻炼和发掘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量引进急需人才。应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让省外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回湘创业干事。在人才激励方面,可推广诸如知识产权占股、试点合伙人制度、同股不同权等股权激励措施,既留住人才,又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青.信息化视域下的崛起梦——数字湖南建设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 吴青.物流链整合下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3] 曾福生,李燕凌,匡远配.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吴青

农业资源整合针对用户需求论文 篇2:

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

摘 要: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信息环境条件,涉农部门建设的农业数据库,以及专业数据库厂商提供的农业数据信息等。由于这些信息分散在各种异构资源中,并且在数据结构台及系统环境等方面有差异性,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才可达到满意的查询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进行分析,望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库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期望利用先进的整合共享理论与思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手段,将杂乱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优化组合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然而,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中,农业信息用户对所需的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乡镇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是闭塞。

1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涵义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依据不同层次农业信息用户的需求,将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评价、筛选、类聚、标引、著录、排序、建库、存储、链接等一系列逻辑和物理的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有序、效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体现出农业领域知识的整体联系,利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农业知识的割裂现象,使分散在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跨部门应用,特别是为广大农村所共享。

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

2.1 农业信息资源情况异常复杂

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以多层次、多类型、多介质、多格式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反映实体农业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联机检索数据库;反映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各种实用数据库,包括各种自然资源数据库、新技术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及价格行情数据库等;各种农业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不同数据库的界面和检索方式不同,因此各系统中的信息无法相互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这种状况加大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难度。

2.2 信息形式多元化

自从农业生产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新阶段,农业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体资源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数字化资源。建立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是十分多样的,除了学术相关方面,以及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还有各式各样由各地区自行组建的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分类方式等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障碍。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来看,有关人群,有超过八成的人支持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2.3 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机制。目前的状况是,政府保障不力,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运作举步维艰。因此在不少地方,重视一次性投入,轻后续的支持;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平台建设,轻基层站点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形成“建设一窝蜂,运行一阵风”的尴尬局面。

2.4 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流失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落后,难以为农业信息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生活保证。同时,我国对农业科普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制约了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普及。农业信息人才匮乏,对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宣传、农民对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理解以及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实施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3 農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帮助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助力。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系统,用来帮助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3.1 设立完善的机构体系

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网站建设缺乏规划,缺乏网络信息资源持续开发和维护,从而出现网络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信息质量差的现象。只有政府重视,设立完善的机构体系,启用农业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长期坚守在岗位进行网站维护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持续开发,才能提升信息质量,满足用户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动态需求。

3.2 基于农户需求的信息提供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海量化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资源必须满足用户交换、及时、精准、特殊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还要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问题。更要考虑到农户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否则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也容易发生重视技术忽视人的情况,因此要提供符合用户需求意愿和获取水平的信息资源,不要切实做好农户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动向,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重要依据。

3.3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资源整合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资源建设从较低级的面向资源的建设,向面向交流过程的信息资源建设前进,发展到现在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设计语言都是保证面向用户信息资源建设得以实现的技术动力和保障。特别是随着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和智能搜索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查询一体化服务得以实现,通过这些技术,用户只需通过一个检索入口,就可以同时检索整合过的各类数据资源,大大降低了检索难度,方便了用户。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我国目前针对农业发展制定的战略目标,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信息化的发展中,基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就必须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更加贴近农民,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去,以完善信息资源建设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6.

[2]郑业鲁,黄樑,周灿芳,徐一菲,李俊生,侯建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02期

[3]李蓉.面向“三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信息政策体系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7):148.

[4]杨晓蓉,赵维夷,丁麟.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深加工的分析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4年06期.

作者:禄琳

农业资源整合针对用户需求论文 篇3: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作者简介]肖进,中共淄博市委党校信息中心副主任,山东淄博255033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 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 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 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人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 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a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 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文献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发布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 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6%和O.9%,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

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 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限,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 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 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 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六) 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淄博市看,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要针对实际、分类处理,将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问题解答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提供参与平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信息传播、使用和评价,使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七) 积极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更要注重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将政府的扶植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调动和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的资金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竞争性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久而久之,使社会各方尤其是农民自身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成为市场的自觉行为。

[责任编辑:荷叶]

作者:肖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传输通道综合布线特点论文下一篇:核电工程管理中的价值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