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作者简介:魏大乔(1962-),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摘要: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扩招学生的不断增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学生活动中实现途径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而德育教育作为培養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以回应和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力求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最后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学生活动中的探索性路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

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价值巨大、意蕴深厚的重要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将来就业压力以及学习压力,许多学生都容易产生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容易误入歧途。多年来,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丰富的成功。但是时代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和方法,无法使用时代的需求变化,导致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助力,利用不断健全化的网络信息化平台,积极调整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方式具有职业化的要求,且高职院校存在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目标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学生个体心理状况不均衡等等特殊性。发展适合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使之更好地为培养职业化高级人才服务,使之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灵活性教育与多层次认知水平的协调

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应该采用灵活性教育方式,要兼顾各个层次认知水平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基本秉承了这一基本原则。首先,思想政治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卷面考试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低,且任课教师一般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事件展开生动讲解,即使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讲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第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有专职教师、辅导员以及院系领导等等。院系领导负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习难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思想、心理以及情感走向,专职教师通过思政课堂等手段,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一致性教育与多样化心理需求的匹配

高职院校一致性的德育教育与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的矛盾关系。高职院校要你离利用一致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虽然高职院校的院系涵盖各个门类各个专业,不同专业的课程各有特色,生源广泛,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高职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的统一

高职院校外化性培养目标指的是,以较小的人力财力投入培养优质的技术性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对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规划要求,即培养过程讲究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加以实现,是一个外化性的培养与内化性的教育过程。外化性培养目标就是指培养技术型人才,强调技能的外化性;内化性教育指的是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水平、民族精神、信念教育等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明确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等等。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成果来看,外化性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也一直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有明确的升学率、就业率等考核指标,但是内化性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单一、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等等。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亟需创新,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要努力追赶时代的角度,切实担负起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任。

二、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活动实现途径

(一)强化主体性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丰富主体性教育模式,积极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内党政团干部等教育主题的作用。德育教育要结合最新的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求,要结合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性格特点,进而提炼出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内容,选择形式各样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受教育者,要保持与教育者的密切互动,这有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教育环境,实现更加融洽高效的教学气氛,能够展开自教自律。要注意两点:首先,注意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备心理,这种心理源于他们文化知识的薄弱、家庭经济基础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中,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给与学些肯定和表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鼓励他们树立信息自主解决问题。第二,从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德育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为薄弱,价值判断标准还没有成型,但是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渴望走上社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教育时机,引导学生的需要从个体需要到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转化。

(二)突出素质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践行全面素质教育模式,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不是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发挥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教育要着重帮助学生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要遵照受教育主体的思维特点、个性特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第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既要学会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积极发挥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针对这个年龄段大学生容易冲动、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容易产生挫败感等问题,高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引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生活中以及社会中的复杂关系。

(三)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界普遍认为,有效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模式可以明显提升教育效果。高职阶段的大学生,年轻气盛,自我意识浓烈,自尊心强表现欲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利用好显性教育的灌输作用。思想教育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是显性教育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要坚持理论讲授与实例结合的方式,宣传高职文化课程、知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宣传国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规划,提升忧患意识,规范好一言一行,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二,利用隐性教育的情境育人作用。在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感情慰藉可以让人树立信心,走出迷茫,产生前进的动力。高职大学生心理需求是多样的,但是他们也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比如会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却对自己能力和学历产生怀疑,有一定的表现欲又伴随一定的挫败感,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又容易被社会上拜金的价值观念所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了解他们情绪、需求,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互动。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树立学习信心。显性教育模式和隐性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同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在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开展,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教育,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结语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德育教育是确保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过硬的综合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独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在全社会共同的帮助和支持下,德育教育工作体制必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魏芳.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9(33).

[2]李淑芳.高职教育管理中实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

[3]刘玉升,褚蓉.“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量化研究[J].文教资料,2019(21).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职业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学生活动课程化养成教育教学化研究与实践。

作者:金融鑫 石明杰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呼唤新内涵

作者简介:魏大乔(1962-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摘 要: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扩招学生的不断增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德育教育;新内涵

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一)在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道德困惑,道德素质下降

价值观念多样化使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模棱两可,个人知行难以统一。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人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道德追求,实用主义态度明显,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

主体意识增强导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调查发现,有60%左右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等排除在自己的就业和工作动力以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作就业和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备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但现代社会,也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高职院校不少大学生对个人和对自我的过分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康,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落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过分现实的效益观念诱发拜金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职业道德水准下降。调查反映,有近六成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把“报酬高低”作为今后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而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却少之又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分析

心理素质薄弱。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甚或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相比,其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高考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入了高职院校的校门。因此,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等相当模糊。

家庭教育缺陷。对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比较发现,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明显不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父母亲文化水平。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亲双下岗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而他们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和更好的家庭教育。

二、明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立足点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

确立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它的核心地位。社会的发展呼唤道德重建。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绝大部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如何做人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一个人的为人品质和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我们应当从现代化的视角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实施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以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他们可塑性很强。怎样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潜能?关键一点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觉自为性而获得的。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和形成自觉自为性。调查和测试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智力并无太大差异,而主要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因此,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创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养环境,才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

(二)实践中善于把握

针对性和系统性。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大学教育面临着更为繁重的德育教育任务。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有直面现实,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德育教育新内涵,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作为一个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德育”,并围绕这一核心运转,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层次性和连续性。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相辅相成,系统展开。一般而言,这四方面的教育可按社会道德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依次进行。应将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向崇尚高尚、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首先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艺术教育都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这将大大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知识和能力。

三、实施德育教育,定位新的内涵

(一)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实施法制教育

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通过反复教育,逐步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就业工作或日常行为上违纪违法。

树立全面履行法律法规义务的意识,这对于法制社会建立来说尤为重要。具体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实施社会道德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成人,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和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当代青年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来明确。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或刚进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成人教育及社会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环境能尽快接触,正确认识,适应能力强。

(三)明确职责,爱岗敬业,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大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明确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明确就业目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事业单位及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则是为大众服务和为了国家和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确立价值理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后应把企事业单位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

把握基本规范。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努力做到:尽职守责;礼貌待人;积极主动。恪守基本规范,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标。

树立自我评价观念。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敬业精神,形成“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理念。这种自我评价理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实施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之艺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

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教育。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应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其内容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等。艺术课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校园环境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属于表层的、显性的艺术教育内容,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校园人际关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将成为可能。在校园的一切人际关系中,这种审美性最充分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的艺术教育——它是在整个精神上造就人,成为综合性地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文化摇篮,并且以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方式,发展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心灵,理解人并努力与他人沟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责任编辑:黄 杰

作者:魏大乔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3:

论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历久弥新,光芒万丈,风采依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好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对于促进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高职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无裨益。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爱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历经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代代传诵,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也孕育着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责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担当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有的道德自觉、自律和自为,应充分发挥好古典诗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古典诗词的德育价值

“温柔敦厚,诗教也”。[1]自古以来,中外的思想家都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中国古典诗词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兼具时代风采。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让高职生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高、品德得到提升。

第一,认识价值。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可以其在领略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境之优美的同时获得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对道德的认识。如在“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小雅·大东》)中,“道”是道路的意思;在“民不道法,则不祥”(《管子·任法》)中,“道”是遵守的意思;在“道,直也”(《尔雅·释诂》)中,“道”是正直的意思;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在“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卦》)中,“道”是指事理或规律之义。而在“君子进德修业”(《易·乾》)中,“德”主要指个人品德;在“民生厚而德正”(《左传·成公十六年》)中,“德”主要指行为操守;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为政》)中,“德”指仁爱、仁政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内涵、本质和意义。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这些都可以加深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规范价值。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可以让其通过古典诗词的倡导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善恶观的“潜移默化”,明了在社会或学校的公共领域、未来的职业领域和所在的家庭领域中哪些行为是善的、真的、美的,进而在 “社会化”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或行为,按社会公认的“善的、真的、美的”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崇德向善。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女》)”“我生等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等朗朗上口、催人惜时奋进的诗句,有助于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相对“漫长”的几年学校生活中自觉合理地安排时间,约束自己的选择或行为,专注于修德進业,而不是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在无聊的事务中浪费时间。

第三,激励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这样一个事例,古代有一位思想家给他的弟子们授课,地点在郊外的旷野里,弟子们坐在草地上听课。在上课快结束的时候,他问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给出不同的解答,如铲、火烧、在草上撒石灰等。老师听完后说道:“课就上到这里,你们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而不再是杂草丛生。在这位思想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遗著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段:“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理,“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可以说是让美德占据灵魂。” [2]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们在讴歌“真善美”的古典诗词中学习、交流情境中受到激发,让“真善美”进驻心田,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产生共鸣,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静下心来学真本领、做“真人”,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二、古典诗词的德育功能

中国古典诗词既具有永久魅力,又具有时代风采,涵育着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认同,生成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从而具有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奋斗的奉献精神,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睦邻友好的交往品德,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之美的“生长”,有助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的“生成”。

第一,涵育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社会个体对自己所生、生长的家园,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中华文明能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并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固然有古代中国周围是大洋高山封闭或长江、黄河润泽等地理因素,有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陆地文明特点的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因素,更有天下大同、德配天下、仁者爱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但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爱国主义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建设美好家园。每当中国处于历史危难的关键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情怀都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勇前进。在当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之时,在“一带一路”火热建设的过程中,胸中有中国,扎根中国大地奋斗,中国好世界好。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通过“夙夜在公(《诗经》)”“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涵育高职生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认同,具有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奋斗的奉献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生成对民族、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唐代聂夷中呼吁:“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郑板桥的深刻警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韦应物的自责“邑有流亡愧俸钱”,都表现了爱民的热忱。

第二,培育友善品德。如果说“爱国情怀”处理的是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友善”处理的是人与自身、他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伦理关系”。[3]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半径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辈子待定一个固定的地方如自己的出生地。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频繁变化,所遇之人、所交之人也随时随地变化。中国社会在“转型”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这种状况。因此,调节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友善品德显得非常重要。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等经典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睦邻友好的交往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中关爱他人、友爱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成长、成才。

第三,共育美美与共。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之美的“生长”。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凝练优美,内容积极向上,韵律朗朗上口,情感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既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精神,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意志;既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温情脉脉,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绵绵惆怅;既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乡愁,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连连美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所在的世界越来越成为“地球村”,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在喧嚣的繁华都市生活久了,走出去游山玩水,赏山边朵朵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浮现脑海,诸多事情豁然洞明。虽重返城市生活,但“悠然自在”之美更加深刻,城市生活也犹如“南山”。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助于高職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谐之美。

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的“生成”。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过几次变化,从古代依附敬畏到近代索取征服的自然观,再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近代大工业发展和如蒸汽机、电动机等大机器的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最终带来自然界的“报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润物细无声地告诉我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生命,有情感,人徜徉在山水之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加强古诗词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自觉参与到共建“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来。

第四,哺育人生哲理。古典诗词不仅有优美的形式、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意象,而且还有许多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意蕴无穷。诗词通过意象表达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描写了庐山风景秀丽的特色:横看成岭,绵长盘亘、苍翠如画;侧看成峰,陡立耸峙、峭壁直立。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姿态各异。最后揭示出深刻精湛的哲理:普天下的一切事物,如果受它的局限而陷其隅,那么就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它的全部真相。另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宇宙人生引出深刻哲理思考。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滚滚东流。其意为: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人所不能阻挡的。这些哲理诗歌给人以许多启迪。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蕴绵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古诗词教育,让学生们在领略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境之优美的同时,也获得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对道德的认知,让学生们得到古典诗词所倡导的经过历史考验的正确善恶观的“潜移默化”,让“真善美”进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田,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静下心来学真本领、做“真人”,从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中国古代诗话风格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49.

[2]王玉环,张敦松、高元恒主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下)[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87.

[3]窦静怡,樊琦.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J].现代交际,2018(3):120-12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8.

[5]杨春光.追梦前行中[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3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

作者:曹士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微型德育课程论文下一篇:齐抓共管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