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2022-12-16

第一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外国文学史论文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摘要:《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伊利莎白及其姐妹、朋友对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婚恋世相,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而强调幸福美满的婚姻要以理智和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这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姻 爱情 正确的爱情观 幸福的内涵

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因子。而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都是为了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形成对比和映衬。

下面简要介绍下其中的四段婚姻:

一、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最现实的婚姻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最要好的朋友,但她们在婚姻上却有不同的的选择。和伊利莎白一样,夏洛特没有财富,貌不惊人,但很有头脑,也可称得上精明。她认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作为一个已经二十七岁的女人,她对婚姻的选择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她第一次遇见柯林斯的时候,她就见识了他的愚蠢,而且当他向她求婚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欢”。但是她还是立刻答应了,因为“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标,至于找什么样的男人,婚后生活怎样,则不太看重,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年轻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路,而且尽管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们最惬意的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夏洛特为了金钱而结婚,通过婚姻她仅仅得到一个富有的人,从而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婚姻对他们来说可谓是一项任务,但他们都从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夏洛特得到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柯林斯也得到了一个温暖的家,这是他们对婚姻的理解。

二、莉迪亚.贝内特的婚姻——最荒唐的婚姻

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的结合可说是荒唐至极。莉迪亚对维克汉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 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可以说是既不实际,也不浪漫。他们的婚姻是有条件的,是在达西的帮助下两人才勉强结了婚。但他们只顾眼前快活,不断挥霍,靠接济支付账单,这样的爱情注定不能长久。

三、简•贝内特的婚姻——最“美满”的婚姻

简和宾利的婚姻被认为是最美满。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温柔可爱,漂亮大方,对人总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两人相互吸引和爱慕,虽是曲折,最终他们也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桩令人艳羡的婚姻。然而,我觉得这美好的背后是潜伏着一定危机性的。简和宾利男才女貌,彼此相配,任何人看来,他们都是最适合。但在我看来,他们的婚姻,爱情不是最主要的基础,最主要的是一种吸引力。宾利为简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简为宾利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更多表现为一种相互之间的仰慕之情。婚姻是一份复杂的契约,双方必须有足够的爱的基础来维持这份契约。而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太过平淡,太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不够刻骨铭心,让我感觉不太安稳,似乎潜藏着一丝丝危险的气息。

四、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婚姻——最让人羡慕的婚姻

钱钟书先生将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婚姻理论是不适合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以曲折跌宕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为基础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傲慢无礼,而达西也因为伊丽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她那些不甚体面的亲戚而忽视了她的优点和美德。后来,达西终于认识到伊丽莎白的可贵之处,展开追求,不气不馁,终于在经过一次求婚的失败,一封信的自白,消除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两人走到了一起。

以第一次求婚为界,使伊丽莎白和达西在思想上有了改变。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信,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的话,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如果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没有拒绝的话,可能达西对于她的迷恋并不会持久。如果没有拒绝时的对话,达西还是那个虽然家财万贯,虽然一表人材,但太过傲慢的高高在上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伊丽莎白即使因为一时冲动而同意嫁给了他,在不久的将来,伊丽莎白仍会后悔的。而如果没有拒绝后的那封信,伊丽莎白仍旧是那个虽然开朗,美丽,直率,却太过主观和偏见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达西不久便会厌倦的。也因为有这些波折,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显得更加珍贵,更加深刻。

爱是冲动,是失去理智,是意气用事,任由自己癫狂,爱情本身就是疯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为爱疯狂呢?现实是残酷的,婚姻不等于爱情,以至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达西雄厚的财富。金钱在他们的婚姻中一点也不世俗,这份财富给他们的爱以阳光和养分,他们的婚姻是最让人羡慕的。如果婚姻是这样一座围城,那么谁会不愿意被困在这样一座城中,被爱围困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与他对婚姻的态度有关。有人为爱结婚,有人为情欲结婚,有人为财富结婚,也有人为结婚而结婚。《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也让我们思考,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

当今社会,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物质生活的提高,自由恋爱的倡导,人们思想的解锢,特别是金钱与权力在更广的领域影响人们生活及闪婚、闪离不断上演的情况下,我们年轻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不能不令人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

大家可以先看一份调查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调查中心,对8932名青年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67.9%的青年认为与上一辈相比,爱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但40.0%的青年认为他们这一辈更追求真爱;85.5%的青年认为这一辈人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也有59.0%的青年相信一见钟情。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必须以诚挚的感情为基础。诚挚的感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心心相通、共同的想着对方为外在表现的。虽然感情可以经过后天培养,但总不如从一开始就彼此相悦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不会因金钱的多寡、权力的大小、地位的升降、生死的不测,而抛弃对所爱的人的责任。这样的爱情才会更牢固,更美满,更幸福。相反,为了追逐金钱、为了追逐地位、为了追逐门户、为了追逐名誉,而只顾自己的感受,不管对方的意愿,就不可能真正为对方负责,最终可能因事态发生变化,而出现感情破裂,给生活带来阴影,最终造成爱情的不幸。

从另一方面来讲,爱情又不单单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之间的磨合,并且还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如果两个人相敬相爱,白头到老,不仅自己幸福,而且因为有了稳固的家庭婚姻,社会也就少去了劝解、判离婚的问题,也就少去了家庭不断重组的问题,社会就较为和谐稳定。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为了个人的爱,插足他人的家庭,不但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现代社会情杀的案子日益增多中可窥一斑。同时,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有谁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看到的是不断的争吵,破裂的家庭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疼爱呢?因此,不论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孩子,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感情,抛开虚浮的外表,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爱情。

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满足,但心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最难能可贵的而且我们也绝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力而活的。珍视感情,坚守爱情,呵护婚姻,永远值得我们赞颂! 参考文献

1http://bbs.xj71.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xj71.com/viewthread.php%3Ftid%3D6974 2 http://wenku.baidu.com/view/013bc1d8a58da0116c174913.html

3 毕宇宏;;《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桩婚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王秋月:《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5李大鹏:《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

6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第二篇:说说《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话作为书的开头,道出了婚姻的必要性。既然婚姻如此必要,那么我就根据《傲慢与偏见》中的故事说说的爱情婚姻。

《傲慢与偏见》所描绘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而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总之,婚姻是人们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

因此,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把全部的心思都在操心着快点为五个女儿找个有钱的老公,而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伊丽莎白的堂兄柯林斯深知这一点所以经济殷实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众的伊丽莎白求婚时,认为自己这是便宜了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丽莎白求婚未果转而向自己求婚时欣然应允。

《傲慢与偏见》中的主线就是写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与婚姻。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则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柯林斯对于爱情与婚姻是相当盲目和轻视的,对于他来说,婚姻可能只是他人生中所必须经历的一道程序罢了,与平常的吃饭睡觉无异。当柯林斯的求婚被伊丽莎白拒绝时,他认为“幸福一经被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去看重它了。碰上这样的事情,逆来顺受就是完美无缺的办法。”消沉了没多久的柯林斯就将爱的橄榄枝再次抛向了夏洛特,而可笑的是在此之前他看中的第一个新娘是简。因此,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够将自己的未婚妻再三改变,并一点都不以之为羞。在文中柯林斯曾很明确地说过自己结婚的三个理由:第一,为牧区居民在婚姻方面带头起一个模范作用;第二,坚信婚姻会大大地促进他的幸福;第三,是贵夫人曾再三建议和嘱咐要办的事。这三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怎么听着都让人觉得相当的虚无飘渺。结婚对于柯林斯来说仿佛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而结,自己却从中鲜有收获,这是一种无爱的婚姻。卢卡斯小姐之所以答应他,完全是考虑到了财产,至于多快可以得到那些财产,她倒无所谓。对于受过教育可是没有多少财产的夏洛特来讲,结婚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出路,虽然可能不见得能使人得到幸福,但毕竟是避免贫穷的最可靠的保险箱,她属于大龄青年,她需要有生活保障,否则只会沦为负担。这种现实用她自己话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浪漫的”。

而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无疑就是其中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了。至于威克汉姆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则更为人们所不齿。威克姆的虚伪狡诈、野心和肤浅使我们感到厌恶。从伊丽莎白到金小姐,再到最后的莉迪亚,在这当中一直是性和金钱在牵制着威克汉姆的恋爱行为。他从来就没有对爱情付出过真心,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作者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加丁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这桩完全由肉欲和金钱操控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宾利和简的爱情最终是圆满的,但在这之前,宾利在对待爱情上有些时候表现得过于懦弱和不自信,总是过多地听信朋友和亲戚的劝告,而对于和简的爱情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以至于差点错失良机。所以,在面对爱情是,我不们应该一味听从别人的劝告,因为别人无法代替你思考和决定,只有你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内心最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婚姻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刚开始,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可以保证她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的求婚,因为她根

本不爱柯林斯。

伊丽莎白的爱情是从在麦里屯碰到民兵自卫团的军官韦翰开始的,她被韦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后来被韦翰牵着鼻子走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当她与韦约翰分手时"脑子里只想到他一个人"。于是成了被人嘲讽的"愚蠢人"。这正是恋爱中的伊丽莎白的真实写照。

由于听信了韦约翰的谗言,加之伊丽莎白获悉促使姐姐简和宾利先生分离的主使人竟是达西,对达西的愤恨和对简幸福不可得的心痛完全控制了伊丽莎白的头脑她断定是达西的门户偏见和想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宾利先生的自私想法导致了简和宾利先生分手。她深恶痛觉地指责达西毁了自己姐姐一生的幸福,剥夺了韦约翰幸福生活的权利。达西的傲慢基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由于他出言伤害伊丽莎白,引起她的偏见;也正由于伊丽莎白的自爱才产生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傲慢与偏见都达到了最高峰。

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促使伊丽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达西在信中坦承了自己之所以拆散简单和宾利是因为他误认为简对宾利并无真爱;而韦约翰的所作所为又是那么地令人不齿,甚至想诱使达西的妹妹和他一起私奔。这信件在伊丽莎白心中宛如一枚重型炸弹,炸毁了她先前心中的种种障碍和芥蒂,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继而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达西也因伊丽莎白激昂的谴责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对自己从前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新的认识和改造。再次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达西与求婚前的达西大相径庭。当

达西帮助平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韦约翰的私奔的事情,更使两人在感情上越走越近。

咖苔琳夫人狂妄愚蠢的到访不仅没能阻挡伊丽莎白与达西结亲的趋势。反而像爱情的催化剂大大激发了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气。

性格上的共同之处和对方对性格相互欣赏使他们两人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走向理性幸福的一生。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的婚姻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这不仅是一桩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一桩有金钱的婚姻。除了高雅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却嫁给了最有钱 、最英俊的男子。她母亲以商人眼光看待这桩婚姻.满意地说这是一宗不坏的买卖;而对女儿的聪明一直非常赞赏的父亲却未曾料到.他给予她的教育在婚姻市场具极高的交换价值。

伊丽莎白自己身上体现着婚姻的真正价值和时代追求。她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她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主见,并因之而获得幸福。面对现实,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勇敢地捍卫了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面对情感,她不像妹妹莉迪亚凭一时的冲动作决定,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体现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这在当时妇女处于无权地位把婚姻当作己唯一出路的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体现了 "结婚为钱是错误的,而结婚得不到钱则是愚蠢的"的婚姻观。纵观《傲慢与偏见》,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是脱不了干系,爱情与婚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爱情是婚姻幸福美满最基本的条件。美貌虽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唯有具备独立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性才能产生恒久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才能缔结美好的婚姻。

第三篇:婚姻,与爱情无关——《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此文来源于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此文来源于情

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此文来源于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此文来源于》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此文来源于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此文来源于情无关。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此文来源于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此文来源于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此文来源于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此文来源于。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

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此文来源于罢了。

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此文来源于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此文来源于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此文来源于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此文来源于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此文来源于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此文来源于,弥足的真此文来源于……。

第四篇:《傲慢与偏见》中的思想艺术解读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自从出版便深受好评。深入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解读人物思想特征,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奥斯汀的反讽艺术,更能对奥斯汀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成就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思想艺术;解读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诸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是该着名作家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一位英国少女在爱情场的种种经历,深刻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从而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的态度,即深刻鞭挞地位和金钱结合的愚蠢婚姻观。她反对游戏婚姻、金钱为上的观点,崇尚以感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

一、《傲慢与偏见》概述

简·奥斯汀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乡村小镇,大多接触现实中的小人物,例如小地主等,由于在她的生活环境里人们大都过着恬静、舒适的生活,所以在《傲慢与偏见》中很难看到激烈无比的社会矛盾,简·奥斯汀仔细地品味着周围的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着周围淑女绅士的爱情经历,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大都体会到的是轻松幽默的氛围,到处都是喜剧的存在。《傲慢与偏见》以两对爱情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为线索展开,详细描述了主人公跳舞、喝茶、聊天的生活,虽然生活中多有意外,但主人公还是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二、作品思想艺术的体现

1.诗学风格

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作者幽默诙谐的笔风,这正是作者对文章匠心独运的把握,对语句精心提炼的结果。《傲慢与偏见》中的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没有琢痕,只有极具鉴赏力的读者才能看出其取舍匠心,在作品的场景、人物、对话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所有的材料都在为指向中心服务,描写岁貌似简单普通,接近日常,但无不体现着精选、简约的特点,毫无冗赘牵强之痕。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及故事发展,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情节突兀不拖拉,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傲慢与偏见》中展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栩栩如生,极具吸引力。简·奥斯汀在运用写作手法时,避开传统“描写”手法,采用“戏剧手法”刻画人物,没有直描人物的特征,而是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成就所在,和莎士比亚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还以丰富有趣的对话展开写作,使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富有韵味与内涵,将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简·奥斯汀不仅善于让人物自我表现,还极力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交谈对比,写出人物的内心,或忠厚机敏,或智慧大方,或平庸迂腐,或阴险毒辣,通过对比引出读者笑声,这使作品极具艺术魅力。

2.言辞反讽

简·奥斯汀的反讽其实是比较浅显的,更多运用在语言修辞的表现上。反讽指“言辞反讽”,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另有所指,真正意图并未直白流露,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破译其奥妙。《傲慢与偏见》中有较多的这种语言讽刺手法的应用,利用语言对场景或人物展开讽刺。

(1)人物描写

《傲慢与偏见》中许多喜剧人物被塑造,他们栩栩如生,特征鲜明,是作品中受人称道的笑料所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都是由于简·奥斯汀在人物描写时反方寓言手法的应用,仔细分析文章内容就会发现人物身上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

在作品中,班纳特太太是一经典的喜剧形象,在其身上作者毫不吝惜自己的反讽手法,她迫不及待地让女儿嫁给富贵人家,正是这种反讽的嘲弄写出了班纳特太太的势力庸俗。在作品中运用反讽手法,极具深意的句子俯拾皆是,对喜剧人物的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柯林斯一直未娶班家女儿,最后被班府轰出去时还“答应”致谢函,“答应”两字就体现了此人的笨拙,讽刺了他的迟钝。又如,凯萨琳要求别人“聆听”自己“断定”明天的天气情况,讽刺了她的专横跋扈,自高自大。

在《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反讽人物描写信手拈来,奥斯丁仿佛在仔细注视着笔下每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形象,把人物的肤浅,虚荣速写成一幅幅引人发笑的漫画,反讽的运用更使人物活灵活现。

(2)场景描写

言辞反讽对于场景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可以在场景的描写以及场景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反讽的妙用,场景反讽并不是简单的场景描写与语言之间的冲突或悖反,反而是语言使场景更加逼真。这更多地体现在场景的内部描写,场景本身的描写就是一种反讽,其实反讽的场景充斥着我们周围的生活,只是我们由于太迟钝而无法感知罢了,所以经过奥斯丁的点拨,这种反讽的韵味便跃然纸上,也使场景原有的刻画入木三分。

3.主题和构成思路的反讽

(1)反讽的手法表现主题

《傲慢与偏见》主要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男女的婚姻,以班特家的婚姻史来揭示这一主题,验证上流社会的婚姻真理,通过班家女儿与牧师的婚姻,揭露了婚姻上的铜臭欲。同时,达西傲慢无礼,自命不凡的资产阶级教养严重伤害了伊丽莎白作为贵族小姐的尊严,最终由于伊丽莎白的美貌和见多识广感化了达西,改变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态度,最终以自己的礼仪打动了伊丽莎白,得以修成正果。他们的婚姻究其实质还是资产阶级基础上的金钱观。

最终四种不同的婚姻都有了大圆满的结局,欢喜收场,在幽默中反讽了婚姻的本质,讽刺了有钱娶太太的公认真理。

(2)反讽的行文构思

《傲慢与偏见》中的场面无不使人感觉到戏剧化,到处都运用着反讽的手法,每个场景都由舞会、家宴、散步、纸牌等构成,而这些场面的组成摒弃了人物描绘场景描写,而重点应用人物的闲谈、对话。作者让人物之间自己进行交流,在语言中暗含讽刺,以传达反讽之意。正因为这些反讽之语、讥嘲之字,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喜剧形象,构成了文章的载体,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4.《傲慢与偏见》凸显的女权思想

奥斯丁在作品中描写了女青年对于婚姻的追求,再现了她的女权思想,写出了19世纪女性的生活境况。笔下的班府二女儿,美丽、善良、温柔而且有胆识、有思想、有主见,还富有判断力,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貌和气质外,还具有诱人的气质,通过她对达西的态度,展现了她追求平等、人格独立的一面。她没有接受达西,体现了她对金钱、外貌,地位的藐视,达西兼具外貌、金钱、身份、地位,向财产有限的伊丽莎白求婚,而伊丽莎白却因为达西的偏见傲慢和无理而拒绝了他,体现了伊丽莎白作为女性对于感情的尊重。

19世纪不仅女性在中产阶级处境艰难,出身贵族的小姐也受到社会的种种束缚,出身贵族的宾利为了跟达西结婚,努力迎合他,博取欢心,提高修养,以达到达西的要求。由此可得,在当时的社会,女性必须努力改变自己,按照男性制订的框架去生活,达西的要求,不仅苛刻,还是当时男性给女性枷锁的缩影。

在作品中,贝内特作为一个特殊女性,她是男权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悲哀,婚姻和生活都是非常失败的,她的先生当时被她的外表所吸引,忽略了自己生活的窘境,所以无法清楚地看到女儿对于婚姻的态度,鼓励简抓住宾利,威胁二女儿接受柯林斯。她不在乎女儿的感受以及是否幸福,唯一要求就是嫁给有钱人。

通过作品创作,表达了女权思想,讽刺了男女爱情的不合理性,批判了以宾利为代表的世俗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揭示了当时英国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和践踏,讴歌了那些追求尊严、追求平等的女性,奥斯丁的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诸多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位英国少女在爱情场的种种经历,深刻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从而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的态度,即深刻鞭挞地位和金钱结合的愚蠢婚姻观。作者奥斯汀的巧妙反讽等手段也使文章在幽默、逼真、形象中凸出主题。

参考文献:

[1]胡卜雯。基于女性角度的傲慢与偏见再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21-22.

[2]郭聪颖。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J]。电影文学,2014(12):86-87.

[3]王友华。论电影《傲慢与偏见》人物形象的讽刺[J]。电影文学,2014(02):115-116.

第五篇:剖读《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对比

【摘要】19世纪,英国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女作家,《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在英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分别是由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所写。这两部名著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本文就是通过对比这两个作品,来剖析二者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伊丽莎白、个性、女权、经济独立、婚姻观。

一、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简爱》出版于1847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爱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从严厉残暴的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并与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但在婚礼当天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成为情妇,于是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故事的最后,罗切斯特因为一场大火导致残疾,简爱认为她和罗切斯特已经平等,于是缔结了幸福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这部小说讲述班纳特太太5个女儿出嫁的故事。文中中心主人公是中产阶级青年达西和伊丽莎白。达西傲慢, ,却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有偏见,认为达西破坏姐姐的婚姻,却爱着达西。最后男女主人公各自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结合到一起。

两部著作的作者都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深受男权社会的压抑,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无奈和不满,有不少女性不甘于过这种生活,奋起反抗,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这种反抗精神。

二、女权主义中相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的二小姐,相比她的三个姐妹,她聪明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在当时女权被碾压的男权主义社会中,伊丽莎白少了一些作为小姐的含蓄,相反,她在各种场合中都语言活泼,言谈机智幽默,正是因为伊丽莎白睿智的言谈,才使得傲慢的达西最后爱上了她。伊丽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的向往,昭示了不同与当时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内涵,奥斯汀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女性应该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追求知识的理想。伊丽莎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婚姻制度,但是她敢于挑战当时的传统,极其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甘于做男人的附属品,认为婚姻双方当无门户之见,要平等相待。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寄居在舅母家时的悲惨童年让读者初步了解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与当时的女性不同,简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作者笔下的简爱长相平庸,而且是当时社会上地位极其低下的家庭教师,但是简爱却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感到自卑,她始终坚信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时,她没有过多的退缩,反而是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一份精神上平等的爱情。

伊丽莎白和简爱都追求的是地位平等、独立自主,坚决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勇于表达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最高呼声。

三、女权主义中不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小说探讨了妇女的出路:缔结一门好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小说的婚姻观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的婚姻是错误的,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简·奥斯汀强调经济状况对妇女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她认为婚姻和金钱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伊丽莎白虽然向往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父权思想下的恋爱模式。总之,《傲慢与偏见》中虽然表现了强烈的女权主义,但是女性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金钱的制约,女性并未能完完全全地成为独立的个体。

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强调的是婚姻必须建立在精神、灵魂平等的基础上。夏洛蒂探讨了妇女的出路在于寻求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简爱坚持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独立,即性独立。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要求。与《傲慢与偏见》相比,《简爱》不仅仅是追求个性的独立,还有的是经济独立,就是跳离了经济条件对女性的束缚,比《傲慢与偏见》更进了一步。

伊丽莎白表现为朦胧的无意识的反抗意识,但是简爱体现出有意识的反抗,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权思想。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简爱》都折射出了不同的女性意识,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进步的女权思想,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更深入了解了小说中的深层含义,从而反思当代人的婚姻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免费下一篇:安乐死立法的法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