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赏析模拟试题

2023-01-25

第一篇:高考诗歌赏析模拟试题

高考怎样赏析现代诗歌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其实并不是,只要掌握好了鉴赏诗歌的技巧,就能轻松地拿下赏析现代诗歌的分数,下面一起来看看高考应该怎样赏析现代诗歌吧!

一、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捕捉住现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只有抓住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取了四个意象作为鸟儿歌唱的对象,“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满目疮痍,遭受欺凌的;“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是汹涌奔流,义愤填膺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呼于抢地,不可逆转的;那“来息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自由的曙光。从这四个意象上,我们能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祖国饱经沧桑,人民不屈抗争的场景。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

(1)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问题。步骤1:萤火虫和星星,睡莲,一团团的白丁香。寥寥数语营造出一个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的夜境。步骤2: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感受到他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二、明手法,析作用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技巧:

(1)揭示何种手法;

(2)分析表达作用。

如: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艾青)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步骤(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技巧:

(1)指出何种手法;

(2)阐述表达作用。

如:“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一片槐树叶》纪弦)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虚实结合。

步骤(2)虚写对祖国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这片叶子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就缩小了。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技巧:

(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

(2)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

如: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纪弦《一片槐树叶》)

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这样回答: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三、品语言,释含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或教学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隽永的字词语句。

1.品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注意诗歌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技巧:

(1)解释词语的意思;

(2)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如: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闻一多《口供》)

诗中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请体味“驮”字和“织”字使用的妙处。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驮”是背着,“织”是编织。

步骤(2)动词用得奇崛,却十分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

2.从现代诗的语言风格分析。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技巧:

(1)指明何种语言风格;

(2)有什么作用。

如: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我边在诗页上题字/边听你絮语低声(辛迪《“代沟”上握手》)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考生可以按照步骤回答:

步骤(1)诗歌语言朴素、自然。

步骤(2)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四、感诗情,析爱憎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体会诗歌的感情要做到以下两点:

1.品味词语,体会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感情。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一个“贴”字,鲜明地道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不放”和“紧紧”两个词则进一步把这种感情推向更高的境地,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沉的爱和眷恋。

2.分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礁石巍然挺立”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

(1)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如: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何其芳《新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考生可以按步骤回答:步骤⑴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步骤⑵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新月比作小船,回到久别的故乡。诗歌选用了“花香,夜暖”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春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表达了诗人对温暖故乡的向往与追寻。

第二篇:2013——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题赏析

一、2013江苏高考题:《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名句解读】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上一片宁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似的;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过小年一样。“太古”指远古,“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这两句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说的,

群山环抱,一片寂静,生活过得平淡清闲,只觉得长日漫漫,慵懒的情绪有些难以排遣。

【名句欣赏】唐庚,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是继苏氏三父子之后、蜀中的又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当时就有“小东坡”之称。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他的诗师承苏轼而自成一家,形成细密工致的独特风格。但唐庚为诗,重推敲锤炼,近于苦吟,与苏轼的快意放笔又大不相同。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成语出处《庄

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典故: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免、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

【用法导引】

后人常用“山静似太古”来形容群山环抱,一片寂静;

用“日长如小年”来形容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一年一样,形容白昼时间很长。

作品赏析: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2012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

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赏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

几个意象几乎都在中学课本里遇见过:如“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等。理解此词并不难。

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这让我想到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同一种感情纠结,却是两种截然的态度。一郁结,一自慰。但二者都是人间至情。

(2011江苏)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文学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

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2010江苏高考: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

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

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

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第三篇:2012高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

22001122高高考考语语文文试试题题诗诗歌歌鉴鉴赏赏专专题题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

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

答案: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第四篇: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复习启示

综览2012年高考试卷诗歌鉴赏试题,对2013年备考有着良多启示。

启示一:以“纲”为本,重视积累,举一反三高考考纲规定了45首背诵诗歌,加上必修、选修教材,初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歌绝对不少于150首。但许多考生仅止步于“诵读”,进而“硬记”,而缺乏思考,所以能力提升缓慢。其实阅读每首诗歌都应分三步走:①是什么(写作对象、主旨情感等);②为什么(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③怎么样(如何写景、如何抒情、如何选材、如何组材、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启示二:认真梳理,由点到面,建“知识树”对体裁常识、经典意象、典型手法、风格流派等的梳理,做到对各方面知识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启示三:归纳问题,揣摩答案,规范表述下面对2012高考试题主要设问方式予以归纳,限于篇幅,仅就题干及答题思路进行细化分析,以期有益考生。

一、内容

1.诗词描写的形象。见安徽卷、天津卷、湖北卷、江苏卷。

【备考策略】(1)总括形象特征:性格(情感、外形)+身份(职业)。(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我们一般采取先总结后分析的思路。

2.诗词意象的内涵。见山东卷、全国大纲卷、四川卷。

【备考策略】(1)积累经典意象的内涵,如书、月、鸿雁、子规、鹧鸪等。(2)分析语境意象的内涵。牢记“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的内涵离不开诗歌的主旨情感。

3.诗词结构的安排。见广东卷、上海卷。【备考策略】抓题目:(1)注意审视题干要求分别罗列(难度稍高)还是综合罗列(难度低);(2)注意呼应罗列内容的全和准(尤其是全,往往要按点赋分)。抓“起”句:(1)统领全诗;(2)奠定基调;(3)点明题旨;(4)渲染气氛,点染情绪。抓“承”“转”句:(1)承上启下;(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抓“合”句:(1)在篇章结构上,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的作用;(2)揭示诗歌的主旨。抓“线索”:(1)律诗一般“逐联”分析,绝句一般“逐句”分析;(2)切记“边引边析”,抓住关键词引用、分析;(3)分析主要内容,如手法典型,也需点出。

二、情感

诗词多元的情感。见广东卷、江苏卷、辽宁卷、上海卷、四川卷、天津卷、全国新课标卷。

【备考策略】注意双关——字面意思、深层意思;注意联想——主体情感、相关情感;注意变化——多种情感,前后变化。

三、语言

诗词词语的精妙。见安徽卷、湖北卷、四川卷、江苏卷。【备考策略】五个字——释、描、点、抒、瞻。释:释词义。准确解释词语在诗句中的“语境义”。描:描画面。快速寻找句中意象,并以之为主语,适度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内容。点:点意境。用形容词将所营造的意境点明。抒:抒情感。抒发作者在句中所蕴涵的感情。瞻:瞻前后。关注词语所处位置,从结构上考虑词语对下文、上文以及题目的作用。

四、手法

1.诗词的三种关系。见上海卷、四川卷、辽宁卷、湖南卷、广东卷。(1)虚实关系【备考策略】三要素:①明确指出实写、虚写的句子,并具体描叙实写、虚写的内容;②点明术语(虚实结合,以实衬虚、以虚衬实);③点明衬托出的具体对象或情感以及艺术效果。(2)情景关系【备考策略】三要素:①景——划出名词意象,点明修辞或表现手法,适当想象,再现画面;②点明术语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③情——点明情感,注意情感的多元化,力避缺漏。(3)动静关系

【备考策略】三要素:①分别点出动态、静态事物,并分别描述画面;②点明术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③点明手法的具体好处(丰富画面内容;突出环境的幽静以及人物内心的恬静、安闲等;突出环境的热闹、灵动以及人物内心的欢愉等。)

2.诗词的表现手法。见全国大纲卷、浙江卷。【备考策略】①区分清楚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概念;②始终铭记先修辞手法后表达手法的选择理念。

3.诗词的开放鉴赏。见重庆卷、天津卷、江西卷、江苏卷、湖南卷、福建卷。【备考策略】①鉴赏一定要包含三个要素即手法、意境、情感;②一定要用书面语,体现一种美感,最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达到“情景再现”。

第五篇:2010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

2008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 (2008-04-18 23:26:51)标签:教育

分类:模拟试题

2008高考模拟最新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东省淄博市2007—2008学高三一摸)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2)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2008江苏教育学院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联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山东省烟台市2007—2008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

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

这首诗的题目为“江村即事”,诗中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东省潍坊市2007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通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

,“元夕”是

(2)

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高三期中考试)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

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陕西省宝鸡中学2007-2008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

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山东省临沂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

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省如东、启东2008届高三期中联合测试)

闻鹊喜

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鳌:海里的神龟。

⑴ 阅读上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⑵ 下阕中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后,写了“隔江闻夜笛”一句,说说这句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山东省威海市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

忆秦城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

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1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省福州三中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

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江苏省台州市实验中学2008高三第二次月考)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2)这首曲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江苏省启东市2008届高三阶段调研测试)

罗敷歌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

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徐州市2007-2008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

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 1.(1)“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2. (1)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 (3)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3.(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4.(1)写了①渔翁夜钓回来,②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③安心睡眠的事。 写出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2)①这首小诗以小见大。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②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5.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6.(1)词牌名、题目

(2)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 7.(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8.(1)五言律诗。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劲联对仗;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3)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9.(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

(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

10.(1)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2)“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11.(1)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12.(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3.(1)宋

李清照

(2)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

14.(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15.(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