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化营销是新型的行销策略,文化营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有效应对“文化侵略”;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满足客户“文化性”的消费需求。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营销模式在经历消费诉求、营销依据、体验营销、培训渠道等方面的转变后,将走向大众化营销模式、精英化营销模式、本土化营销模式。

第一篇: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

清代葡萄酒文化探析

摘    要: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葡萄酒酿造和饮用历史上,清代无疑是一个低谷时期。元明酿造和饮用葡萄酒的社会风潮在清代已难寻踪迹。通过研究清代内地葡萄酒的原料种植、工艺和饮用状况可以发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代内地葡萄酒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衰落,但在山西等地区还是存续下来了,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 葡萄酒    清代    工艺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被釀造的几种酒类之一,葡萄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造和饮用历史。这种由汉代出使西域的使节张骞带回中原的果酒在之后两千年间经历数次起落,在元代达到鼎盛。然而,种植、酿造和饮用风潮经历明代的停滞不前,到了清代之后又一次开始式微。本文从葡萄酒原料的种植、葡萄酒的酿法与品饮等方面对这一时期葡萄酒文化特点进行探讨。

一、内地葡萄的种植状况

经历明末数十年的战乱之后,清代初年的中国处于一个急需休养生息的时期。梁启超先生在《中国人口统计》中指出,清朝初年的人口“视明盛得三分之一”,战争对于人口的影响,可见一斑[1]。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的粮食生产尚且有待恢复,而对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都有一定要求的葡萄自然更加难以得到重视和发展。

尽管如此,内地葡萄的种植尚有不小规模,顺治、康熙年间内地各省县志当中,在物产方面记明有种植葡萄者甚多,如康熙年间长沙府志中,即在物产志下“果之属”一项中,记有“枇杷、藕、蔗、荸荠、茨菰、葡萄”等果蔬三十八种[2]。同是康熙年间的桐城县志中则称当地所产葡萄“色音紫密,案余如藤”,对其品质有较高评价[3]。还早一些的顺治龙泉县志食货志条目中,更有出产“红葡萄,水晶葡萄,玛瑙葡萄”三种不同品种葡萄的记载[4]。此外,当代中国葡萄酒原料的几个著名产区,如华北、山东和甘肃地区,彼时亦有品质不错的葡萄出产。如康熙河北固安县志载:“蒲陶,前汉书葡萄,元史白紫癞三种,白者谓水晶葡萄,近又一种熟时色紫,俗名为玛瑙葡萄。”[5]虽然按照今日观念看,这些葡萄大多应该属于普通的鲜食葡萄,与已经专业化了的酿酒葡萄在果肉、籽粒和甜度上都有区别,但在当时,人们对酿造葡萄酒所用原料葡萄尚无特别严格的区分,认为葡萄既可鲜食亦可酿酒[6]。

当然,也有专门注释其用途是用以酿造葡萄酒的记载。在康熙《夏县志》当中,分在果类下的葡萄虽然没有表明品种,但还是被专门加注“取以酿酒”[7]。这段记载不仅表明当时当地种植葡萄的主要用途,而且可以证明葡萄酿酒的技术和产业在当地的存续。即便是到了晚清时西方科技已然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陈恢吾在《农学纂要》中按种植方法分葡萄为核种、断节种及分根种,并言“核种者只供玩好,非制酒之品”,而制酒“需先选种,看制何酒宜用何种”,亦仅言明作观赏的葡萄植果不可以酿酒,尚未将葡萄作食用和酿用分别[8]。

由上述清初各地种植葡萄的事例,可见在清代的中国内地并不缺乏葡萄酒的原料,且当时的人们也将其用于葡萄酒的酿造。

二、内地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及规模

工艺上对清代葡萄酒酿造的记载稀少。按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葡萄酒有烧、酿两种制法,其中酿法“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以这种酿法所造的葡萄酒“甘于曲米,醉而易醒”。烧法则“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醸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清代葡萄酒的酿制方法在承袭明代的技术之上有所改善,清人刘岳云在《格物中法》中评论李时珍所记载的酿制葡萄酒技术,称:“葡萄酿者,今通行之法是蒸者,今白兰地酒是纲目前言不用曲,今又言用曲者,缓酿不用曲,速酿用曲也。色红者不去皮,色白者去皮,蒸酒色白言红者,误也。”[9]两相对比,可见此时酿酒已经更多地使用蒸酒法,亦即《本草纲目》中的烧酒法,而对于酒曲和原料葡萄的使用有了更加清晰的划分。不过,从现代葡萄酒技法角度说,酿造葡萄酒应当是不需要酒曲的,可见中国传统酿酒对酒曲的倚重之深。

清人蒋薰在《留素堂诗删》中,亦载有描写山西安邑人所酿名为“状元红”的葡萄酒的诗词,并称:“可知白堕襄陵醸,不及元红安邑香。”[10]此外,嘉道年间的酿酒专家杨万树曾在《六必酒经》中评论各地酒类,称:“山西汾酒葡萄酒,甘芳酷烈。”[11]这些描述表明尽管受到战乱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清代仍然在如山西这样适宜种植葡萄的地区保持有一定的酿酒规模。

三、与葡萄酒相关的文学作品

清人饮用葡萄酒的相关文学作品虽然不如元明时期“银瓮葡萄浮腊蚁”一般频繁,但并不罕见。康熙年间的永昌知府罗纶即曾撰诗描绘在湖上饮酒的场景:“览胜来湖上,移鐏入镜中。泉喷珠串串,波泛玉融融。其醉葡萄酒,闲凭杨柳风。时清聊自适,归路晚霞红。”[12]乾隆时举人吴省钦的《白华诗钞》中有题为《越门太守送葡萄酒鮀鱼》的诗,诗文中写道:“马乳垂檐远梦频,双瓶醸就喜相亲。知君心厌凉州守,也把蒲陶酒让人。”此处“马乳”“蒲陶酒”分别指葡萄和葡萄酒,其对收到的葡萄酒礼品的赞美之意跃然纸上[13]。剧作家黄图珌在《看山阁集》中写有:“丘壑何缘天放隐,禽鱼潇洒我闲情。花前沉醉葡萄酒,石上时敲碁子声。”[14]潘高所撰《南村诗稿》中也有“苜蓿春盘好,葡萄酒盏清。地偏幽意惬,墙屋若为情”的诗句[15]。如果说以上诗文仍属文人唱和,其中难免有为押韵而强作字词之嫌的话,那么李苞在《巴塘诗抄》中所写“土灶晨炊煎乳酪,琳宫夜梵点酥灯。主人馈我葡萄酒,闲对残花饮一升”几句,特意为“残花”意指注明“时番菊尚开”,而对葡萄酒则亦注明“适宣抚司吹中札布送葡萄酒”,虽然事情并非发在内地,亦可以算是当时人饮用葡萄酒的直观注释了[16]。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人的笔下,葡萄酒往往作为诗词主人公抒发“闲情逸致”的载体,个中奥妙,大概是受到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所描绘的“醉卧沙场”式浪漫主义情怀的影响。

四、西域及欧洲葡萄酒的传入

在内地生产的葡萄酒日渐衰微的同时,伴随清代中国各地区及中外交流的深入,使中原之外生产的葡萄酒逐渐进入内地的社会生活中。出产优质葡萄和葡萄酒的新疆地区,以及欧洲的西洋葡萄酒以优异的品质,重新塑造中原社会对于葡萄酒的认知。

新疆地区曾经是中原引进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源头,《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担,久者数十岁不败。俗酗酒,马酗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17]乾隆时人董元度有《和邓午崖西凉葡萄酒歌》称:“葡萄酒酿自西羌,侑以琵琶杯夜光。致来万里十千价,弗公同好胡独尝。”[18]对西域所产葡萄酒有极高的评价。和宁在所撰写的《回疆通志》中,称赞当地深秋季节时“葡萄酒熟极佳,饶有风味”[19]。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回疆志》中,对新疆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亦进行了记载。书中说,回疆当地人“云酒最上品者惟葡萄酒,系用葡萄入器内罨久发过酿成,色微绿,味虽醇而淡。再以造烧酒法重蒸则色白,味辣而烈有力,能醉人,为性甚热,能治腹中寒疾”[20]。对比《本草纲目》和《格物中法》酿造葡萄酒所采用的方法,可以看到,回疆地区对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不用酒曲,同原始意义上真正的葡萄酒酿造方法基本一致,虽然同内地一样拥有烧酒蒸馏的技术,但所蒸馏的是已经自然发酵过的葡萄酒,而非加入酒曲的葡萄。新疆地区所用的方法更加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酿造工序,酒酿较之当时内地而言更加甘醇可口。

优质的葡萄酒屡屡出现在清代欧洲使节入贡的贡品货单中。康熙二十五年时荷兰使节入贡,其贡品单中除却珊瑚、琥珀和精心装饰的刀剑火枪之外,就有“葡萄酒二桶”[21]。葡萄牙的贡品单载有进贡包括“巴斯第里,葡萄红露酒、黄露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在内的各色礼品[22]。清代国人对欧洲国家的描绘中,总是少不了善于酿造葡萄酒一项。如《清文献通考》中描绘欧洲“意达里亚”,即现今的意大利国家时,称其“酿酒以葡萄,不杂他物,可积至数十年……凡国人畜大小麦为上户,葡萄酒次之,阿利袜又次之,畜牛羊者为下。会客不尽饮,偶犯醉者,终生以为垢”[23]。同书所载的“博尔都噶尔亚”,即现在的葡萄牙国“土产果实丝绵,多水族,善酿葡萄酒,即过海至中国,不坏园圃”[24]。不仅指出葡萄牙人善于酿酒,更表明其“不坏园圃”,即在中国生活时仍然种植葡萄的习俗。除此之外,在嘉庆年间编修的《大清一统志》中,西洋各国的“土产”项目下,列举有雍正五年入贡的各式葡萄酒,以及乾隆十八年进贡的“露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等多项葡萄酒类产品[25]。众多的葡萄酒贡品入贡,说明这种酒类在当时被认为是足以作为国家间外交礼品而使用。编纂《明史稿》的官员王鸿绪曾在自己写的诗句“山需榔枥登高废,酒爱葡萄选日尝”下注释感叹,称:“西洋葡萄酒甚香冽而难得,不能朝夕继也。”[26]为当时欧洲葡萄酒的地位提供了另一个佐证。

五、结语

受到战乱、西域及欧洲葡萄酒的传入等因素的影响,在清代葡萄并不如元代那样在各地都拥有大量的种植,但分布的地域较为广泛。在用途上,多数种植的葡萄或许仅仅限于食用,但在诸如山西这样的省份,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还是存续了下来,并且较明代有一些新的变化。清代士人饮用葡萄酒的程度远不如元明,但仍然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饮酒作品,这些论据都表明,内地葡萄酒文化虽然在清代有较大程度的衰落,但在山西等地区还是存续下来了,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2(2):161-188.

[2]谭绍琬.长沙府志·物产志·果之属[M].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1138-1139.

[3]胡必选,原本.王凝命,增修.桐城县志·安徽府桐城县志卷之二·方物.果类[M].清康熙二十二年增刻本:263.

[4]徐可先,修.胡世定,纂.龙泉县志·龙泉县志卷之四·食货志·果之属[M].清顺治十二年刻本:320.

[5]郑善述.固安县志·卷之三·五果类[M].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168.

[6]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树艺·葡萄[M].明崇祯平露堂本:297-298.

[7]蒋起龙.夏县志·卷一·果类[M].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123.

[8]陈恢吾.农学纂要·卷三·葡萄[M].清光绪刻本:46-47.

[9]刘岳云.格物中法·卷六下之上木部·利用[M].清同治刘氏家刻本:324.

[10]蒋熏.留素堂诗删·卷一汾游稿·安邑人送葡萄酒[M].清康熙刻本:233.

[11]杨万树.六必酒经·卷二·问答说[M].清道光二年四知家塾刻本:10.

[12]罗纶,修.李文渊,纂.永昌府志·永昌府志卷之二十五·艺文·灌缨亭即景[M].清康熙刻本:930.

[13]吴省钦.白华诗钞·里区集二[M].清刻本:98.

[14]黄图珌.看山阁集·今体诗卷二·偶兴[M].清乾隆刻本:51.

[15]潘高.南村诗稿·诗卷十·春日杂兴[M].清康熙鹤江草堂刻本:57.

[16]李苞.巴塘诗抄·卷上·小寒[M].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13.

[17]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188.

[18]董元度.旧雨草堂诗·卷七[M].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51.

[19]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M].民国十四年铅印本:395.

[20]佚名.回疆志·卷之二[M].清乾隆间钞本:69.

[21]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二[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7.

[22]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三礼部.朝贡上[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39.

[23]官修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八四裔考·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215.

[24]官修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八四裔考·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220.

[25]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马戛尔尼公爵私人日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6.

[26]穆彰阿.大清一統志·卷五百五十二·西洋[M].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10517.

作者:伍星尧

第二篇: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文化营销是新型的行销策略,文化营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有效应对“文化侵略”;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满足客户“文化性”的消费需求。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营销模式在经历消费诉求、营销依据、体验营销、培训渠道等方面的转变后,将走向大众化营销模式、精英化营销模式、本土化营销模式。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文化营销模式;创新性研究

引言

法国有这样一句谚语: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将法国的宗教、艺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体,展现着法兰西优雅的文化。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体现在三方面:葡萄酒在法国的餐桌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独特的酒庄文化;法国人对葡萄酒品质的追求。在中国历年的葡萄酒进口中,法国葡萄酒的进口数量稳居第一。中国葡萄酒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营销越来越重视,创新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普及葡萄酒文化,培育忠实的葡萄酒消费者,欲与进口葡萄酒进行有力抗衡;中国葡萄酒企业主要的营销模式包括广告宣传、事件营销、包装设计、产区营销、工业旅游、渠道培训等[1]。这篇文章将针对葡萄酒企业文化营销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一、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转变

(一)消费诉求的演变

在1998年的《信息荟萃》杂志上,有报道如下:“媒介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常饮葡萄酒有益身心健康,因此崇尚健康的观念使法国葡萄酒商大为受益。”当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小幅度提高,国人养生保健意识增强,葡萄酒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如今,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葡萄酒所代表的时尚、浪漫、成功、自我的文化,某酒吧的服务和装潢并不专业,来这里的消费者就是用专业的酒具坐在沙发里品品酒、聊聊天,享受这种浪漫惬意的氛围和情调,这家葡萄酒吧的分店在不断扩张中。与其说消费者在消费葡萄酒,不如说消费者是花钱体验葡萄酒所代表的文化。

(二)营销依据的演变

营销依据从以前的粗放营销到现在的数据库营销。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起步比较晚,以前的葡萄酒营销方式多以广告、工业旅游、葡萄酒有奖征文、葡萄酒软文等,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如今葡萄酒企业通过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总结出,要有针对性的找到那些对于干红产品和产地文化认同的消费者及潜在群体,并影响他们,形成基础的市场资源,使他们成为葡萄酒消费的领头羊。对于在目前阶段颇具个性化消费的进口红酒来说,要有效的利用数据库,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收益,而这项工作也是目前国内诸多进口红酒推广机构的重点工作。

(三)体验营销的演变

张裕从1992年开始便开始了葡萄酒的工业旅游,2012年张裕工业旅游收入可超千万。如今葡萄酒在中国体验式推广最多的表现形式是品鉴会和酒庄旅游。葡萄酒品鉴会让酒商、葡萄酒消费者切身体验到了产品的丰富性,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际平台,提高了客户忠诚度,促进了顾客的口碑宣传。酒庄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力是巨大的。中粮君顶酒庄自建成以来,来此参观的消费者通过实地了解和品尝葡萄酒,大大提高了对君顶酒庄的忠诚,口碑宣传的影响力和效果比普通的广告要显著的多。随着中国多数的酒庄建成和配套设施完善后,酒庄旅游定将成为热门[2]。

(四)培训渠道的演变

葡萄酒培训渠道,在过去无非就是酒店、超市和夜场。葡萄酒要进入超市销售,超市会向葡萄酒供应商收取“进店费”;相对于超市,酒店里的竞争更激烈,消费垄断也更霸道;葡萄酒要想进入夜店,也得缴纳名目众多的费用。现在葡萄酒出现了新的营销渠道:葡萄酒连锁专卖店、电子商务。专卖店里的葡萄酒省去中间商环节,也没有进店费用,能够更多地让利于消费者;专卖店同时还是经销商与厂商博弈的筹码,所以它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很快。网络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商品,由于网络购物的便捷性以及网絡交易的安全性提高,不少消费者尝试在网上购买葡萄酒。

二、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老子云,大象无形。真正能够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恰恰是无形的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扩大化必然导致面临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葡萄酒企业应利用本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才能与进口葡萄酒相抗争[3]。随着葡萄酒市场竞争的加剧,葡萄酒产品在性能上相差无几,葡萄酒企业占领市场只有依靠自己的品牌,更确切的说是靠自己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差异[4]。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其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性”,当代消费者认同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而随着外国酒文化的侵入,中国葡萄酒业必须全面系统地构筑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力,文化营销战略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

三、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

(一)大众化的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

与可乐、牛奶、果汁等饮料相比,葡萄酒具有更丰富的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鉴赏性内涵。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尚未形成大众饮用葡萄酒的习惯和文化氛围。有内涵的商品,虽然其市场潜力、持久度和稳定性很大,但对于没有一定认知的初级市场,起步也是很艰难的[5]。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葡萄酒的消费量在整个酒类的消费中也就是百分之几,不足世界的1/10的水平。为了促进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酿酒企业生产和销售葡萄酒的同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当好葡萄酒知识的宣传者,葡萄酒文化普及之日,就是中国葡萄酒快速增长之时。

(二)精英化的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

随着葡萄酒文化的普及,精英化的葡萄酒文化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葡萄酒,在消费时选择葡萄酒。但葡萄酒产品在市场总是有一部分重度消费群体,他们无论在对销售收入还是利润等方面的贡献都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是奢侈品和其他非生活必需消费品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群体。消费者花几千元甚至更多的钱买一瓶优质葡萄酒,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产品上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这就要求葡萄酒必须融入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形态可以是制造商代工生产,但真正贩卖的却是基于品牌文化的精神体验[6]。

(三)本土化的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

大部分的中国消费者认识葡萄酒是从进口葡萄酒开始的,部分中国人擅长将红酒当成白酒或啤酒“干掉”。在西方酒文化中,消费者比较注重酒品本身的风格特点和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而中华酒文化则讲究形式、寓意、礼仪、功能。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我们无视差异照搬西方红酒文化形式,这不仅是强迫消费者,也是在限制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推广。我们要从自身的民族文化入手,深刻理解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欲望。酒标方面,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和图腾打造葡萄酒图标,如红色、金色以及龙凤的图腾;水墨是中国特有的作画方法,也可以用水墨画做酒标,使葡萄酒具有文化上的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酒灵魂、酒文化的延伸。

结束语

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酒企要发掘出中国葡萄酒的特色,在推动葡萄酒文化普及的同时,也要做好精英化的葡萄酒文化营销。倘若有一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下班在超市很惬意地买支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带回家,在做庆功宴、喜宴的时候想到买香槟和起泡酒;情人节时情侣们的餐桌上摆着一支1982年的拉菲;给长辈祝寿时挑上一支与寿龄同一年份的张裕红葡萄酒,人们收集中国酒庄的葡萄酒酒标,就像集邮一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代表国产葡萄酒“繁荣”时代的到来。

作者:王姣 冯仁德 邓俊超

第三篇:发力文化领域长城葡萄酒探索差异化营销

随着进口葡萄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断在价格端与市场端下沉,中外葡萄酒博弈在2018年日趋凸显。配合本土文化、风土等概念进行产品打造及营销,正成为国产葡萄酒的重要选择。2018年12月18日,記者从长城葡萄酒方面获悉,以长城葡萄酒为代表的众多葡萄酒企业,在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多个协会的牵头下,在近期共同发起了《东方世界葡萄酒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而宣言的具体内容中,推广和传播东方葡萄酒的产品、品牌和文化,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作为宣言的参与者,长城葡萄酒正计划在2019年就旗下的五大战略品牌进行相应的文化定位,以便于精准营销。有观点指出,长城葡萄酒在文化领域的大规模投入,显示出企业正谋划具有区域特点的差异化营销方式应对进口葡萄酒的广泛冲击,这种模式或将成为国产葡萄酒摆脱当前弱势地位的主要方式。

进口葡萄酒强势入侵

长城利用文化营销进行突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2018年1 1月,葡萄酒产量为7.5万千升,同比下跌13.8%;累计产量则为58.1万千升,同比下跌7%。从2014年到2017年,中国葡萄酒已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状态。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进口葡萄酒的进口量连年递增。而且,进口酒已经不再局限于加码高端市场,而是伸向了国产酒一度占据优势的中低端市场。随着进口酒的渠道下沉和品牌推广,会出现根据国内消费主流需求而设计推出的进口酒大单品。因此,国产酒必须发挥地缘市场优势,对原有产品体系进行优化、升级,以对抗进口酒进一步分食市场。

为了在进口葡萄酒的强大攻势之下寻求的突围路径,长城葡萄酒选择了文化营销这一方法。从宣言中可以看到,这一宣言发起的目的,是希望在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具备世界品质的产品和酒庄,且能够受世界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培养出众多具有东方特色的世界级葡萄酒产区。中国葡萄酒品牌集群主席葛志荣表示,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正是国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产业,但目前仍存在品牌分散、在外影响力弱、葡萄酒消费亟待引导等需要改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认识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葡萄酒的品质和文化、精神方面。

基于此,长城葡萄酒计划围绕文化概念,在2019年对旗下的五大战略单品推出精准营销计划。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士祎介绍,根据长城葡萄酒旗下五大品牌所代表的风土特点,2019年将同时传播五种不同角度的中国文化,并在2019年打造文化长城概念,设立长城葡萄酒学院,从产品研究、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沟通。

记者还获悉,餐饮渠道也将成为长城葡萄酒接下来重点发展的营销渠道。李士祎认为,长城葡萄酒的五大品牌需要同步发展才能够应对来自进口酒的竞争,在产品打造上也需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以及饮酒方式。餐酒搭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过去几年餐饮渠道在葡萄酒的购买上已经衰落,近期有复苏的迹象,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重要的机会。另外,长城葡萄酒也将在营销体系上推出百城计划,进一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指出,进口葡萄酒持续火爆,国产葡萄酒未来发展的方向唯有立足产区,大力发展中国葡萄酒文化特色。同时,要向国外的葡萄酒同行学习和借鉴,要建立中国葡萄酒评价标准,构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而长城葡萄酒作为中粮酒业旗下的组成部分,所做的风土研究是行业组织多年来想做而未做的;同时对企业品牌品类进行分类和定位,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能否扭转市场格局有待检验

事实上,文化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均被葡萄酒企业广泛采用,中国消费者对于进口葡萄酒的认可,也是基于印象中葡萄酒属于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餐饮文化的认知所带来的结果。而东西方葡萄酒消费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偏重家庭自饮,东方偏重聚会和礼品;餐酒搭配上,中餐因为复杂而多元的口味,以及迥然于西方的就餐礼仪,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葡萄酒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北京农学院教授李德美也认为,中国葡萄酒文化植根于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礼仪文化和餐饮文化,东方世界葡萄酒的打造,要在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完成。

但有观点指出,关注文化进行差异化营销,能否为消费者接受进而扭转进口酒强势地位,还需要业界持续观察。从长城葡萄酒的动作上来看,新的产品定位、价格、酒体、商标、是否符合所定位人群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产品如何以文化概念进行包装,产品的性价比和品质才是长城葡萄酒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但从方向上看,长城葡萄酒的整体战略规划依然向好,不排除在未来文化概念将成为国产葡萄酒从进口酒的挤压中突围的主要方式。

作者:薛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疗证券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学原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