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国家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存在状态和表象;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内在素质和本质。强大的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长期处于安全状态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第一篇:国家经济论文范文

国家审计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辨析与借鉴

摘 要: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都表明二者存在密切相关性。一些发达国家将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防御重任赋予国家审计。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安全正在“倒逼”国家审计承担责任,但由于我国国家审计风险防御系统存在缺陷,风险防御能力较低,国家审计只有转变和创新审计职能才可肩负此任。我国政府应尽快考虑和部署国家经济风险防御战略,构建国家经济安全平台和完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系统,建设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监测和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国家审计应当成为经济安全风险防御和风险评价的核心主体。

关键词:国家经济安全;政府绩效审计;免疫系统;辨析与借鉴

作者简介:杨茁,女,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教授,从事财务、审计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家经济安全观越来越受到各主权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要共同面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如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金融风险、保护民族工业等问题;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石油、矿产资源保障、粮食供应、淡水资源保护、碳排放等问题;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国家及其他地区的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即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在全球经济安全问题凸显下,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更具有特殊性。

一、谁在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帝国主义或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正在改造传统社会,并起到将全世界结合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的革命性作用。他说:“暴力还是由经济情况来决定,经济情况供给暴力工具的手段。但是还不仅如此,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其后,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不发达理论以及依附理论等也都阐述了国际资本主义井然有序地发展会使不发达国家经济畸形,同时国际市场的不完善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并使发展中国家日益依附和受制于发达国家,从而引发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问题[1]。

近年来西方国家学界及政府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加以关注。正如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经济活动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源泉,在一个主要国家间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世界里,经济力量将是决定一国是处于主导或相对优势地位还是从属地位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美国政府早在1986 年就开始向国会提交《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简称GAO)在《2004—2009 发展规划》目标框架中清楚地指出了未来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的经济安全战略目标。其中包括:向国会和联邦政府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报告当前美国人民面临的生存和财产安全方面的紧急挑战;向国会和联邦政府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以应对随时变化的安全威胁和全球互相依赖的挑战;转变联邦政府职能和决策方式,应对21世纪挑战;成为联邦的模范机构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使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的价值最大化。

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近年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国会和联邦政府的相关工作:(1)提高和保护美国的国际利益;(2)分析美国对外国援助和人道主义计划的管理及其执行效果;(3)评估针对威胁美国利益的挑战所作出反应的计划、成本及其效果;(4)评估美国对多边组织的参与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服务于美国利益;(5)分析美国外交事务职能和活动的策略和管理实践等。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更加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安全网。

除美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并建设国家经济安全防护措施。如日本政府 1980 年开始制定《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俄罗斯 1994 年开始组织撰写《俄罗斯经济安全构想》,并于 1996 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等。

近年来,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正在被关注并开始提升到战略高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并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更加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特别是国家金融风险的预警及防范。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根源在于缺乏必要及充裕的物质财富来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是要增强国力,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辨析与借鉴

(一)国家经济安全观分析

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所以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存在差异并呈现出多样性,但也存在相关性。这些观点主要为:(1)国家经济安全首先是国家经济体系本身的安全和维护这种安全的能力;(2)国家经济安全是经济因素对军事、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力量和经济能力对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支撑;(3)国家经济安全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非军事政治因素的威胁。 “从狭义上说,国家经济安全是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如何防止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受到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引发动荡并导致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从广义上说,是国家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利益损失的防范,是一国维持本国经济免受各种非军事政治因素严重损害的战略部署。”[1]

笔者认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有所不同。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话语权”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开始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而认识到,只有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才可谈国家经济安全;而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开始对国家权力产生强有力支撑时,经济发展带给国家和人民多方位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国家经济强盛的重要性,此时的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力、降低国家安全风险和减少外来威胁的保障。我们知道,当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一个国家不能仅从自身经济安全角度考虑国家安全防御,还应当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观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而逐渐清晰的。不论狭义还是广义的国家经济安全观已经不再是一国的经济安全问题,正如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全方位冲击美国的国家经济,同时连动的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安全,而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蔓延正在使日本经济陷入“孤岛”状态。国家经济安全正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战略部署甚至危及到全人类的利益。

(二)国家经济安全审计职责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必要干预、调节和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它是维护国家财经秩序、打击经济犯罪、防御国家经济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角度分析,维护本土人民的经济安全是其民主法治本质要求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具体体现在:以审计公告等方式让人民了解经济是否安全,经济生活是否有保障,人民生活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协助人民参与经济生活,这体现出民主;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惩处贪官污吏,制约和监督经济权利,从经济安全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等诸多方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体现出法治[2]。

国家审计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逐步显现的发展过程,它反映了国家审计作用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国家审计在对国家军事、社会、国土资源、重大自然灾害、产业安全、民生等方面的安全监督与评估过程中,履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责。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或已经完成国家审计职责的扩展,期望能对国家经济安全给予最大的保障。

1. 美国审计署的职责发展

美国国会依据1921年颁布的预算和会计法案建立了美国审计署并赋予其主要职责是:调查“所有与收入、支出以及公共资金申请有关的问题”和“在公共费用支出方面提出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的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会进一步阐明了上述内容“支持履行宪法责任的国会,并帮助提高其性能并确保对美国人民的利益”,“向立法者和能够促使政府更好工作起主导作用的机构提出很好的建议和咨询”。

从1945年至1994年期间,美国国家审计职责不断变化。如1945年政府法人控制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国会提供了审计政府法人财政事务的职权;1950年预算与会计程序法案的颁布规定了美国审计署的责任是为联邦政府建立会计准则以及实施内部审计控制和财务管理;1970年立法机关的整编法案的颁布赋予了美国审计署对联邦政府工作项目的评估和分析职权;1990年财务总监法案和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案的颁布,赋予了美国审计署审计代理人财务报表和美国年度统一财务报表的职权。1994年以后,美国审计署致力于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和预测性工作,这些工作横跨了联邦政府工作和项目的各个角度和范围。美国审计署每年公布数以千计的报告和其他文件,并且提供大量其他相关服务。为了改善政府代理机构的实践和运作情况,美国审计署通过政策建议,不仅为联邦政府的开支及其日益提高的工作效率负有责任,而且也为增强纳税人的信任和联邦政府的自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 我国国家审计职责的完善

我国国家审计真正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间较短。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于2007年首次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2008年刘家义对“免疫系统论”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更深层次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发挥的是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3]。《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充分发挥审计保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的要求[4]。这是我国国家审计职责的进步。

(三)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核心价值观分析及借鉴

虽然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国家审计法定职责,但其定位和工作对象却有所不同。国家审计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成效是依据各国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及国家审计的职能、政府赋予的权力、工作范围以及自身建设而定。对此,我们重点分析美国国家审计的工作内容及范围,以期借鉴。

美国审计署的核心价值观是:问责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确定联邦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率和效益;调查非法和不正当活动的指控;报告给政府的方案和政策,满足他们的目标;进行政策分析和概述国会审议方案;出具法律决定等。其目的为使政府更有效率,为纳税人节省高额开支。美国审计署的工作包括公共财政的方方面面,如关注问题资产救援计划、联邦政府的援助汽车业、美国介入伊拉克和巴基斯坦问题、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前景,以及需要重建现代化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武器出售等,并进行审计报告。近年来美国国家审计的工作范围更加扩大,这从美国审计署更名即可见一斑。根据2004年美国审计署人力资源改革法案修正案,自2004年7月7日起,美国审计署正式更名,由总会计师办公室(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更名为政府责任办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这一措辞上的变化是美国审计署近年来业务内容转换的结果,仅2009年,美国审计署就提出了2000项有针对性的建议来改进联邦政府的运作。美国审计署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的、具有多种不同学科的综合服务技能的专业服务机构。

除美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努力改变国家审计的价值观,积极转换工作重心,增加和创新审计职能,有效进行战略部署。如德国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是对国家任务和利益进行界定、审查和评估的活动;英、澳等政府开展的信息化专项审计,目的是为促进电子政务的安全和有效运行,针对其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服务内容、业务基础、保障条件、支撑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特定要求或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审计等。

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一方面针对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其工作,另一方面在理论界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借鉴。但就我国紧迫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需求而言,审计工作滞后。通过分析美国审计署的责任、能力及工作范围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远未形成,国家审计的国家经济安全责任、职能及方法还在探讨阶段,国家审计工作重心还未转换,国家审计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还属空白。所以,从目前看,国家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定量分析、风险管理系统、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等的建设都还需要深入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战略支撑。借鉴美国审计署的做法,我国国家审计应当构建中国的经济安全监测评估体系、中国经济安全预警系统和评价体系,并在此平台上实施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我国国家审计也应该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防御的核心机制,国家审计署应当成为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防御的核心组织。

三、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与创新:思考与行动

国家审计的国家经济安全观与价值观决定于国家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对经济、政治制度干预、调节和管理的需求。因此,国家经济、政治制度,政府的进步与执政能力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地位、作用、职能以及未来走向。对此,国家审计首先要在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平台和政治制度基础上建立国家审计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明确国家审计的责任以及建设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一)确立我国国家审计的经济安全观

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关系都表明二者存在密切相关机理。国家审计的本质决定其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健康和安全,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抵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健安全运行。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利益。

如前所述,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国别性。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也非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因此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发达国家的“进攻型”和发展中国家的“附属型”或“依赖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决定了中国应当是立足本国国情的“稳健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从目前看,威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不只来源于金融、能源、制造业等,还有很多风险来自于自然、突发事件、居民预期、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环境、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国际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国内产业竞争力减弱、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及社会保障等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诸多方面。对此,国家要依据政府的执政能力考虑建立一个防范与管理国家经济安全隐患的有效防御系统和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以满足国家监测和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的需要。国家审计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国家治理和风险防御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国家审计应当承担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防御战略实施的重要责任。

(二)创新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审计防御职能

政府要有效地行使监管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能,最重要的是调动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建立民主、科学的国家经济安全决策机制、信息获取和传递机制、公民对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经济安全监管职能的责权对称机制,才能真正保证经济安全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和决策效率的提高,防范其中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国家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职能的载体,政府职能转变必然引起国家审计的变革与创新。

我国国家审计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职能创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 监督职能。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的监督机制,通过对有关部门、有关组织的安全防护机制的监控,保证其能正常履行其职能,使国家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健康、可控的状态。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是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防火墙,能够维护国家安全。

2. 防御职能。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防御体系中监督、检查相关措施,致力于改善经济、提高效率。通过对公共资金的监管防御公共受托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并提供处理建议。对突发性重大问题做好预见性防范,抵御风险,发挥监视与制约功能。国家审计通过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的侵袭,建立防御平台和体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 评价职能。国家审计通过评价国家经济运行指标,致力于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和预测性工作,从深层次评价体制和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提出关于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完善措施,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发挥建设性作用,预防风险的发生,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 预警职能。国家审计的风险预警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对国家政策、公共财政收支、国际经济竞争、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的风险预警及阐述风险趋势;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对政策性问题的预警。由于受托公共责任中的代理风险可能导致政策制定异化和政策执行异化,因此,国家审计需要对政策制定风险预警,对政策执行风险预警,对政策目标完成结果进行风险预警和绩效评价。

5. 问责职能。作为政府职能监督载体,国家审计应当承担起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全过程以及公共管理绩效的问责和评价责任。国家审计应当通过对审计结果的综合性分析,针对倾向性问题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问责和追责,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证人民利益不受侵害。

(三)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防御中的政府绩效审计实施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进程加快,政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发生根本性变化。正是基于变化的环境,美国和一些国家的国家审计开始由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不同国家政府绩效审计所关注的对象以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大都关系到政府运作高效、资金使用方向及安全、政府项目的高风险区等。例如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是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评价,对前瞻性问题进行评估或对综合信息、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并监督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广泛的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评价资源管理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英国的绩效审计对象是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方式和效果。具体对象大致分为四类:严重的铺张浪费、效率或效益低下的控制薄弱区;特定的部门、重大项目、工程等;管理活动;其他较小规模绩效检查。英国绩效审计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审计是仅对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检查、评价,而对政策本身并不提出批评意见。加拿大政府绩效审计包括政府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成本效益、对环境的影响、对公共财产的保护以及政府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是政府部门、政府从事的项目或者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刚刚起步,无论审计理论及实务都在建设和实践中,在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具体方法方面还有待系统化、规范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创新将会引导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从市场化理念角度看,市场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政府管理创新理念认为政府管理应着眼于终极产品和实际社会效果,这就引导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国家审计的主流内容正在启动。与传统财政财务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对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考核方式,其审计的内容与发挥作用的机理上都具有全新的改变。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模式是国家审计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实施的主要方法,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5]。

借鉴其他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在评价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做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范围也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要将重点放在分析政府面临的新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创新方法用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评价资源的利用;创新评估政府实现总体目标的政策有效性的途径;评价地方政府实施国家总体目标的责任及结果。

2. 支持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绩效审计要做到分析和评价政府职能转变的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及效率;了解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分析、评价和支持能够提高政府业绩的组织建设工作;了解能够提高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以及提高信息质量的方法;创新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果和可用信息能力的方法;分析政府计划的运作方式以及现代化程度;掌握能够提高政府服务方式效率的方法。

3. 协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监督和风险管理。政府绩效审计应该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承担的职责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提高政府的政策水平和实施效果并确保其可靠性。工作重点在具有高风险的政府工作项目以及行政机构面临的主要管理风险上;评估政府对科学技术投资的管理及其成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了解加强政府资产管理和工作可靠性的方法;预警政策制定及执行中的风险。

4. 分析政府财政状况并加强弥补当前和预期财政缺口的力度。政府绩效审计要能够分析政府的长期财政状况;分析预算选择的结构和方法并挖掘改进的途径;分析财政状况和融资渠道方面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防范金融风险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与国家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资源稀缺、毁损严重、利用率低、结构失调、市场体系不完善、就业和分配矛盾突出、财政压力较大和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促进绩效审计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6]。现代国家审计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规范性及其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国家审计不仅是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权力制衡、责任评价机制,也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的防御系统。因此,创新国家审计的经济安全保障职能将是国家审计未来的重心。

参考文献

[1] 王素梅,李兆东,陈艳娇. 论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2] 张庆龙,谢志华. 论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 审计研究,2009,(4).

[3] 刘家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 审计研究,2008,(3).

[4] 刘英来. 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 审计文摘,2008,(8).

[5] 杨茁. 问责与绩效评价:国家审计职能创新解读[J]. 求是学刊,2006,(5).

[6] 许宝强. 对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定位问题的探索[D]. 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国胜铁]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nd Reference to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Risk by State Audit

YANG Zhuo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tate Audi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mmune system;discrimination and reference

作者:杨茁

第二篇: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自主性

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存在状态和表象;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内在素质和本质。强大的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长期处于安全状态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自主性正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回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认清自身经济安全状态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实力,是应对全球化新挑战,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国家经济自主性;国家经济安全;全球战略;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我国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维度看,随着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日益深化,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机遇日益增多、外部环境利我因素增加的同时,不利的因素和风险也在增加。从国内维度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人工业化中期甚至中后期,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亟待转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的任何重大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即可能使我们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认为,基于我国目前处于国家经济总体安全、经济发展自主性稍弱的现状,建议制定以增强经济发展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以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

一、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关系

1.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第一种是“状态论”;第二种是“状态与能力并重论”。“状态论”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它具体体现在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经受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等。”“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保持国家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所有经济部门稳定运行,公民具有体面的生活水平,社会经济稳定,国家完整,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状态与能力并重论”认为,“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为使国民经济免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干扰、威胁、侵袭、破坏而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优势的状态和能力。”“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将经济安全定义为:“经济竞争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

我国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讨论的热点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核心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本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聚焦,讨论焦点为在我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抵御和防范世界性危机的外部冲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国家经济自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重申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内涵,要从国家自主性说起。关于国家自主性,作为国家主权的属性之一,国内外的政治学者对此研究比较充分。主要存在两个谱系:一是源于马克思的从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基本分析模型;二是源于韦伯的从韦伯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谱系,国家的政治制度成为其基本分析模型。国家自主性包括政治自主性和经济自主性。经济自主性的内涵,目前尚无学者专门阐述。本文认为,国家经济自主性,是指一国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其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家所处的国际体系。传统民族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其二是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保护国家利益安全的能力。

由于对国家自主性研究的主要是政治学者,因此,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不多,直接论述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文章更少。程恩富教授是国内最早、并且始终倡导国家经济自主发展的学者,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充分自主发展的开放思想:(1)建立“三控型”(控资本、控品牌、控技术)民族企业集团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产业安全,在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谋求国家利益的对半式双赢;(2)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和策略,实现民族经济在全球竞争中的自主发展;(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4)适当控制对外经济的各种依存度、依赖性和风险性,不断完善独立与开放有机结合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自主发展,加快向充分自主性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外,刘永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财团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中国能否保持主体性、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并主动积极地开展国际交往,核心就在怎样对待已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杨雪冬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一个有效发挥国家自主性,协调和利用国家一社会关系、国家一政党关系、中央一地方关系以及国家一国际体系的过程。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国家自身的改革来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田野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博弈关系论证自主性。罗文东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社会主义只有坚持自主发展,才能克服包括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在内的西方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病和危害。”以上学者都从各自领域谈论到国家自主性或自主发展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改变的不是国家主权原则,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自主性。我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实质上是指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削弱和限制。

3.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关系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存在“状态论”和“状态与能力并重论”的分歧,实质是没有区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边界。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存在状态和表象;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内在素质和本质。强大的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长期处于安全状态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自主性正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回事。有时,国家经济表面看来是安全的,但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却有被削弱的迹象,经济发展存在隐患,最终可能导致经济的不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全局性安全,还包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各子领域,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存在状态的监测、预警、应对等,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竞争力、应变力和凝聚力,研究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目的,在于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制订的准确性,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长治久安。不管是经济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注重考量的不是经济发展的现状即经济安全问题,而是经济发展长期安全的保障问题,即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问题。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正悄然发生重组。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及相互间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和策略,在各国持续强化。

1.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一,从国际贸易格局看,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对贸易增速刺激效应减退;区域贸易安排已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贸易渐趋恢复,但国际贸易增速较危机前显著放缓。据IMF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71%,2013年为2.9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增长乏力甚至是负增长现象,但其凭借自身明显的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一股去全球化、逆全球化潮流,世界主要国家转而求诸区域安排。一个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体、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截至2013年7月,向WTO通报且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到379个,其中90%为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局部自由贸易协定。

第二,从国际投资格局来看,产业投资流向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政策,跨国公司制造业出现了持续回流现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增加。同时,发达国家将低端产业投资从新兴经济体中撤出,或者减少增量,转投至成本更低的国家。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也正在加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3上半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吸引的外国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但发达国家的外国投资出现下降。

第三,从国际金融市场动向看,金融环境较为脆弱,市场变化持续动荡。据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进入欧元区危机的第四年,欧元区经济有了复苏迹象,市场对欧元区看法已有了根本性改变。但是,欧元区危机的间歇性表现,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源。欧元区失业率仍高于12%,衰退已触发了危险的通胀减缓进程。在金融资本流向方面,主要国家货币当局纷纷采取的传统和非传统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再度泛滥,由于风险偏好,国际投资者大量转向传统的安全港资产。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去杠杆化进程持续,但对新兴经济体持有的债权却有增加。在全球外汇市场中,201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欧元区的财政调整和分裂危险消除,跟美元相比,欧元似乎“更有实力”,欧元汇率逐渐靠近1.40美元,达到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QE3的推出,使美元货币安全港效应表现出先升后降,重新落入中长期的贬值通道。

第四,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受近年来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接踵冲击,国家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国家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反全球化呼声高涨,各经济体间贸易摩擦不断,且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延伸到投资。在各国对环境保护、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更关注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相关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加大。伴随“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新趋势,国家间的竞争向区域经济集团问的竞争转变,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对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主导权的争夺,将深刻改变各国的国家利益观和经济安全战略。

2.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我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从国际维度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兴经济体,我国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承受的阻力和挑战也在加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现有经济强国的国家利益观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不断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格局红利,试图重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如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所达成的“诸边服务协议”,打造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链。发达国家试图借此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强化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中国面临二次人世的风险。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加入TPP,而TPP的无条件、无例外零关税措施及市场全面开放政策将给中国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投资方面的劳工保护、知识产权等新规则不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TPP和TTIP谈判有可能架空亚太经合组织(APEC),打乱亚洲区域合作进程,给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挤压中国正当的利益和战略空间。

第二,全球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遭受保护主义伤害最严重的国家。发达国家在国际上主导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抬高在知识产权、金融监管、政府采购、环境与劳工等方面的标准;在国内实行“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发展模式,重塑和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点。国家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起诉、干涉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等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日趋严峻。

第三,全球性的各种安全问题交织显现。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论”甚嚣尘上,周边海域围绕主权矛盾和海洋资源控制权的地缘政治冲突纷纷扰扰。中亚、北非等地区政局动荡不安,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全球生态与环境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维度看,在融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给我国国家和民族经济的安全,包括产业安全和金融安全,甚至于国家凝聚力和稳定团结等都带来风险和隐患。

第一,对我国产业安全和民族经济竞争力的挑战。中国加入WTO以来,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使外资大量涌入,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117.2亿美元,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据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跨国公司子公司产品已占据中国国内1/3以上份额。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外资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我国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好处。除军工等极少数国家核心行业外,外资在我国二、三产业都占有较高的股权和市场控制权。另外,TPP和TrIP投资规则的提高,对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会产生新一轮的负面影响。而我国民族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按照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比较,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18位,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只有40%。

第二,国际金融动荡、重大冲突对我国经济的金融安全和危机应变力的挑战。按照国际惯例,一国金融安全要有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据IMF统计,2010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还不到1%。据汇丰银行报告,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达到12%,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定价权非常有限。美元的霸主地位,再加上中国技术引进和国外企业并购所遭遇的种种限制,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需要谨慎对待以确保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第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对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推行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维护其在现存国际体系中的格局红利。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有发达国家制约甚至阻挠中国发展的因素在加剧,内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原有体制弊端和体制转型中新的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加大,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受到挑战。

纵览国际国内大环境,要顺利实现经济强国梦,维持国家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立足于全球视野,以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为核心,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三、以经济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霸权的全球扩张,发达国家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把握着大部分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受到限制和削弱。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认清自身经济安全的状态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实力,是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前提。

1.基于经济安全状态与自主性的四种国家类型

上文提到,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而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两者是表象和本质、存在状态和内在素质的关系,两者正相关。但表象与内在有时候并不一致,根据自主与依附、安全与危机两组对立状态四个概念,我们通过象限图可以清晰地呈现一国经济能力与状态的基本描述(见图1)。

第一种:主导型国家,国家经济自主性和国家经济安全状态都良好,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应变力和凝聚力很强,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者。主导型国家一般是非危机时期的发达国家,其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维护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同时以主动进攻的方式,寻求未来战略格局的制高点。如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强调“国家核心利益”,是一种立足于世界范围的“全球战略”。在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美国关注如何控制世界市场能源资源的关键产地,为实现经济政治霸权,将其利益延伸到全球化的“战略”。

第二种:依附型国家,国家丧失经济发展自主性、国家经济处于经济或政治危机状态。殖民主义时代的亚非拉国家,缘于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对宗主国的依附,属于这种类型。今天一般指陷入经济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国民经济体系不健全、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底端,依赖于主导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又陷入经济债务危机,或者依赖性缓慢发展。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难免陷入被动的局面。不少国家以通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来保证其经济独立性,减少和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第三种:危时主导型国家,国家经济自主性强但当前经济处于危机时期。一般是指陷入经济危机状态的发达国家,虽然暂时面临经济危机,但鉴于其有高度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较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制度,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经济发展自主性较强,有能力走出危机。因此,短时看其国家经济不安全,长期看安全系数较高。此类国家的安全战略主要是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谋求既能走出危机,同时又能抢占未来战略空间,维持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国地位。

第四种:潜在依附型国家,国家经济处于安全状态但经济发展自主性弱。一般是指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发展中国家。表面看来国家经济处于安全状态,但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并且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等等,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较差。表面的经济安全往往是国家保护或者市场开放度不够的结果,其实际应对和抵抗危机的能力较弱,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和国际经济动荡时期,稍有不慎,就会重新陷入依附国局面。此类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应着重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久安全。

2.以经济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经济大国并不必然是经济强国,其关键就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自主性。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基于全球战略思维,围绕着增强国家经济自主『生的核心,制订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最终实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民族复兴之梦。

第一,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国家安全战略。刚刚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适时发挥整体规划、统一协调的作用,制定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融合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囊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国土安全的“全球战略”。其中,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下设各个安全子系统,以产业安全为重点,以金融安全为关键,以国有经济安全为基准,围绕着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这个核心,打造国家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领域“积极防御”的能力。

第二,以高新科技为抓手,“上天人海”,积极拓展战略空间。航空航天和海洋深潜技术的发展,既给国民经济各部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方法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推广和转移带来可观的间接效益;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快速提升;通过外太空战略和海洋战略保障国家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以“空海一体化”的军事战略思维,与各大国和国际经济组织周旋,谋划国际经济格局的有利位置。

第三,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坚决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根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靠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基础;二靠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和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三靠管理,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用经济、军事、政治综合需求拉动的高技术自主创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促进军事自主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扩散”,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第四,民族产业安全与公有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应变力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战略高效实施的制度基础。一要克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过度外向,防范丧失自主型经济发展方式而沦入依附型的危险。“适当控制外贸、外资、外产、外源、外技的依存度和外汇的储备度。”“要在自主开放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二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保障民族经济在核心行业的控股权和市场份额。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更加注重经济开放中的自主发展、高端竞争、经济安全和国家权益。

此外,国民凝聚力是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全面深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的体制改革。既注重经济、科技、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提高,更注重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稳定、国民士气、战略目标等软实力的凝聚,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孙立冰

作者:舒展 刘墨渊

第三篇:国家经济职能的演变

政府的任务在于构建一种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其新职能之一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国际背景下,民族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萨蒙.乔达克颇有见解地指出,由于现代国家既担负着过去由独立社会和经济机构所履行的许多职能,又获得了某些过去任何体制所不履行的新职能,“因而,国家演变成了一种更加庞大的结构——新国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著书谈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有关政府应更小、应受更大限制的观点十分盛行。当今,这种观点正受到挑战,……人们不再把放松管制看作是完全成功的事情。"不久前,有一位日本学者在论及知识经济问题时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三大潮流将继续在21世纪汹涌澎湃,美国将借助在这些领域的优势继续保持它在全世界的影响。但是,人们也有可能从公平和市场机能的局限性的视角出发,改变对市场经济化的看法。市场万能主义可以休矣!"

演变之一:知识经济时代政府扮演的新角色

现代经济学是从“市场失效"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的,即认为政府是一种与市场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市场中存在的缺陷,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因而,找到了市场缺陷,就等于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人们从此改变研究政府作用的传统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将扮演一种新的角色——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本质上是知识化社会中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寓于社会规范的必要性之中,而不涉及都市场失败问题的分析。"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不仅来自于克服和纠正市场的缺陷,而且还寓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建立大量社会新规范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规范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长期锤炼沉淀下来的,其产生带有很大的自发性。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较长时期里维持不变,人们已逐渐将其视为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规范,因而,这时候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仅仅表现为守护或维持这些规范。但是,当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由于科技成果或知识和信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涌现,知识化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活动内容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对于形成一些新的社会规范的强烈需求。

政府在社会新规范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功能。首先,政府应该是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随时需要有大量的新规范的产生,不再有充分的时间等待其自发产生,政府便会因其特殊地位担当起及时建立新规范的任务。这样,政府就从已有规范的守护着和维持者转变为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其次,政府将依据新的社会规范去引导或转换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由于变动中的新规范没有充分的时间融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潜意识中,因此,它需要经济主体和个人花费专门的努力去自觉地接受,并且根据这些新规范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政府的新职能就是帮助人们接受和监督人们去遵守这些社会新规范。

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另一个新角色是,政府应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者。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者,首先意味着在国家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职能要实现新的转变,即政府应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之间和国家科研机构和部分教学科研型大学给予相当稳定的支持。

其次,一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该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国家经济实力的经济竞争中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是美国和日本。美国九十年代之所以在知识经济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与克林顿政府大力强化国家创新系统和推行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政策有着直接联系。如克林顿政府建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国家出口战略"等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反,日本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的落伍,与日本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弱化不无关系。自八十年代工业化完成以后,日本政府对高科技产业支持不力,政府的科研支出占全社会科研经费的比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居于末位。在这方面,一贯信奉自由市场原则的美国政府反倒成了一个“强政府",而以往在经济体制中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因素的日本政府的作用却似乎被弱化了。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变化值得人们深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变化的实质,只有依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给政府经济职能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一思路去寻找答案。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职能的新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特别值得重视。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看,由于工业化进程尚未真正完成(或仅仅接近于完成),知识经济的浪潮又扑面而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若听凭市场机制按部就班地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很显然,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会急剧衰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再度拉开。正因为此,对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同时,努力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尽快迈向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领域,摆脱目前在知识创新上完全依赖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性的转变,国家的干预尤其是在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演变之二:政府是抵御全球化冲击的重要屏障

仅仅在十年以前,“全球化"这一并不讨人喜欢的字眼儿,不论是在官方的政治文件、学术著作还是在通俗读物中都很少使用这个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使用变为无所不在,“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学术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词汇。并且,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似乎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似乎都变得不受欢迎。有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向人们指出: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多数政治家讨论和经济辩论的核心问题。

现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争论和评论已经多得数不胜数,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则是,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政府的作用会受到何种影响?以下引用一些争论中的观点与看法,作为本文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演变新趋势的研究与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

国内有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是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上述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即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全球化的冲击给民族国家政府职能的发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两位西方学者保尔·赫斯特和格拉姆·汤普森在他们讨论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话题时曾如此说,有人宣称,真正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产生、或处于产生的进程当中,其中,相互独立的民族经济和因之出现的对民族经济的国内战略管理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原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奥斯卡·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导致任何企业的决策机会增加,而政治家的决策机会减少……所谓‘世界市场的客观强制’似乎把国家逼进无情的所在地竞争中。”

也有人认为,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国家在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前束手无策的实例几乎可以任意地列举下去。全世界各国政府逐渐地失去了控制他们国家发展的能力。全球一体化的制度缺陷在所有领域都暴露出来了:商品流和资本流成了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支配的东西,而控制和监督责任仍然是各个国家的任务。经济吞噬着政治。”

有的学者还指出,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实际上改变了政府发挥作用的环境,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不那么有效,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问题。……金融市场相对规模小和不发达的国家如果对外国资本开放,那么风险确实要比先进国家这样做时大。一个风险是,如果像墨西哥1994年或泰国1997年那样,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丧失信心,资本可能突然逃走。”

经济全球化趋势真的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吗?有不少评论对上述观点并不表示赞同。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导致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相反,政府职能的范围在经济从一国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中也随之得到扩展,并且在全球化世界中寻找一种新的定位。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应当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为国家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市场’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市场在整合为一体的同时也分化为碎片:这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城市——国家的世界,人们预言,其中的一些是不稳定而危险的。作为一种稳定性的力量,作为对不断碎片化的过程的一种抗衡,重申民族——国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有两位德国学者在其合著的《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一书中也指出,“国家日益软弱无力的情况并没有导致国家机器的普遍萎缩,或者如日本观察家、麦金西公司的前亚洲部主任大前见一所认为的那样,导致‘民族国家的终结’。因为国家及其政府是公民和选民在那里可以追索公平、责任并要求变革的唯一机构。甚至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在一篇重头文章中所宣称的观点,即世界康采恩联盟本身有可能取代国家职能的观点,也是一种幻觉。”

美国纽约社会研究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埃尔布罗内1998年2月在对丹尼尔·耶金和约瑟夫·斯坦尼斯瓦夫合著的《抢占制高点——重塑现代社会的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所写的书评中说,“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表明全球市场极具活力,同时它也可能预示着采取措施加强政府的防御能力。国际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表明:软弱的国家无法保持组织上的一致性,而且有被更大的市场吞没的危险。”

上述观点主张,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政府的职能并没有被弱化,但是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政府正在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强化其职能。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趋势可以概括为那些主要方向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任务在于重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抵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激烈冲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从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中获取利益,宏观经济稳定、物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金融交易成本低廉都是必要的。这些必须由有效的金融市场、分配体制、通讯网和其他基础设施来提供保障。没有充分实现这些框架条件的国家成了全球化的输家。”正如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韧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那些透明度高、具有灵活性和监管健全的金融市场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好处最大。

其次,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经济高度依存现象的存在,一国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实际上,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由于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现象愈益明显,各国政府之间尤其是主要的几个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和超越国界的合作成倍地增加。两位德国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指出,“看起来,某种形式的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协作正在形成。”英国学者约翰·E·邓宁在“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一文中这样描述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职能变化的新趋势:“大家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国家政府的传统任务(如科研园地的建设或贸易区的管制)更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与此同时,有些其他任务,诸如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竞争性政策的协调,技术与环保标准的确立则更多地成了区域和超国家机构的责任。”英国学者吉登斯也对上述现象作了更为深入和准确的表述:“在政府、经济以及文化事务方面,各个国家仍然保留(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留)相当大的对其国内公民和在对外事务上所享有的权力。它们将经常性地行使这些权力,只不过行使的范围限于在它们彼此之间、它们同其自身所处的地区和区域之间、以及它们同各个跨国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积极协作当中罢了。‘政府’因此变得同原来‘那种’政府(即中央政府)越来越不一样了,而且范围也变得更加宽泛。”

最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一个新职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其中,经济安全利益被提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全球化时代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可以借助市场力量来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全球化对技术先进、资本雄厚、应变能力强的国家是福音。然而,对于那些技术落后、过分依赖世界市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外汇储备不够充分、金融证券市场却过度开放的国家来说,其安全利益必定隐含着巨大的忧患。稍有不慎,就会为全球化付出沉重的代价。正是这样的国家特别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维护其经济安全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从广义来理解,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安全以外还包含以下几个新内容:(1)科学技术安全。在全球化时代,各主要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纷纷展开激烈的较量,竞相出台科技发展计划,花费巨资进行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这些高新技术无疑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2)信息安全。在经济信息化时代,各主要发达国家先后筹建“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产业。鉴于信息对一国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它也成为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职责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筹组新型的信息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重要的经济信息泄漏所造成的损失。(3)生态环境安全。二十世纪末的人类已生存在一个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对人来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因而,生态环境也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范围之内。正因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不存在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地位和作用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相反需要更加突出地强调护卫国家和国家利益。”在世纪之交开始经济转轨的东欧国家,在其政府职能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这一新的时代背景。

本文的结论

结论之一,现代经济学从“市场失效”的存在出发来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却使人们改变了研究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传统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除了必须继续履行其应有的各种经济职能以外,还要扮演两种新的角色:其一,政府是新的社会规范的建立者;其二,政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者。

结论之二,在现实的世界市场中,进行竞争的首先是国家。目前,美国、日本、欧盟国家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都在竭力争夺世界市场,它们之间的经济战一直没有停止过。事实说明,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国家的作用并没有“弱化”。世界上有一些人在鼓吹“国家消亡论”、“国家作用弱化”,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倘若信其言便有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结论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虽然导致了对民族国家的侵蚀,但是并没有真正导致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只是要求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为国家(政府)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强劲发展势头的冲击下,准备充分的政府可以成为抵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重要屏障,而政府不能适应外部变化而对其职能及时进行调整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化中的输家。

结论之三,全球化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趋势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任务在于重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抵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其二,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经济高度依存现象,一国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其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一个新职能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而经济利益安全包括科学技术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作者:杨 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产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