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9-13

一、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高等教育领域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表现为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技能缺乏。二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继续强化了原先的标准化、程式化培养模式, 学生思维定势进一步增强, 培养创新能力难度大。三是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上指导能力不足。传统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仍占据主导地位, 整体上高校师资对传统教育形式把握很好, 对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引导能力不足。

二、科技竞赛具有重要意义

对组织方的意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学科竞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 可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及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二是科研方面。高校组织团队参赛, 可培养一批热爱学术科研的本科生, 提升科研能力。三是人才培养方面。能推动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四是社会影响力方面。可以增加媒体关注度和曝光率, 提高高校知名度。

对参赛方的意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科研探索的兴趣。能够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培养求真务实、克难攻坚的精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升理论的理解程度。二是行为方面。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三是绩效方面。能够了解到学科前沿动态。有利于获奖学生的就业或深造。

三、目前科技竞赛的普遍做法

主办方的做法大致分为:一是赛事规划。要树立“育人为本”、“崇尚科学、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等办赛理念和宗旨。二是赛事组织管理。如设立秘书处, 负责赛事日常组织管理。三是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志愿者、赞助方两大主体。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开展大型竞赛的必要经济基础。

组织方的做法大致分为:一是硬件保障。包括场地、设备、资金、经费保障等。二是软件保障。包括树立通识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成立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教师团队、学生科创团队等;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条件进行适宜配备、工作量认定及竞赛奖励。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学业奖励以及团队荣誉感的形成。通过讲坛、科技文化节、成果报告会等形式形成科技氛围。

四、科技竞赛产生的实践成效

对主办方的成效在于:一是成果质量上。竞赛作品获得的专利数量、软件著作权证书、省级以上高水平奖项;二是人才培养上。参与竞赛的学生进入世界知名大学深造、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等;三是社会影响力上。比如赛事的规模、赛事的范围、社会关注度等。

对组织方的成效在于:一是推动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 推动科学和课程建设, 促使教学仪器得到扩充和更新,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渲染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教学方面效果。二是获得荣誉及奖项并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参赛方的成效在于:一是提升素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动机得以调动;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专业知识得以运用、知识面得到拓展等。二是行为方面。包含个人和群体行为, 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三是绩效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

五、二级学院科技竞赛的可行性路径

(一) 组织、承办专业化竞赛项目, 系统构建立体式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根据院系学科设置, 组织和承办专业相关度高的科技赛事,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丰沃土壤。二级学院可尝试以下多路径:在竞赛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专业特点, 针对每个专业设置与其教学实践相融合的竞赛项目, 每类竞赛项目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层层对接的立体化大赛体系, 通过校赛选拔进入省赛, 省赛选拔进入国赛。筛选出参赛人数规模大、竞赛成果丰富、教学实践融合度高的竞赛项目, 持续组织开展或申请承办省级以上赛事, 形成品牌项目。可以多邀请专家进行赛前、赛中的指导和培训;邀请相关企业参与, 设置竞赛项目的专项奖励基金, 在竞赛内容设置上与企业业务相结合, 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竞赛的影响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 推动科技竞赛内容与教学相融合

在实践中, 将各专业教学实践的内容与科技竞赛项目相结合, 以相关核心课程为基础, 将科技竞赛的内容分解纳入其教学实践的各环节, 甚至将特点突出、适合推广的竞赛内容设置成某某课程设计, 进入专业的培养计划, 促进学习中竞赛、竞赛中学习的交融模式。通过本科生学业指导指南和学科导论向学生推介科技竞赛项目。在新生入校后, 通过各种途径让创新项目逐渐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比如, 大一新生的第一学期, 学院向新生发放学业指导指南, 其中包括各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技竞赛、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申请等的详细说明, 以图表等直观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浏览, 及时查看。在学科导论课上, 由系主任及相关主讲教师向同学细细讲述本科期间须掌握的创新知识点、可以参与的创新创业计划及科技竞赛项目、项目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 帮助本科生明晰目标和方向, 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 以及如何准备。有条件的学院可考虑开设创新思维激发类课程, 结合大量创新实践案例, 讲授创新理论知识及方法技能。

(三) 设立指导教师团队

科技竞赛项目的运作需要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 专业课教师负责项目选拔、内容筛选、技能指导等, 辅导员负责竞赛组织、成员心理建设、利益协调等, 通力合作, 保障竞赛整体运行。同时, 科技竞赛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单个指导教师在某方面有所侧重。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需配备多名指导教师, 每个科技竞赛项目成立单独的指导教师团队, 从项目准备、实验训练、论文写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演讲与展示、心理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教师团队的建立, 将对科技竞赛发挥巨大作用, 教师的创造性通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出来。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进一步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 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项目开展初期, 一般会建立小范围的项目小组, 围绕当年的竞赛内容进行组内分工合作, 竞赛结束后, 小组基本解散。对于确定长期开展的与教学结合度高的科技竞赛项目, 为保证训练质量、提高团队效率、促进项目传承, 应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规范运行。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由指导教师、高年级甚至研究生作为组长、本科生组成, 选拔优秀的有竞赛经验或专业水平较高的高年级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担任团队负责人, 协助指导教师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带领团队完成训练等任务。负责人可以每1-2年进行换届, 以老带新、新老结合, 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以切身体会向低年级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学长学姐的身份有利于在低年级同学中形成认同感, 激发参赛热情, 实现逐级传承。

(五) 出台激励政策, 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调动参赛的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一般学校和学院层面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学校层面的激励政策, 一是制定创新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之策, 对竞赛项目分层分类并做详细说明, 对参赛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等。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奖励办法, 增加对指导科技竞赛获奖的教师的工作量认定或一次性奖励。学院层面的奖励政策,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学校的激励政策,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二是争取足够的科技竞赛专项经费, 根据团队获奖情况, 按照一定比例报销培训费用、差旅费用等支出。三是制定学院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方案时, 在综合素质加分体系中增加科技竞赛成绩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四是, 在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中, 科技创新的成果占有一定比例。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科技竞赛的重要意义、普遍做法和实践成效, 重点探索了二级学院开展科技竞赛项目的可行性途径, 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培养,科技竞赛,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刘一华.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 (2) :157-159.

[2] 辛明霞.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2) :110-112.

[3] 宋雪丽.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 2017 (3) :151-152.

[4] 张博阳, 张艳鹏等.以科技竞赛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7) :119.

[5] 张敏.浅析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J].科技资讯, 2018 (7) :139.

[6] 潘为刚, 肖海荣, 王常顺等.以科技竞赛为引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 2018 (6) :26-27+3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师资建设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指标分析下一篇: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