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下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3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课程设置下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一直以来,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在思考特殊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经过多年课改,学校提出了“以生活适应课程为主线,国家级课程与校本课程为支点,生活教育家、校、社区全面覆盖”的新样态课程理念,并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做出调整。符合2016年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构建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课程设置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1:

模块化教学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在模塊化教学的背景下探索高校特殊教育课程的设置。本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学院为例,分别对该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与要求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与能力达成矩阵图以及特殊教育专业周学时分布表做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对铜仁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和实践的介绍,希望能为贵州乃至全国的其他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专业是教育学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专业,它的特殊性就体现在除了学习掌握一般的教育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大量的特殊课程。贵州省处于中国的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相对国内其他发达城市而言相对落后,所以,省内各大办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如何根据当地的教育特点设置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成为了特教师资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之一。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兴起始于二战后,主要有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两种代表性的流派。20世纪90年代初模块化教学进入中国。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学校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最多,同时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模块化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研究和实践也迅速发展起来。模块化教学以往运用于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而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文理兼备且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此次我们将尝试将模块化教学应用于特殊教育学业课程的设置,希望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能更加清晰明朗的定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尽量避免以往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性,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增强实践的训练。

一、铜仁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的与要求的设定

基于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特点。铜仁学院将本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了解与特殊教育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和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具备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以及相关康复机构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咨询、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培养能立足铜仁、面向贵州、人格品质健全、专业知识坚实、技术技能较强,具有智慧灵性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则根据铜仁学院2016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要求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15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的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制定。本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和智慧灵性。具体培养要求如表一。

二、特殊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与能力达成

铜仁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教育学研究专题、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与发展、特殊儿童康复学、盲文、手语。在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师资情况以及结合当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培养需求。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而两大模块下又分别设置六大子模块,分别是:专业理念模块、学生发展知识模块、教育教学设计与康复模块、环境创设与利用模块、组织与实施模块以及沟通合作与反思模块。在这六大子模块下面再分设各大课程模块。

三、特殊教育专业周学时分布

铜仁学院本专业的培养模式为:“智慧通达、能力为本、教康结合、岗学一体”。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周学时安排改变了以往在大一时期一味重视通识教育而忽略专业教育的格局。我们从大一开始直至大三,将专业课贯穿始终。为的就是巩固和扎实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大四开始,一年内主要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技能,这个时期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关键时期。

四、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也只是刚刚开始部分实施,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也由于条件所限,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和实践的介绍,抛砖引玉,拓宽各高校的相关或相近专业教研、教改的思路,一起为在高等院校中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孙勇,徐美玲.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2]陈希.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ular Teaching

—Take Tongr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Yan,XING Ming-ming,WANG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Key words:modular teaching;speci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setting

作者:陆艳 邢明明 王霞

课程设置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2:

核心素养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初探

【摘要】一直以来,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在思考特殊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经过多年课改,学校提出了“以生活适应课程为主线,国家级课程与校本课程为支点,生活教育家、校、社区全面覆盖”的新样态课程理念,并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做出调整。符合2016年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构建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特殊学生 核心素养 课程设置

经过多年课程实验与改革,学校逐步提出了“以生活适应课程为主线,国家级课程与校本课程为支点,生活教育家、校、社区全面覆盖”的新样态课程理念,力求由点带面,以线带片的全方位立体的课程结构,以此构建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特殊学生有其个体发展的特殊要求,如何将素质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统一,寻找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特殊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设置的理论支撑

在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下,特殊教育中也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种全面发展既指全体特殊学生的普遍发展,也指特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特殊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观强调特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特殊学生独特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以保证特殊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注重培养特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形成正确价值观。同时,课程设置也遵循了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发展促进特殊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增设符合学校特点、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我校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特殊学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

3.统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特殊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空间。为此,我校大胆尝试集体授课、走班制、个训课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以生活适应课程为主线设置学校课程

使特殊学生最终能够学会生存进而学会生活是特殊学生核心素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素养。学校课程的设置也以此为出发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生活性和适应性。“以生活适应课程为主线”——我们有两层理解:一是在教学当中,围绕生活适应课程这一核心,开展其他学科的教学,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都是为生活适应课所出示主题服务的。二是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其实都是一种课程,所以学校一切活动的组织开展都是把学生生活适应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例如:白兰老师在入学教育这一主题中,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都紧密围绕与学生紧急且必要知道的对校园环境的认识入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做到学习生活上的适应,让新入学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课堂上之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检验假期养成教育的巩固情况,树立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学校会不定期的组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成高、中、低三种水平不同项目的自理能力比赛。较高的水平学生的家政技能、叠被子、洗头发项目的集体表演赛;中等水平学生的穿衣服、穿鞋袜、整理书包等自理技能大赛;较低水平学生的开心穿珠、我会刷牙、正确如厕、叠毛巾等小项目的比赛。做到生活教育从课堂到生活,真实的落到每个学生身上。

四、核心素养下学校课程设置的校本化表达

培养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

引进特色课程:言语矫治康复训练课程;蒙氏课程;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心理干预课程。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开展校本职业课程:开设家政课和高年级的职业课。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亲身实践获取劳动技能,增强自理和就业本领。家政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必备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技能;职业课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不同分为服装裁剪和编织课程,让学生通过专业的培训,获取一至两项技能,为他们成功就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活动类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艺术类课程和体育游艺类课程。结合助残日、家长开放日、六一儿童节等,我校定期开展有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程,通过乘车、购物、看电影、理发、参观火车站、烈士墓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社会生活环境,增加与人沟通机会,获得生活体验。例如:有的老师利用学校周边早市的优势,每天早上带领一两人去早市买早餐,回来后复述。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又接触了社会生活。我校开设剪纸课、十字绣、丝网花等艺术课程,为孩子们营造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长一双慧眼,练就一双巧手。学生剪纸作品《东北二十怪》做旅游纪念品赠送香港客人。同时,被市政府选中,参加吉林省旅游产品推介会。春秋两季我校都会召开趣味体育游艺活动,通过各类活动让全体孩子愉悦身心的同时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设养成教育类课程:着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从小事做起,抓小、抓细:从穿衣、洗漱、如厕等方面入手,在孩子入学第一天,就由班主任、科任、值班教师、值宿教师多方面、全方位齐抓共管,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晨擦午扫是把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分解成每个学生的劳动任务,从能捡起一片树叶做起,从能拿动一块抹布开始训练,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任务,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为他们适应生活奠定基础。另外开展每天行走1小时活动,通过行走,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懂得排队和保持秩序,并把获取的经验迁移到排队打饭、正确上下楼梯等方面。

开设专题类教育课程:每周安排两节班队会,两节住宿生例会。例如学雷锋活动日、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各班以班会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互助、感恩等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道德观念。

开设环境類课程:(1)课间音乐。课间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音乐及歌曲,目的是使学生放松情绪,提高艺术素养,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唱和欣赏音乐和歌曲,提高文化品质。(2)绿化美化。走廊、教室摆放大量绿色植物,营造和谐自然的环境,愉悦身心。同时,为学生种植、管理花卉植物提供实习基地。(3)操场投放大量户外体育器材和教学玩具、球类,使残疾学生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在课间游戏潜移默化中进行。(4)活动室投放大量桌面教学玩具,配备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让住宿生睡前的闲暇时光有事可做,在充满趣味性的环境里生活、游戏、训练、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5)社会环境。通过助残日等活动载体,加大特教事业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残疾人事业,关爱残疾人,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6)图书角。班班有图书角,走廊、学习室也有图书角,学生可以随手取阅。(7)桌面文化。不但有桌面玩具,我们将教师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在桌角粘贴上学生的基本信息,也是我校生活教育的又一体现。

总之,学校聚焦培养和发展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促进了特殊学生全面、多元、个性的发展。学生幸福的笑脸、家长满意的神态、教师们高涨的工作热情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启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2]蔡清田,陈延兴.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转化[J].课程与教育季刊,2013(3)

作者:宋桂芝

课程设置下特殊教育论文 篇3: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现状与思考

摘 要:通识课程是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热点问题之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其学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级通识素养,但现阶段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因此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当前的必须,从理念上、通识课程内容选择上、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找突破。

关键词:高校 特殊教育专业 通识课程

一、通识教育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通识教育是人们把对人类永恒的理想与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寓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目标, 就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真善美和保证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流传,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和态度: 塑造科技发达时代的合格公民—— 既洞悉科学思想精髓, 又不排斥人文主义精华; 既重视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又不忽视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随着现代社会因生态恶化、价值混乱和文化冲突而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挑战,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大学通识教育因其特有的目的与功能在今天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可已不是大学教育中随意增减、表面附带、可有可无的教育装饰,更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

高校特殊教育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等学府,其通识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职业的必然要求。首先,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为为特殊儿童传递人类文明与知识的一种职业,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具备更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其次,就特殊教育工作而言可能具有更多的艰辛和更低的社会认同感,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健全的人格。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专家,而是必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责任感、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须走向由追求知识的整合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智慧的领悟到价值的澄清和人格的养成的更高目标。因此,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必须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从而走向“全人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没有健全的人格,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塑造特殊儿童健康的情感与人格呢。

二、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现状

中国大部分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上都设置在师范院校, 培养目标也主要是特殊学校的教师, 课程设置主要内容大致如下(各个学校会有所不同):

1) 全校公共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军事理论, 军事训练, 体育, 外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教育技术基础等。

2)公共基础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 普通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原理, 德育原理, 教学论, 教育统计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和教育专题研究等。

3) 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特殊教育导论, 特殊教育医学基础,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行为管理,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病理语言学和比较特殊教育等。

4) 选修课:有学校范围的有院系范围的,其中有与特殊教育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如发展障碍儿童教育、感官障碍儿童教育和学校咨询等,也有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包括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

以上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国称为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时的15% ~ 20% , 包括: 哲学, 经济学, 外语, 计算机和法律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 即: 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 约占总学时的15%, 包括:教育学, 心理学,医学生理基础和教育史方面的课程;第三部分称为特殊教育的专业课, 即特殊教育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课程, 约占总学时的60% ~ 70% , 包括: 医学, 盲、聋和弱智儿童的教育、康复和教育教法等方面的课程。

从对我国有代表性的高校特殊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相当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

1.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 以上; 人文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小, 绝大多数为10% 以下, 最高仅为13% 。特别是各高校都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 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不足, 对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尚缺乏深入的探讨。

2.在通识课程构成上科学论证不足, 造成拼盘现象的出现。虽然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但是, 有人直截了当地说, 这些通识教育计划仅仅是公共必修课计划, 由学校统一选定一些覆盖多种领域的共同课程, 全体学生必修, 造成通识教育就是统统懂一点、统统认识一点皮毛的知识教育。很多高校则是开设一大批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仅仅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各种知识, 课程内容偏浅。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 他们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没有机会来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 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

3. 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 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以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 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 造成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

4.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 尽管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 但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善, 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丰富, 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或准备不足, 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通识教育的教学, 甚至有的行政人员为了职称评定也捉刀上阵。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 而以一种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通识教育课程, 授课方式经常为大班上课,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

三、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思考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要使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统一通识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从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学生仍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通识教育。从理论上说,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是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通识并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越多越好,什么都懂点。一个人不是万能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懂一切。即使真的无所不懂,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因此,大学通识教育不能只是开设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传递各种知识,应当在掌握较多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专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要打破各门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第三层次,是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功利的、实用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针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更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防止通识教育的“杂、散、乱”倾向,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我国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通识课程缺乏整体的力量,从保健教育到经济、历史、从科技英语到桥牌琴法,学生“自助餐”式的课程任意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其实,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很少能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这样,麻省的文科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而理科毕业生则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哈佛大学还特别重视推行艺术教育,寻求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契合处与结合点,促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语言、历史、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因此,我们要建立核心通识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形成特色。

3.做好通识课程规划,构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通识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构建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若从限制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必修性通识课程、限选性通识课程、任选性通识课程。必修性通识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如“两课”、计算机、英语、体育等等:限选性通识课程为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择某一系列或某些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中国文明史、自然科学史等等:任选性通识课程为学生任意选择的课程,可以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选择,也可从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选修。核心通识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而开设的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跨学科通识课程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综合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为任意性选修课,可以是专门为通识教育而设计的课程,如社会中心课程、问题研究课程,也可以是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若从课程的开发者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校级通识课程、院系通识课程。既保证学生根据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选择和组合课程,又避免学生选择课程的杂乱无章和无目的性。

4.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功效,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并非罗列于课程计划表中的、但对学生发展却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比如人际关系、组织气氛、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通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总之,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找出符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和各地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进一步改革落实,改善外部条件如对课程总体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进行规划、调动教师的开课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致性,强调二者的理解、沟通和融合。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回归大学精神—— 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9.

[2]曲学利 文艳.许华红,国内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2.

[3]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4]陈小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美国的经验[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5]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1.

作者:王玉 鲍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职校计算机教育论文下一篇: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