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2022-04-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就等于没有现代市场经济。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表明:一个经济相对活跃的较大地域,需要而且必然会形成一个金融中心,以引导资本聚集、发挥引擎效应,进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1:

浅谈沈阳中街“皇城”改造下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设计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沈阳城市中的传统历史文脉受到建筑空间形态改造的猛烈冲击,导致城市空间出现严重的混乱,工业化、地产开发、老旧建筑拆迁、城市行政区变迁等把城市传统文脉破坏殆尽,吞噬着城市人性需求与文化伦理。为使中街地区“皇城”老旧城市中的改造更具艺术感、文脉的合理、科学的规划等,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和精神质量。

关键词:胡同建筑;再生规划;改造;文脉

1“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旧城的保护与更新都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不少发达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旧城和旧建筑的保护问题上都走过弯路。目前来看,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等城市对旧城的保护方法为其他许多城市所效法,保护的成果也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肯定。综观国内外现状,旧城改造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全盘改变,就地“以新换旧”。这种旧城改造接近于建一座新城,唯一不同的是,新建城市是全面铺开,旧城改造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完成的;第二种模式是保留旧城不动,仅对其进行局部维护与整修,选择附近的地域建立辅城(或卫星城),以充实完善旧城的现代功能。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是不发展模式,维持旧城原样不变,只做局部维修,以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代表;第四种模式是保留旧城的形式与精髓,更换外表的材质,把破旧的“旧城”变为全新的“旧城”。日本东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国内北京市改造持续了数年的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南锣鼓巷”作为北京旧城中轴线的北京城最古老的区域之一,却基本未遭到任何难以弥补的破坏,成为北京现存保护最完好的“棋盘式”四合院保护区。

南锣鼓巷地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列为北京旧城改造与更新的试点区域,至今历经30多年,仍能保存完好,并不断地进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关键在于其摒弃了一直占据主流的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目前对南锣鼓巷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意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同时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方。

2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历史发展状态分析

(1)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因此造成了中心城区的居住更新工作进程缓慢,中心旧城普遍存在有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公共设施紧缺、文物古迹和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

(2)在改革开发之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土地出让、批租等形式的出现,让我国的旧居住区的更新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城市面貌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同时城市的整体居住水平实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以市场为主导的的大规模、高密度的房地产开发,造成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的现象,带来许多新的城市问题。

(3)在城市旧居住区改造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许多老城的改造更新往往以对珍贵的旧城破坏为代价,导致了城市特色风貌的严重丧失。以沈阳为例,在城市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旧建筑一直被拆除,将历史的文化含量都拆没了。当“老沈阳”的模样已经看不清的时候,外来文化必然会居于强势,成为侵入者。

(4)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兴起,各级政府对于城市中心城区进行更新,特别是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力度不断加大,随之也逐渐暴露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增多,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内容呈现了多样化特点。

3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意义及价值

近年来,在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中,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加以培育打造,实现了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已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十三五”时期新的增长点,成为引领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沈阳市推动旅游文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胡同牌”文化旅游地标建设。

在研究内容上,探寻特色规划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文脉延续是探索性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沈阳创建地标性文化旅游政策出台,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需及时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应用性和与政府政策研究性。

在老城改造利用旧建筑“胡同”文化的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上,利用城市历史与人文文脉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从城市的使用者——市民的感情追求观点上去考虑改造意义、从打造旅游城市概念上去追求城市新功能。

在老城的改造中,更是要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快速壮大经济实力,进而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变迁等民生问题。

4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研究方案

在《沈阳市政府打造“胡同牌”文化旅游地标政策》的背景下,探索沈阳皇姑区“首府新区”老城改造的问题,为政府的改造政策提供有建设性、尊重城市历史、考虑民生等多种依据。

一是尊重老城建筑传统文脉的延续。在沈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胡同曾经是最主要的建筑与规划形式。现今大多数居民都曾经居住生活过,也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居民生活习惯;二是老城区的更新。为了解决旧城区存在的多种问题,必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更新,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造更新完善居住使用功能、优化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环境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更新需求;三是老城区的再生。利用“胡同牌”增加老城的文化商圈、艺术生活模式。

4.1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具体方案:

(1)胡同历史剖析。分析传统改造更新方式、方法以及对中心老城产生的影响。

(2)老城现状调研。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通过实地踏勘和住地居民访谈形式发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信息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案例对各种改造更新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探索适应沈阳城市发展的新探索。

(4)探讨旅游文化策略,以上述研究分析结果为基础,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地认识“胡同牌”中心城旧住区更新的历史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对老城旧区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给予合理的改造更新模式的建议。

4.2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假设方案

假设1:通过“胡同建筑空间”,探索城市改造新模式。

假设2:打破原有底层“胡同”概念,实现与现代生活形式相吻合的多层、高层建筑与规划形式。

假设3:利用“胡同文化”新型模式,为沈阳市“胡同牌”改造政策提供创新理念。

4.3探寻研究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创新之处

(1)循环式有机更新模式。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具有鲜明的皇姑区民俗特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且具有居民居住拥挤、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建筑使用功能不成套,地理位置优越、居民动迁难度大的特点。在延续原有建筑风格和居住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环境改善与功能完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居住环境。

(2) 推广小规模综合改善更新模式。小规模综合改善更新模式具有“小而灵活”的特点,特别适用于皇姑区这种中心城内具有复杂社会、经济、文化关系的传统旧区。这种模式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呈现传统居住风貌、延续城市文化底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沈阳中街“皇城”地区“胡同建筑空间”再生规划总结

通过沈阳中街“皇城”地区改造,为城市创造了使闲置空间得以再生的机会,而得到再生的建筑又会继续创造更多人与人之间邂逅的机会,使环境的再生与人的再生互相得到良性的催生。这种方式,可以说在过去保存与新建两种模式之外,又加入了城市再生设计的第三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北京胡同-符号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08-01.

[2]李明.德胡同门楼建筑艺术.中国建筑书店有限责任公司,2015-10-01.

[3]方砚.古都遗韵丛书.东方出版社,2012-08-01.

[4]戴程松.北京胡同记忆.学苑出版社,2012-03-01.

作者:杨凯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2:

站在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努力实现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跨越

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就等于没有现代市场经济。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表明:一个经济相对活跃的较大地域,需要而且必然会形成一个金融中心,以引导资本聚集、发挥引擎效应,进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对于东北振兴而言,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有利于解决该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金融支撑问题,更有利于解决该地区所特有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进而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正蓄势待发

沈阳已经具备作为辽宁乃至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尽管沈阳在金融机构密度、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辐射功能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等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不论从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客观需要看,还是从沈阳的基础条件来看,依托这座城市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可谓条件具备、恰逢其时。

(一)优越的金融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相继获得“2004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国确定的唯一“生态示范城”;在2006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评选中,沈阳与北京、天津同列三甲;当前,正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全面开展“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工作。这些多维评价与支持,印证着沈阳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环境优势。

地缘区位优势。在以沈阳为核心两小时车程内,汇集了鞍山、抚顺等8座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形成了资源丰富、优势互补、极具发展潜力的沈阳经济区。沈阳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优越的地缘区位,使沈阳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进关出海、走向世界的桥梁和枢纽。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目前有国际航线48条、国内航线60余条;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产业发展优势。沈阳现有工业门类142个,在全国生产的210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三分之一,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其整车品牌就有中华、宝马等8个,位居全国汽车生产城市榜首。机床集团生产规模在世界位列第五,其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沈重集团直径16米盾构机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全面振兴中的沈阳工业,正朝着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疾速迈进。

科技支撑优势。沈阳汇聚了高等院校26所,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20余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余家,两院院士29位,各类人才130余万。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科研体系。纳米、腐蚀控制、机器人、数字化等高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生物技术与制药、现代农业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对外开放优势。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已与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8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资合作。美国通用、德国宝马、法国米其林等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阳投资建设了70余个项目。这里重大国际活动频繁,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世界生产力大会”、“APEC劳动保障高层研讨会”、“韩国周”和“制博会”等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活动。

政策倾斜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先后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以及“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称号。近日,沈阳经济区申办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审批程序的关键阶段。这些宏观政策导向,给沈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使这里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二)坚实的金融发展基础

雄厚的金融产业基础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在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沈阳的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新时期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金融空间布局初步形成。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作为除上海陆家嘴以外唯一的金融商贸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品牌效应,是建设金融中心极其珍贵的金字招牌和宝贵资源。沈阳金融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而且现实发展势头强劲。东北区域金融资源在沈阳中心城区核心地域的高密度集聚,日益显现出强大辐射和带动功能。

金融机构高度集聚。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货币金融调控和全省金融业监管中心,具有明显的金融政策信息中心的优势,初步成为区域性资金汇集和银行结算中心。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总量已达85家,业务辐射范围已经延伸到沈阳经济区、东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转顺畅的金融机构体系。

资本市场方兴未艾。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活跃的资本市场。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已与省内10余个地级市产权交易所实现联网,搭建起了国有产权、金融资产、权益性资产等5个交易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省的市场网络,其市场规模和经营业绩在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中位居前列。2009年,全市证券交易额实现11799.39亿元,同比增长53.6%;上市公司总量已达39家,位居东北诸市之首。

金融“洼地”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沈阳的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银行存贷款余额已占全省的1/3、东北地区的1/6,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货币信贷规模最大的城市;其货币回笼稳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是东北区域各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处理数量最为集中的城市。鞍山、抚顺、锦州等5城市银行机构已率先进入沈阳联网系统,强化了沈阳作为东北地区货币集散地和货币储存调拨中心的功能。

金融创新纵深推进。沈阳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沈阳黄金交易中心”组建工作顺利推进;争取设立全国性“钢材期货交割仓库”和沈阳钢材期货交割中心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国钢材期货第一笔交割已在沈阳完成;设立“渤海商品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争取设立上海石油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获省级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资格。

二、依托沈阳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景展望

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是创新强国的需要,也是金融强国的要求;不仅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立足沈阳、放眼东北、面向东北亚,科学谋划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确保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高起点上快速推进。

(一)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

前瞻“十二五”时期及未来十年,沈阳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是:以建立产业金融创新体系为核心,按照优化金融生态、整合金融要素、发挥竞争优势、积聚专业服务的基本思路,高标准构建“两大特色功能中心”(即:东北区域产权交易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能源金融中心)和“八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即:东北区域性国际资金聚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区域金融监管中心、区域金融信息中心和现代商贸中心),以此加快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进而增强国家的金融及经济安全。

提出这一战略定位,充分考虑了东北地区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分析了沈阳在东北等经济区域乃至全国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等因素,着眼于发挥多层次区域的竞争优势。并基于全国的金融分工格局:长三角的上海,以交易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全国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交易市场;珠三角的深圳,以服务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满足储蓄投资和其他商务需求为主;环渤海和京津冀的天津,以创新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定位于金融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作为以沈阳为依托正在建设中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要区别于上述其他金融中心,其定位就是以产业型金融为典型特征,即形成以满足资本品生产需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资本品的生产对金融有特殊的要求。资本品生产属于生产周期长、需求周期变化快、原材料价格变化影响剧烈、能源耗费强度大、技术创新相对缓慢和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的资金密集型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般要求生产商与资金供应商有比较良好的关系,要求资金供应商的成本相对低廉和稳定,而且要求资金供应商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正如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和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的历史所表明: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产业型金融对装备工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在定位于产业型金融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产业型金融如何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因此,沈阳的最好定位就是建立产业金融创新体系。

(二)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步骤

围绕实现上述总体战略提出的“两大特色功能中心”和“八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需要有规划、分步骤地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政策争取阶段(2010—2011年)。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不仅仅是沈阳、辽宁或者东北地区的诉求,而且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应积极争取把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国家正在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同时,积极争取把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容纳入辽宁省乃至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中,使其成为全国金融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出积极的贡献。

基础建设阶段(2011—2015年)。积极做好金融中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基本完成东北区域产权交易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市场业务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区域金融监管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产业型金融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

发展和创新阶段(2015年以后)。这是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突破发展瓶颈、大力创新的重要时期。在继续服务好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完成东北亚国际能源金融中心和东北区域性国际资金聚集中心的建设任务,力争全面实现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

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新时期赋予沈阳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这座城市乃至东北区域实现战略地位历史复兴的重大机遇。我们深信,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作为行进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征途中的“活力之都”和东北地区重要的金融领军型城市——沈阳,一定会不辱使命,把握机遇,完成好高标准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历史重任。可以预见,一座现代化的“金融之都”必将矗立在东北的大地上!

作者:彭 林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论文 篇3:

生态文明视阈下建设美丽沈阳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 建设美丽沈阳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普遍共识,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在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城市绿化、污染排放控制、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但仍存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够、农村城市发展不平衡,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等难题。尚需强化生态思想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协调等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沈阳;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 崔泽田,沈阳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哲学,辽宁 沈阳,110044

一、引 言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建设“美丽中国”即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之美、生态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各地生态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城市,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沈阳方面成效显著,解决遗留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治理空气水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问题,并与其他生态建设较好的城市相比较仍然任重道远。

二、建设美丽沈阳的实践成果

沈阳是我国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实际居住人口800万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阳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生态资源匮乏,环境治理能力有限,形成了传统工业城市烟囱林立、天空灰暗、扬沙频繁、河流污染的典型景观。较差的生态质量制约着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经过多年努力沈阳市生态面貌已焕然一新,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一)已全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生态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基础指标。2000年以前,沈阳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95%,人均绿地覆盖面积为4.7 m2。森林匮乏造成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空气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扬沙频繁等问题日趋严重。2001 年,沈阳市政府做出“生态立市,建设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思想。随后5年中通过投资 55 亿元,新栽各种树木 1900 余万株,新增绿地 69 平方公里,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27%,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40.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2 m2,构建了中心城区以“一山、一带、两环、五楔”为骨架的绿化体系,远郊及农村以“一带、两网、三林、四洲、五千点”为骨架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形成了沈阳市林网、水网相间独特的绿化格局。达到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2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随后又经过三年的大力投资与建设,到2008 年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沈阳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到2012年底,沈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2%,绿化率达到37.75%,实现中心城区园艺化、周边城区生态化、社区庭院景观化,全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沈阳市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水平不断提高,为美丽沈阳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工业生产体系中高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城区及远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沈阳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近年,沈阳市通过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的综合措施有效削减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10年底,沈阳市启动的109个减排项目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2.87万吨,累计削减率达24.4%,二氧化硫存量减排1.89万吨,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31%。沈阳市全面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健全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历史遗留的铬渣山问题已经有效解决;完成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量达到584.06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6.76%;沈阳市连续5年实现危险废物零排放。其中,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 以上。

(三)水、空气和声音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重点推进污染源治理。通过对污染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关停不符合标准的造纸厂和落后产能企业,整顿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化工、制药、食品等企业;取缔饮用水源周边违法企业,消除了饮用水污染潜在威胁以确保沈阳市居民饮用水100%达标。沈阳市还以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为核心,通过新建和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

在空气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采取了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污染治理、拆小建大、推行集中供热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沈阳沈海热电有限公司等9家电厂脱硫设施改造,电厂机组脱硫率达到98. 6 %;完成大规模集中供热、拆除淘汰小锅炉,城市集中供热率达90%;沈阳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在声音环境治理方面,沈阳市实施了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规划布局、搬迁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噪声污染源、整治机动车噪声、集中整治社会生活噪声、严格监管建筑施工噪声、实施城市快速路隔声屏工程、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安静小区等声环境保护措施。沈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6分贝,达到城考指标(56分贝),网络达标率为93.3%。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沈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已属较好水平。

(四)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

循环经济发展是美丽沈阳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以循环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 实现城市环境显著改善的总体构想。确定了沈阳化工集团、东北制药集团、华润雪花啤酒集团等大型企业为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结合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定出了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并且,在沈阳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 80 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多项无或低废方案,其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累计削减废水 669 万吨,减排各类污染物2万吨。另外,沈阳市还大力发展康平、法库县风电,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地源热泵、煤层气利用等清洁能源;试建农村户用沼气池、桔秆气化站,推广生物质能锅炉等。当前,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正在沈阳市建成并逐步发展壮大。

三、建设美丽沈阳仍然任重道远

如今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秀的美丽沈阳已经成为沈阳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虽然经过多年综合整治,沈阳市生态环境水平已显著提高,但依据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沈阳市还需要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解决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态问题。

(一)沈阳市大气和水质量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首先是大气功能区质量还处于不稳定状态。2014年沈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192天,超标天数达173天,相比2013年达标天数仅减少19天。10月31日。沈阳首次出现了空气质量指数高达500的雾霾天气[3]。沈阳市经济快速发展,但生产能源依然以燃煤为主,加之秋冬季节农村焚烧秸秆以及取暖燃烧3000万吨煤炭造成PM2.5细颗粒和二氧化硫排放超标。另外汽车尾气污染加重,沈阳市机动车已突破百万辆,每年又以20万辆速度增加,大气严重污染的压力不断加大。

其次是水功能区环境质量仍有待提高。虽然2013年12月辽河、浑河及其11条重要支流河已全部消灭劣五类水质[4],但是沈阳北部沈水湾、仙女河、西部河流水质尚未达到四类标准。因此污水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城市水网建设仍有待完善。

(二)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匮乏,加之工业向农村转移,造成农村污染源有扩大泛滥之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较低,饮用水安全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乡村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等是生态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统筹城乡综合生态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

(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使生态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沈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必将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涨,预计2015年能源综合消费总量将达到5513万吨标准煤,直接造成污染物产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大量产品废物如报废汽车、废弃电器、废弃轮胎、电磁辐射污染等一系列新型环保问题。空气污染存在由“煤烟型”污染逐步向“煤烟+机动车尾气+城建扬尘+工业废气的复合型”污染发展。这些都将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形成新的压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沈阳市虽然已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在一些企业建立了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难看出,沈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末端治理的初级阶段,普遍以节能降耗、降低污染为目标,清洁生产,节水、节能、减污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现有企业或服务业所应用机器设备的技术生态化水平仍然较低,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效应的观念还普遍存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建设美丽沈阳的思想引导

对建设美丽沈阳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是开展全方位生态建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人们才能真正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当作每一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让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意义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政府和企业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而不是制度约束下的被动行为。使公众不仅成为美丽沈阳的受益者,而且成为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监督者和参与者。

(一)全面贯彻“美丽中国”理念来建设美丽沈阳

建设美丽中国,即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在政府、企业、公众中推广生态文化,全面贯彻美丽中国理念。形成建设美丽沈阳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创造城市自然之美,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增长需求的同时,营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优良生活环境;共同创造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自觉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取予有度,消费有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温暖怡人的人文之美,促进公众素养的普遍提高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友善互爱、安居乐业[5]。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珍惜土地和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由粗放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全面普及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

生态世界观要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同时,将人、社会和自然看成有机的整体。人和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必须维护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价值观是对自然和环境价值的充分肯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永续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大量物质财富,而且要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良好自然环境,需要节约合理使用有限自然资源,必须清晰认识到生态价值的实现往往是远期而不是近期的。生态价值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生态价值的受益者是全社会而非单纯企业本身,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应相协调。生态伦理观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要素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生态伦理要求充分认识动植物、水、空气和自然的价值,在自然面前人应放弃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高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把自己看成与自然生态平等的成员,与其他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沈阳需要加强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宣传舆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包括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以及公益广告等媒体舆论宣传功能,让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真正深入人心,启发每一个公民接受生态生活方式,普及生态常识、建立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激励发挥社会正面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评,弘扬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沈阳的优秀事迹等。

五、建设美丽沈阳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

沈阳市传统生产模式中资源高消耗、低利用以及废弃物高排放是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症结,双管齐下做好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可直接有效地解决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因此,应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帮助重污染企业或项目搬迁改造,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服务业聚居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以化工、医药、石化、造纸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做好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对已建成的效益欠佳、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大力推行生态生产审计。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应大力推行生态技术,结合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产输入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生产末端实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或零排放。

(二)推进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环节。乡村生态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因此可在经济水平较高、发展较快的区县和人口集中的中心城镇,建设标准较高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在条件较差的乡镇充分利用村屯现有的排水沟渠、池塘、沟壑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村屯污水排放及收集系统,建设氧化塘、氧化沟、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每个村屯污水处理后排放;鼓励村屯结合沼气池建设,对人畜粪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沼液用于农灌,解决农村地区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河流等问题。此外,还应促进完善村收集、乡镇集中、区域填埋、专车运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控制农村垃圾污染。

(三)推广企业技术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生态化进程是建设美丽沈阳的必由之路,是企业解决资源浪费、减少污染、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突破绿色壁垒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企业应该树立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效地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应为技术生态化活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积极搭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企业技术生态化必然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负荷承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循环利用废弃物。一是在企业内部构建生产小循环,以更少的资源能源使用量保障完成生产,在生产末端进行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或收集转移至下游企业;二是依托产业园构筑企业间、行业间、生产区域间的物资循环,完善企业间的废物交换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三是通过整体协调和计划在全沈阳市范围内促使企业之间、生产与生活领域、城市与乡村形成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如生产余热可用于生活供暖,生活废弃物可用于乡村农作物种植肥料等。既保证生产的经济性又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与自然界互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协调。

(四)强化政府引导和协调职能

政府积极引导和协调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实效,又可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建设美丽沈阳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应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对建设美丽沈阳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将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目标责任。健全生态建设的制度及指标体系、监督执法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并提高环境监管部门的污染源监管和执法能力。一方面,应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进度计划,依法吊销未按期完成淘汰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生产和安全许可证,依法追究虚假淘汰行为的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领导责任。对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以及电力、热力等高能耗、易污染的产业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禁止动工;对销售和使用已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设备的企业应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绩效考核管理和考评机制,对企业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与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紧密结合,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单位予以奖励,赏罚分明坚决维护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EB/OL]http://news.lnd.com.cn/htm/2008-02/15/content_11985.htm.辽宁新闻,沈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3][EB/OL]http://ln.sina.com.cn/news/m/2015-01-05/det

ail-iawzunex8673661.shtml.新浪辽宁.2014年沈阳空气质量仅192天达标.

[4][EB/OL]http://epaper.syd.com.cn/sywb/html/2013-12/0

4/content_962696.htm.沈阳晚报.沈阳辽河、浑河干支流全部消除劣五类水质.

[5]忻平,邱仁富.自然生态之美与社会生态之美的耦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4).

作者:崔泽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