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货币需求逐年递增,文章特对我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整理广义货币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消费物价指数、各期股市市值等有关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定义经济指标并构建货币需求模型。

第一篇:货币需求论文范文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内容摘要]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重要的,马克思和弗里德曼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研究范式、对货币需求的具体分析上,而且也体现在由货币需求所延伸出来的对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和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解差异。马克思对货币需求是一种规律性研究,弗里德曼更多的是经验研究。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一、文献综述

货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同时又不可或缺。正如哈里斯在《货币理论》一书中所言,“什么是货币?为什么要使用货币?”是货币理论中不断被提及的两个基本问题。易定红和郭树华进一步指出,一个完整的货币理论应该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传导机制,其中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是区分各个货币流派的重要标志。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个人与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或者整个社会需要的货币总量。而对于人们为什么会对货币产生需求以及需求量的多少,从早期的、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现代货币数量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则呈现出一种差异性和递进性。同时,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货币需求不仅涉及众多微观个体的行为与决策,也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货币需求不仅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传导机制和构建货币理论微观基础的关键。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将导致对货币经济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货币政策。

纵观西方货币史,弗里德曼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弗里德曼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描述》中提出纯货币需求理论之前,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先后在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现金余额方程式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重要代表,两者从不同的货币职能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但两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都是从经验和社会总量需求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家庭和企业等微观基础的分析。凯恩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人手,得出货币需求是利率和绝对收入的函数,虽然凯恩斯把利率纳入了货币需求,这一点相比传统货币数量论是进步的,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依旧缺乏微观基础而容易得到货币需求外生决定的结论。在此,弗里德曼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弗里德曼发展出了更为全面完善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另一方面弗里德曼除了把货币视为交易媒介,更把货币看成一种可以替代的资产。此时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已深入到微观领域,且已和效用、家庭的资产配置联系在一起了。

在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后,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从弗里德曼提供的视角来研究货币需求,且也并非单纯地研究货币职能与人们为什么持有货币,更多地是构建具有微观基础的货币模型来研究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的关系,以及价格的决定、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相关问题。沿着这条主线,现代西方货币经济学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不断深入,将货币与货币需求引入经济模型的方法一般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基于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减少交易成本的功能,进而假设对货币的需求是因为货币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效用,并进一步把货币纳入到效用函数中。在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相继出现了Sidrauski的货币效用函数(MIU)模型、Clower的预付现金约束(CIA)模型、Brock的采购时间模型等被广泛运用的基础性货币理论模型。二是不仅把货币看成一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产,而且把货币看成一种可以进行代际传递的资源和财富,这就是Samuelson的世代交叠(OLG)模型。三是Kiyotaki and Wright,Shi,La-gos and Wright立足于商品与货币的可分性和各种交易摩擦,以搜寻为基础构建具有微观基础和内生特性的货币搜寻理论,探讨了货币为什么存在、货币使用与经济福利、货币和信贷的共存问题、通货膨胀的影响与福利状况、最优货币政策等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

与西方新古典货币研究范式不同,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商品出发,以劳动价值论作为价值基础,研究了货币的起源、职能、本质以及各种货币资本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内在逻辑一致具有内生特性的拥有价值基础的货币理论。而对于货币需求,虽然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概念,但从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信用和虚拟资本的角度,分别探讨货币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发展的。

在比较各种货币理论差异方面的文献并不缺乏,易定红和郭树华从货币是否中性的角度,比较了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货币理论差异。王璐从货币的性质、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角度,比较了经济学说史中各种西方货币理论的争论,发现这些争论囿于两分法传统而无法触及货币理论的核心,相反,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最终形成了内在逻辑一致的内生货币理论。陆凯旋和甄永红虽然是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对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函数进行比较,但过多地停留于理论介绍而缺乏深刻和系统的比较。为此,本文选取了在西方货币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弗里德曼作为代表,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对于货币需求,凯恩斯提出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概念,但是包含了货币需求的思想,其中第一卷是对商品和货币的论述,第二卷是对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论述,第三卷是对信用理论和虚拟资本的论述,可以分别概括为货币需求中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的交易需求:简单商品经济形式(W-G-W)

马克思对货币交易需求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矛盾分析法,从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萌芽的商品出发,相继分析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在矛盾外化为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矛盾,商品的价值形式相继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由此可见,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在于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凭借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在交换过程中取得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但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材料无关,纸币与电子货币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货币形态。从货币的职能上来看,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具体而言,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主要职能就是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以及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相应的派生职能。

从商品到货币的实现是“惊险的跳跃”,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体现在商品流通领域,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为了满足不同商品所有者对不同使用价值的需求,同时为了减少物物交换带来的不便,作为交换价值最终形态的货币,不仅需要作为价值尺度进行商品计价,而且作为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媒介执行流通手段和赊销功能的支付手段,完成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的流通过程。当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时,它同样拥有人们对它的交易需求。所以,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看,货币的交易需求包括除贮藏手段之外的货币其他四种职能的表现方式。

作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那么为了完成交易,现实经济中需要多少货币呢,货币的流通规律是怎样的?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不仅在质上决定货币流通,而且在量上也决定了货币流通的数量和速度。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由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即M= PQ/V。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P是商品价格,Q是待售商品总量,V是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一公式与传统货币数量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考虑货币的支付手段,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一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一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这一货币流通规律不仅适应于金属货币,也适应于纸币等信用货币。联系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两大部类中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周转流通速度不一样,导致这两大部类的货币流通速度和支付方式的差异,生活资料一般采用现金现期支付方式,生产资料则一般采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赊销预付方式。

(二)货币的投资需求:资本总公式(G-W-G')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则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即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投资需求。货币转化为资本后,充当资本的货币与充当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流通过程中的货币的流通方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G'意味着交换之后,获得了更多的货币,超出了预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增殖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货币的投资需求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需要,而利润的获取不仅是资本流通的推动力,而且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进而马克思揭示出资本的本质,即资本不是物,资本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剥削关系,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此时,作为货币的投资需求,货币已经超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了。货币的投资需求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货币不仅是一般财富的代表和手段,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各种不同劳动和资本彼此发生联系的纽带。同时,剩余价值率进而利润率,是影响货币投资需求的关键,也是货币是否转化为资本和货币是否进入某一行业的重要参考系。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关键在于货币是处于作为货币的货币,还是处于作为资本的货币,即货币是进入流通领域还是生产领域。增发的货币,如果进入流通领域,则更多地是物价水平上升,货币是中性的;而如果进入生产领域,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与劳动相结合则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并扩大了就业,货币影响了实际变量,货币是非中性的。而货币是进人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的关键是资本回报率。

(三)货币的投机需求:贷出与偿还(G-G')

除了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以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借贷资本、虚拟资本进行了考察,即货币的投机需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有一部分资金从产业资本周转中游离出来,通过信用制度这部分闲置资金由银行贷给职能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这部分资金叫生息资本或者借贷资本。随着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有价证券的出现,虚拟资本也随着借贷资本的出现而产生了,并成为借贷资本的一个特殊的投资领域。与商品流通(W-G-W)和货币资本流通(G-W-G')形式不同,借贷资本的流通只需要贷出和偿还两个阶段,即G-G',价值增值额(△G)是来自于职能资本所获利润的转移。“钱生钱”是虚拟资本的主要特点,虚拟资本的理论价格等于虚拟资本定期收益除以市场利率,而现实价格具有很高的波动性、投机性和不稳定性,但资产价格、虚拟经济并非能够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货币和资本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着数量上的此消彼长和财富性质上的本质差异,一方面虚拟资本具有促进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投机性,也容易诱发资产泡沫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的考察是沿着商品一货币一职能资本一借贷资本的主线论述的,内容散见于《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研究主体既包括家庭个人、企业的货币需求,也包括宏观总量上的货币需求。马克思对货币需求的论述侧重对一般性规律的探讨,揭示了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货币需求的运行规律。

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那些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东西才是货币。弗里德曼对货币本质的认识,是持货币名目论的观点,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不仅主张货币是名目上存在的一个符号、一种票证,是克服物物交换的一种便利的技术工具,而且也把货币当成一种资产、一种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因此,弗里德曼以货币名目论为基础,从货币存在的具体形式出发,将现代货币设定为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与定期存款。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体现在对货币需求函数及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分析基础之上。在传统货币数量论(如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M=kPy)和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弗里德曼从现代货币数量论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货币最重要”,一切经济活动与政策调控都要借助货币。特别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理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这不是一种产出理论、货币收入理论或价格水平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表述都需要与对货币供给状况或许还有其他变量所做的某些限定结合起来才得以进行。”

弗里德曼明确地对货币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从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人手,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即效用、收入水平和机会成本。弗里德曼同时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并纳入资产组合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多元货币需求函数,并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1970)一书中将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

该函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础。其中,M/P为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y为实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rm、rb、re分别是货币、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是价格变化率,u为非收入方面的因素。

基于现代货币数量论和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经济的实证研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财富总量、各种财富的预期报酬和个人偏好是决定人们货币需求量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个人财富总量由物质财富和人力财富构成,且两者的比例是稳定的,弗里德曼进一步用实际收入来替代个人财富总量,并区分了暂时性收入和永久性收入,认为实际影响个人货币需求量的是稳定的永久性收入,这样,永久性收入的消费理论也被纳入了货币需求理论当中。第二,货币是人们持有总财富的五种不同形式(货币、债券、股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一,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五种不同财富形式的预期收益率和机会成本,弗里德曼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需求量的利率弹性很小,商品价格对货币需求量的直接影响也较小。第三,个人偏好的差异也会影响对货币的需求量,但人们的偏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

进而,弗里德曼得出的结论是,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该货币需求函数反映的不仅是家庭个人的货币需求、企业的货币需求,也是整个社会的总量货币需求,所以商品价格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的产生在长期应主要归因于货币供给,而非货币需求。

所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弗里德曼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基础和依据,稳定货币供应是弗里德曼主要的政策主张。

四、不同的研究范式

对于货币,现实市场经济展现出来的场景,一方面是货币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企业和企业家不断投入预付货币资本进入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对现实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马克思和弗里德曼有不同的理解和研究范式。对马克思来讲,货币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背后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弗里德曼更多地把货币当成一种物、一种技术工具,是一种交易媒介和资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下的货币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马克思货币理论以及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它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不同商品交换的实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交换,所使用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并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简单商品出发,从商品内部矛盾的发展来研究货币,沿着商品一货币一资本的层次逐步展开,相继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职能和本质、货币转化为资本、虚拟资本,相应地,我们可以发掘出货币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在马克思那里,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体是抽象的人(工人与资本家),而且货币、资本与人体现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关系。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金本位制”时代,所研究的货币形态是金银和可以与金银兑换的信用货币。同时,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也与他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论述密切相关。

(二)弗里德曼:立足货币数量论,采用实证经济学研究法

弗里德曼没有研究货币的起源和历史演化,弗里德曼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从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经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待货币。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其价值基础是效用价值论。弗里德曼没有马克思那样纵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杨建飞进一步认为弗里德曼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且善于借助历史事实和经验数据,并深受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影响,对抽象分析方法的运用不足,对货币的研究侧重具体的现象和货币的使用价值,缺乏对货币内在价值的研究。弗里德曼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货币至关重要,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他主张货币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首选政策,并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政府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通过对马克思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规律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经验性分析。两者的研究范式不一样,弗里德曼主要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表面现象与货币现象进行探究,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整体分析来研究货币的运行规律以及货币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对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与货币传导机制的不同认识

马克思和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研究范式,导致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而产生了对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与货币传导机制的不同认识。

(一)对通货膨胀认识

1.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的M=PY/V中,M为因变量,即结果;P、Y、V为自变量,即原因。也就是说,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待销售的商品数量Y、商品价格水平P和货币流通速度V三个因素,说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货币的不断运动应该服从于商品交换的需要,是为了实现各种商品的价格。所以,先有了商品流通,才有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即商品流通是因,货币流通是果。

对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可以从交易需求来看:第一,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属货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贮藏价值。这种贮藏功能使得金属货币的供给量会随着商品流通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动,一旦货币超发,金属货币便退出流通领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因此,这种伸缩自如的调节作用使得金属货币流通难以产生通货膨胀问题。在金属货币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而导致货币价值的绝对贬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导致单位商品价格下降。所以,在金属货币时代,通货膨胀不是大问题,反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第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作为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只是替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依然需要遵守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都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但是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只能限制在没有纸币流通时,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范围。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纸币等信用货币,纸币失去保值功能、纸币过多发行、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都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使通货膨胀越来越频繁。

2.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以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和货币供给是外生的为前提,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供给量和政府的失职。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弗里德曼进一步区分了: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货币量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中央银行错误的货币政策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政府超发货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应从政府货币政策的角度来治理通货膨胀:首先,实行公开的、长期的和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反对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次,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指数化;最后,主张实行浮动汇率,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矛盾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货币经济中,经济危机往往首先从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开始,在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条件下,经济危机才取得货币危机的表现形态,而货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指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就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商品转化为货币变得困难,当这种困难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就产生了以支付链条的断裂、信用的破坏和商品的贬值为基本特征的货币危机。这种危机以货币资本为运动中心,反映在金融领域就表现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进而引发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包括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二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而严重的、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往往都与生产危机有关,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都是以信用为基础,一旦信用体系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因此,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表现。

其中,货币危机往往是危机的源头,信用和竞争机制是危机的催化剂,而危机的直接依据来源于生产相对过剩所导致的一般利润率下降。当实体经济由于生产过剩而导致利润率下降、投资变得无利可图时,资本往往涌向虚拟经济,投机盛行,资产泡沫过大,但这种投机并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注定不能长久。尽管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不一样,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预言总能得到现实的验证。

2.弗里德曼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而经济危机是偶然的。弗里德曼认为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政府对市场过多的干预和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管理失误导致的,由于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危机的恶化,最终演变为持久的大恐慌。弗里德曼对经济危机的认识,过多地停留在人为因素和对现象的表面技术分析,而没有深入分析制度,同时弗里德曼过分地强调货币政策而忽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失偏颇。

(三)货币传导机制

1.在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供给是内生的,特别是在金属货币时期,政府不存在滥发货币的情况,政府调控货币的力量明显不足,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角色更多地是体现市场的力量和货币自发传导的机制。货币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与信用和竞争紧密相结合,货币的传导机制与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关键在于货币是作为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作用于流通领域和投机领域,还是货币作为投资需求转化为资本而进入生产领域,以及货币作用于流通领域、投机领域与生产领域的比例大小。当货币作为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时,此时货币跟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是难以引发危机的;而当货币作为投机需求时,是为投机而投机,而不是为生产而投机时,就极易造成资产泡沫和引发危机。

2.弗里德曼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与货币中性问题有关,同时也划分了长期与短期、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认为货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物经济:(1)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增加导致实际价格水平的上升,适应性预期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实际价格水平的上升超过人们的预期,产生货币幻觉,进而使实际工资下降和产出扩大,货币短期非中性;在长期,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和企业利润恢复到原来水平,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再对需求产生刺激作用,只会导致物价上升,货币长期中性,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如就业与产出仅由非货币的实物因素如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决定。(2)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资产(如债券、股票、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存在一定的替代性。由于人们对各种资产的持有比例是长期稳定的,当货币供给量变化而货币需求量不变时,人们会发现手中持有的货币与其他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发生了变化,实际货币持有量与货币持有意愿不一致了,于是人们便调整资产结构,以重新实现资产组合的平衡,这相继影响了投资和总需求,进一步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变化。

六、新的货币现象与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新的货币现象

最近几十年,在货币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新的货币现象:第一是信用货币的快速发展及电子货币的出现。信用货币虽然脱离了金银的形式,但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材料无关,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劳动的交换。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小额零售商品多半是用现金支付,但越来越多的消费支付是通过电子交易即时从银行账户中扣除和划拨,同时许多消费者也借助信用卡进行提前透支消费,货款的支付往往推迟一个固定期限。现实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已经越来越迈向基于信贷的无现金经济了。第二是金融创新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有差异的,由于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经济货币化水平的发展,各种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房屋所有者可以用房产作为抵押来借款,这使流动性最差的不动产变成了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此外,各种准货币,如购物卡、代金券、虚拟货币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也与货币并用。

货币发展中出现的这两个现象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货币需求影响巨大。货币已经成为家庭和企业众多资产中的一种,控制货币发行量已不能有效地控制信贷与货币,各种资产与货币之间的转换和替代是普遍和迅速的。而利率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企业资产组合的关键因素,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和流动性决定着资产组合的结构,因此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利率来改变各项资产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影响资产组合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利率与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可靠联系,不仅要考虑资产组合的结构,又要考虑利率变化对资产组合的重新平衡。在货币角色变得更加模糊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着眼于整个资产组合。

(二)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

家庭和企业的货币需求状况,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也是货币传导机制的条件。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较大的缓解,货币政策由之前的防通胀转向了调结构和稳增长,货币政策格调也已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中国当前的经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一方面是中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楼市不景气,扩大出口和提振内需均面临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沉睡已久的股市开始启动了,中国股市表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股市虚假繁荣、非理性繁荣的泡沫在2015年6月就开始破灭。在中国深化改革并推进利率市场化、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股市被寄希望于承担着改善企业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使命,并为国企改革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铺路,但是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股市的繁荣终究不能长久地维持。

在楼市不景气、股市盛衰交替的背景下,家庭和企业的货币需求函数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资产配置变化就是由楼市流向股市,由不动产流向金融资产,在股市由牛市转入低迷之际,资金已经在寻找其他资产标的了。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投资收益的渠道似乎很少,这也是中国经济、民间资本和货币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便如此,在这种格局下,货币政策既要为实体经济和结构转型服务,也要为虚拟经济提供流动性,如何保证货币流向实体经济,或者经过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单纯流向虚拟经济去制造资产泡沫,这是货币政策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者:刘河北 葛浩阳 蔡超

第二篇:我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货币需求逐年递增,文章特对我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整理广义货币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消费物价指数、各期股市市值等有关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定义经济指标并构建货币需求模型。其次,ADF平稳性检验后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序列检验,再检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得到相关估计结果。最终表明,收入水平、利率和股市变动对货币需求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货币需求;ADF检验;差分序列;协整

自1994年货币供应量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我国对市场经济调控愈发稳健。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就业、物价、产出和国际收支等一系列经济指标。通过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使国家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应量达到动态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深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浪潮,由此引起金融资产多变复杂使货币需求变动及调节机制日趋复杂。因此,本文对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展开探讨。

一、指标选取及说明

货币需求:选取广义货币余额,包括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等,用Y(亿元)表示。

收入: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变量,用X2表示。

利率:选取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ate)作为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用X3表示。

通货膨胀率:选取CPI(以1985年为基年)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用X4表示。

股票市值:选取沪深两市A股某年总市值(SV)作为股市代表变量,用X5表示。

二、货币需求模型

本文采用源于国家统计局1996~2016年的经济数据。介于中国的股市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因而选取1996年以后的数据。

结合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T=f(GDP,Rate,CPI,SV,μt)

其中,Y为货币需求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Rate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CPI为消费物价指数,SV为某年股市市值,μ为随机扰动项,t表示各时期.

模型表示为:

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ut

三、货币需求模型检验

本文采用为时间序列数据,而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故需要检验其平稳性,以避免“伪回归”现象产生,并用GE两步法考察他们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时,通常借助单位根检验判断数据平稳性。

以X2这个指标为例,由图1可以看出,该序列可能存在趋势项。选择ADF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得出,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8574、-3.0404、-2.6606,t检验统计量值-0.7007,大于相应临界值,从而不拒绝H0,由此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

从表2中得出,t检验统计量值-6.5262,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得出X2的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序列是一阶单整的,即X2~I(1)。Y、X2、X3、X5以及X6检验同理,整理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得出,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Y、X2、X3、X4、X5的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小于对应的t检验统计量值,从而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Y、X2、X3、X4、X5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为了得到其序列的单整阶数,在单位根检验对话框中,指定一阶差分序列作单位根检验,得到各个序列是一阶单整的,Y、X2、X3、X4、X5~I(1)。

(二)协整关系检验

检验货币需求量Y和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作出变量间的回归,然后再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回归结果在本文上面已经给出,即:协整回归式

Y^i=-379361.7+1.695130X2-4980.340X3+907.9907X4-0.023897X5+et

檢验回归残差序列的平稳性,需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因为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进行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DF检验,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得出,货币需求Y和各个变量间存在协整,表明在长期水平下存在均衡关系。但再短期水平下,则有可能产生失衡。

(三)误差修正模型

为使模型更加精准,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et当做均衡误差处理,再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联系各变量的短期行为和长期变化关系,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Y^=α+β2ΔX2+β3ΔX3+β4ΔX4+β5ΔX5+γet-1

然后将各变量当做解释变量,将DY当做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式,结果见表5。

最终得到误差估计结果是:

ΔY^=28119.18+0.6343ΔX2-6002.544ΔX3+1480.472ΔX4-0.0781ΔX5+0.9172et-1

t=(1.7597)(1.8181)(-0.56201)(1.410841)(-0.7355)(1.7239)

R2=0.647198 DW=1.678561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货币需求的变化不仅取决于GDP,RATE,CPI,SV的变化,还取决于解释变量的上一期水平对平均水平的偏离,误差项的系数显示为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与本期修正的量呈正相关,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四、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得到收入和利率是决定货币余额长期均衡水平的主要因素,而且两者在短期也对货币余额具有重要影响。均衡货币余额的收入弹性在0.6左右,这说明人们在市场中对金融资产具有更多配置选择;此外,利率变动货币对余额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冲击;股市市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且对货币需求均衡水平有重要影响;说明在一定市场机制下,交易效应和财务效应的作用比替代效应更为强烈;CPI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对货币需求量产生影响,但在长期来看影响有限。当各方经济变量达到动态平衡时,能促使市场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范从来.货币需求函数结构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来自政策变动、经济稳定预期不稳定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6(02).

[2]庞浩.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3.

[3]徐杰.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函数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5.

[4]万青.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及其货币缺口问题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5]王烨敏.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D].浙江大学,2017.

(作者单位:李传涛,华北理工大学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熊琦,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黄路杰,华北理工大学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李传涛 熊琦 黄路杰

第三篇: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结构比较研究

摘要:货币需求函数作为货币需求对实际产出水平、价格水平和各种资产收益率等变量的长期与动态反映,不仅有助于中央银行正确判断金融规模和流动程度,而且有助于中央银行选取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构建5组不同结构的狭义与广义货币需求函数,选取1998年第1季度至2006年第3季度的数据,比较研究了收入、投资、利率、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转轨制度变量等指标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静态和动态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需求函数;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比较研究

一、研究概况

近年来,刘金全、张文刚、于冬(2006),蒋瑛琨、赵振全、刘艳武(2005),陈华(2003)等许多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我国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行为的文献中,部分学者考虑了反映我国改革以来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制度变量,如姜波克、陈华(2003)将证券市场因素纳入货币需求分析框架之中,但多数只注意到了问题的某方面,未对影响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类,未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充分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的特征,构建了五种不同结构的货币需求函数,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综合考察了收入、投资、利率、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占款、转轨制度变量等因素对我国狭义与广义货币需求函数的静态和动态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与分类

在各个变量的具体指标选择上需要考虑两点:一是所选择指标的数据应能从有关统计资料出版物中取得或估算获得,二是指标应尽可能地反映所代表变量的真实理论涵义。根据这两个原则,我们对货币需求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进行了选择和分类:

(1)反映货币、收入和投资的经济总量指标。反映货币的指标选择:狭义货币M1及广义货币M2,这里M1和M2分别是名义货币总量m1和m2经不变物价指数i调整后的实际货币的自然对数;反映收入的指标Y,它是名义GDP经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实际季度GDP的自然对数;反映投资的变量I,它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经小变物价指数调整后的自然对数。为消除季节波动的影响,货币量M1和M2,收入Y,投资I都经过了X-11季节调整。

(2)反映货币机会成本的指标。所选机会成本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反映持有货币收益的机会成本指标,通常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储蓄利率作为代表。由于从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有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本文采用这一市场化的利率,以季度平均同业拆借利率R作为货币收益的机会成本;另一类是预期通货膨胀成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我们采用机械预期,即预期通货膨胀率指标选为上期季度同比CPI指数的自然对数P。

(3)反映资本市场深化的指标。我们以证券市场季末总市值除以经X-11季节调整的现价季度GDP作为反映资本市场深化的指标,记为SG。

(4)反映外汇占款情况的指标。我们定义外汇占款等于季末外汇储备余额乘以季度平均人民币中间汇率,选择外汇占款占经X-11季节调整的现价季度GDP的比重FG作为反映货币需求中外汇占款情况的指标。

(5)反映转轨制度变量的指标。我们以货币深化系数Ⅴ来反映制度变量,Ⅴ定义为名义货币供应量M2除以经X-11季节调整的现价季度GDP。

所有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或人民银行网站,统计软件采用Eviews5.0。

三、五种不同结构货币需求函数构建

从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3个基本变量收入、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入手,构建基本的货币需求长期和短期模型,观察影响货币需求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入投资Ⅰ、资本市场深化变量SG、货币化制度变量Ⅴ,以此分析不同结构的狭义与广义货币需求函数。由此,我们共研究了如下5种货币需求结构:

(1)M1(M2) Y R P

(2)M1(M2) Y I R P

(3)M1(M2) Y R P SG

(4)M1(M2) Y R P FG

(5)M1(M2) Y R P V

结构(1)是基本的货币需求形式,反映了货币需求与收入、利率、价格水平的关系;结构(2)加入了投资,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构(3)引入了资本市场深化变量,考查资本市场深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结构(4)中考虑了外汇储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结构(5)中引入了反映经济转轨程度的货币化变量,以此考查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

四、模型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

(一)变量的单整检验

在对货币函数进行协整分析前,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单整检验。对变量序列运用Eviews5.0对各变量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所有的原变量序列都有单位根,一阶差分序列则拒绝单位根,因而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平稳的。

(二)货币需求变量组的Johansen协整检验

首先考察据所研究的货币需求的5组结构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对构建的10个变量组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检验(见表2),结果表明,在M1的货币需求结构组中,除含投资的结构组外,滞后期均取为3期,而M2的滞后阶数则均取为2期。特征值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有6个检验变量组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各有2个变量组存在2个或3个协整关系;而在1%显著性水平下,有7个检验变量组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有3个变量组存在2个协整关系。这说明,我们构建的货币需求结构组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五种不同结构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及比较分析

在对变量进行上述检验后,我们采用线性函数形式来估计货币需求函数,运用Engle-Granger的两步检验法来估计其长期与短期货币需求方程。针对5种货币需求结构,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长期货币需求方程(见表3),回归结果表明,所有静态长期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Adj-R2均超过了0.96,说明方程拟合效果很好。对上述长期货币需求函数的残差所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4),结果显示,所有残差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说明长期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同时,表3表明:

1、所有方程中,收入对长期货币需求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基本结构组(1)的货币需求方程中,M1的收入系数小于1,M2的收入系数大于1,说明收入对广义货币的影响更大些。利率和价格水平对货币需求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M1的影响更大一些,但系数差别不大。

2、在加入投资变量的货币需求方程中,投资对狭

义货币与广义货币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几乎相同,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确实是导致货币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考虑投资后,收入系数显著下降,约为原来一半,表明投资与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替代作用;同时,利率和价格水平对货币需求量的负向影响也略有下降。

3、检验变量组(3)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引入资本市场深化变量确实能显著影响两种层次的货币需求,且它对M1的需求影响更大(对M1的系数约为M2系数的2倍)。在考虑资本市场深化变量后,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明显强化了,而利率和价格水平对货币需求量的负向影响则有明显下降。

4、检验变量组(4)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随着外汇占款占GDP比重的上升,M1和M2的需求都显著增加了(对M2的影响更大),说明外汇占款确实是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不过,收入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下降,约为原来一半,表明储备资产占比增长与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替代作用,而利率和价格水平对货币需求量的负向影响却略有加强。

5、检验变量组(5)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在我国进行货币深化的制度转轨过程中,引入货币深化变量确实导致M1和M2需求的显著增加。在考虑货币深化变量后,利率和价格水平对货币需求量的负向影响有明显下降,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略有下降。

(四)五种不同结构的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及比较分析

在上述长期货币需求函数的基础上,现在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以反映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的短期适应性变化。根据Hendry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原则,对5组结构模型从滞后5期开始剔除不显著的变量,根据多次试验后,得到5种不同结构下M1和M2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表5)。表5表明:

1、在所有误差修正模型中,对残差的LM(1)和LM(2)检验均表明,不能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对残差的ARCH(1)检验表明不存在一阶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在检验变量组(1)-(4)的短期调整模型中,Adj-R2数值不大,但在加入反映货币深化的制度变量的结构(5)中,Adj-R2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对M2,Adj-R2达至0.77。

2、在基本结构方程组(1)的短期调整模型中,对M1而言,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说明均衡误差对Ml具有控制作用;滞后l期和滞后2期的收入变动与本期货币需求变动显著负相关,滞后2期的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反而导致对本期的货币需求变化的显著同向变动,这是对前期过度反映的修正。对M2而言,滞后2期的价格变动对M2的变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在滞后2期后开始影响到M2,但误差修正系数为正,且不显著,说明误差修正的调整效果不甚理想。

3、在考虑投资因素后,结构(2)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当期投资的变动确定导致了M1和M2的显著同向变动。这说明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投资变量确能使结果得到改善,特别是对M2而言,此时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虽然不显著,但至少说明均衡误差对M2已经发生修正作用。

4、在考虑资本市场深化变量SG和外汇占款占GDP比重变量FG后,这两个变量均不能直接进入所有方程,这说明在当前,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和外汇占款占GDP比重的变动并不能造成货币需求的显著变动。但在含有FG的误差修正系数则对M1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外汇储备在经济结构中的变动确实反映到M1的变动中。

5、在考虑货币深化的制度转轨变量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得到明显改善,说明货币深化对货币需求的短期调整有明显作用。结构(5)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对两种层次的货币需求而言,收入的变动能显著带来相应货币需求的同向变动,调节系数分别达到0.82和0.77;货币化改革的深化确实导致了货币需求显著的正向变动,且调节系数差别不大;误差修正系数均具有显著的逆向调节作用,且M2的调节系数更为明显。此外,对M1而言,上期的货币需求变动具有惯性作用,它能导致对M1的显著同向变动;而对M2而言,预期的价格水平变动(即上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导致了当期M2显著的反向变动,调节系数达到-0.38,这也说明了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动对M2需求的变动具有引导性。

对短期误差修正方程进行拟合检验(限于篇幅,只对结构5进行预测拟合检验)M1和M2的短期货币需求动态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对M1而言,残差较大的时期发生在 199701、199702、199902、200002、200101和200601;对M2而言,残差较大的时期有199603、1996Q4、199701、199804、200103、200301、200304、200403、200404和200601。

五、主要结论

通过前面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考查了5种不同结构的长期货币需求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我国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中,M1和M2的实际余额与收入、利率、价格预期及投资、资本市场深化、外汇储备占比等因素均存在较为稳定的长期关系。但在货币需求的短期调整模型中,主要受到投资、收入、价格水平和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市场化的平均同业拆借利率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所考查的5种不同结构的货币需求模型的5个变量组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构建M1和M2的需求函数的基本结构组中,实际余额与收入、利率、价格预期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4种扩展结构中,还分别考虑了投资、资本市场深化、外汇储备占比、货币化程度等因素,实证表明,这5个变量组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估计系数的符号符合预期。

2、对于构建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所有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效果很好(Adj-R2均超过了0.96)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有:(1)在基本结构模型中,M1的收入弹性略小于1,M2的收入弹性略大于1;在考虑投资因素、外汇储备因素后,收入弹性显著下降,约为原来的一半;而在考虑资本市场因素后,收入弹性明显增加了,且M1增加得更快。(2)在所有的模型中,利率和价格预期对货币需求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资本市场深化、外汇储备占比和货币化因素对M1和M2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而言,资本市场深化和货币深化对M1影响更为显著,外汇储备占比对M2影响更为显著。

3、在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中,在考虑货币深化的制度转轨变量后的结构(5),货币需求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结果(特别是对M2,Adj-R2达到0.77),说明货币深化的体制转轨变量对货币需求的短期调整有明显作用。结构(1)、结构(3)、结构(4)的拟合效果相对欠佳,资本市场深化和外汇储备占比均不能直接进入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在1996-2006年,它们对货币需求的调节仍然有限。在考虑投资的结构(2)中,投资对Ml和M2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M2的影响更大些,这一方面与我国依靠调控投资变量来调控货币需求的货币政策实践过程相吻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调控投资仍是当前调控货币需求的有效手段。在引入反映货币深化程度的制度变革变量的结构(5)中,收入的正向变动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对货币需求M1和M2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M1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误差修正系数均具有显著的逆向调节作用,且对M2更为明显;对M1而言,上期的货币需求具有惯性作用,能导致本期的货币需求同向变动;对M2而言,预期的价格变动能导致本期M2显著的反向变动。

(责任编辑:姜天鹰)

作者:李少斌 刘朝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物制药论文范文下一篇:产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