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应急处置

2022-09-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不断密切, 而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高校的缩影。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应急处置这项课题的研究, 十分重要。

1 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其特点、成因

高校群体性事件, 即因社会环境及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的影响, 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 导致高校正常秩序甚至社会秩序被影响、破坏的各种矛盾显现或冲突对抗。高校群体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性群体事件, 民族性、宗教性群体事件, 内部管理性引发的矛盾事件, 大型集会、活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以及群体性打架事件等等。

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出的特点。一是情绪化。青年大学生敏感易冲动, 易在受到暗示、教唆和刺激后有过激行为。如因停电、断网等引发的起哄、打砸、冲突等情绪宣泄事件。二是聚集快。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群体庞大, 相互交往密切, 易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如对矛盾苗头缺乏及时疏导, 则容易引发传染性的宣泄和爆发。三是影响大。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对高校大学生高度关注, 且高校群体性事件时常引发社会人员加入, 被不良势力利用, 导致矛盾不断扩展。

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方面, 又涉及高校师生主观因素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社会环境方面, 如高校周边餐馆、歌厅、网吧等店铺林立, 社会人员交织, 治安环境复杂, 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一些学生的政治态度偏激、不计后果, 受到煽动很容易参与其中发展为群体不稳定事件。高校管理方面, 如高校后勤服务, 由于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师生的意见, 易激起共鸣, 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的罢餐、打砸等事件发生;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的衙门作风和不当作为, 亦易引发不满, 产生冲突。行为人主管方面原因, 如生活纠纷引发打架导致群体性冲突;法制观念薄弱和心理素质缺陷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反映了有的学生自私、偏执, 经不起挫折等方面的心态失衡。

2 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

有效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 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师生安全, 防止不良影响, 保障运行秩序及高校和谐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冲击和影响, 应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齐抓共管。

具体说来, 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处置中的权力和责任, 明确处置过程中的运作流程, 有利于控制事态发展扩大, 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制定预案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即领导机构职责与分工, 以及具体处置流程和方法。二要构建全方位的应急处置联动系统。有充分的组织准备, 才能成功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明确高校党政一把手负责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 在高校领导班子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稳定工作, 建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联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信息报送和处理规程等等。三要提高师生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对师生员工进行应急能力培训, 开设应急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等等。四要加强预防, 建立矛盾冲突的苗头、初期控停机制。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 及时化解矛盾, 可以从外部控制冲突的发生发展。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权利救济机制和冲突化解机制。六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后期处置。在事件基本平息后, 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依法处置违法犯罪, 消除危害后果, 恢复正常秩序, 总结经验教训。

在当前网络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播十分活跃的形势下, 高校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 还要特别注意与相关方面的信息沟通以及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与利益相关者、师生员工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 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与支持的前提。其一,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理中, 建立冲突方之间的沟通渠道, 加强交流沟通, 可以减少误解, 使有关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形成处理方案。其二, 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沟通, 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 争取多方支持。当事件发生之初, 情况信息不明确, 易出谣言, 此时应恰当地选择媒体, 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维护学校形象, 减少流言传播, 避免被动。

总之, 在复杂的转型期社会条件下, 要充分认识高校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负面影响, 并对其特点、成因分析研究, 妥善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工作, 努力消除和应对各种不稳定因素,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情绪化、聚集快和影响大的特点, 其成因涉及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高校运行秩序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 2006 (10) .

[2] 毛欣娟, 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冰雪体育文化合作研究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