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2022-07-12

第一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

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待。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除“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第二篇: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

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 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 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频考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频考点19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2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 ,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 (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 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 (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 (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25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2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频考点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题术语】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频考点29 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题术语】

(1) 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高频考点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题术语】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第三篇: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

“三农”问题

1、(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

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

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1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 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

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5分) 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2分)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1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2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王鹏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

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 答案要点:

(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第四篇:2014历史高考热点(抓分版)(最终版)

抓分版历史热点

七、中美关系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1月19日在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在欢迎仪式上致辞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让我们抓住机遇、携手前行,共同加强中美伙伴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全面规划了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重点方向和深化双方合作重点领域,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富成果。

胡锦涛就积极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提出5点建议:第一,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第二,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经济关系。第三,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第四,推进人民广泛参与的中美友好事业。第五,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 【考点知识】 1.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望厦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年)。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3)辛亥革命: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4)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中国现代史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中国重返联合国: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既接纳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湾国民党集团的席位,实质是要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被中国严词拒绝。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中国重返联合国,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3)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两国共同的要求):美国方面——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欧洲、日本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美国面临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双重压力。)中国方面——(和美国改善关系)有利于对付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

②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解冻的历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在世界外交史上被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1971年7月,

1 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卡特任总统时,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

④中美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有何影响?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有50多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1993年11月,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度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次会议是自1989年11月APEC成立以来举行的最高级别的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 【高考展望】

中美关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人权、意识形态的分歧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核心问题。中美关系分歧与合作问题、中国倡导多极化、和谐世界的建设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命题角度:

角度

一、重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史实以及影响中美关系的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的考察。 角度

二、现代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成就的考察。 【2011高考预测】

1.1933年美国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官员项白克说:“美国十分同情中国的遭遇,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但美国援助中国和在亚洲扮演圣诞老人是没有好处的„„维护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是美国的一贯政策。”这说明 A.美国道义上援助中国 B.对于中国遭受侵略采取不干涉态度 C.美国企图主持公平正义 D.美国支持日本侵华

2.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之所以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因为

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 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援了美英的反法西斯战争 3.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其中讲到:“和平来到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

2 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与之相关的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是 A.“和平来到的时候”是指国共北平和谈 B.美国曾积极调解国共矛盾以避免内战

C.美国实际执行了第二种“可能的选择” D.美国已决定从中国“一干二净地撤退”

4.美国人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6年,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美国辞世,遗嘱望骨灰能归葬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终于迁葬浙江杭州。l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撤离中国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开始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破产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5.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致辞,“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学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恩来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应该是

A.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C.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D.美苏冲突日益加剧

6.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毛泽东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A. 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 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 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 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7.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8.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

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世界

3 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回答:

(1)据材料

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

一、

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答案】

(1)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惟一的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

世界上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有利于反霸权斗争。

(2)是一致的。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能答出这一点的可加分)而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代的两极世界已经让位于目前正在形成的一种多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一支主要力量,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我相信,中国只要照目前的这条道路前进,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

——2002年英国的《金融时代》

材料二 西方国家不管是以经济还是军事威胁来阻止中国选择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展道路,对和平和繁荣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不幸。„„不管怎样,都应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员。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本身并不构成威胁,问题在于是否把拥有的强大力量作为威胁的手段。

材料三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理查德·波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材料四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

4 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起来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

——《江泽民政治报告》

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

二、三谈谈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们的外交政策。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方个别国家“中国威胁论”的认识。

【答案】

(1)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将成为未来多极化国际社会的重要一极。原因:①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2)材料二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并不等于会出现“中国威胁”,反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西方国家不应从经济或军事上限制中国的发展。材料三认为中国的强大将会力图支配和威胁到亚洲地区事务。

(3)①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为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②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

(4)西方某些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目的:一是散布者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在冷战结束后视中国为假想敌人,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二是通过制造紧张气氛为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寻找依据;三是挑拨中国同其周边国家的关系,既是为牵制中国,也是企图在挑拨离间中以坐收渔人之利。

八、国共合作、两岸关系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对于大陆开出2012年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备忘录时间表的说法,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11月11日上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只是一种揣测。

有记者提问:近期有一个消息,指大陆有对台决策的官员表示,在最近几个月两岸有可能会签署ECFA还有MOU,之后大陆方面会借这个基础继续推进两岸的政治对话,并且有望在2012年签署两岸的和平协议备忘录。目前大陆方面是否已经开出了这样的一个时间表?

杨毅回答:我们多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双方已经就多项经济议题开展了协商,并规划要增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也主张,两岸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破解两岸之间存在的复杂、敏感问题。 【考点知识】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国时,吴国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

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5 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清朝康熙帝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

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列强侵略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曾侵犯过台湾。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淡水(今沪尾)、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1895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3.台湾人民的抗争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1884年,刘铭传打退法军的进犯;1895年,刘永福的黑旗军和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的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 4.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挨打的真实写照。

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败逃与盘踞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这是台湾问题至今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5.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6.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

6 多数国家的承认。

7.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

一、三通。国防部宣布停止炮轰金门。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高考展望】

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保持了繁荣昌盛,台湾问题是涉及祖国统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问题。两岸和平统一,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之一

命题角度一:对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命题角度二:对国共关系90年来的发展变化的考察,国共关系演变的历史,演变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等

命题角度三:联系现代中国外交史,结合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等考察。 【高考预测】

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今有利于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一个中国”的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②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增多 ③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范例 ④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都渴望着祖国和平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一国两制”制度 B.台独势力

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B.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7 4.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

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海峡两岸基本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 ①②③ 5.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6.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

6.(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5)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九.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1月27日下午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

9 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考点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共成立。

(2)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3)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4)坚持抗日。

(5)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6)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对外开放。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考展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是目前高考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命题往往从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人手,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抗争与探索的掌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人手来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广泛涉及历史学科的知识,并与时事紧密相连,有很强的时效性。我们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注意将其与当前反腐倡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现实问题相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视角:

命题角度一:结合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史实,对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的考察。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命题角度二:对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命题角度三: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的丰功伟绩,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及其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方面的的考察等

命题角度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历次会议,如:一大、二大、遵义会议、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

命题角度五:结合苏联及东欧剧变,认识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高考预测】

1..回顾党的历史,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重新走上胜利发展道路的重要会议除了遵义会议外,还有:

A.八七会议

B.庐山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10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①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②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③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纯洁干部队伍开展了

A.整风运动

B.“三反”运动

C.民主改革运动

D.“五反”运动 4.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主要是因为:①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存在贪污腐败现象②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官僚主义严重③国家机关和企业中浪费现象严重④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瓦窑堡会议和十三届四中全会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三大”

C.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

D.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6.中共“十四大”相对于中共“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B.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提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党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党风建设,这是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7--10题。 7.1942年整风运动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从军事、组织上清算了“左”的错误

D.形成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8.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B.宣布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C.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D.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9.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整风运动的前提是: A.中共“八大”确定了正确的方针

B.三大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C.党内的腐败现象日渐严重

D.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当前,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个代表”学习宣传活动的目的在于: A.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B.为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C.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D.使腐败不再产生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

11 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少数的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而后蜕化变质、贪污腐化的干部。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171.6多万元。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地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地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地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惩处贪污腐化与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而贪污罪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了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4)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参考答案】 1.(1)共同现象: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2)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异:前者是为了巩固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3)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新中国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做斗争。

(4)看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今时代,腐败分子的腐败方法、特点、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反腐斗争任重而道远;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第五篇: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4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4: 国台办否认两岸2012年签署“和平时间表”

【背景材料】

对于大陆开出2012年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备忘录时间表的说法,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11月11日上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只是一种揣测。

有记者提问:近期有一个消息,指大陆有对台决策的官员表示,在最近几个月两岸有可能会签署ECFA还有MOU,之后大陆方面会借这个基础继续推进两岸的政治对话,并且有望在2012年签署两岸的和平协议备忘录。目前大陆方面是否已经开出了这样的一个时间表?

杨毅回答:我们多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双方已经就多项经济议题开展了协商,并规划要增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也主张,两岸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破解两岸之间存在的复杂、敏感问题。

【课标链接】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链接】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国时,吴国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

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清朝康熙帝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

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列强侵略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曾侵犯过台湾。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淡水(今沪尾)、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1895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3.台湾人民的抗争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1884年,刘铭传打退法军的进犯;1895年,刘永福的黑旗军和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

4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的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 4.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挨打的真实写照。

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败逃与盘踞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这是台湾问题至今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5.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6.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7.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

一、三通。国防部宣布停止炮轰金门。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热点训练】

1.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 A.台湾办事大臣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行省 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相同的意义是

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我国开始了对台湾行使主权D.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康熙帝令清军进入台湾,打败郑氏势力。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祖国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统治区域 D。驱逐了外国侵略势力

4.2003年11月18日福建省晋江市为纪念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了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该将军是

4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A.徐骧 B.郑成功 C.施琅 D.刘铭传

5.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A.日本和法国 B.日本和美国

C.英国、美国和法国 D.日本、英国和法国

6.19世纪70年代,台湾危机加深,清朝刘铭传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以根据。”此后,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台湾危机”指中法战争 B.各国主要指美国、日本

C.清政府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D.清政府意识到列强图谋侵略台湾 7.近代历史上,台湾被从中国分割出去是在 A.道光皇帝在位时 B.咸丰皇帝在位时 C.同治皇帝在位时 D.光绪皇帝在位时

8.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慕名诗篇,强烈地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愿望。诗中“七子”,除大连、旅顺、威海卫外,还包括①天津②香港③宁波④台湾⑤上海⑥澳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④⑥

9.在张学良将军的生平事迹中,如同郑成功“确保台湾入版入图”的爱国义举是 A.宣布东北易帜 B.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发动西安事变 D.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0.1943年11月底,当常德军民浴血战日寇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正在开罗举行会议并通过了《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对中国而言最大意义是

A.表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因素B.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D.取得美英对中国抗战道义上的支援 11.历史上哪次国际会议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 A.巴黎和会 B.开罗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报》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①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的重要内容②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③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④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13.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的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美国断绝与台湾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③两岸相互投资设厂④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该观点最能表明的是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15.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对此段话理解正确的有:①谈判是两党对等谈判②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 ③国民党不以地方代表参加会谈 ④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4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阅读下列材料: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回答以下问题: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经历过哪几次分离与回归? (4)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17.2004年1月27日,胡锦涛主席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将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努力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我们坚决反对‘台独’,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为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前两次分离是怎样造成的?与前两次分离相比,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2)中国的完全统一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5.CBACA 6-10.ADDAC 11-15.BDBBD 16.(1)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盘踞台湾,台湾再次出现与祖国大陆分离局面。

(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7.(1)第一次: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第二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不同点:前两次是由于外来侵略而造成的,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第三次是国民党坚持反共立场造成的,属于内政问题。(2)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理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促进统一的英明的方针和政策,如“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确保完全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完全统一;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成为“一国两制”的范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前热身试作文下一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