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意象训练

2023-01-25

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意象训练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

一、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二、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三、

莎衣①

杨朴②(宋)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⑤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⑤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问:“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四、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中甫,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问: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答案

一、

答:

1、全诗由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构成。(1分)

2、整首诗勾画出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现,浮萍漂碧,藕花飘香的闲适雅寂的石湖风光。(2分)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风光图。(1分)

4、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悠然闲适的心情(1分)

二、答:

1.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描绘了这样的景物: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溪边)行走,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3分)(题目要求“描述”,答案应该是“句子”而非“短语”。)

2、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三、答:

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蹦珠溅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着蓑衣的渔人。(2分)

2、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1分)

3、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园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2分)

四、答:

1、只有从南边飞来的几只大雁栖息在明月下的芦苇丛中(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

3、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1分)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第二篇: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2

五十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贾傅:贾谊 ,《过秦论》作者,曾被贬长沙,郁郁而终。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4分,每点2分)

(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3分,每点1分)

五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答: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2分) “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评分:共6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

二、三问各2分。 五十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

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

(2)这两句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五十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注解:巨灵:山神名。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4分)

(2)本诗是怎样以“五指山”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答案:“弄”为“玩弄、把玩、抚摩”之意(1分),写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空中,抚摩云(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

(2)答案:首联“翠相连”写出五指山的苍翠,“撑”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峻挺拔(1分),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秀丽和美丽(1分),尾联写五指山是巨灵神伸出的手臂,数点中原大好河山,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奇(1分)。

五十

五、阅读李白 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7分) 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l)“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深秋怎样的特点 ? (3分)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角度答出2个即给2分,深秋特点1分)

(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1分);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1分)所以 “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2分)。(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考生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五十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 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五十

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 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 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 五十

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①:爱杀江南。

【注释】①飐:飘动

(1)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①空间转换,由远及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3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3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五十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岁暮归南山 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译文: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 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 “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 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六十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 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六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北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霜禽:冷天的鸟。

(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分) (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分)

(1) “独"和“尽”。 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 “独”、 “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六十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归唐庚 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 《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六十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①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孥(音nü)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1)(4分)

示例: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胸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2分)

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的心理。(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下阕“报君恩”,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2分)

(2)(3分)

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 残荷。 “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 “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

六十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作者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树木成阴,黄鹂婉转啼鸣,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2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2分);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

六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 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3分) (1)(4分)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2分)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月光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3分)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1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六十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1)①生活的艰辛;(1分)②命途的不顺;(1分)③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3分)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六十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 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意境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塞上昕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 》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清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1)D 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例:(1)、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3分)

(2)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2分)

反馈题: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提示:高诗

三、四句为虚写: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羌笛曲《梅花落》,乐曲悠扬,似乎在整个关山回荡,由此,让人感到,风吹送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眼前出现的宛如和色和香落满关山的梅花。听曲《梅花落》--联想到家乡的梅花--思乡之情。表达得巧妙而自然。

李诗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3)、(10分)评分要点:①有观点,2分;②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③语言通顺,2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4.月是美的象征。

5. 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2分)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七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2分)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6分)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各自分析。(4分。每一点各2分)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七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问题。(8分)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 ,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戾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4分)

(1)答: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答: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七十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4分)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七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发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①对比。(1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1分)②双关。(1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1分)

七十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2)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6分)

(1)【参考答案】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1分)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2分)(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其二: “又还寂寞”(1分)是直接抒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1分)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1分)。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1分)。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

(2)【参考答案】“梧桐落”,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2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2分)

七十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②风雷后, 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 下番③须留取, 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5分)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七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新,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6分)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可)(2分)②上阕前后对比(1分)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2分)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2分)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2分)

七十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玉楼春①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 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尊:又写作“樽”。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4分)

(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3分)

(2)通过对照,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4分,意思对即可。)

七十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

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八十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 词。明朝又向江头别, 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③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 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 (2分)

【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2分)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3分)

【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八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 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 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②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①C(3分)

②(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八十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双关(2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八十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 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之凉,以华发、异乡写▲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4分) (1)天气心情(心境)(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八十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 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八十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 (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八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题画 (宋)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2分)

八十

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⑴ 请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在运用上的妙处。(4分)

⑵ 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3分)

⑴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也照着思念亲人的征夫。以月写人,以月寄情,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⑵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1分)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2分,大意对即可)

八十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现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 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蒙冲:古代战船名。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1)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答题要点:可从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寓理于景、理趣交融等角度入手分析。 九

十、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7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7分)

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三点以上得满分。 九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 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5分)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1)、参考答案: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2)、参考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九十

二、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九十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注释]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 。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九十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 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4分) (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1)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有气势,有力度;其次,“横”字表现诗人凭栏远眺,“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其三,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化。

(2)不同之处:

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九十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归雁 钱起 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 (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3分,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像”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1分),从湘江联想湘江女神并想像了她在月夜下鼓瑟(1分),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像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1分)。

(2)(4分)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1分),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1分),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2分)。

九十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霜天晓 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赖是生来硬瘦,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 赖是:好在,幸是,得亏是。

(1)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你从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本词托物言志,借写梅花的傲骨傲气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另外本词还赋比兼用,先是极写降雪次数之多,范围之广,份量之重,来势之猛;“赖是”之后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另答“象征”“烘托”也给分)

(2)全词写梅的傲骨傲气,实际上是写人,写出了一个不为恶势力所屈,铮铮铁骨,多历忧患的硬汉形象。

九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九十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1)①不矛盾。(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3分)

九十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留别王维(孟浩然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 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2分)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 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1分) (2) 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一百、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 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运用技巧】

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2、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象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第三篇:2015年高考_诗歌鉴赏__炼字训练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 【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⑤“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1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 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1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例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例3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 例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例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五、从结构作用入手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七、从文学常识入手这里所说的文学常识主要是诗歌体裁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时我们从这些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入手,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例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八、从联想想象入手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金开诚先生也说过,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 例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九、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最基本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可以分为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炼字妙用的时候,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1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十、从情感入手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例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例3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练习:

1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4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6.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10、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

【参考答案】

1.“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4.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5.“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6.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7.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 ③清新自然。

8.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9. 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10.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第四篇:【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答题要求】

1、诗歌鉴赏属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但应该结合诗歌分析,所有问题均要从诗歌中来,避免离开诗歌进行猜测,或把自己的捕风捉影的看法作片面夸大。要从诗歌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鉴赏、评论要客观公正。

2、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要立足于历史的角度,要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以今人的看法来强求古人(除非题目有特殊要求)。

3、看清题目要求,依点作答

审清题目要求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对诗歌的理解再正确也没有作用。如果题目要求有几个问题,则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作答。不能只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写而分不清条条,要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4、要有观点,有理由

答题时先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诗歌中找出根据阐述理由。理由要具体,不能只是说些大而空的话。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答题要有条理。

限时训练

(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全国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 [注]①尘垢:尘埃。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广东)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⑴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

3、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湖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湖南)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限时训练

(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兖州一中1月月考)

浣溪沙

秦观

2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疏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⑴词的上片情景交融,为全词营造出怎样的氛围?请作具体分析。 答: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汕头3月模拟)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绝句有余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字加以赏析,来印证沈氏的说法。(3分)

答:

⑵对诗的后两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你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5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淄博2月模拟)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答:

⑵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II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3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四川)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代指竹杖。

⑴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⑵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限时训练

(一)

1、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2、⑴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⑵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⑴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从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4、⑴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⑵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5、颔联:⑴“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况味。⑵“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⑶“草草” “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⑴“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般悲慨。⑵“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一层。⑶“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评分细则: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答对四个及四个以上记5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

限时训练

(二)

1、⑴凄清幽冷的氛围。上片写一个春天的清晨,轻寒弥漫小楼,就像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上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清幽。(也可理解为淡烟流水如画屏上的图画一样情景交融,营造出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出淡淡的愁情。)⑵用比喻来形容春愁。将轻柔飘飞的落花比喻成初醒的残梦,飘洒的丝丝细雨比喻为梦后生出的闲愁。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把具体的意象化为抽象的感情,生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2、⑴选择一字分析得入情入理即可。例如:“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入”字,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凉”字,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⑵后两句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甚至连梦中也无法消除孤寂和愁苦,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与留恋之情。

3、⑴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⑵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用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情。上下联之间的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4、⑴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⑵①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天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5、⑴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⑵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第五篇:意象意境类诗歌鉴赏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

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文提分句子下一篇:高考三分钟励志演讲稿

热门文章

高考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