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学习心得

2022-08-05

第一篇:西方哲学学习心得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心得

刘衍峰

上次说给大家谈谈我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心得,一直没有空,以致于拖到现在才动手,望大家见谅。

其实考了140分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估计也就一百多一点,这和我对马哲(惨烈!不堪回首!!不提了!!!)的估计刚好相反。当时考完马哲我估计至少一百三左右,因为马哲学得比较透,复习也比较全面。拿到卷子后,扫描了一番,虽然出题有些偏了,偏向认识论方面。可是觉得以俺的功底还是没啥问题的吧。呵呵,洋洋洒洒的写满了答题纸。满怀信心的走出考场,美美的犒劳了自己一顿!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开考。俺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其实只是经过了几个荷塘和假山而已!:)呵呵!

)终于来到了考场!卷子一发下来,俺傻了眼!!!总共九道题,有四道是去年出过的!!而且有些题还是原封不动的搬过来!!重复的题目分值有六七十分之多!有一道培根的四假相论仅由名词解释变成简答题而已。诸位以为如何?俺该是笑的满地找牙吧?俺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差没有破口大骂啦!!顿时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我的天啊!去年的真题俺看过,估计西方哲学史内容那么多,今年再怎么重复也就不过那么一两题吧,就算重复也会换个角度考吧。所以也就没怎么留意考过的,复习的时也就不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没想到居然重复率这么高!!俺当时差点就翻白眼气背过去!!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俺才回过神来!!心想都到这份上了,好歹也把它考完吧!嘻嘻,俺虽然是跨专业的,可是还不至于那么菜鸟!底子还是有点的!就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俺开始了答题!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考过的那几道题俺是边写边头顶冒着烟完成的!做到培根那道四假相论的时候,俺的脑子就象块花岗岩,硬是啥都记不起来!看着好熟悉啊,可是他到底讲什么啦?!!除了个市场假相,俺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看看表,时间过去三分之一有多了,先不管它了,回头再说吧!!

做到最后的两道论述题,共70分,每道35分!真够狠的,差不多一半的分都集中到这了!第一题是考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如何形成的。第二题是考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这两道题得分的高低将决定这门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所以一定得认真对待!这两题比较大,相对比较难把握,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来答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得高分就不行了。 就拿第一题来讲,这涉及到了康德之前的哲学,我们都知道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必须对他的体系的形成的线索有个清晰的了解才能答好。

我们都知道,希腊哲学自巴门尼德后,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使西方哲学走上了本体论的道路。重视知识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自然哲学家们追问“本原”的目的也是为了知识,巴门尼德扭转哲学的方向也是为了知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这条追求知识的道路,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探索事物“是什么”的问题上。我们通常把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称为“概念论”,柏拉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关于事物与理念分离的观点,但他主张认识所认识的乃是事物“是什么”的形式或者本质,所以在认识上我们可以将事物中的形式和质料分开,以形式作为认识的对象。可见,就追求知识而言,亚里士多德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是一脉相承的。从巴门尼德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他们在基本的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这就是通过思想来把握存在,把握宇宙自然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就形成了以存在的意义即范畴体系或世界的逻辑结构为对象的形而上学。

中世纪经院哲学作为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混合物,致力于通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这就使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的实体变成了哲学的最高对象,而近代哲学在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近代特色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

近代本体论关心的更多的是“我们能认识什么”或者说是知识的根据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的转向”。本体论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认识论问题,而且往往是无法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本体论注定要和认识论纠缠不清。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本体论不仅必须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而且需要与它的对象相应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就是说,哲学必须解决我们能否将这种知识形成科学体系的问题。显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确证本体论的可能性或合法性。我们的知识的大厦就缺少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些问题上,本体论却始终面临着怀疑主义的诘难。怀疑主义提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挑战。怀疑主义者把他们的批判系统化为“论式”。主要有五大论式:“观点分歧”,“无穷后退”,“相对性”,“假设武断”,“循环论证”。这五大论式特别是“无穷后退”、“假设武断”、“循环论证”击中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要害,构成了后来的哲学家不能置之不理的难题。

近代哲学家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差别的基础上来谋求两者的统一的前提下来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由于基本观点的分歧,他们又分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企图在主客分离的认识论框架之内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它们带有走向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的危险。

笛卡儿试图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础。由于经院哲学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工作失败了,其结果是动摇了宗教信仰的基础,而且也使理性自身陷入了危机,使哲学面临着怀疑主义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笛卡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来检验知识,将可疑的东西暂且搁置起来,为形而上学寻求某种无可置疑的基本原则。笛卡儿从否定性的怀疑主义中生发出一个肯定性的结果,并且把这个结果即“我思故我在”确立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显然,笛卡儿的这一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它引发了形而上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蕴涵于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背后的主体性因素揭示出来,为近代哲学之主体性原则或自我意识原则奠定了基础。但笛卡儿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首先,笛卡儿将“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问题不合法的转化成了本体论问题。其次,这一原则在确立主客体之差别的同时亦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最终只能把上帝请出来帮忙保证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这就意味着仅凭理性自己是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的,结果就使近代哲学始终困扰于二元论的难题而不能自拔。

同样,洛克也没能解决问题。一方面,他承认外部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将知识局限在观念的范围内,从而既不能确证外部事物的存在,又难以证明知识的客观有效性。

休谟在洛克的基础上清除了它的内在矛盾,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从而合乎逻辑的走上了怀疑主义的道路。他主张哲学不应该追问诸如存在、实体等超越人类认识能力因而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从而以这种方式取消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问题。休谟的确击中了形而上学的要害。在休谟的批判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知识的来源问题,二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即便形而上学能逃避第一个问题,仍然无法回避第二个问题。

正是休谟的这一批判使康德打破了他的独断主义的迷梦,迫使他开始深入思考形而上学的根据问题。康德通过分析理性的认识能力而对形而上学展开了批判。 从上面对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的探寻我们找到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的“历史前夜”(这个概念是我杜撰出来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比我先使用,哪位ggmm知道的话告诉我哦)。康德正是在吸收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教训的基础上,将两者调和起来,发动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从“哥白尼式的革命”出发着重分析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他称这种分析为“批判”,其哲学亦由此而被称为“批判哲学”。至于他是如何构建“批判哲学”的体系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前面长篇累牍的讲了那么多(当然,这不是 2

我做这题的答案!),我的目的不仅是谈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形成过程的理解(当然我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康德的深邃是我一辈子都值得思考的。苏联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康德》一书中说:“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我想我们都正走在桥上。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我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大家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对这种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这种方法就是:理清线索。西方哲学史不象中国哲学史,它有比较清晰的发展线索,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线索,以线窜点(所谓“点”就是指某一时期的某位哲学家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学起来就不至于感到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当然,哲学史并不是某种线性的、知识积累的历史,而是永恒无解的问题的许多条道路。我所说的“线”是指问题。比方说: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两阵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构成了两条线,这两条线上的点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所做的探讨。所以,以问题为线,就可以把各个“点”窜起来,我们对这条“线”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晰了。哲学史实际上就是问题史。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史就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其关键就在于领会哲学家们所面对的“问题”,这是进入哲学的门径,是我们探索哲学问题的方向标。不能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得窥哲学之堂奥。我们上面讲到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康德对西方本体论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继续往下看,到黑格尔、海德格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体论的形成、繁荣与衰落构成了古典哲学兴衰的一条主线,而批判和消解本体论传统则是现代西方哲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仍然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俺就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来学习哲学史的,带着问题来学,在这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发现,很多启迪,越学就越有味道。所以对于这两道论述题,俺还是胸有成竹的!这类题型,正好合俺的口味!正好可以发挥!

俺琢磨着这140分,扣掉的10最大可能就丢在了培根的那道题(20分!变态!),俺做完论述题后回头想,头皮都挠了满地才勉强想出些东西来!!就这样,俺悲愤交加的交了卷,心想这回完了!如果就砸在这门上,俺就冤死了,前面三门还不错!越想就越怕,心都凉了!!后来想想论述题做的还行,没准还有救呢!

俺就这样阿Q的熬过了漫长的等待!在那个三点一刻猫叫春的晚上,俺收到了考研战友的一条信息,他说可以查成绩了!当黑夜中,俺那台除了听筒不响哪儿都响的手机闪着蓝光“惨叫”了两声。该来的还是要来的!意外!狂喜!失望!大悲大喜!。。。。。。

天,终于亮了!

上面谈的是我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总的方法,至于我具体怎么做,有时间我再告诉大家!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各位高手多多指教!!

第二篇:教育哲学学习心得

周浩明版 导言部分

哲学并不是超越时空的,它是时代精神更高层次的概括。它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逻辑延伸的力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研究主体自身的文化特质与思维敏感性,取决于自身的现实“生活方式”。

1963年英国教育学家彼得斯在伦敦大学接任里德讲座时发表《教育就是传递》 60年代之前的教育哲学研究特征:

第一, 从研究方法上说,在演绎与经验归纳之间摇摆。就演绎方面看,它求助于一般的哲学理论(甚至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从中抽绎出一系列原理,如关于世界和人性的假定,关于真善美的假定,当做大前提,从而导出教育上的一系列结论。从经验归纳方面看,他将多种习传已久的教育经验用学术的语言不加论证地提供给读者。

第二, 从目的上看,它总是试图为教育工作开处方、下指令,力图规范实践。 分析教育哲学

把哲学当做动词而非名词使用,即对教育中的概念与判断进行分析、批判,为教育理论提供明晰的思维工具,但并不提供某种综合的。规范的、演绎的体系。 谢夫勒,分析是目的 彼得斯的“伦敦路线”,分析只是手段,教育哲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才是研究的最高目的

如何确立教育哲学研究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教育

彼得斯的理解,教育是由教育人员和受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哲学应该致力于探究哪些活动是有价值的。在此要求下,诞生了伦敦新教育哲学。该学派认为,“分析”只不过是力求理解教育的手段,而理性地重建教育过程的新秩序才是目的。从本质上说,是把眼光深入到教育过程的内部,探求教育过程的内在价值及价值标准,为一种活动是否是教育活动进行合理性阐释和辩护。 二者的分别在于视界上。传统的研究是对外在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做了研究,而新的研究则将目光转移到了教育过程上。

第一编教育

谢夫勒关于给教育下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第一章 教育意义的探寻

方法论选择“专家集团—历史—语言分析”

第一节 意义与语境

现实的客观性为指称意义做了意义真值的标准。 19世纪末,戈特洛布·弗雷格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整体性原则”,一个语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一个语词,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名称,第二是指称,第三是意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只有命题才有涵义;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名称才有意义”

图式论,语言就是事实的图式表达。语词的意义在命题之中,而有意义的命题又是事实的逻辑图式。 两项工作:1.将不能图式化地表现事实的命题清除出思想之中,即“抵斥形而上学”;2.整理现代语言使之净化,最终废除日常语言,铸造人工语言。 维特根斯坦后期推翻前期结论,指出,意义在于用法。 抛弃本体论的提法,语言是有规则的,是约定性的。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教育,应该追求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常识与理论

语言分层:

1. 常识。非专业人员创造、使用。感性的概括与直观的结果 2. 理论。专业人士。理性的反省与证明的陈述结合 理论的错误率是小于常识的。

我们对教育意义的追寻应该专注于对教育理论专业人员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论是一种约定性的成果。即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们相互构造并相互理解的语境。 现象学:应该研究的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将结果进行还原,去考察形成这些结果的过程。胡塞尔的看法,理论实际上是主体的生活构造。

现象学还原衍生知识社会学。卡尔·曼海姆将知识还原为社会的过程,即社会因素是如何在知识构造中起作用的,为70年代英国教育家迈克尔·扬所引用,分析一个特定社会是如何设置课程的,这种设置体现了社会权力分配与控制的特征。 将教育理论还原为一种主体的思维过程与意向。 主体间性,主体间的意义共享。 第三节 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在以语言作为文本时,不仅要考虑其共时性,还应该考虑历时性,即从语言系统的历史过程去寻求意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第四章 教育作为事实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科学追求

涂尔干等人开始把教育作为一种事实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科学研究,尽管这种科学性不是教育学科意义上的。

教育的事实性功能,有助于国家经济收益的增长。

价值研究者往往迷信教育,认为教育无所不能,在这点上,柏拉图和杜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第二节 教育真是“事实”吗?

胡塞尔对于经验科学的攻击,将之视为理性的启示,继而对理性本身产生怀疑。

第三篇:学习西方经济学心得

西方经济学

我曾以为,经济学是很深奥的东西,只有那些顶尖的金融才能弄懂的东西,我们不必在乎这些跟日常没什么联系的东西。但是,这个课程彻底地改变了我的观念!西方经济学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学习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指导着我们日常理财和投资,人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我们明白了经济活动的原理,才能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游刃有余!

从经济学这门课程,我了解了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理论,消费节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厂商论衡理论,分配理论等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在我的印象里,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还有,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很多类型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毕竟学术的发展大多数建立在其他的理论之上,然后不断的完善与修正。

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以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理论只有联系了实际才会发挥作用,我一直想如何让课本知识联系生活。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橘子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橘子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橘子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橘子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橘子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或退出这个市场,整个市场上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那么橘子的价格就不会再降了。知识的灵活运用,来自于自己对日常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虽然只是一些简单地知识,但是我庆幸可以运用与生活。通过对效用论的学习,我知道了应该做个理性的经济人,使利益达到最优。

液化气的价格频频暴涨时,我国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的价格影响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寻找它的替代品,增加了对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需求。这时候,管道煤气以及蜂窝煤的价格会略有上升。因为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瓶装煤气为生活必须品,即使是价格上升,人们还是要用,在短期内很难调整过来。对于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此时,政府对于液化气的大幅度升价会进行价格干预。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另外,政府干预供给与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学习这一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很有意义,尽管我们再不同的领域,但是经济与我们各项生产活动都是联系紧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经济生产的原理,对国民的经济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要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经济学人才的不懈贡献。总的来说,学好经济学是于己与国于社会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对亲爱的老师提出我一点小小的意见:上课的内容尽量多一点生动有趣的例子,最好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另外,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提问,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它的基本问题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宏观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你要写心得可以抓住需求理论,因为我觉得那是西经中最简单的地方了。再联系下当下的金融危机以及就业难的问题讨论!

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除上述五个基本问题外,微观经济学的目标是使市场均衡,即实现福利最大化——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包括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失灵条件下的微观经济政策问题等。

我国现实垄断的根本原因垄断分:国家给予某种生产的特权;占据某种必要的生产资料;拥有某种生产技术;只有一家到一定规模才能以最低成本供应物品(自然垄断)。

我国的垄断比如铁路电信移动等是国家给予的特权,并且禁止其它生产商提供同样产品,即由国家提供的进入市场的壁垒。

改革方法从政策起,放开市场垄断自然消失。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根据下列资料,应用IS-LM、AD-AS模型和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等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货币政策的起因及作用。

1、中国2007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

2007年11月公布的关键经济数据显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和银行贷款在11月均有降温,另一方面名义零售总额和出口维持强劲。

①固定资产投资。尽管近期投资增长减速,投资的潜在势头仍维持强劲。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长26%,低于10月逾30%的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和新建项目投资在11月出现了大幅增加。这点也进一步证实了政府对新投资项目和房地产贷款进行紧缩控制的必要。

②工业生产及出口。中国的出口仍维持良好的增长,11月出口同比增加22.8%(以美元计算),为263亿美元。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7.3%,低于此前数月。生产增长放缓可能预示了出口的下滑。未来出口增长如出现更为明显的下滑,将导致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放缓。

③消费物价指数(CPI)。CPI年比攀升至6.9%,达到11年来的高点,CPI的高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猛涨拉动,尤其是猪肉和食用油价格,而非食品通胀仍维持低位。

④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增长在11月出现了显著下降。11月新增贷款874亿人民币,为2007年最低水平,不到去年新增的一半,但未达到监管者期望的零增长。这表明,严厉的紧缩措施遇到了强劲的抵制,而停止一切贷款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同时,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依然非常充裕。央行在11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采取的其他措施实际上并未让货币环境变紧。因此,货币供应量(M2)11月仍维持同比增加18.5%的高增速。

2、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2007年内第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上调至4.14%,上调 0.27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其他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二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上调至7.47%,上调0.18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其他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2007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据统计,前9次上调准备金率,共冻结货币市场资金高达1.66万亿元。瑞士信贷近期发布报告表示,中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4.5%,将从银行体系中回笼大约3800亿元资金,降低银行的放贷能力。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是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之一。

生产增长放缓受近期信贷和投资紧缩措施影响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存在滞后效应,这些政策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称为“现代经济学”,只是但是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为了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济

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所以称其为“西方经济学”。为了与课本接轨,在这里,我还是称其为西方经济学。

一门科学,应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西方经济学以其严谨的理论架构和独特角度分析,使其不同于社会学以及哲学,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一套对现

象做出理性解释的理论。

林毅夫老师曾经说过:要想成为经济学家,其实是可以“速成”的,只要记得两个理论:一个是相对价格,比如说日本的房子都很小,而电视机就比较大;而美国房子都很大,而电视机就比较小。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地价相对美国来说就贵,电视机相对来说则很便宜。这就是相对价格。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收入效

应,就是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也会随着增长(只不过根据弹性的大小不同,增长的幅度也会不同)。

其实这两个理论也就是经济学的最基础的两个工具,掌握好工具,你才能乘帆远行啊。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好象是罗伯特 索洛)说

过“经济学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的所有理论只要用一张纸就可以写满。”所以说接下来就要看我们怎么样使用这些“工具”——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又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建立在他们上面的一些分支,诸如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现在还包括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贫穷经济学”。

千万别忘了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说上,假说改变了——由于环境资源或者经济发展政策变化导致的假设的变化,那么理论也应当随之改变。从而才有一些理论的衍生扩展和创新。所以你在简化模型的时候应当注意理论的假设前提.

虽然国外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地,他们的理论发展也处于世界的最前沿水平,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在引进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时候要考虑到理论的“水土是否相服”的问题。例如象林毅夫老师所说: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重大的,隐含假设,就是假设所有的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自生能力”这个概念,我在《国有企业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中有介绍:即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假设企业在正常的经营管理下,不需要外力支持——指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能取得社会的预期利润率,就称此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这在发达国家适用,因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其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因此都具有自生能力,但是在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却不适用(详见“国有企业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初俄罗斯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休克疗法”导致了经济崩溃。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的理论,但要强调的是,要学习它整个理论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有选择的借鉴。

第五篇:浅谈学习西方文化心得大全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专业权苗 2008111044

浅谈学习西方文化心得

看了《勇闯天涯》的一些节目,让我认识到旅游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个节目的短片通常会介绍一些相当有异国风情的国家,节目组一起前往,并体验当地的特色景观和风土民情。

在有些节目中,主持人去某个地方可能会由于天气等原因,没法按照计划出发,他们会搭便车,很多情况下,运气很重要的。搭便车是指在路上乘陌生人的顺路的车来完成一段的路程。通常路程可能只是几公里也可能是几百公里,看车主一起顺路多远。搭车一般是不付钱的。欧美的搭便车文化:搭车自从汽车的诞生到60、70年代的欧美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交通方式。同时当代著名的小说《在路上》描写的几个年轻人横跨北美的故事也给无数的欧美人心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搭车有着浓浓的自由浪漫的精神。至今在欧美每年有数万人都用搭车做成他们的交通方式。对他们来说搭车还是一种自由探险的旅行方式。

节目中可以看到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看到美丽的大自然美景便不禁放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狂野;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节目中也可以看到那些背包一族,一个背包,一架相机,一张车票,勇敢的走出去,感受自然,探索锻炼自己,可以去搭乘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也可以体验一些特别的职业。或许去的地方很落后,但是能感受异族风情,也使背包客乐此不疲。

他们可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素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凭借众多著名音乐家的遗迹成为欧洲著名的文化旅游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等也分别以音乐会、电影节或艺术宝库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 “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与旅游的本质一致。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文化产业源自创意,并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文化旅游业亦是如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护士岗前培训方下一篇:学会适应学校环境